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囊尸衣-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婆婆,您说的是‘天蚕’?”寒生听罢心下暗自吃惊,要知道,《青囊经》中专门记载了‘天蚕’这一味药,他一直认为指的是产自黑龙江宁安的高山湖畔柞木林中的天蚕蛾卵,一种极罕见的翠绿色野蚕。

父亲曾经说过,此蚕所吐之丝为天然翠绿色,乃是无价之宝,称为绿色软宝石,当年关东军为日本昭和天皇寻天蚕丝,也只得到一两三钱而已。

按照婆婆所说的意思,世上莫非还有另一种天蚕?《青囊经》上所指的可能也正是这另外一种天蚕,寒生顿时莫名地激动起来。

婆婆望了望寒生,缓缓说道:“孩子,你在石蛋的附近有没有见到类似血一样的红色液体?”

“有啊,是从石头里渗出来的。”寒生回答道。

“那就对了,那石蛋蛋就是‘天蚕’,缠在你身上的就是天蚕丝。”婆婆严肃地说道。

寒生听罢惊讶不已,半晌未说话,后来轻轻地问王婆婆道:“婆婆,您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

婆婆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许久,眼角处渗出一滴眼泪。

“阿弥陀佛,孩子,你即与天蚕相遇,必是有缘之人,我也就不再瞒你了。婆婆我是个守陵人。”王婆婆叹道。

“守陵?”寒生疑惑道。

“孩子,你听说过朱元璋吗?”婆婆问道。

寒生点点头。

婆婆接下去说道:“我给你说一段六百年前的往事。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娶陈氏为妻,生五男两女,最小的儿子朱重八,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我的先祖婆婆,是朱元璋母亲的贴身丫鬟,身负峨嵋派绝世武功。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久战鄱阳湖不下,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以黄山余脉的一处名为‘太极晕’的万年吉穴对抗陈友谅‘双凤朝阳’的祖坟,说这是开国改朝换代的速发之地。可是由于元朝末期的连年混战,已经找不到父亲朱五四的遗骨了,无奈之下,朱元璋有意无意地把情况透露给了母亲陈氏,陈氏深明大义,将自己活葬于太极晕,而且为求速发,竟不要棺木,肉身直接入土。果然,不久朱元璋于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以后接连战胜张士诚、方国珍,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母亲下葬后,朱元璋赐金千两,命我先祖婆婆世代守陵,到我这一辈儿,算下来已有六百余年了。先祖婆婆有一封遗书世代相传,其中讲到了刘伯温。当年刘伯温自知他出的这个主意有损于朱元璋的孝子形象,朱元璋立国之后肯定会杀他灭口,因此事先做了安排。洪武八年,等朱元璋派钦差携带御赐鸩酒赶到青田时,刘伯温刚刚自行服毒身亡,停柩于家中,钦差开棺验尸后返回金陵报告了朱元璋,从此却了他的一块心病。

可刘伯温却是诈死,从此不知所踪。曾有人于金陵鸡鸣寺遇见过他,此时他已削发为僧。其实,这些都是捕风捉影的讹传,先祖婆婆打探到了他的踪迹,原来他竟然隐匿在了江西大鄣山中卧龙谷。”

“卧龙谷?”寒生大吃一惊。

“是的。先祖婆婆赶去卧龙谷,准备杀了刘伯温,以泄其逼死主母陈氏之恨。”婆婆说道。

“先祖婆婆杀死刘伯温了么?”寒生问道。

“没有,他俩在卧龙谷中谈了一次话,先祖婆婆就回来了,从此终生再也没有踏足过卧龙谷。至于那次会面具体谈些什么,祖先婆婆的遗书中没有说,只是留下了刘伯温的一首偈语,那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曰:太极覆太极,青田未有期。天蚕重现日,尸衣伴君行。至于这首偈语的含义,我家世代守陵人历经六百余年,仍是参详不透。”婆婆叹气道。

寒生听罢久久沉默不语,世上事,江湖争斗,爱恨情仇,纵有谁又能够说得清楚?想那吴楚山人,半生漂泊,一世孤独,连心中至爱的女人却也咫尺不能够相见,甚至都不曾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受尽困苦的女儿在世。兰儿娘也是够可怜的,携幼女踏遍中原,矢志千里寻夫,孤寡一生而无怨无悔。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寒生想着,眼角竟流下了泪水。

婆婆吃惊地望着寒生,关切地问道:“孩子,你怎么哭啦?”

寒生抹去眼泪,说道:“没什么,婆婆,您接着说。”

“先祖婆婆遗书中还说到了天蚕,书中道‘天蚕,球状,硬而现绿光,内生白陀须,闻气而长’,所以听你说到那石蛋蛋的情况时,我就已猜到了那是天蚕。刘伯温诗的后两句‘天蚕重现日,尸衣伴君行’,如今,天蚕已经重现,那尸衣又是什么呢?”婆婆说道。

“尸衣在这儿呢!”萍儿突然跑出去,拖进那已经剪开的蚕衣说道。

第二十九章 信物

卧龙谷中,清晨,林间弥漫着白茫茫的一片雾气,令人感到了深秋的凉意。

吴楚山人负手而立,望着隐居了几十年的山谷,长长地叹息一声,自语道:“六百年了,今天总算要有个了结了。”

蒋老二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急匆匆道:“先生,出事了。”

“什么事?”吴楚山人并未回身,只是淡淡地说道。

“我去给寒生送饭,发现他们都不见了,寒生、那个岭南吴道明、姓朱的小队长还有那条大黄狗,统统不见了。”蒋老二一口气说道。

吴楚山人沉吟了一下,依旧淡淡说道:“随他们去吧,未见他们出来,有可能误入了地下溶洞,这个岭南吴道明实在是不简单呢,我小看了他。算了,已经来不及去管他们了,大事要紧。”

“是,先生。”蒋老二唯诺道。

《尸衣经》相传是刘基刘伯温倾尽毕生心血所著,里面俱是极其诡异的辟邪之法,江湖上从未有人见过此书,听到过此经的人也是寥寥可数。

《尸衣经》就是今天来人所要出示的信物,卧龙谷守陵人,唯有见到此经方能移交陵地,当年刘伯温布下此局后,从来没有人来交接过,至今已经六百年了。

自己心中异常渴望能够一睹《尸衣经》,历代守陵人曾流传下来过几条经上的密术,其中就有“骑马布”避雷电一法,那天晚上自己曾经目睹过老蝙蝠在使用,确实是灵验无比啊!

今天就要如愿以偿了,山人想着,脸上露出了微笑。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八,朱元璋出生之日,只有在今日夜里阴气最盛的亥子交更之时葬下,方可速发。前几日那两个入谷的劲装打扮的中年人,尽管自称是收山货的,可一眼就看出是会家子,武功均是不低。两人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己虽是旗人,但自幼在京城出生长大,所以一听便知是来自京畿一带的人,而且口气中似乎还显示出某种官场的威严。他俩临出谷时回头说了一句话:“九月十八,六百年青田之约”,当时自己如五雷轰顶,几乎惊呆了。

回想起当年,自己饥寒交迫病倒在卧龙谷口,被一个白须老者所收留,并授自己易数和独门武功,成为一名极端秘密的守陵人,老者去世后,自己便成为卧龙谷的主人。自从那一次碰巧搭救了寒生,见此孩子意志坚强,聪明内向,而且身怀怪异的医术,便想收其为徒,培养其作为下一代的守陵人。

今夜一切都将结束了。慢,万一出了差错呢?

如果来人有诈,按理说来人应该是浙江青田口音才对,可他们确是讲着满口的京片子,而且带有官腔,今夜要下葬的究竟是什么人?要知道,葬下去后不出十年,中原必将易主!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百般谨慎才是,一旦发现有诈,自己就要引其去假龙穴下葬,六百年的期待岂可毁于己手?

“先生,吃早饭啦,刚蒸好的老鼠干。”草屋内传来蒋老二的喊声。

“嗯。”吴楚山人满腹心思地踱步向草屋而去。

早饭间,吴楚山人望着蒋老二苍老的面孔,心中有些酸楚,唉,这个青田人的后裔,毕生都耗在了刘伯温布下的这个风水迷局之中了。

“老二,此事了结之后,你欲何往?”吴楚山人问道。

“先生,老二愿意追随先生,继续伺候您。”蒋老二由衷地说道。

“唉,你还是去成个家吧,老了也好有个人相伴。”山人劝慰道。

“先生还要去寻找失散了的妻子么?”蒋老二关切地问道。

吴楚山人不免有些黯然,许久许久都没有再说话。

夕阳西下,已近黄昏,“嘎嘎”,两只报讯的黑乌鸦终于从山下飞来了,蒋老二挥挥手,表示知道了,乌鸦们盘旋了一圈又折返山谷口去了。

终于来了,吴楚山人松了一口气。

山人背负着手,站在草屋前,眼盯着上山的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次入谷的那两个劲装汉子,步履矫健,气息平稳。身后跟着两乘滑竿,最后面又是两名劲装汉子,一行共有八人。

草屋前,滑竿落下,前面这乘滑竿上坐着的是一个双目深陷、鸡皮鹤发,骨瘦如柴,着灰色中山装的老者,轻轻地走出滑竿,双脚落地竟悄无声息。

山人心下自是一惊,此人功力深不可测啊!再看后一乘滑竿,上面蜷缩着一个瘦弱的人,身上盖着一件草绿色的军用大衣,看不到其面孔,似乎是一个病人。

前面的劲装汉子悄声在灰衣老者旁边耳语了几句,老者看了下吴楚山人,目光阴冷之极,山人顿觉心中一寒。

灰衣老者走上前来,拱手施礼,道:“我是青田刘今墨,前来赴六百年之约,有礼了,请问先生是……”其声阴柔而音极尖细,直刺吴楚山人耳膜。

吴楚山人微微颔首还礼,说道:“幸会,在下吴楚山人。”

刘今墨点点头,冷冷说道:“太极覆太极,青田未有期。”

山人吟道:“天蚕重现日,尸衣伴君行。请问信物何在?”

刘今墨面无表情地望着山人,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轻轻翻开来,里面露出一本颜色发黄,薄薄的线装册子,手捧着递过来。

山人心中有些发热,微微颤抖着接过来,凝神视之。

发黄的册子封皮上竖着手写有三个大字:《尸衣经》,左下角有两个小字:刘基。

这就是六百年前刘伯温的手迹?山人内心激动不已,他轻轻翻开第一页……

……空白,再翻开第二页,还是空白!山人连续一页页地翻过去,全部都是空白……

吴楚山人大惊失色,眼睛盯住刘今墨,缓缓说道:“这是为何?”

刘今墨嘿嘿冷笑起来,竟如金属般刺耳,笑声戛然停止,说道:“山人可曾见过《尸衣经》?”

吴楚山人:“不曾。”

刘今墨又道:“既然不曾见过,此信物有什么问题么?”

吴楚山人答道:“《尸衣经》乃天下辟邪奇书,当年刘伯温集毕生心血所著,而今却是空白,此当何解?”

刘今墨微微一笑。道:“先祖刘基当日诈死,瞒名连夜出走,传下这本无字《尸衣经》,其实只是作为日后接头的一间信物而已,并非真的是一本经书。我青田刘家代代相传,至今已经六百余年,今天前来卧龙谷履约,山人若是无法证明此书非先祖之信物,就请指引前往太极阴晕,莫要耽误了时辰。”

一席话说得吴楚山人哑口无言,历代守陵人均未见过《尸衣经》,确实不知道此经有字抑或无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该信物,可是见这青田刘今墨绝非善类,下葬的也不知是何人,身为守陵人也不便打听,万一弄不好或许成为天下之害,岂不有违刘伯温的初衷?

山人心中反复寻思,灰衣老者刘今墨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半晌,吴楚山人似乎终于下了决心,抬起头来,缓缓说道:“刘先生,请问尸首带来了么?”

刘今墨伸手指了指后面的滑竿,道:“喏,那就是。”

吴楚山人走了过去,准备验一下尸首,两个劲装汉子上前拦住。

刘今墨咳嗽一声,摆摆手,示意他们让开。

山人轻轻地掀开军用大衣,里面蓦地露出一双惊恐的眼睛……

这是一个瘦弱而的老人,面色土灰,颧骨尖突,鼻颊间布满了老年斑,青紫的嘴唇,胡须上一层白霜,全身佝偻着瑟瑟发抖。

吴楚山人转过身来,面色严肃地说道:“他是一个活人。”

刘今墨嘿嘿一笑:“当然是一个活人,不然如何能够速发?当年朱元璋的母亲深明大义活葬太极晕,这才有明一代,深受世人所敬仰。今天老人家已经病入膏肓,自己愿效法600年前的朱母陈氏,以成就子女之大业,其情是何等的高尚。况且老人家的儿子也同意并委托我来亲理此事,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这种大义灭亲的善举堪比洪武皇帝啊!山人请不必犹豫了。”

山人听罢简直是目瞪口呆,天下竟有如此荒唐之事!

“吴楚山人,卧龙谷遗训并没有规定不允许下葬活人吧?何况守陵人的职责也禁止干涉履约之人的具体安排,我想,这你是知道的。”刘今墨厉声说道。

他知道,守陵人绝对不能打听下葬人的身份和干涉其具体安葬事务的,这是当年刘伯温为防止秘密泄露招致朝廷破坏及报复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自己是绝对不能够违反的。

但是,凭此为谋求帝王之位而不顾人伦,活葬其父的狼子野心,将来若是真的登上大宝,又岂能怜悯于天下苍生?单以此等人面兽心,日后必将祸国殃民啊!

吴楚山人长叹一声,心道,想我历代守陵人苦等了600年,没想到竟等来了这么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刘伯温啊刘伯温,你设下的这个局不但毁了你自己的一世英名,更给中原百姓带来了一场浩劫啊。

“天色已晚,烦请山人带路。”刘今墨催促道。

吴楚山人想做最后的努力,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他说道:“我要问一问老人家,他本人是否真心实意愿意这么做。”

刘今墨摊了摊手,不以为然地说道:“随便。”

山人弯下了腰,望着老人说道:“老人家,你不必说出你的名字,只需要告诉我,这些都是你自愿的吗?”

老人神情惊恐地张了张嘴,没有说出话来,全身上下一个劲儿地发抖。

“老人家得的是‘人体运动神经元萎缩症’,此乃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你瞧,他已经缩成了一团,根本讲不出话来。与其这样痛苦地等死,还不如发挥余热,对后代做些贡献,也体现了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嘛!”刘今墨在吴楚山人背后介绍道。

山人怔了怔,虽然已听出来刘今墨的弦外之音,但是仍然是不能够询问的,只得无奈地说道:“请跟我来吧!”

第三十章 履约

吴楚山人带着一行人向卧龙谷深处走去。

此刻夕阳半掩,红霞满天,谷中紫气霭霭,静谧而肃穆。

转过了高大的樟树林,前面别有一番小天地。但见一个方圆数十米的圆圆的小山包,两侧分别汩汩流淌着两条清澈的溪水,在山包前结成两个小潭,潭水碧绿碧绿的,水波不兴。

“就是这里了。”吴楚山人手指着那个小山包说道。

刘今墨站定,身形纹丝不动,低下头去……须臾,猛地抬起头,眯起眼睛不经意地一瞥……

这不经意的一瞥,乃是堪舆观气之法的精髓所在。大凡吉穴,其气必紫,黄气次之,红气则有血光之灾,白气则为死气,墓主家中必然丧事不断,黑气多诡异之事。

诸气正眼视之是决然看不到的,包括老风水师也是一样,所以堪舆不传之法就是这么随意一瞥,能看到什么,跟个人功力关系不大。即使是普通人,以眼角的余光随意一瞥,也能够看到一些平时正眼看不见的东西,包括一些脏东西。

刘今墨一瞥之下竟满眼都是紫气,点了点头,感叹道:“万年吉穴啊,《葬书》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卧龙谷紫气重重,两水对峙,阴阳呼吸,藏风聚气。可惜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