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土地,强迫他们给自己服劳役。朝中的官员上了两份奏疏,请求限制佛教和
道教的土地占有数量,建文帝在 1401 年 8 月发出的一道诏旨中批准了他们的
建议。这一新命令只准每一名僧道拥有不超过五亩免除赋税的土地;多余土
地应分给需要土地的人民。这个政策又使得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
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它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
理由。③
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
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
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
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 1382 年以来即已
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1335—1418 年)。④

削夺诸藩王的权力


① 《国榷》'498',10,第 774 页;《明纪》'53',6,第 16 页。
② 《国榷》'498',10,第 776 页;《明史》'41',121,第 3664—3665 页。
③ 《国榷》'498',10,第 777 页;《明纪》'53',6,第 16 页;传记见《明史》'41',138,第 3969—3970
页。
④ 原文见明太祖:《教民榜文》'383'(1398 年);重印于《皇明制书》'37',张卤(1523—1598 年)编(1579
年;重印本,东京,1966—1967 年)。关于它的英译文,见张哲朗(音)所译,载《明朝初年的里老制》
'30',载《明代研究》,7(1978 年),第 63—72 页。
 





对诸藩王国度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设置了宾辅和伴读,并让翰
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王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
文、武政事;这个命令显然与《祖训录》中的规定大相径庭。这些加强了皇
帝对藩王控制的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①
削夺世袭封国的政策的产生是由于担心几个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发难,
特别是担心燕王朱棣。1370 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其
中包括朱棣),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属王国
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
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
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 3000 到 15000 之间。①
为了确保他对分封诸王国的控制,开国皇帝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
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祖训录》首次发布于 1381 年,后
来又在 1395 年做了修改。其中有一条规定:在新皇登极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
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
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而在完成了他们的
任务和驱逐了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
对于合法的继承原则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它既适用于藩封王子的继
承,也适用皇位的继承。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则是继承人应该是长子,并为嫡
妻所生。如果这一点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将成为合法继承人。②
为了使这些家法垂诸久远,明太祖对后嗣下了严厉的警告,禁止他们对他的
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而且他告诫诸王,对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
他们可以群起而攻之。③这位开国皇帝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制度上的调整总
是不可避免的。新皇帝现在企图削夺诸王的权力,这就使他与他的叔父们—
—特别是燕王朱棣——发生了公开的冲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藩王
看来,他想削夺分封诸王一向享有的权利和特权的行动严重地违反了《祖训
录》。
人们向来认为削藩的政策是黄子澄和齐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
说是出自皇帝的圣裁。黄子澄是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据说他使皇帝对
采取这项政策的重要性获得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向皇帝讲述了公元前 154
年汉代的七国之乱反对汉景帝(公元前 157—141 年在位)的故事,而且也一
般地提示了这些强大而又拥有半自治权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潜在危险性。①他们
曾经考虑了两种行动路线:一是彻底废除藩封诸王国;一是减少他们的政治
和军事大权。主要的目标是燕王;到了这个时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
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他也是


① 见张哲朗:《明朝初年的里老制》'30',第 63—72 页,以及该书所引用的史料。
① 清朝顺治皇帝也有同样的六句名言,萧公权已译成英文,见他的《中国农村:19 世纪帝国的控制》'212'
(西雅图,1960 年),第 186 页;这篇译文被张哲朗(音)所引用,但未注明来源,见他的《里老制》'30',
第 66 页。
② 《国榷》'498',10,第 782 页。
③ 《国榷》'498',10,第 782 页。
① 全文见皇帝诏敕手稿汇编,即明太祖:《孝陵诏敕》'384'(1398 年以后),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388',
Ⅳ,第 1939—1941 页。参见《国榷》'498',第 783—784 页。
 



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建文帝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这样便
激起燕王举兵反对皇帝,他表面上是要恢复王朝原来的制度,实际上却是要
保持他自己的权力和影响。①

燕王的叛乱

令人难以对付的燕王朱棣生于 1360 年 5 月 2 日,他的生母也许是洪武帝
的一位贡妃,据说她或者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鲜人。他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
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
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他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武
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
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①1370 年 5
月,洪武帝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
境,以保证国内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时的燕王只有 10 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 1380 年 4 月去北京就国。
到了这时,他在宫廷已经接受了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们的最好的通才教育。
他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
徐达(1332—1385 年)对他的教导更有效,因为 1376 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
娶了徐达的长女。②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他经常指挥对蒙
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弼之下很会打仗。他的功绩赢得了他父亲的好评,
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
当 1392 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
显然是异常失望的。①
1398 年末,即建文帝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皇帝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
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
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柏(1361—1425 年)是第一个倒台的,
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 年);湘王朱柏(1371
—1399 年);齐王朱榑(1364—1428 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 年)。
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
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


① 孟森:《明代史》'375'(1957 年;重印本,台北,1967 年),第 89—90 页;吴晗:《朱元璋传》'587'
(1948 年;修订本,1965 年;重印本,北京,1979 年),第 297—298 页;富路德和房兆楹编:《明人传
记辞典》'191'(纽约和伦敦,1976 年),第 346、397 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1398—1402 年》
'20'(旧金山,1976 年),第 1 — 2 页。
① 王崇武编:《奉天靖难记注》'536'(上海,1948 年),第 11—16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
'540'(上海,1945 年),第 46—48 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 6 — 8、4—21 页;《明人
传记辞典》'191',第 347、397—398 页。
② 关于这方面历史编纂学的修改问题的彻底的讨论,见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引言》和第 16—22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28—42 页。又见陈学霖:《篡位的合法性:永乐帝时期历史
编纂学的修改》'23',“关于中华帝国合法性会议”上的论文(美国加州,1975 年),第 3 节。
① 关于这几位卓越的儒家顾问的简略传记,见吴缉华:《论建文时的宰辅及其对明代政局的影响》'571',
载他的《明代制度史论丛》'580'(台北,1971 年),Ⅰ,第 159—166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224、
426、911 页。
 



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①
现在不能肯定,燕王何时才开始下定决心对抗朝廷。据有些材料说,他
在道衍和尚(后名姚广孝)的影响下很早就有和朝廷对着干的意思;按,道
衍是明太祖派到他的王府里来任事的,并博得了他的信任。道衍据说在朱允
炆被封为储君以后曾向燕王进言,说他注定会有九五之分;他并且鼓励燕王
谋划进一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当建文朝廷开始清洗他的兄弟们的时候,燕
王马上觉察到他的地位危殆,因而他就商于道衍(这时道衍已是他的主要顾
问和谋略家),应该采取什么步骤来对付这一威胁。①燕王已经用招降蒙古士
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同时他又和那些对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内
外勾结起来。可是他还无意立即行事,因为他的三个儿子正在南京作为人质,
以保证他不乱说乱动。与此同时,双方的间谍和代理人来回打报告。燕王在
1398 年和 1399 年搞了许许多多鬼把戏,又是装病,又是装疯,请求遣反他
的儿子们。直到 1399 年 6 月建文帝才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们父亲身边—
—历史学家们把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燕王这才决心用军事行动抗命朝廷
了。
敌对行动爆发于 1399 年 7 月末;那时有个忠于建文朝的军官抓到了属于
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抓到了把
柄,利用这个机会在 8 月 5 日向邻近几个州县发动军事进攻,借口要清除朝
廷里的奸佞官员。这标志着在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
的军事对抗;后来这场战争被掩饰而说成是“靖难”之役。②
为了给他的叛乱设词辩解,燕王在后来几个月内精心策划了几篇文告:
它们包括在 1399 年 8 月和 12 月致朝廷的两封信,以及后来给官民一体知照
的宣言。这位藩王坚持说,他正在进行的是终止内乱的正义行动,而且无论
衡之以儒家的孝道,还是衡之以规定诸藩王义务的《祖训录》中的条款,他
的行为都是对的。①他指责皇帝,特别是指责他没有把他父皇的病情告知他,
没有让他奔临丧葬;另外,还指责他毁坏先皇所居之宫室,从而背弃了洪武
帝的祖训。
他还指责皇帝受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诱惑,对诸皇子进行了迫害,
并且错误地指控他在做军事准备来反对皇帝。他争辩说,他所采取的行动是
正当的自卫,同时他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诈顾问们,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
和制度。除此之外他还声称,他有义务来执行这次惩戒使命,因为他是马皇
后所生的最年长的健在儿子,就责无旁贷;他指天誓日地否认他对帝位感兴
趣,只是说他是本诸《祖训录》中的规定而开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员的。
根据现代历史学家所提供的材料,他的任何指责是否有充分的事实根
据,或者他是否真正能够在当时就把这些论点公诸于世,是值得怀疑的。可


① 关于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见克劳福德等编:《根据明初社会来看方孝孺》'129',载《华裔学志》,15(1956
年),第 308—318 页;沈刚伯:《方孝孺的政治学说》'464',载《大陆杂志》,22,5(1961 年 3 月),
第 1 — 6 页。
① 黄章健:《读〈皇明典礼〉》'246',载他的《明清史研究论丛》'242'(台北,1977 年),第 120—141
页。
② 阪仓笃秀:《建文帝的政策》'444',载《人文研究》,27,3 — 4(1978 年),第 10—14 页;毛佩琦:
《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373',载《中国史研究》,2(1982 年 4 月),第 41—42 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8—27 页。
 



是,这些指责对燕王来说却是关系成败的问题;最终地它们要使他对抗朝廷
的行动站得住脚,并且还可帮助他纠集能够抗命的人马。这就是为什么这位
藩王在篡夺皇位以后要窜改历史记述,把那些和他的言论相矛盾的记载统统
去掉,换上支持他的合法继承权利的一些历史说词。①

内战:1399 年 8 月—1402 年 7 月

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 10 万人;
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
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封建
藩国。但是,这种简单的比较会把人引入歧途。燕王的强大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他自己有领导能力;他的军队素质高——包括来自兀良哈诸卫的蒙古
骑兵大队人马;他的战略高超;他又有不可动摇的必胜的决心。反之,皇帝
的军队因指挥上无决断和协同作战不好而大受损害;同时朝廷又分散精力去
搞那些甚非急务的政府改组工作,这当然也影响了战局。②
从 1399 年末到 1401 年中叶是战争的开始阶段,它主要限制在北京(北
平)府的附近州县和山东济南附近的据点。战争正式开始于 8 月末,那时建
文帝派遣耿炳文(约 1339—1404 年)这位退休的高级军官为大将军去平定叛
乱。9 月 11 日,耿炳文想把叛军限制在北京附近,便在北京西南的真定部署
了 13 万人的大军,但在两个星期之后便受了重创,被打败了。①于是已故的
将军李文忠(1139—1184 年)之长子李景隆接过了指挥权;但是,他也同样
无能。10 月中旬,燕王离开他的封地去寻求新兵;李景隆便乘他不在北京的
机会率领讨伐军从南京地区开往北京。他在 11 月 12 日合围北京,但是燕王
马上回师并击败了李景隆;因为李景隆的士卒大多数是南方人,不耐北方的
苦寒,因此他被迫在三个星期以后退兵到山东西北的德州。②
12 月 6 日,燕王又送了一封信给朝廷,指责齐泰和黄子澄。作为战略上
的姿态,皇帝正式罢免了他们两人的官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