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姐妹-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生存的。现实就是现实。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晃,锦春已经在黎京生这里住了三天。在这三天时间里,锦春把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齐齐,杨阿姨在这几天里也过年一样开心,不仅生活上得到细致的照顾,重要的是,有人陪她说话,精神上有了交流,这是杨阿姨感到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锦春就要走了,最舍不得的就是杨阿姨,她死死攥住锦春的手就是不放,眼泪哗哗。她不停地絮叨着:锦春,好闺女,啥时候还能见到你啊?

杨阿姨这么说,锦春鼻子一酸,眼泪也流下来了,她只能一遍遍地说:阿姨放心吧,再来我就不走了,我会伺候你一辈子。

出发的时间就要到了,黎京生提着给锦春一家买好的东西,终于和锦春走出了门。就在锦春的身影快要消失在杨阿姨的视线时,杨阿姨又叫了一声:锦春——

锦春泪眼朦胧地回了一次头,抖着声音说:阿姨,你好好养病,一有时间我就来看你。

走出去很远了,锦春又回了一次头,最后看了眼自己住了三天的这个家。

黎京生在她身边走着,两个人步行来到了北京站。一路上两人都没有说话,被一种离别的情绪笼罩着。更主要的是,锦春在思考着一个严肃而又认真的问题——如果黎京生不和自己谈恋爱,而是在北京爱上一个女孩,那么一切问题都将不会存在。黎京生眼下真该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个人可以为他分担一些责任。

月台上,两双目光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似乎有许多的话要说;而因为离别,他们又无法说些什么。锦春在下着最后的决心,她终于说:京生,你和我恋爱是不是后悔了?

黎京生听了,顿时瞪大了眼睛,他一时不明白锦春这话的真实用意。

锦春顾自说下去:你应该在北京找个姑娘,她才能真正地帮你。

恍然大悟的黎京生一下子把锦春抱住了,他用力地抱着她,悲天怆地喊:不,除了你,我谁也不爱。

就在这里,列车就要发车的铃声响起,锦春不得不上车了,他们的话题预言似地停留在了那里。

列车启动了。锦春怕黎京生看到自己的眼泪和离别的伤痛,上车后就躲开了车窗。黎京生在车窗里没有看到锦春,就随着启动的列车奔跑着,却一直没能看到锦春的身影,他大声地喊着:锦春,锦春——

列车终于远去了。他呆呆地望着带走锦春的列车,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走出车站,漫无目的地的向前走去。转业后,家里的现实让他身心疲惫,他真希望有个人能帮他一把,度过这段人生的难关。远在边陲小镇的锦春爱莫能助,只能在精神上给予关爱。在最困苦的时候,他甚至也想到如果锦春不在遥远的小镇,而是在北京,眼前的所有艰难也就迎而解。当然,这种想法也只是一闪而已。徐锦春就是徐锦春,她是他的初恋,他清楚,美好的情愫是不可以被替代的。

锦春走了。列车启动的一刹那,大地在猛烈地颤抖,他的心也在跟着颤抖。

这几天,他是幸福的。有锦春在的家才是个家,有笑容,有温暖。此时,他推开家门,一眼就看到了躺在床上的母亲。母亲正看着窗外发呆,他知道,她是在思念走了的锦春。

半晌,母亲艰难地转过头,望着他:锦春是个好姑娘,可惜就是太远了。

听了母亲的话,他决心为了母亲、为了这个家,他要找个保姆来照顾母亲,毕竟他和锦春的爱情是一场持久战。

现实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想找个保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还没有保姆市场,想找保姆,也只能在街坊邻居这些熟人中寻找。

黎京生一家的难处在居委会也是挂了号的,居委会那些大妈群策群力地为黎京生的母亲物色了一位退休职工。女职工姓秦,退休前是一家商店的职工。秦阿姨五十多岁的样子,身体还算健康。她每天上午负责给黎京生的母亲擦洗、做午饭,然后陪着躺在床上的杨阿姨聊天。下午的时候,再把晚饭提前做好,不等黎京生下班回来,她就回家了,还要照顾自己一家老小。

黎京生自从请到秦阿姨后,日子果然不再那么忙乱了,毕竟家里有人在照料母亲,他心里是踏实的。回到家后,也能轻松吃上一口现成饭了。

秦阿姨是个热心肠的人,手忙着,嘴也不闲着。她不停地和杨阿姨聊天,当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话题。她看着眼前杨阿姨一家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家京生该找个人了,家里要是多个女人,也是个帮手,京生也不会那么累了。

杨阿姨自然就想到了锦春,她笑一笑说:京生有女朋友。

秦阿姨听了就奇怪了:那干嘛还不结婚?

杨阿姨就把徐锦春的情况说了。

秦阿姨就瞪大了眼睛,像听天书一般,然后感叹道:妹子呀,这事我看不成。离北京大老远的,户口怎么办呀?别说你身体不好,就是身体好,这事也不成啊,总不能两地分居吧?大妹子,你可别干傻事,京生这孩子多好,在北京找什么样的还找不到?

杨阿姨这些天也在为此事困惑着,她不想干预儿子的婚事,在部队时,儿子就像放飞的风筝。如今儿子因为家里的变故回来了,隐隐的,她总觉得对不住儿子,是自己连累了他。在儿子恋爱的问题上,她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口。锦春她也见了,自己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姑娘。锦春在家那几天,她是幸福和满足的,然而锦春一走,她的心就又乱了。现实就摆在眼前,锦春调不进北京,就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家里总不能养着一个“黑人”吧?这些天,她前前后后都想了,仍没想出个子丑寅卯。现在,听了秦阿姨的话,她只能冲她勉强地笑笑。

秦阿姨就说:在我以前工作的商店,新来了几个姑娘,哪天我帮京生介绍一个。京生既然从部队回来了,就该找一个北京姑娘。

杨阿姨以为秦阿姨也就是随口说说,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傍晚,秦阿姨做好晚饭后,仍没有走的意思,还不停往窗外张望着。没过多久,就有人在敲门了。秦阿姨风风火火地去开了门,进来的姑娘穿着鲜艳,一头长发披散在腰间。秦阿姨不由分说地拉着姑娘的胳膊,把她带到了杨阿姨的床前

秦阿姨笑眯眯地介绍:这是小王,是我以前的同事,下过乡,两年前才回到城里。这姑娘人勤快、又漂亮,配你家京生没问题。

杨阿姨一边招呼着小王坐,一边盯着小王看。小王大方地看着屋里的一切,似乎对家里的情况还算满意。

杨阿姨不由地就把眼前的小王和锦春做了一番比较,眼前的小王无疑是时髦的,但在她的心里,她还是喜欢锦春从里到外透着一种善良和纯朴,让人看了就踏实和放心。可小王毕竟是北京姑娘,离自己很近,看得见、摸得着。

大方的小王这时说话了:杨阿姨,听秦阿姨说你们家的京生是部队转业干部?

杨阿姨慢慢叹了一口气,说:要是家里不出事,他现还应该还是部队上的人,都是我拖累了孩子的前程。

小王大咧咧地说:回来也就回来了,好歹也是干部身份,不像我们插队的,回来也是工人待遇。

几个人正说着话,黎京生快步走了进来。他看看这个、望望那个,然后问母亲:妈,咱家来客人了?

秦阿姨忙解释:京生啊,这是小王,是我以前的同事。

黎京生“哦”了一声,冲小王点点头后,就不知如何是好手。

秦阿姨毕竟很有经验,赶紧把黎京生拉到另外一个房间,对他说:我跟你妈说了,你妈还没给你说呀?

黎京生就瞪大了眼睛:我妈跟我说什么?

秦阿姨急赤白脸地说:给你介绍女朋友啊?我跟你说京生,小王这姑娘人可好了,下过乡、插过队,和你的经历差不多,你们一定有共同语言。她有北京户口,又有工作,你们以后肯定错不了。

黎京生什么都明白了,他看了眼秦阿姨,忙说:秦阿姨,谢谢你,我有女朋友了。

秦阿姨仍不屈不挠地作着工作:你妈都跟我说了,那个外地姑娘的户口进不了北京,又不能找工作,这事肯定成不了。京生啊,你还是听阿姨的吧。

黎京生不好再说什么,勉强跟着秦阿姨和小王说了一会儿话。

送走秦阿姨和小王姑娘走后,黎京生闷闷不乐地进了屋,坐在母亲的床头。他盯着母亲说:妈,你真觉得锦春不好?

母亲听了儿子的话,眼泪又流了下来。过了半晌,母亲才说:不是锦春不好。你秦阿姨说得也对,你该找个北京姑娘,这个家需要有人帮一把。你现在这个样子,妈看了心里难过。

黎京生有些失望地看着母亲,他和徐锦春正热恋着,尽管爱情让他盲目过,但眼前的困难他也都考虑过,他始终坚信,自己和锦春总有一天会走到一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一直用这样的一句话鼓舞着自己。现在的他心里只装着锦春一个人,什么小王小李他想都不会想一下。但此时母亲的话,却让他感到吃惊。

他抓过母亲的手,努力将手里的力量传递给她:妈,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我现在虽然是一个人在你身边,但我代表锦春向你表达孝心。她总有一天会陪在你身边的,请你相信我。

母亲听了儿子的话,终于再也控制不住了:京生,是妈对不住你,拖累了你,让你这么为难。

黎京生拥住母亲的肩膀,一边暗自垂泪,一边说:妈,我和锦春以后会对你好的。

好心的秦阿姨的作媒,自然是没有结果,她不甘心地长吁短叹着。

躺在床上的杨阿姨面对儿子的爱情,又能怎么样呢?

日子照旧,周而复始。

生活按部就班的徐锦春,把所有的思念和牵挂转移到写信上。每周她都会给黎京生写上两三封信。从北京回来后,她的心里就一直沉甸甸的。黎京生家里的困难,她看在眼里,也装在心上。想起躺在床上的杨阿姨,还有为生活所累的黎京生,心里就很难过。她现在的身份是黎京生的未婚妻,面对他家里的困难,她却帮不上忙。她在心里谴责着自己,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写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同时也在给妹妹锦秀写信,请妹妹在学业不太紧张时,抽时间去黎京生家里,帮他一把。也许只有这样,她心里似乎才能平衡一些。

锦秀考学走了,家里似乎一下子就空了。小妹锦香已经上高中了,整天躲在屋子里看书,她也要像姐姐一样参加高考,去考军校,成为一名军官。锦香继承了大姐锦春的理想,这让锦春感到欣慰。

史兰芝退休后,就在家里照料两女儿,日子倒也过得有条不紊。

边防站的兵们,仍隔三岔五地到徐锦春家里,重复以前的情形。此时的苏副排长已经是排长了。

徐锦春一看边防站的兵们,就情不自禁地会想起黎京生,心里顿时就变得湿润起来,有种别样的感觉。

徐锦秀

徐锦秀第一次走进黎京生的家,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时分。

来到北京上学后,她只见过一次黎京生,那天是姐姐和黎京生一起去的。作为新生,一切对于她都是新鲜的,也是忙乱的。走在校园里的她,激动的同时,又生出一份骄傲来。这是北京的大学,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别说在北京上大学,只要能进入高等学府就已经够让人羡慕了。那时候的大学很少,国家正需要人才,整个社会都把大学生当成了骄子,能够在北京上大学,那就是天子脚下的骄子。只要胸前配戴着校徵,走出大学校门,回头率一定是最高的。所有的人都会盯着你胸前的牌牌,然后再看你的脸时,已经是满眼的羡慕了。

徐锦秀感受到了这份荣耀和骄傲,她也学会了挺胸抬头地走路,甚至是目不斜视。在姐姐徐锦春的一再催促下,她走进了黎京生的家。

徐锦春每一次给妹妹写信,都请她抽时间去黎京生家看看,帮助照顾黎京生躺在床上的母亲。锦春还在信上说,姐不在北京,没办法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你是姐的好妹妹,就替姐去尽上一份责任和义务。

父亲去世早,姐姐就成了锦秀心中的一棵树,她对姐姐是依赖的,也是信任的。现在母亲退休了,家里只有姐姐一个人上班,作为家里的长女,她替母亲操持着这个家,甚至还供着她和妹妹锦香读书。在锦秀的心中,姐姐的事比天大、比地大,她不能违背姐姐的心愿。

边防站的排长黎京生,在她少女的心里也曾留下过光辉的形象。生活在小镇的人,唯一能够窥到小镇之外的窗口就是边防站那些官兵,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口音汇聚到这座边陲小镇。

黎京生不仅是排长,还是北京人,这一点在她的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镇,她亲眼目睹了姐姐和黎排长之间的恋爱轨迹。情窦初开的她在感受到姐姐的爱情时,心里也是痒痒的,充满了一种憧憬和向往。

如果不是来自北京的黎京生的潜移默化,她就不可能去北京的大学,当时许多同学都把考进哈尔滨当作了自己最大的理想。是黎京生的鼓励,让她明确了目标,要考就考到北京,然后留在北京工作。这种动力来自于何处,她说不清楚,但一定与黎京生有着某种关联。

徐锦秀怀着喜悦又有几分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黎京生的家。

屋子里的门敞开着,帮忙照顾的秦阿姨已经回家了。黎京生这时正坐在母亲的床头给母亲喂饭。他的身体与母亲挨得很近,样子很是温柔、体贴。这是徐锦秀看到黎京生的第一个场景,这个场景瞬间就在她的心里定格了。许久这后,这样的场面仍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

黎京生看到她时也吃了一惊,放下,放下饭碗,他叫了声:锦秀,是你?

徐锦春和徐锦秀两个姐妹长得很像,在锦秀进门的一刹那,黎京生差一点把锦秀当成了锦春,直到看清锦秀胸前的大学校徵,才认出了锦秀。

黎京生把锦秀介绍给母亲,母亲早就知道锦春的妹妹在北京上大学,但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她热情地招呼着锦秀。

锦秀接过黎京生手里的碗,不由分说地替他给母亲喂饭。

杨阿姨开始还有几分不适,慢慢也就融入到这种亲情之中,她盯着锦秀说:你长得可真像你姐。

锦秀笑笑说:我妈说我没有我姐我漂亮。

伺候杨阿姨吃完饭,锦秀坐在床前陪杨阿姨说了会儿话,就又开始了按摩。

杨阿姨心里就多了份感动,她这样长年躺在床上的病人,心里本来就脆弱,这时就又流泪了。她一边流泪,一边说:锦秀啊,你和锦春一样,都是好姑娘。

不一会儿,黎京生为锦秀做了一碗鸡蛋面,热气腾腾地端到她面前。锦秀一再强调已经在学校吃过了,但在黎京生的逼迫下,她还是把那碗面吃了下去。这是她到学校以后,吃到的最好吃的一碗面。她一边吃,一边赞叹着黎京生的手艺。

吃完饭,三个人在一起又说了会儿话,聊天的主题也一直都是锦春。正是锦春的存在,才把他们纽结在了一起。

那天晚上,锦秀的心里也是暖暖的,她看到杨阿姨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开学已经几个月了,她想家,也想那个生养她的边塞小镇。

看时间不早了,锦秀提出告辞,杨阿姨恋恋不舍地看着她:锦秀,以后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有空就回来。

锦秀听了,心里就热热的,在北京除了同学,她举目无亲,黎京生的家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因为姐姐、也因为这份亲情,她决心要常到这个家看看。

那天晚上,黎京生一直把她送到汽车站,两个人不远不近地走,在灯影下,身体变得忽长忽短。黎京生问了许多锦秀学习上的情况,鼓励她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