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城墙上地那些豁口也没人再去理会,倒是成了百姓出入的便门。

等到了军政府招待所,马车停下,饶汉祥领着继禄等人下了车,举头一看,却见衙门外黑压压一片,身穿各色服装的青壮年男子正在衙门口列队照相,几个臂戴“时政宣讲员”臂章的军人正忙着拾掇一架照相机,旁边还有一架电影机,不过却没人操作,想必这电影刚才已经拍摄完毕。

“这是在照相,那些人都是从外地赶来的革命好汉,住在这里已有段日子,总司令也都一一见过了,现在他们马上就要去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支援革命,走之前捏个影。”饶汉祥为几位旗人解说道。

继禄等人默然,这才想起自己的旗人身份,似乎正是这群照相者要“革命”的对象,好在众人出门时就换了衣服,做商人打扮,不然,就凭他们那身旗人打扮,非被当场打个半死不可。当然,这只是他们的猜测,实际上,共和军政府早就颁布法令,废除旗人特权,各族平等相处,无故不得向旗人寻衅。

饶汉祥拿着黎元洪的帖子先走进衙门,片刻之后,一个军官陪着饶汉祥走了出来,向继禄说道:“总司令有请,几位跟我来。”

饶汉祥告辞离去,继禄等人走进衙门,由几名士兵仔细搜身之后,军官才领着他们穿廊过园,在花园旁的一间厢房外停下,推开虚掩着的门,说道:“总司令,人已到了。”

“请他们进来。义仁,你带兵守在外头,没我同意,谁也不许靠近!”厢房里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

继禄等人鱼贯而入,厢房里很暗,只有一盏点亮地马灯放在桌上,压着一张地图,一个年轻的军官正拿着笔在地图上画来画去,两个卫兵手持短枪站在他的身后,还有几个卫兵则在窗户上忙碌,将那窗纸和窗楞拆去,几块大玻璃放在一边,看上去是打算将那窗户换成玻璃的。

军官抬起头看了继禄等人一眼,放下手里地铅笔,直起腰说道:“鄙人就是赵北,字振华,共和军总司令,湖北军政府都督,华中革命力量总司令。几位便是从京城赶来的伪清信使吧?前几天黎宋卿就和我说起过你们,不过当时我忙得很,没空见你们,今天趁着午饭后的这会儿工夫,就和你们见见面。那边有椅子,几位请自便。”

继禄面无表情地拍了拍袖口,向赵北打了个千,说道:“在下继禄,给都督大人请安。”见他如此行礼,那几个旗人随员也只好跟着行礼。第一次见面,由于摸不准这位总司令的脾气,礼物和美女都没带来,不过这礼数是不能不做足的。

赵北低着头“嗯”了一声,说道:“不必客气。几位稍坐,等那几位客人来了,咱们再说话不迟。来人,给几位客人上茶。”

继禄颇感诧异,问道:“还有几位客人?不知总司令是何意思?”

赵北抬起头,说道:“你们应该是为了君主立宪的事来的吧?实不相瞒,这几日里和你们一样为了君主立宪的事赶来与我商议的人来了好几批,好好的上海和谈你们不谈,偏偏要跑到我这里来做幕后交易,这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既然你们都为了同一件事,索性,咱们今日就开个闭门会议,大家开诚布公,好好谈谈。”

继禄呆了片刻,这才发现自己这一路上想好地说辞全无用处了,坐在椅子上端着功夫茶呆了好一阵,正猜测赵总司令到底是何用意时,那几位客人已陆续赶到。

一位阮忠枢,是和杨度一起来的,他们是袁世凯的代表,青衣小帽,潇洒倜傥。

一位刘~一,代表的是同盟会,紧绷的脸看上去不怒自威。

一位李和,代表的是光复会,与刘~一同样是洋装革履,精神抖擞。

再加上继禄这一方,就是四路人马,若把共和军再算进去,就是五路人马齐聚一堂了。

见人已到齐,赵北收起地图,走到桌前搓了搓手,说道:“诸位今日应邀而来,鄙人不胜荣幸,既然人都到齐了,那么,就开始谈吧,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主张摆到明处,不要藏着掖着的。”

说完,赵北自顾自坐在上首,端起热茶细品,不时地抬起头瞟上几眼。

众人相顾无言,也纷纷端起茶盏品茶,但那功夫茶喝在嘴里却什么味道也没有。

“既然你们都不愿意先说,那么由我来起个头。”赵北放下茶盏,站了起来。

“革命军兴,天下嚣然,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启,所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共和,一条是君宪,哪条路更好呢?我以为,当然是共和比君宪好。”

见继禄正欲开口,赵北急忙摆了摆手,说道:“先听我说完。我知道,清室不会甘心就这么退位,一来是担心失去统治权,被汉民报复,二来是没有一技之长,除了当主子,什么也不会做,怕不坐江山了没有饭吃,会被饿死。”

听到这里,刘~一和李和相视一笑,把皇权如此简单的归纳为吃饭问题,虽是庸俗,但无疑抓住了里头的关键。

人,都是要吃饭的,在这上头,皇帝和百姓并无区别。

赵北也笑了笑,继续说道:“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很好解决,共和成立,自然要颁布宪法,用法律保障民权,清室退位之后,并不是成了贱民,而是国民地一员,当然也享受法律的保护,何况,共和之国体并无‘贱民’一说,全体国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所以,清室完全不必担心退位之后被人报复,有法律保护,只要不犯法,不分裂这个国家,清室成员就受法律保护。至于吃饭问题,更好解决,共和之后,旗人二百余年地‘铁杆庄稼’肯定是要完蛋的,考虑到皇室成员多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地人,叫他们立刻自己去挣银子吃饭,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啊,我建议,不如给退位皇室一定的优待,比如说每年给些岁俸,供养几年,在这几年时间里,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谋生技艺,那么就饿不死了。”

说到这里,赵北停了下来,看了一下众人地表情,然后坐回椅子,端起茶盏,有一口没一口的品尝起来。

在他所熟悉的那段历史中,清室优待条件是袁世凯最先提出来的,利用了南方革命派急于确立共和政体的心理,给中国社会留了一个帝制的小尾巴,硬是在紫禁城里弄出一个国中之国来,而且也为以后日本插手中国东北问题提供了便利,因此,清室优待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速定共和,也为满清王朝的复辟埋下伏笔。

不过现在,由于赵北的干预,历史进程发生了扭曲,袁世凯不能再像那段历史中那样翻手云覆手雨,将局面完全控制在北洋手里,现在的这个时空里,袁世凯的力量仅仅只能控制北方数省,南方各省要么是在革命党人的控制下,要么就是在袁世凯的政敌的掌握中,袁世凯已无法再玩弄两面派的手法,他的“篡臣”面目已是暴露无,这一点,不仅革命党人看到了,清廷的封疆大吏也看到了,所以,袁世凯手里可打的牌已不多了,清室优待条件对他来说已成鸡肋,没有必要用这个鸡肋去引诱清廷让国,对他来说,挟天子以令不臣似乎更有利一些,因此,他才会抱着一个“君主立宪”不放,控制不了革命派,至少可以控制满清遗老遗少。

但赵北决定再扳转一下这个历史的车轮,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当然,这一次的清室优待条件将变得更苛刻,而且,他也不打算留下一个政治上的封建尾巴。

这就是赵北为清廷准备的那颗“抹了蜜的毒药”,清廷明知有毒,可也不得不吞下去,因为如果不吞的话,那么就连那点蜜也吃不到嘴里,虽然那点蜜少得可怜。

清廷已别无选择,但是袁世凯却有选择。

这颗毒药既是为清廷准备的,也是为袁世凯准备的,就看谁的嘴闭得更紧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23章 试办共和

司令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

“这倒是个办法。”

同盟会的刘~一首先赞同赵北的想法,无论如何,只要清室一退,共和一成,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在同盟会的许多人看来,这场革命的本质就是一场种族革命,只要旗人一让国,一切好办。

“优待前朝废帝,这个倒不是没有先例,曹魏便是如此礼遇蜀汉后主的。”杨度也赞了一句,他本是君宪派,立场顽固,所以也只是赞了一下,然后又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过,依度之见,还是君主立宪好些,所以这‘优待退位皇室’的建议可以不必考虑了。至于共和国体,每隔几年便换个国家元首,实在是太过儿戏,让百姓无所适从,也不利国家长治久安,咱们中国文盲太多,愚民太多,玩不起共和的。而且,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个国家元首便要换一批中枢大员,如此一来,岂不耽误正事?”

“可以实行新式文官制度嘛。”赵北放下茶盏,掰着手指说道。

“新式文官制度有两个特点:第一,考试做官,类似于科举,但考试内容以切合实际的学问为主,比如说策论;第二,主官换次官不换,官员换办事员不换,除非其渎职,否则能一直干到退休,这种人就是政府雇员,也叫公务员,现在,鄂省已开始试行这种文官制度,即使各部门的主官变动,也丝毫不会影响政务。”

众人暂且将“优待退位皇室”放在一边,开始揣摩起这种文官制度,均觉很是合理,如此一来,各部门主官上任,似乎也用不着再带幕僚了,完全可以“外行领导内行”,还杜绝了吏上下其手。

杨度大摇其头,说道:“这种新式文官制度确是不错,但君宪国体也可以用啊。中国的皇帝制度已施行了数千年,怎能说改就改?百姓民智未开,没了皇帝便是没了主心骨,皇帝是天命所归,是国家的象征,看看英国,再看看日本,正是因为有皇帝,才能团结国民,万众一心,扬国威于域外,布恩德于四海。”

赵北反驳道:“此乃谬论!什么天命所归?明明是谁的拳头大谁做皇帝!翻翻史书,哪个开国皇帝不是踩着累累白骨坐上皇位的?皙子,你学问虽好,但掉进了那个‘帝王之学’的陷阱里,时移则事易,时代进步了,那套故纸堆里地东西还是扔了的好。中国施行了数千年的皇帝制度,这确是事实,但同时,这数千年的历史中也充满了黑暗与腐朽,谎言与欺骗,这也是事实。看看那些所谓的封建‘盛世’,不过就是没有大的农民战争,百姓能够喝粥度日而已,这便被那些捧皇帝臭脚的腐儒吹嘘成了‘盛世’了,这个要求也未免太低了些,对于皇帝这种玩意,明代末年地文人就已经总结出了本质,那就是八个字:荼毒天下,盘剥草民。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强盗!既然历史已经证明,帝制不会给百姓带来福~,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强盛,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换个思路,办一办共和呢?”

杨度哼了一声。冷说道:“办一办共和?总司令未免说得太轻巧了些。又不是开洋务局。办一办?若是折了本。是不是不办了?”

赵北点了点头。说道:“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咱们不如先‘试办共和’。办个几年。如果办得不好。百姓不乐意。国家不安宁。那么。咱们再选君主立宪也不迟。就当是做试验了。反正以前咱中国人也没办过共和。能不能办好确实没人知道。但是。如果不试一下。又怎么知道中国人办不好共和?当年伪清办洋务。一开始地时候不也是抱着试一试地想法么?结果尝到了甜头。一发而不可收拾。你瞧。那汉阳兵工厂、汉冶萍公司不都是洋务派办地么?”

试办共和?

听到总司令如此新鲜地建议。众人先是一愣。继之暗暗摇头。但再仔细一琢磨。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虽然还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可一时半会儿确实想不出什么反驳地话。当下。屋里众人冥思苦想。琢磨着这“试办”共和地建议。

杨度坐不住了。站起身。背着手踱了几步。走到赵北面前停住脚步。问道:“试办共和?总司令是在讲笑话?度在日本时。倒是听说过‘试验田’。优良稻种都是先在试验田里栽种。若是确实比旧稻种好。便推广栽种。若是不好。不过就是损失了几亩稻田地稻谷而已。可是这国体岂能如种稻一般试验?若是共和办不好。天下大乱。又岂是说改回君主立宪便改回君主立宪地?放眼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这么把自己当成试验品地吧?”

“怎么没有?”不待赵北回答。一旁地刘~一站了起来。

“法兰西啊,那个国家自从大革命之后,君主制和共和制可是翻来覆去的变了好几次的,‘第一共和国’、‘第二共和国’,现在可是‘第三共和国’,以后还不知道要建立多少个共和国呢。”

没错!以后还有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赵北抬眼看了看刘~一,佩服了一下他巧言善辩的能力,不过,杨度当年去日本可不是去“镀金”的,那可是很下了些功夫研究各国历史政治的,刘~一地辩解似乎不太高明。

果然,杨度立刻反驳道:“法兰西那不是‘试办共和’,那是真真正正的办,结果共和办不好,内忧外患,国家乱了一遍又一遍,那就是前车之覆,我辈要引以为鉴。”

“皙子啊,法兰西地帝制和共和之所以反复多次,恰恰说明帝制余毒对文明进步的危害,其实,法兰西每经历一次帝制与共和地反复,这个国家的国体、制度就完善一次,这就好象是凤凰涅磐,烈火并不能使它死亡,只会使它变得更坚强。现在世界上几大列强,法兰西跻身其中,不是没有道理地,这正说明了共和比帝制好啊!”赵北站起身,拍了拍杨度的肩膀,笑咪咪的说道。

杨度为之语塞,这才意识到,论强词夺理,他还真不是总司令地对手,但他性格执拗,怎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只愣了愣,便又说道:“看来总司令是成绣在胸,那么度倒是想请教请教,若是共和办不好,再回头去办君宪,是不是要再将已退位让国的清室皇族再请回来,再登基一次?”

赵北摇了摇头,说道:“皙子,你记性太不好,我在黄鹤楼前不是已经对你说过,即使咱们君主立宪,也得找个汉人做皇帝,这句话你忘了?所以,假如共和办不好,咱们就拥戴一个德高望重的汉人做皇帝,君主立宪。”

众人再次愕然,几个在座的旗人更是怒火

现在清室还没退位呢,就如此说话,若是将来真退是得跳上去踩几脚?

“共和一定办得好。”刘~一打破了这种怪异的沉默。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

赵北端起茶润了润嗓子,又说道:“我说了这么多,想必诸位已经知道了我地立场,对我来说,这共和非办不可,如果不试一试共和就贸然去办君宪,我赵某第一个不答应!”

杨度叹了口气,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望着天空,背影看上去很是孤寂。

几个旗人纷纷将目光投到继禄脸上,等他说话。现在的形势明摆着,清室要么君主立宪,要么退位,再无其它出路,本来众人还抱着一线希望赶来,指望着这位总司令高抬贵手,对君宪点点头的,可是现在看来,就算说服了他支持君宪,也轮不到旗人坐龙椅。

继禄迟了一下,从袖子里摸出一张黄绢,站了起来,走上几步,将那张黄绢高举过头,然后缓缓跪了下去,朗声说道:“此乃朝廷密旨,若是都督同意君主立宪,那么从此之后,这湖北一地就归都督世代镇守,爵封‘鄂王’,世袭罔替!”

“咣啷!”

“咣啷!”

两只茶盏应声而落,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