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此,后秦据有了整个关西地区,势力达到全盛。姚兴又把在凉州修行多年的天竺高僧鸠摩罗什迎到长安,拜为国师,请他说法,并集结了一批僧人大量翻译佛经,兴建寺院。这一时期也成为关中地区佛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事情若一直这么顺利地发展,则后秦可能成为前秦之后北方又一个强国,然而姚兴没这么幸运,他很快就在一个叫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的小地方吃了败仗,对手是曾让慕容鲜卑人吃尽了苦头的拓跋北魏。
  姚兴本来并不急于与北魏为敌,他的初衷是与北魏联姻。拓跋珪答应迎娶姚兴的女儿,又忽然变卦,另立皇后,姚兴面子上显然很挂不住,更何况当时他正春风得意,岂能容得拓跋珪如此无礼。
  于是,姚兴在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派姚平率四万步骑兵进攻北魏,自己亲自为后继。拓跋珪则命部将长孙肥等率骑兵六万为前锋,也亲率大军随后。(从双方后来参战的人数来看,实际上差不多,北魏的骑兵还稍强些。可以肯定的是,姚兴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与进攻西秦、后凉不同,本意大致是教训一下北魏(他也知道北魏当时的势头不错,一时也灭不掉)。然而即便如此,人数也实在可怜,统帅的作战意图又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全军上下信心不足,最终失败。)
  双方经过几次接触战,姚平被魏军围困在柴壁。姚兴闻讯,急率四万多士卒前往救援,这本有望扭转战局,姚兴却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忽然怯场,裹足不前。拓跋珪抢到先手,率三万步骑兵迎击姚兴援军,秦军战败,一气后撤了四十多里,在汾水西岸扎营。
  姚平坚守三个多月,矢尽粮绝,决定乘着夜色从西南方向突围。姚兴这时的表现,可谓拙劣,他只知在汾水西岸摆下阵势,让将士们高举着火把,呐喊着呼应。那年头没发明手机,真是坏事儿:一边是希望友军奋力突围,一边则以为援军能够前来接应,两边都能看到对方,却只在那里大呼大叫,做不了一点实事。
  到头来姚平还是没能冲出重围,悲壮地率领部将投水自杀,剩下的军队面对魏军,全部束手就擒。姚兴坐视自己军队惨败,其内心的苦痛,可以想见,然而这痛苦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姚兴诸多方面都做得比姚苌好,唯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远不如屡败屡战的姚苌。这种眼睁睁看着自己失败的痛苦,对姚兴而言才刚刚开始,随着勇气和信心的一点点丧失,他终于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前景不错的后秦在他手中一点点衰下去,垮下去。

十一、后燕的结局
  如第七章所说,公元396年至398年间的那场燕魏大战,以北魏拓跋珪在中原“大捞一笔”告终。慕容垂时代的关东七州之地(严格的说是五个多些),被拓跋铁骑冲击得所剩无几。五世纪的头十年里,关东的局面基本上是北魏和二燕的对峙,这两个燕国,在公元407年之前是南燕和“中兴”的后燕,之后是南燕和北燕。慕容家族在更替了最后四个皇帝和天王后,终于在公元410年和这个称号彻底说拜拜。“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形容北魏的头三代君主还可以,形容燕国的末代君主们,用“老子英雄儿混蛋”较合适。慕容垂手握幽、平、冀、并、青、兖、徐七州,独霸关东,何其威武;到了二燕时代,两个燕国加起来勉强可算拥有三州之地,后、北燕拥有平州(今辽宁东部)和幽州的东部(今辽宁西部及河北东北部),南燕拥有青州和兖、徐两州北面的极小部分。由于被北魏占据了冀州,两个燕国只能隔海相望,而且也没望上几年。
  拓跋珪于皇始三年(公元398年)击败后燕之后,把都城从偏远的盛乐内迁到平城,然后在当年十二月宣布他不再做王,而是皇帝。燕国的两个君主,慕容盛和慕容德也都各自称帝,以示彼此独立。慕容盛的称帝,在拓跋珪之前三个月;慕容德,则在拓跋珪之后六个月。
  慕容盛的上台,有运气的成分。他既是慕容宝之子,兰汗在诱杀了慕容宝及太子慕容策这一族后,本没有理由饶过他。但他又是兰汗的女婿,这个双重身份,使他显得有些特殊。
  他进龙城赴哀,手下张真就劝他别去。慕容盛说:“我现今已穷途末路,兰汗是个挺笨的粗人,必会念及亲情,不忍心杀我。熬过这一段,自有我发挥的时候。”
  慕容盛见到兰汗,兰汗想杀他,妻子乙氏和女儿兰妃泪流满面的到他跟前求情,兰妃又磕着头求自己的兄弟们帮着说情。兰汗动了恻隐之心,将慕容盛放过,并封他做侍中,待之如初。兰汗的兄弟兰提、兰难每每提出杀掉慕容盛,兰汗都不听,倒是兰提因对待兰汗常常无礼,被慕容盛乘机离间,效果还不错,搞得兰汗兄弟之间矛盾不小。
  这时,慕容垂的侄孙太原王慕容奇得了机会去见慕容盛,慕容盛让他暗中逃出龙城。慕容奇在建安起兵,拉了几千人马。
  兰汗本想派兰提去镇压,慕容盛对他说:“慕容奇不过一个小孩而已,怎么可能闹得这么大,必然有内应。兰提这个人平日里一向轻狂骄纵,您还不明白么,怎么可以让他去?”
  兰汗一想:哎哟,真是这个理儿,便叫人把兰提抓来干掉,改派将军仇尼慕。兰难等人一见兰提被杀,害怕了,起兵造反,把仇尼慕的军队击败。
  兰汗又派儿子兰穆去平息叛乱,兰穆向兰汗进言除掉慕容盛,兰汗又答应(真是个“浑”蛋!),派人去传唤慕容盛,兰妃先得知了这个密谋,告诉慕容盛,慕容盛称病不去,竟躲过一劫。兰穆只好让人监视慕容盛的活动。
  兰穆机关算尽,终有一疏,他的所谓心腹李旱、卫双等人,本是慕容盛的旧友,暗地里和慕容盛通气。兰穆出兵前大宴将士,兰汗父子喝得酩酊大醉,慕容盛借着上厕所的机会翻墙进了东宫兰穆的居所(这宫殿的防护设施是够烂的,居然这么容易进入),与李旱等人一起杀死了兰穆。
  留在东宫的若干整装待发的士卒,一见慕容盛出现,兰穆被杀,立即群情踊跃,冲向兰汗的寝宫,将个兰汗乱刀砍死。慕容盛下令将兰氏一族全部处死(只有兰妃因为尽心保全慕容盛的正室丁氏,丁氏为其求情,免于一死),以长乐王的身份摄行朝政,后燕宫中的混乱暂时平息。但整个燕国内部已无亲和力可言,慕容盛召慕容奇回龙城,慕容奇却与丁零、乌桓部族拥兵抗命,慕容盛出兵大败慕容奇,将他活捉,赐他自裁。
  慕容盛做了皇帝,不久后他的燕郡(治即在蓟城)太守高湖叛降北魏(这个高湖便是南北朝末期在关东建立北齐的高氏的先祖,此乃后话),后燕的幽州只剩下一个辽西郡。慕容盛觉得自己实际上连偏安一隅都谈不上,还叫皇帝显得很没面子,就改称庶民天王。(这称号确实搞笑,既称庶民,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所谓“贬为庶民,永不录用”,却又要在后面加“天王”二字,简直不伦不类。有人说慕容盛做皇帝,那就叫惨淡经营,赚的时候少,赔的时候多。)
  慕容盛这君主,比慕容宝要好些,却好不了太多。他一方面也能听取建议,一方面对待手下的将军们很刻薄,喜好猜忌。
  有一回他会见群臣,说:“大家尽管说说你们对我的看法,让我参考一下。”
  有个十五岁的尚书丁信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臣之愿也。”意思是说,您居高位而不骄,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慕容盛笑笑说:“丁尚书年纪这么小,说起话来怎么像老头似的?”
  慕容盛终究还是以短取败。他在位期间屡有兵变,最后一次率自己的亲兵出战,本已取胜,却不意中了一个叛卒的暗器,身负重伤。临死前他与王后丁氏商定,让慕容垂的小儿子,十七岁的慕容熙继立为天王。
  慕容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有多大本事,而是他和丁氏有通奸的行径,他当了天王后,很快就杀了本来很有希望即位的哥哥慕容元和原先的太子、慕容盛之子慕容定。慕容熙又喜新厌旧,他喜欢上了新纳的贵人和贵嫔,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就不再理会年纪稍大的丁太后。丁太后火了,和侄子丁信商量废立新帝,事情泄露,丁信被杀,丁太后也被逼令自裁。慕容熙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慕容宝的儿子杀了个干净,以绝后患。
  慕容熙于是愈加放肆,为两位苻妃大修宫殿、皇家园林,大苻妃命不好,没怎么“享福”就死了。慕容熙当然就更加疼爱小苻后,小苻后是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他就整天带着她微服出游,玩得不过瘾了,又带上她去打仗。
  后燕讨伐高句丽,慕容熙让人用冲车、地道攻城,说:“等攻下城,朕要和皇后坐辇车进去,不准任何将士先登上城。”因此那城怎么也攻不下来,还损了不少兵将。
  慕容熙又去进攻当时已开始崭露头角的契丹,见它强大,想退兵,小苻后说我不干,还没玩尽兴呢,慕容熙就丢弃了辎重,以轻骑进攻高句丽,可惜又遭受惨败,尽兴不得。
  所有劝谏的大臣,都被慕容熙杀掉。慕容熙为小苻后修的宫殿越来越高,燕国的寿命则越来越短。
  小苻后不久也病死了,慕容熙哭得死去活来,比死了娘还难过。他派人检查群臣的双目,凡是不流眼泪的,统统治罪,大臣们个个都含着辛辣的东西刺激泪腺。他的嫂子慕容隆之妻张氏是个很贤淑的女子,被强行拉去陪葬。
  轮到出丧了,慕容熙披头散发,光着双脚,徒步跟随灵车。棺材大得惊人,出不了城门,慕容熙竟下令将北门烧毁。
  这样昏暴两全的君主令龙城内的将士忍无可忍,大将冯跋等人推慕容宝的养子高句丽人高云为主,关闭了城门,不让慕容熙进城。慕容熙一面叫嚷着:“这些鼠辈竟敢造反,看朕怎么收拾他们!”一面收罗军队连夜回击,但他攻不下北门,立马慌了神。慕容熙穿了老百姓的衣服逃跑,也没逃成,在树林里被高云的士兵捉住干掉。
  慕容垂忍辱负重十几年建立起后燕,他子孙却亡得这么没出息,老英雄九泉下若有知,不被气活过来才怪。

十二、金刀太子
  说完了后燕的结局,再来说说最后一个慕容国家——南燕。
  南燕开国君主慕容德是慕容垂那一代人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他几个哥哥都相当厉害,才华一直少有机会发挥。慕容垂一死,几个烂人继承了后燕的基业,他就显出略高一筹的地方。在邺城守卫战中他指挥后燕官兵一度击退魏兵,又在撤退中借着天气之利摆脱了追兵。(《晋书·慕容德载记》载:“其夕(黄河)流澌冻合,是夜济师,旦,魏师至而冰泮,若有神焉。”)
  虽然慕容德以有限的力量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但他因此对自己的信心大大增强。他在后燕永康三年(公元398年)从邺城退到河南的滑台后,完全失去了与慕容宝等人的联系,便沿用哥哥慕容垂的旧例,自称燕王。
  慕容德称王后,先整顿了内部。那个谋反成习惯的慕容麟在他底下又一次要谋反,终于被他抓住除掉,也算是斩断一个燕国内部的毒瘤吧。接着,他又亲自出兵讨平了降了他又叛变的氐人苻广(这苻广便是前秦苻登的弟弟,在前秦灭亡后逃往东方)。
  然而,慕容德领兵离开滑台,却给了城内一个叫李辩的人作乱的机会,他乘着城中兵力不足,杀了守城将领慕容和,以滑台城向北魏投降。
  慕容德失了根据地,局面处于被动,他身边的将领都认为应确保一处据点。有人说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有人说回攻滑台,争执不下。这时他的尚书潘聪说:“滑台是四通八达之地,北近魏国,南临晋国,西有秦国,在那里难保一日平安。彭城地广人稀,又是平原,无险可守,何况是晋国的旧镇,也不好取。等打起仗来碰上水战,更非我之所长。而青州这个地方,土地肥沃,方圆两千里,精兵十几万,地势险固。当年曹嶷对抗石勒的时候,造了广固城(今山东益都西北),足以做帝王之都。那里的守将辟闾浑本是燕臣,我们给他来个先礼后兵,得之必如探囊取物。”
  慕容德听了大受启发,不过他的做法也和当初李寿称帝之前差不多,请了个和尚给算一卦。(当时各宗教之间的分别并不像唐、宋以后那么清晰,和尚的功能有时候和所谓的术士差不多。据说这个叫竺朗的和尚居然拿着《周易》在占卜,由此可见。)
  那和尚说:“打青州倒是不错的主意,但燕国的寿命不超过十二年,只能再传一代了。”
  前景并不乐观,当前的行动倒是得到了保证。慕容德便移师东进,攻打青州,连战连捷,引得兖州、徐州一带的百姓和辟闾浑的部下都来投奔。慕容德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拿下广固城,扫平整个山东半岛。他就于这一年(公元399年)在广固称帝,建立了自己的燕国。
  慕容德在位期间,南燕在战略上基本以防御为主,没有怎么对外扩张(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实力)。慕容德行事以谨慎著称(关于这一点,从他对后事的安排便可看出。他临死前唯恐身后不得安宁,让身边的人在他病死的当夜,将十余个棺柩分别从广固的四个城门抬出,悄悄埋葬在山谷中,使当时人几乎都不知道他的尸体究竟埋在了何处)。即使在南方发生孙恩、卢循起义和桓玄称帝这样乱事的局面下(参见下章),慕容德也犹豫再三,终未出兵去趟那道浑水。
  慕容德有一件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他在大宴群臣酒酣之时,忽然问道:“朕虽然才寡德薄,但自从称帝之后,在上不骄,时刻保持警醒的头脑,可以与古代怎样的君主相比呢?”
  青州刺史鞠仲赶紧拍他马屁:“陛下是中兴圣主,与少康、光武差不多。”慕容德回头吩咐侍臣赏赐他丝帛千匹。鞠仲觉得赏赐得太多了,就推辞。
  慕容德笑道:“卿知道调侃朕,朕难道就不会调侃卿吗?卿言不实,所以朕也以虚言赏赐,有什么可以推辞的?”
  这时大臣韩范进言说:“我听说‘天子无戏言,忠臣无妄对’。今日的言谈,上下相欺,可谓君臣俱失。”慕容德点头接受批评,当即赏赐韩范丝帛五十匹。
  慕容德本人没有儿子,他渐渐开始担心自己皇位的继承问题。正在这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人便是慕容德的同母兄慕容纳的儿子慕容超。慕容德在前秦南征东晋的时候,担任凉州的张掖太守,母亲公孙氏和哥哥都在张掖。慕容德随军出征,临别时留下了自己随身佩带的一把金刀,自此后,淝水之战、慕容垂称帝、燕国分裂,慕容德投身于大燕的复国运动中,与母兄天各一方,杳无音讯。
  慕容垂起兵的那一年,前秦的张掖太守苻昌收捕了慕容纳和慕容德在张掖的所有亲人,继而下令斩首。天无绝人之路,这大劫难竟有两人躲过,一个是公孙氏,因为年老而没被处死,一个是慕容纳的妻子段氏,当时身怀有孕而未处决。一个叫做呼延平的狱官,年轻时曾是慕容德手下的官吏,对这两个女人的遭遇十分同情,便趁着前秦大乱之际带着她们逃到羌人的部落中。段氏在那里生下儿子慕容超,与公孙氏一起跟随呼延平浪迹天涯。
  十年后,公孙氏临终时把金刀交到慕容超手中,对他说:“假若天下太平,你能回到关东,将此刀交给你的叔叔,他就明白了。”
  不久,呼延平也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