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原帝国-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他们正在开始向拜占庭领土扩张,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奥斯曼一世特别对拜占庭的大城市尼西亚造成威胁。拜占庭皇帝安德努尼卡斯二世寻求与完者都联盟,把他的妹妹马利亚嫁给完者都〔139〕。似乎是这一联姻的缘故。一支蒙古军入侵奥斯曼境内的埃斯基谢希尔区,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把他们从该地区击退〔140〕。
  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突厥-拜占庭边境对波斯的蒙古人来说兴趣不太浓。他们怎么会料到,在这边境之地新建立的这个小奥斯曼异密国,在一个世纪之内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穆斯林政权呢?他们更关注东伊朗的事务,因为他们在那儿要不断地提防着他们的堂兄弟、河中的察合台汗们的侵犯,同时要制止他们的属臣、赫拉特克尔特家族的阿富汗人暗中争取独立的企图。
  在赫拉特,克尔特朝的第三代王马立克法黑剌丁俨然以独立君主的身份行事,1306年,完者都派将军答尼失蛮·巴黑都儿围攻赫拉特城。法黑剌丁同意退到阿曼科赫堡,答尼失蛮得以占赫拉特城;但是,城堡是由法黑剌丁的一名副将穆罕默德·沙姆坚守,未能攻破。1306年9月沙姆引诱自负的答尼失蛮到城堡,并杀死了他。接着完者都又派新军、由异密牙撒吾儿和答尼失蛮之子布贾率领。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锁和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偶然事件之后,由于叛变和背叛,同样也由于饥荒(1307年),赫拉特城和城堡投降。在此期间法黑剌丁在阿曼科赫去世〔141〕。但是,完者都没有利用这一形势废黜克尔特王朝,而是把赫拉特国给法黑剌丁之兄弟嘉泰丁(1307年7月)。嘉泰丁一度曾被怀疑企图煽动新的叛乱,于是,他来到完者都面前为自己开脱。后来他一直占有赫拉特(1315年)〔142〕。
  完者都于1313年(看315页)从察合台幼支达乌德·火者手中夺取东阿富汗地区,这一行动导致了察合台汗也先不花的亲自入侵,他一征服穆尔加布,就占呼罗珊的部分地区(1315年)。但是,由于中国大汗进行的牵制行为(大约1316年元军从后方进攻察合台领地,一直攻入怛逻斯)〔143〕,波斯很快就摆脱了这一争夺。然而,此后不久,呼罗珊又受到流亡的察合台宗王牙撒吾儿的威胁,完者都曾轻率地欢迎过他,现在他企图独立(1318年)。波斯十分走运,牙撒吾儿于1320年6月被他的私敌、察合台汗怯别杀死〔144〕。赫拉特异密、克尔特人嘉泰丁于1319年5月间曾被牙撒吾儿围困在城中,在这次战争中他一直反对牙撒吾儿。于是,他似乎成了旭烈兀家族事业的最忠诚的保卫者,桃里寺宫廷热烈地祝贺他。事实上,他只是加强了他对赫拉特公国的控制〔145〕。到他晚年时(他死于1329年),他实际上已经独立,尽管桃里寺宫廷仍认为他是帝国东北边境地区不可缺少的边境卫士。


第十三节 不赛因的统治
  完者都于1316年12月16日死于苏丹尼耶,其子,当时只有12岁的不赛因(Abusa'id)继位,在他统治时期,波斯汗国发生了最后一些事件。他在位时期是从1317至1334年,但是,他终身是那些以他名义实施统治而且互相争权夺利的蒙古封建主们的傀儡。伟大的历史学家拉施特,作为大臣他总是维护国家利益,结果成了这些奸臣们的牺牲品,他们以荒谬而可怕的罪名处死了他(1318年7月18日)〔146〕。
  不赛因统治前期,权力掌握在一位名叫出班〔147〕的蒙古异密手中。出班在1317年至1327年期间,是波斯的实际统治者,他牢牢地控制着波斯。1322年,他平息了由他自己的儿子、小亚细亚长官帖木儿塔什领导的一次叛乱;1325年,他胜利地发动了一次反钦察汗国的远征,一直抵达捷列克河;1326年,其子胡赛因在加兹尼附近打败了入侵呼罗珊的察合台汗塔儿麻失黑,把他赶回河中。但是,到1327年时,不赛因厌倦了出班的监护,与他关系破裂〔148〕。当时在呼罗珊的出班举旗反叛,准备从麦什德进军阿哲儿拜占。但是,他的部队抛弃了他,迫使他到赫拉特马立克嘉泰丁处避难。马立克派人把他勒死,把他的手指送给不赛因(1327年10—11月)〔149〕。出班的一个儿子、小亚细亚的长官帖木儿塔什逃到开罗,开罗的马木路克害怕引起不赛因的不快,把他处死〔150〕。
  在对伟大的大臣拉施特以合法方式进行了杀害之后,紧接着是像出班这样的强者的垮台,这是对波斯汗国的致命打击。几年之后,当不赛因本人去世时,没有一位领袖(无论文官或武将)能使这个蒙古—波斯国团结在一起。旭烈兀家族的兀鲁思瓦解了。
  出班的垮台还产生了另一个结果:突厥人的安纳托利亚放任自流了。甚至是在1304年马苏德二世死去,科尼亚的塞尔柱克苏丹国消失后,波斯宫廷任命的蒙古长官就表现出一种自治宗王般的倾向。我们已经看到出班之子帖木儿塔什已经在争取独立。要不是他家族遭灾的话,在不赛因死后,他很可能在科尼亚,或者是在开塞利建立一个安纳托利亚的蒙古苏丹国,这一苏丹国很可能成为阻止奥斯曼帝国扩张的障碍〔151〕。事实上,帖木儿塔什于1327年去世了,8年以后,不赛因也随之去世了,安纳托利亚失去了君主,在其东南方的卡拉曼家族的地区突厥异密们和在其西南方的奥斯曼家族的异密们随心所欲地行动。于是,在关键的1327至1335年间,波斯蒙古宫廷内的这些冲突间接地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十四节 波斯蒙古汗国的肢解
  不赛因之死(1335年11月30日)导致了波斯蒙古汗国的肢解。蒙古贵族们不是从旭烈兀家族中选出新汗,而是选另一支成吉思汗后裔:蒙哥、旭烈兀和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儿巴合温为汗〔152〕。1336年,这位意外登上王位的汗被一位反叛的地方长官打败杀死〔153〕。此后,两派封建主在傀儡王们的幌子下争权夺利,各派都吸收一批蒙古贵族到自己一边。对立双方的一位是小亚细亚长官大哈桑·布朱儿,或者如人们以他出身的蒙古部落名,称他为哈桑·札剌儿〔154〕。另一位是小哈桑·库楚克,他也是蒙古人,是出班的孙子,他逃脱了对其亲属们进行的大屠杀〔155〕。小哈桑于1338年从对手大哈桑·札剌儿手中夺取当时的波斯都城桃里寺。接着,他在桃里寺西北为自己开辟了一个王国,阿哲儿拜占和伊剌克·阿只迷都纳入他的国境内。在1343年他去世时,他的兄弟阿失剌甫继承了这些领地,仍以桃里寺为都〔156〕。与此同时,大哈桑·札剌儿在报达实施统治,1340年他在报达宣布独立,1347年,他击退了阿失剌甫对报达的多次进攻。
  在这种混乱局面达到顶峰时,外国入侵开始了。钦察(南俄)汗札尼别于1355年侵入阿哲儿拜占,杀出班后裔阿失剌甫。然后回到俄罗斯,在牢固的基础上顺利地建立了他的统治〔157〕。这一灾难变得对札剌儿人有利。哈桑·札剌儿刚去世不久(1356年),但他的儿子乌畏思继承了他在报达的王位,他进军阿哲儿拜占,在经历短时期的挫折之后,他占领该地(1358年)〔158〕。现在他作为报达和桃里寺两地的统治者统治着西波斯,直到1374年他去世,同年其子胡赛因·札剌儿取代了他的位置(1374—1382年在位)。后来,正如我们将要看到那样,胡赛因的兄弟、继承者阿合木札剌儿与帖木儿为拥有桃里寺和报达发生争夺。
  与此同时,在赫拉特和东呼罗珊,克尔特统治者们的阿富汗国已完全独立。精明的嘉泰丁于1329年10月已经去世,他的两个年长的儿子沙姆斯哀丁二世和哈菲兹只统治了几个月。但是,他的三子穆兹丁·胡赛因尽管年幼,仍被宣布为王,从1332年一直统治到1370年,在他统治时期,这一王国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一度大胆到干涉河中事务(参看343页)。〔159〕
  在呼罗珊西部,一位名叫阿布德·拉札克的土匪头子,在1337年曾夺得撒卜兹瓦尔堡,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即赛尔巴朵尔人的公国。他的兄弟瓦吉黑哀丁·马苏德杀害了他(1338年),立即攻占尼沙普尔,由此继续着他的事业〔160〕。在这次大骚乱中,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的后裔、一位名叫吐格帖木儿的蒙古宗王于1337年被拥立为汗〔161〕。他在呼罗珊西北的比斯坦建立政权,还统治着马赞达兰。他改建了麦什德城,已经知道他在麦什德附近的拉德坎度夏,他的冬驻地在离里海不远的古尔甘。赛尔巴朵尔人只是名义上承认他的宗主权。他们约于1353年暗杀了他,于是成了整个呼罗珊西北的主人,而东南仍归克尔特人所有。自然,这两个伊朗王朝互相进行着残酷的战争,这一战争又因宗教分歧而加剧,克尔特人属逊尼派的阿富汗人,赛尔巴朵尔人是什叶派的波斯人。
  第三个伊朗王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阿拉伯—伊朗王朝,是穆扎法尔朝,王朝建立在起儿漫和法尔斯〔162〕。它的建立者、阿拉伯人穆巴里克·丁·穆罕默德已经在耶斯特和起儿漫掌权,并于1353年控制了泄剌只〔设拉子〕,1356—1357年控制了伊斯法罕。1358年他被其子沙·舒贾(死于1384年)废黜并弄瞎,沙·舒贾在泄剌只继位,而伊斯法罕转归穆札法尔朝的另一些人。
  为了绘完这幅图画,还应该提到,除了当时的这些君主以外,未来的君主们已经露面。在西波斯,他们是仍保持游牧的土库曼部落,以其标志被称为黑羊部落,即喀喇·科雍鲁。在旭烈兀汗国分裂之时,黑羊部居住在亚美尼亚的穆什地区,正在蚕食毛夕里〔摩苏尔〕,乌畏思·札剌儿把他们从毛夕里赶出去(大约1336年)。1374年乌畏思死时,黑羊部首领拜拉姆·瓦加又占领毛夕里和赞詹。他的孙子哈拉·玉素甫从札剌儿人手中夺取了桃里寺,由此奠定了其家族的命运,直到帖木儿来到前他们一直留在桃里寺〔163〕。
  在塞尔柱克家族(约1304年)和波斯汗国的宗主权先后消失以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克国已不复存在,在该国的旧址上,两个土库曼公国正在争夺卡帕多细亚。在锡瓦斯和开塞利是阿尔特纳-乌鲁氏族,从1380至1399年,该族的统治者是著名的诗人王子布汉哀丁〔164〕,1400年由另一支土库曼氏族,被称为白羊的氏族(阿克·科雍鲁)取代〔165〕。在拉兰达(今卡拉曼)建立起卡拉曼异密们的王朝(同样是土库曼人的王朝),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曾为小亚细亚霸权和塞尔柱克国的遗产与比斯尼亚-弗里吉亚边境上的奥斯曼突厥人作战〔166〕。
  以后,帖木儿将加入到这些激烈的角逐之中。
    注 释  
    〔1〕关于绰儿马罕,参看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东方基督教评论》1924年第247页,〔51〕)。
    〔2〕《东方基督教评论》1924年,第244页,〔49〕。
    〔3〕关于拜住,参看《蒙古人与教廷》第303页以下(109页以下)。
    〔4〕在亚美尼亚文和拉丁文史书中,蒙古人的夏季大本营称为锡西安,似乎是在锡尤尼和阿特沙赫之间的哈本德地区,“在正对着哥克察湖东岸的山区。”参看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第302页(106)。
    〔5〕关于野里知吉带,参看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1931—1932年)第33页(171)。
    〔6〕关于艾伯格和萨吉斯,参看《蒙古人与教廷》(1924年)第327(131页)。
    〔7〕《蒙古人与教廷》(1931—1932年)第172(174)页和第193(195)页。格鲁塞《十字军史》III,520。
    〔8〕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第175(177)页以下。格鲁塞《十字军史》III,521。
    〔9〕野里知吉带之子阿尔哈森阴谋反对蒙哥,已经在蒙古地区被处死。
    〔10〕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1931—1932年)第65(203)页。
    〔11〕米诺尔斯基《伊斯兰百科全书》“Tiflis”条目,第796页上的书目(谷儿只和亚美尼亚史料和志费尼书)。
    〔12〕参看《伊斯兰百科全书》“Kaiká'ús II”第677—678页。
    〔13〕参看多桑《蒙古史》III,103—107(据志费尼记)。
    〔14〕志费尼的父亲贝哈哀丁被蒙古首领库尔布鲁特囚禁在图斯。他受到优待,并作为呼罗珊的理财大臣进入蒙古机构。到1253年他在伊斯法罕去世前一直是蒙古官员。参看巴托尔德《伊斯兰百科全书》“Djuwaini”条目,第1100页。
    〔15〕多桑《蒙古史》III,116—117(据志费尼)。
    〔16〕多桑《蒙古史》III,180。
    〔17〕志费尼及其父在任蒙古政府官员时听命于阿儿浑阿塔,但志费尼抑制不住地强烈反对畏兀儿学者们对阿拉伯—波斯人的优势:“在刚发生的、震动世界的革命中,学院被毁,学者被屠杀,特别是在呼罗珊,它是启蒙的源泉和学者聚会之地。国内有识之士都被剑砍死。再没有什么地方能产生创造物,畏兀儿学者们关心的只是以畏兀儿文和畏兀儿语来取代之。”上引书,I,XXV。
    〔18〕据志费尼和拉施特,参看多桑《蒙古史》III 121—128。
    〔19〕多桑《蒙古史》,III,129—131。
    〔20〕多桑《蒙古史》III,131。米诺尔斯基《伊斯兰百科全书》“Kutlugh…khan”,第1238页和T。 W。 Haig 的“Salghurides”条目,第109页。
    〔21〕旭烈兀(Hulagu)一名来自蒙古语词根hüla…或üla…,意即“超过”,在波斯语中是Hulaku。参看伯希和(《亚洲杂志》1925年,第236页)。
    〔22〕《史集》卡特勒梅尔译本,第145页。多桑《蒙古史》III,139。
    〔23〕1256年旭烈兀渡过阿姆河后,波斯与高加索的小国君们纷纷投诚,其中也有刺客派的头目,刺客派的名声早已一落千丈,但仍占据许多非常强固的堡垒。鲁克赖丁是该派的最后一位头目。旭烈兀没有接受他作为属臣,他在遭拒绝后,在麦门底司堡中坚持抵抗。——译者
    〔24〕《史集》卡特勒梅尔译本,第217,219页。多桑《蒙古史》III,197。
    〔25〕参看阿卜尔·菲达的《十字军史评论》(《东方史家集》I,136)。拉施特《史集》,卡特勒梅尔译本,第247页。多桑《蒙古史》III,212(据瓦撒夫的记载)。格鲁塞《十字军史》III,568。
    〔26〕《史集》第231页。
    〔27〕多桑《蒙古史》III,217转到《史集》。
    〔28〕参看格鲁塞《十字军史》III,571。
    〔29〕阿卜尔·菲达《十字军史评论》I,136。
    〔30〕《史集》卡特勒梅尔译本299页。基拉罗斯(《亚洲杂志》I,1858年,489页)。
    〔31〕参看基拉罗斯(《亚洲杂志》1858,491页)。(多桑《蒙古史》汉译本第四卷第五章页87中记:“报达之掠杀,延续有七日。……计死者八十万人。”——译者)
    〔32〕阿卜尔·菲达《十字军史》第137页。
    〔33〕基拉罗斯(《亚洲杂志》I,1858年,第493页)。
    〔34〕瓦尔坦《亚洲杂志》II,1860年,第291页。
    〔35〕多桑《蒙古史》III,270。参看海顿和尚的报导(《十字军史评论》中所收《亚美尼亚史料》II,169—170)。格鲁塞《十字军史》III 574—57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