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至此,伯克希尔公司剥离了原本的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

  巴菲特收购了保险公司,也取得了业内的真经。比如,巴菲特从国民赔偿公司创始人杰克·林沃特学到了很多保险业的经验和原则。

  20世纪60年代后期,保险业本身就是个相当赚钱的行当。仅1968年,国民赔偿公司保费收入2 000万美元,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而巴菲特又利用了保险公司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操作。伯克希尔公司在1967年收购上面所说的两家保险公司时,它们拥有2 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两年后,该组合的价值就达到4 200万美元。

  整个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整个20世纪60年代当然也是GEICO公司的黄金时代。不过,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公司董事长大卫退休后不久,继任的管理阶层犯了一连串严重的错误,他们低估了保险理赔的成本,使得公司对外销售保单的订价过低,此举导致公司几乎面临倒闭的命运。所幸后来由于杰克·拜伦在1976年接手公司,并采取紧急的补救措施后,才使得公司幸免于难。

  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从1972年的历史最高点每股61美元跌到1976年的每股2美元。

  就在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伯克希尔在1976年下半年买进大量的GEICO股份,之后又小幅加码,到了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 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在往后的15年内,巴菲特并没有再增持股份,不过由于GEICO不断地回购自家公司的股份,伯克希尔在GEICO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

  到了1995年,巴菲特同意以23亿美元买下GEICO公司另一半的股份(1951年,GEICO公司的总市值不过只有700万美元)。巴菲特向股东解释出“天价”收购的理由之一是:“GEICO拥有两位相当优秀的经理人,一位是专门负责保险部门营运的托尼,一位是专门负责投资部门营运的辛普森。”

  巴菲特对辛普森的投资天份评价极高:“从1980年的这段期间,GEICO的投资在辛普森的管理下,年度平均投资报酬率高达22。8%,同期标普只有15。7%。辛普森在GEICO所采取谨慎保守专注集中的投资方式与伯克希尔一致,有他在,对伯克希尔来说绝对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他的存在同时也使得伯克希尔可以确保查理跟我本人万一要是有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够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立即接手我们的工作。”

  这并非溢美之词,辛普森一直做得很出色。2003年2月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还谈到,在几年乏善可陈的投资记录后,伯克希尔终于有了起色。但这不包括辛普森,因为他为GEICO公司管理的证券早已持续领先标普指数。

  同样,GEICO公司也是巴菲特每年必须评点的“好学生”。GEICO仍保持了公司创始时的保险直销定位,该公司的竞争优势完全拜其超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所赐。巴菲特的对此的介绍是:“低成本代表低售价,低售价自然能够吸引并留住优良的保险客户,而整个营业流程在满意的客户向他们的朋友推荐GEICO时划下完美的句点。靠着客户的推荐,GEICO每年至少因此增加100万张保单,占新接业务量的半数以上,也使得我们新接业务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又进一步降低我们的成本。”面对2002年的GEICO业绩,巴菲特用略带夸张的口气说是仿佛在做梦,必须用手掐一下自己才能相信这是真的。




炉火纯青(5)




  GEICO在1996年被巴菲特全面收购时,获取的保费是29亿美元,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9亿美元,该公司的2002年税前承保利润达4。16亿美元,几乎是2001年2。21亿美元的两倍。比较有意思的是,GEICO的保险直销因特网业务前景也被看好,新业务2002年增长了75%。

  可以说GEICO是巴菲特最为成功的投资。20年间,巴菲特在GEICO上的投资增值了50倍,平均每年从中赚取1。1亿美元,并且为巴菲特的其他投资提供了成本极其低廉的资本。如今,GEICO成为伯克希尔的全资子公司,是其下属最核心和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与《华盛顿邮报》之间,可以说是有着“一生的情缘”。巴菲特早期的资本,大部分来源于为《华盛顿邮报》送报,而在他投资生涯高歌猛进的途中,再一次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华盛顿邮报》创建于1877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报纸。1933年,当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尤金·梅耶以8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家濒临破产的报纸时,它在一个拥有5家报纸的城市中排名最末。邮报曾经长期亏损,在尤金的带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扭亏为盈。在尤金的女婿也就是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的领导下,邮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3年,才华横溢的菲利普因为精神病自杀。“当我丈夫去世的时候,我面临三种选择,”她说,“我可以出售这家报社,我可以找个人替我管理报社,或者我自己去经营。但是,实际上我已经别无选择。我只能自己去经营……对于我来说,要放弃我的父亲和丈夫用心血和爱一手建造起来的一切,或者把它交给别人是不可思议的。”凯瑟琳于1963年接管了这家报纸的控制权。

  《华盛顿邮报》名声大噪始于1971年公开发表五角大楼文件(有关越南战争的绝密文件)事件,以及1972年—1974年的水门事件丑闻的报道。

  巴菲特认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主席凯瑟琳·格雷厄姆,并亲自参与了公司股票的上市,对股票业绩的不佳表现也深有感触,“我知道,《华盛顿邮报》肯定要超过《星报》,尽管不一定会取而代之,但肯定会超越它”。

  巴菲特的这一投资,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投资,这是在他对媒体类股票,还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购买的股票,即使是在《华盛顿邮报》垄断了华盛顿特区的市场之后,他仍然持有着这些股票。《华盛顿邮报》股份公司在1971年公开上市。公司的B股普通股的发行价格为每股6。50美元,经过股票分拆之后现在已经上涨到每股550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6%。

  巴菲特对媒体类资产的兴趣,集中体现在他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股份的收购——他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追求未来的现金流量。他对这一行业的兴趣是毫无杂念的,他和很多高级记者成为亲密的朋友,他曾经说过,如果他没有选择商业的话,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记者。

  毕竟他的父母是在学校的报社相识的,而巴菲特本人也曾经是《华盛顿邮报》一名非常勤奋的报童。

  到1973年,也就是1973年到1974年股票市场严重下跌的初期,《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每股价格从最初的6。50美元的发行价格,经过后来股票分拆的调整后下降至每股4美元。巴菲特购买了价值1 062万美元的股票,占《华盛顿邮报》公司全部B股的12%,或者说全部股票总额的10%。从而在《华盛顿邮报》股份公司中成为格雷厄姆家族以外的第二大股东。

  每股4美元的价格意味着,巴菲特在无债务的情况下,对企业价值进行估算时,大约8 000万美元的公司账面价值具有4亿美元的内在价值。到198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为4亿美元。

  巴菲特在1993年10月27日,对哥伦比亚商业学院学生发表的演讲中说:如果你问任何一个商业人士,他的财产价值是多少,他也许会告诉你是4亿美元或是类似的一个数字。即使是凌晨两点,你在太平洋的中心拍卖自己的这笔资产,你也不会缺少竞拍的客户,而且他们的出价也不会让你失望。而现在的情况则是,这笔资产正在被一些正直而有能力的企业家所经营着,他们又在其中占有着相当一部分资产份额。因此,这笔资产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投入到其中,我也不会感到担心。一定不会担心。




炉火纯青(6)




  《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73年的收入总额为2亿美元。当时它拥有的分支机构包括《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杂志、时代先驱者公司、4家电视台和一家专门提供大多数新闻印刷纸张的造纸公司。

  根据市场经验分析,一家经营良好的报业公司的出售价格大约为公司年销售额的2。5倍。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内在价值则是巴菲特出价的4倍。巴菲特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愿意以如此之高的价格购买《华盛顿邮报》的原因在于,人们当时对于这个行业还没有什么热情。

  在巴菲特进行收购之后的两年,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下降,巴菲特的投资总额也从1973年的1 000万美元下降到1974年底的80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976年一直低于巴菲特的收购价格。而现在,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价值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

  巴菲特在完成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投资之后,格雷厄姆女士仍然对这位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巨额股份的人心存疑虑,于是,巴菲特给她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坦诚地告诉格雷厄姆女士,自己不会危及她在公司中的地位,他很清楚格雷厄姆女士可以通过自己所持有A股股票控制着公司的主要经营。

  凯瑟琳·格雷厄姆在《我的历史》一书中说,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在洛杉矶《时代》周刊的办公室里。这次见面是在巴菲特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股份之后。巴菲特再一次向格雷厄姆女士表示,绝对不会干涉《华盛顿邮报》的内部事务,凯瑟琳·格雷厄姆邀请巴菲特到华盛顿共进晚餐,并参观一下《华盛顿邮报》公司。于是,巴菲特成了她的商业顾问。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友谊和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

  1974年,巴菲特被任命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并主持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不久,他提议回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格雷厄姆女士后来曾经说:“和巴菲特在一起,你永远会感到愉快和有趣。”

  这就是巴菲特的发明——股票回购——同时也是巴菲特的独到之处,充分体现在《华盛顿邮报》公司中。从1975年到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共回购了发行在外的43%的股票,平均回购成本为每股60美元。也就是说,公司只用相当于现值1/10的价格回购了超过40%的股份。到2000年为止,《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购回了一半的股票,这意味着所有公司股东拥有的股票价值是实际资产的二倍。

  此外,巴菲特还建议应该把《华盛顿邮报》公司现有的养老金基金,从大银行转为由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在把基金转为有价值型管理者管理之后,尽管《华盛顿邮报》公司要求基金管理人至少把全部资金的25%用于债券投资,但是整个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仍然非常可观。

  巴菲特一直就职于《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会,直到1986年伯克希尔以5。17亿美元帮助凯普城公司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之后,他才辞去这一职务。双方合并之后,成为新的传媒巨人凯普城/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应邀成为新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人。

  所以,巴菲特不得不离开《华盛顿邮报》公司,因为按照联邦通讯委员会的规定,任何个人不得同时担任电视网(凯普城/美国广播公司)和有线电视网公司的董事。

  在很久之后的1998年初,《华盛顿邮报》又成为第一个报道莱温斯基事件的报纸,《新闻周刊》的记者麦克尔·伊塞科夫是第一个报道莫尼卡·莱温斯基事件的记者。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熊市、水门事件丑闻和罢工等事件,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出售过《华盛顿邮报》的一张股票。正是由于巴菲特的这种耐心,使他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收获。

  对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股东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巴菲特把自己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发挥到了极致:具有垄断性质的报纸是能够获得稳定利润的“收费桥梁”,那些广告商要通过这个桥梁就必须为此付费。巴菲特比其他投资者更早掌握了垄断和收费桥梁的概念,因而也比其他投资者获得了更为可观的利润。




炉火纯青(7)




  在2000年11月10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唐纳德·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公司在这几年中在哪些环节出现过问题,或是出现过纰漏。唐纳德的回答是很多,包括自己没有更早地购买有线电视业务、没有尽早收购微软和伯克希尔的股票。他说,如果《华盛顿邮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买入伯克希尔股票的话,就可以完全“放弃现有的全部其他业务”而高枕无忧。

  1973年,巴菲特用1 062万美元买下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2003年底,该公司股票的市值增加到13。67亿美元,30年间投资利润为12。80亿美元,投资收益率为128倍,这是巴菲特长期普通股投资中掘的第一桶金。

  可口可乐

  巴菲特童年时代的第一次商业冒险就是在5岁时买卖可口可乐,并且获得了20%的资本回报率,他的投资生涯可以说是从可口可乐开始的。目前为止,他投资的最大手笔也是可口可乐。他在伯克希尔1991年的年报中说:“三年前我们大笔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大约是34亿美元,现在,我们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的市值就超过这个数字。”1988年到1994年间,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总共投资了12。99亿美元,2003年底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的股票市值已为101。5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81%,仅仅可口可乐这一只股票,就为巴菲特赚取了88。51亿美元,这是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首富的重要因素。

  在巴菲特准备购买价值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的一个电话。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有没有买可口可乐股票?’”

  “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一位来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证券经纪商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乐公司主席罗伯托·高泽塔和基奥正在研究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走势,突然间,基奥恍然大悟。他告诉高泽塔说:‘你知道吗,这个证券经纪商很可能就是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他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基奥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

  “他确实清楚地了解我们。而且是一个极棒的董事会成员。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1989年3月15日,道·琼斯新闻联线报导了一条简讯: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份!由于可口可乐公司自身的股票回购,以及巴菲特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