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室的不对,而只是一种客观必然。其实细想,这历来的“功高震主”,到底又是谁的不对呢??而且,一旦获胜,谢氏家族必然木秀于林,其他高门,也不一定会这样支持他了……那么现在,这个淝水之战,对于谢安来说,几乎就是,胜也不对,败也不对。他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即将爆发的矛盾和冲突,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天下的事儿,永远都像是那月亮,从一个月牙儿开始,一天天长大,直到变成满月,可是,这个“满月”,又维持了几天呢?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呀。那么,就退后一步吧,不要觉得委曲,因为现在的大局,是轮到你来做出牺牲了……

另外,谢安所以请司马道子来跟他一起“录尚书事”,也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的。司马道子是司马曜的亲弟弟,生母也是那位“昆仑婢”。这位王爷可是“有能量”得很哪,到后来,他从谢安手里接过了大权,没用多久,就把个“政治清明”的东晋,搞成了乌烟瘴气,接着又跟他这位皇帝亲哥哥斗得不可开交,然后就引发了孙恩乱,王恭反。不过现在他还小,这能量也还没表现出来。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司马曜同母所生的弟弟,司马曜看着谢安,心里不舒服,但又不敢怎么样,反倒是越看司马道子,就越觉得顺眼了。

谢安为什么非要推举司马道子呢?一方面,皇上就跟这兄弟亲啊,你要推举别人,不但不一定会被允许,还没准儿会招来更多的猜疑呢,那么就顺着他们的心思吧,这才是缓和矛盾的最好办法呀。另一方面,谢安是早晚要把这个权力交出来的,因为他知道,他这个位置是不对的。这个天下,他本来没有资格和司马家共有。也许王导和桓温都不这样认为吧,但不管人家怎么样,他却是这么想的。

所以后来,我们就看到,这当轴士族与司马家“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随着谢安渐渐地把权力交还给王室,就开始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直到谢安去世,这种奇特的政治模式,也跟着寿终正寝。陈郡谢氏家族成为最后一个与司马“共天下”的高门。皇权终于回到了正常状态,后来,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虽然继续内斗,但那已经是皇室的内部矛盾,是属于我们整个历史当中,屡见不鲜的那个类型了……

第十四章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当然,无论后方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变化,前线的仗也还要顺顺利利地打,就算谢安已经看到,这一仗胜了,对谢家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一仗也必须要竭尽全力地打赢,不能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因为这事儿就应该这么做。即便从此他就将进退两难,但那也是他必须要认下来的命。

其实说到这儿,除了让权,谢安本来还应该有很多办法的,比如最常用的,就拿这个打了半截儿的战争,去跟司马曜摆摆谱儿,讲讲价钱,为事后稳固住谢家的地位,双方商订些利益交换。司马曜是除了答应以外,别无选择,淝水之战的胜利,这第一个受益者,是他这个皇帝呀,而且现在,他还得指着人家谢家人给他卖命呢。只要稍微要挟一下儿,司马曜就得就范。但谢安偏就不这么做。他可以不要那个权位,但却绝不肯去干那种阴险苟且的勾当。

那么不管朝廷这边儿到底怎么样吧,谢玄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估计谢安就没把这些事儿告诉他。洛涧大捷之后,不光东路军,谢石和桓伊那边儿,士气也都大大高涨,晋军水陆并进,一齐向寿阳方向集结。

其实这时候,苻坚并不在淝水前线,但是因为苻融理解错了晋军的一个情报,弄得苻坚以为胜利在望,就跑来了。

就在谢玄突破洛涧之前,早被围困在硖石的胡彬,带5000人撑了这许久,军粮也没了,一听谢石带着大军来了,就立刻给谢石写了封求援信,派人突围送出去。当然,他也不知道谢安这回怎么部署的,还以为谢石的水军是全部主力呢。结果这送信的,没过了秦军的防线,就被抓住了。这信就到了苻融的手里。苻融看了信,也以为东晋的这个“大军”,就是谢石这一两万水军呢。于是他就派人给苻坚送信,说,敌人少啊,您快进兵吧,别让谢石他们逃了。苻坚一听这个高兴,看来自己“压制东西,直取中州”的计策是奏效了,就立刻带了8000装点门面的“羽林郎”,连夜赶往前线督战,把那个也派不上啥用场的60万“大军”,扔在了项城。他就准备亲自指挥这20万前锋,一举先荡平豫州,兵临历阳了。

不过苻坚还没有赶到寿阳,苻融就发现,可有点儿不对了。很快,洛涧被突破的消息就报来了,这消息刚传到他耳朵里,谢玄谢琰的北府兵就跟着到了淝水。这时候,桓伊一直没敢直接出来挑战,一看谢玄来得这么快,惊喜中立刻同他合兵一处,这两队陆军就完成了集结。

谢石这水军,不是被误以为主力吗,很得苻融的“重视”,就派张蚝向他发起了进攻。这里倒有些问题,史料没有记载张蚝到底带的是水军还是陆军,那么他跟谢石的水军,是怎么打起来的,就是个很大的疑问。当时最可能的情况是,张蚝带了重兵,准备强渡淝水,这样就跟在淝水上准备阻断敌军的谢石打起来了。不过,张蚝人多,谢石人少。谢石不是对手,就退向了淝水右岸这一边儿。张蚝就想乘胜抢渡,谢玄一看,马上和谢琰带了6万人,在岸边森严列阵,准备迎击。张蚝瞧瞧这阵势,估计是突破不了,就又退回了岸边。

于是结果就是,谢玄、谢琰和桓伊,一共率领晋军7万左右,就隔着这条淝水,跟前秦15万大军,形成了对峙。

这时,苻坚带着他的“羽林郎”们,日夜兼程地赶来了。没想到,到这儿的第一件事儿,就让他吃了一惊,原来,苻融那情报根本就是不对的!洛涧竟然被人家突破了!而且包括梁成在内,竟然有10员大将被杀!苻坚忽然觉得有点儿没底了,他这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是低估了东晋哪。原来建康那些人,并不像他想像得那么不堪一击呀。又想起4年前淮南的惨败,他觉得这事儿可有问题了。于是,他就立即命令苻融,你跟我瞧瞧去,我就看看这个晋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儿。

当晚,苻融陪着苻坚登上了寿阳城头,就向淝水对岸眺望。那边儿正是八公山,谢玄的大军就在山前列阵,军容严整,气势逼人。苻坚看着,忽然有点儿怅然若失。要说到现在,这还是他第一回瞧见北府兵呢。就是这支军队,屡屡把他的大军打得惨败。苻坚也见过无数的阵仗啊,现在他可是真的意识到,自己可能把好多事儿都想错了。结果他这一失落,抬头往八公山上一看,当时就是一惊,是怎么看那山上的树木,怎么都像人。其实这是因为他心里慌了,所以就两眼昏花,愣把山上的草木看成了晋军。于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也就由此流传下来了。苻坚怅怅然地瞧着苻融:你怎么说敌人很弱呢!这可实在是劲敌啊……

其实,这里倒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这位苻天王,对他那个60万的大军,是真没什么指望啊。谢玄再军容整齐,再气势高涨,他总共也就那7万人吧,苻坚如果不是心里没底了,也不至于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了人。他那个“大军”但凡能顶上些用场,何至于,看见几万“劲敌”,就没了底气,就“草木皆兵”了呢?

神秘的小角色——朱序

朱序这位将军,在我们的故事里已经出场好几回了,我们知道他是桓家的人,不屈不挠地坚守过襄阳,还有位深明大义的老娘,为人也挺仗义,不肯让别人替自己顶罪。现在呢,他就在苻坚那儿,当了个尚书混日子。

在这场战争里,朱序也扮演了一个很独特的角色噢。一般认为,首先,他趁苻坚派他来游说谢石的时候,向谢石透露了前秦军的内情,于是晋军就采取了速战的策略。其次,他在那场十几万人的大溃败中,站在军队后面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然后就加速了秦军的逃亡。所以,有的评论认为,朱序在淝水之战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不过,这个还有待商榷啊。那么我们就不妨来瞧瞧,朱序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扮演:

疑惑一:史书的相互抵触

朱序游说谢石:秦军的主力现在还没有到达前线,不如早点儿出战,打败他们的前锋,先挫了他们的锐气,很可能就能得胜。

这件事儿《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但时间上却不一致。《晋书》记载是在两军列阵对峙淝水之后,也就是现在这时候。《通鉴》则要早一点儿。从合理性上看,还是《晋书》更可信些。

不过,关于这一段儿,《晋书》自己也出现了抵触。《苻坚载记下》:“琰劝(谢石)从序言,遣使请战,许之”。如果说,谢琰劝谢石听朱序的,那当时谢琰就该和谢石在一块儿,那这个“请战”还用得着“遣使”吗?从当时几路晋军的部署,还有后面淝水之战的战况来看,当时谢琰极大可能,并没有和谢石在一起。那“遣使”就能说通了,但前面那个“劝从序言”,就又不对了。如果一定要解释合理的话,那就只能是,谢石听了朱序的话,立时派人密报给各军,问问大家的意思。然后,谢琰第一个表示,愿领兵出战,就派人来请命。

但是,朱序这个密报,是不是就是谢玄谢琰的主力,采用速战决策的决定原因呢?不可否认,他这一番话,无疑是给了作为大都督的谢石一些信心。本来谢石一听说,苻坚到了寿阳,心里就有点儿害怕,想干脆不打,先拖垮了秦军再说。但听朱序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挺有理。这时谢琰又派人来请战。所以,他就答应了。应该说,朱序对于这回的“速战”决策,是起了作用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决定的。我们不妨看回去,从谢玄领北府兵开始,所有的战役,一直都是凭着高涨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一鼓作气打下来的,而且还都是在敌人非常强大的情况下。那这一回,谢玄也完全没有耗着的道理呀。很可能,这兄弟俩正憋着要打呢,朱序的话,正好又给他们增加了信心。

另外,从我们旁观者来看,就算当时谢石没听朱序的,没答应让谢琰他们去打,就耗着了,但只要守住了淝水,苻坚那个“大军”并没有多少战斗力,他又能怎么样呢?只不过,对于秦军的实底,谢石当时还没有那么清楚罢了。

所以,这个“速战”与“不速战”,还有朱序这个“间谍”的份量,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说,有那么重要啊。

疑惑二:“秦军败了”的音量

《晋书朱序传》说: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

大概是因为这一条记载,朱序这一回大喊,一直被认为是这场大溃败中最有价值的声音了。不过,这个著名的“大喊”,很可能也被夸大了噢。想想当时的战场,晋军的呐喊声,骑兵的马嘶声,船只的渡水声,兵器相交声,乱箭穿空声,士兵被刀枪刺中的痛呼声,估计比起天安门广场,得热闹十倍。这朱序当时是个尚书,身边没什么兵,也不大可能命令部下,跟着他一块儿喊。就他一个人儿,一张嘴,得喊多大的音量,才能把这些秦军喊得心惊胆战哪?不过,也有可能,他先喊了,让周围这一批秦兵听见了,本来这逃跑已经开始了,大家已经认为败了嘛,听了朱序的,更加深信不疑,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奔逃。我们不能说,朱序这一回大喊没有起到作用,不过最多,也只是在推波助澜噢。

其实,对朱序这个人来说,作为一名被俘的晋军将领,打入“敌人内部”,然后又“回归祖国”,他这个献计,这个大喊,做得都是很好的,而且也的确起到了作用。淝水之战的胜利,他肯定是一位功臣。不过,如果说对这场战争,他的作用多么多么重大,那就有些夸张了呀。

第十五章 瞒天过海的〃决胜妙计〃

瞒天过海的“决胜妙计”

现在所有的边沿问题都扫清啦,那么,战争继续。最后再清点一下儿双方的力量:

前秦军:

统帅:苻坚。实际指挥:苻融。兵数:15万。属性:氐族兵。兵种:骑兵、步兵。士气值:50左右。攻击力:80到90。战术:未知。

东晋军:

统帅:谢石。实际指挥:谢玄。兵数:7万。属性:北府兵。兵种:步兵、骑兵(少量)。士气值:95到100。攻击力:85到95。战术:突击。

一:一纸奇怪的“战书”

这一场决战是怎样拉开的呢?是源于谢玄的一纸战书。这时,谢玄心里已经有了好主意,于是就派人把这战书送给了苻坚。他是这么写的:

您这么远来到我们国家的边境,却临水布下了阵,是不想跟我们赶快作战啊。不如请你们几位将军稍稍让大军后退,这样咱们的士兵们都能施展开身手,我和几位信马缓辔,一起来观看这场盛大的战事,难道不是很惬意吗?

谢玄这战书写得意气飞扬,很轻松啊,哪儿像在打这么严峻的仗。他说得也明白,没别的,您就往后退一退,给我留点儿地方,咱们好决战啊!

不过,我们稍微细想,谢玄这是在干什么呢?他到底图个啥呢?就算他想跟苻坚早点儿决战,也犯不着这样儿吧。他可就这7万人哪,他要把这些兵带到淝水那边儿去,然后让自己背水一战,让人家十几万人来一块儿围歼?这谢玄莫不是有毛病?可再瞧他这语气,还高高兴兴,就好像啥也不知道似的。

苻坚接到这战书,也有点儿不知所以。这兄弟要这么干,总得有点儿目的吧。而且谢玄这话里头还暗含着讥讽,倒是说,你不是来打我们吗?怎么刚到了边境,你就不打了?苻坚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了,心想,你能折腾出什么来呀,我还怕跟你决战不成。于是就要同意。周围这几位将领,也觉得不对头,但也不明白,谢玄到底是要干嘛,就来劝苻坚说,还是先别理他,咱们人多,他们人少,不让他们渡过淝水,这样儿才是最周全的。

结果苻坚没听,他就说,我就让他渡河,等渡到一半儿的时候,用我的铁骑冲上去,在淝水上把他们一举消灭!大家一听,也有道理。苻坚又问苻融,苻融也觉得这计不错。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商定了。

不过,苻坚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是等不到这个“半渡而击”了,因为在谢玄的计策里,根本就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二:“半渡而击”VS“半退而击”

苻坚给了谢玄答复,同意退兵。这可是正中谢玄下怀啊。他立刻调派兵士船只,所有的进攻武器,在淝水的这一岸,做好了一切战备,随时准备出击。

然后,前秦就开始退兵了。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先来说下儿这两个概念:关于“退兵”和“逃跑”。

虽然不管“退兵”还是“逃跑”,士兵们都是背向着敌人,朝自己的后方走。但其内在可是大不相同的。“退兵”有目的,也有章法,叫停就能停;“逃跑”可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别提什么目的章法,连命令也不会再听了。从“退兵”变成“逃跑”,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可不是,苻融一声“退兵”,大家就都呈鸟兽散了。

而且,古代的阵前退兵,也都有它的一套规矩,也并不是,一个“全体向后转”,然后“开步走”就行啊。一般来说,都是后阵先转身,然后退到要退的地方,站好,再转回来,就当压阵的。接着中间这部分再退,最后才轮到前阵。人数多呢,可能层次还要再多些。后面的军队退着,但前阵却是不动的,一直都是在面向着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