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途-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为我们是倭寇,对吧!”李维正微微一笑,又问道:“新安县有多少人口?离这里有多远?”

“新安县城里只有几百户人家,离这里约五里,沿着海边向北走便可看到,这一带很荒凉,老百姓无以为生,大多去广州附近种田去了。”

“好吧!你们二人前面带路,去县城,我自有赏赐。”

也不管他们两人愿不愿意,两个校尉将他们揪上了马,众锦衣卫休息了片刻,便缓缓向县城方向而去,新安县附近的海岸线破碎曲折,礁石林立,有许多小的港湾,很容易藏匿船只,众人沿着海岸线一路前行,左边是悬崖峭壁,沉沉的夜中海风呼啸,耳边只听见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巨石,看不见一户人家,约行了三里多路,朦胧的夜色中已经隐隐看见了城墙的轮廓,众人不由加快了速度。

忽然,一名校尉低声喊道:“快看,是船!”

众人随他的手指向下望去,果然见一道水湾里停泊着一艘大船,似乎就是白天看到的那一艘,就在众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船上时,一名带路的民夫忽然撒腿向悬崖边跑去,隐隐听他叽里呱啦大喊,手拼命挥舞,似乎是在报信,没跑出三十步,一支箭疾射而来,正中他的小腿,他一声惨叫,翻滚在地,立刻跑上去几名锦衣卫将他按住,抓了回来。

不用说李维正便猜到了,这个民夫必然是和这艘走私船有关系,他对一名百户道:“给我审问他们二人,问出所有口供!”

在锦衣卫面前,他们哪里能挺得过,只片刻便连祖宗八代的事情都交代了,百户审问完便上前禀报道:“回禀大人,新安县的百姓家家都有人参与走私,并与此为生,这艘船只是其中一艘,船上大约有五十余人,刚从安南回来,给城中的家人送米,他们两个看岛人也都有亲戚参与走私。”

这时,所有的锦衣卫都向李维正看来,等待他的决定,李维正沉思了片刻便道:“我们可以去船上看看,但记住,如果对方不反抗就不要伤人,问清情况再说。”

校尉们轰然答应,立刻下去了两百余人,剩下的人在上面看马,锦衣卫校尉个个武艺高强,虽然悬崖陡峭,但他们还是飞快地从悬崖上寻路攀了下去,只用了一刻钟时间,二百余人都攀下了悬崖,摸索着跑到了船边,李维正也慢慢下去了,他快速来到船边,只见这艘船长约二十余丈,高五丈,桅杆巨大,帆布都放了下来,船下面装有踏板,故无风时也能离开小港湾。

此时大船上很安静,似乎船员们都回县城了,船舷边看不见一个人,“上!”李维正一声命令,锦衣卫立刻取出攀城爪抛了上去,数十名校尉像猿猴一般轻盈而上,片刻便爬上了大船,随即丢下来几副绳梯,就在这时,船上传来了惊恐的叫喊声,紧接着是重重的殴打声,喊声嘎然而止。

待校尉们几乎都上去了,李维正这才不慌不忙地沿着绳梯爬了上去,他跃过船舷,只见锦衣卫们个个拔刀在手,围成了一个大圈,甲板上跪着十几人,都是从船舱中抓来的船员,他们个个面色恐惧,浑身发抖,被官兵抓住,他们都将必死无疑。

为首是一名三十余岁的汉子,长着一张宽脸膛,鼻子奇大无比,一双豹眼在黑暗中炯炯有神,他盯着李维正走过来,立刻大声喊道:“我就是船主,这艘船是我的,走私也是我一人所为,与这些船员无关,要杀要剐,就对我一人动手就是了。”

李维正听他口音似北方人,而且声音雄壮,没有半点惧怕,他笑了笑温和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听你口音不像是广东人。”

李维正温和的口气激起了汉子求生的希望,他立刻答道:“小人叫陈万里,山东登州人,从小随父辈在海上长大,大明海禁,断了大家的生路,我迫不得已,只好下海到南洋贸易为生,我是这艘船的船主,愿接受大人任何处罚,只求大人能放过我的手下。”

“你这艘船里装了什么货?”李维正坐了下来,饶有兴致地问道。

“回禀大人,船里装着从安南贩运来的八百石稻米,今年广东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风灾,听说米价暴涨,一石米可以卖到十两银子,我们就想赌这一把。”

“你们这八百石大米进价多少?”

陈万里低下头,不敢说话,半晌才低声道:“大人,安南一石米只要一两银子。”

“哼!十倍的暴利,难怪你们连命都不想要了。”李维正冷哼了一声道:“依照大明律,走私者一律杀头,你还有什么话说。”

陈万里叹了一口气,垂首道:“我已触犯了大明刑律,愿受一死,船和稻米也愿意交给大人处置,只求大人饶他们一命。”

李维正盯着他,良久,他忽然笑了,转身对众手下道:“到此为止,我们下船回去。”

“大人,你要是放了他们?”罗广才急道:“他们可是触犯了大明的刑律,怎能轻饶。”

李维正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我的命令你再敢多言,立斩不赦!”

……

卷四 锦衣千里 第一百一十一章 风吹草动

新安县城离海边约一里,城池不大,但修筑得十分坚固,能抗住狂风暴雨的肆虐,而且是修筑在一座高地上,易守难攻,也是为了便于附近的百姓躲避倭寇的袭击。

一名锦衣卫校尉向城头射上了一封信,过了一会儿,城门开了,跑出来一名四十余岁官员,他在李维正面前跪下,毕恭毕敬道:“卑职新安县知县王琳,参见千户大人。”

李维正点点头便道:“我们是来广东公干,路过贵县,准备在此休整两日,你切忌不可把消息传出去。”

“是!卑职绝不敢乱传。”说完,王知县将锦衣卫们请进了县中。

县城内显得很破旧,一眼望去都是平房,看不见一栋两层的房子,密密麻麻,颇有点像后世的贫民窟,但大部分房子都从外面上了锁,显示人去屋空,其余有人住的房里黑洞洞的,让人感觉屋内有人正向外偷偷张望。

“王知县,不知县里的百姓靠什么过活?”李维正问得很漫不经心,但他的目光却将这个知县脸上的一丝一毫都收入眼中。

果然,王知县的脸上露出一丝惊慌之色,立刻又消失了,他叹口气道:“本县原有百姓数万人,禁海令下,大部分被内迁到泗州,另一些逃亡海外,还有去广州种田,现在只剩下不足八百户,青壮几乎都在南海卫从军,剩下的一千余老弱在山边种几亩薄田为生,生活十分贫苦。”

李维正暗暗点了点头,难怪这里走私猖獗,原来南海卫就有他们的子弟,他笑着又问道:“那王大人在这里做了几年知县?”

王知县神情十分萧索,低声道:“我没有什么政绩,升迁无望,别人也不愿到这里来,从洪武十三年我便在此做知县,已经整整十年了,福州老家也快八年未回去了。”

李维正笑了笑,却语带双关道:“王知县在这里也可保一方百姓,未必是坏事,对吧!”

王知县一下子呆住了,他脸色大变,眼中惊慌之极,李维正却哈哈一笑道:“王知县放心,休整两日我们便北上,仅仅路过此地而已,新安县的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

县中空屋颇多,三百锦衣卫很容易便找到了宿处,王知县又让人送来草料和一点米,三百锦衣卫随即住了下来,他们在新安县内休整了两天,才慢慢从近一个月的大海颠簸中恢复过来。

这天上午,三百锦衣卫休整完毕,带一名向导离开了新安县,向北而去,王知县一直将他们送出十里外,确认他们真的走了,才长长松了一口气,返回了县中。

……

新安县也就是今天深圳一带,在新安县西南二十里外有大鹏守御千户所,主要是防倭寇,从新安县北上一路都是丘陵地带,林木茂盛,野兽出没,原本这一带渔村众多,但海禁后后渔民失去生活来源,被迫离开了家乡。

海边不远随处可见被废弃的渔村,到处是渔船的残骸,已经没有了人的生息,众锦衣卫在一名向导的指引下,沿着一条几乎被野草覆盖的官道疾行,一路翻山越岭,过河涉水,第三天中午抵达了东莞县。

这里紧靠东江入海口,是广东南海卫的驻地,南海卫负责拱卫整个广州府地区的安全,也包括打击零丁洋上的海盗和走私者,防御倭寇,有驻军五千余人,大小船只三百余艘,指挥使叫虞光清,也是一个跟随朱元璋夺取江山的老兵,只是他极善寻找靠山,最早他的靠山是坐镇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千户,道同案后,朱亮祖父子被朱元璋抓进京中鞭死,虞光清失去了后台,但没几年,他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偶然得知一个同村人竟是秦王府的管家,他便花了大血本,通过他靠上了秦王这棵大树。

五年前,秦王通过兵部的关系使他升为了南海卫指挥使,成为正三品高官,连广东都指挥使都给他几分面子,与他称兄道弟,加之广东地方偏僻,远离朝廷,手握重兵的虞光清几乎就成了独霸一方的诸侯。

当然,秦王这棵大树也不是那么容易靠的,从三年前开始,秦王便秘密派人来广州做海外贸易,尤其是和日本贸易,赚取超额利润,而从去年起,秦王也发现了大明和日本之间的金价差失衡,便用黄金去日本兑银,牟取暴利,然后又用骡马队走四川将白银运回西安,已经成功赚取两票,但今年的第三票却似乎出了一点问题,从年初到现在海船始终未返,虞光清也是忧心忡忡,生怕在他的地界内出事被秦王责罚。

五天前,秦王的幕僚赵无忌从京中赶到广东,带来了秦王的手令,银船将在一个月内抵达广州府,命他小心接船,就在虞光清刚刚松一口气时,广东都指挥使张大人忽然派人来密报,锦衣卫从海里已经抵达广州,已经在半路上岸了,极可能会经过东莞。

虞光清当即被吓出一身冷汗,不过他很快便反应过来,锦衣卫不是冲他来的,而是风传地方官府贪污赈灾粮一案,应该与秦王无关,否则秦王会派人来警告,这天下午,就在虞光清忐忑不安时,一名斥候来禀报,三十里外发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像军队可又和军队不大一样。

虞光清立刻明白过来,锦衣卫到了,他立刻身着官服,率人到十里外迎接李维正一行。

从荒无人烟的南方一路过来,东莞县附近已经略略恢复了生机,而且今年的台风对东莞的影响也不大,到处是绿油油的大片大片的稻田,一座座村落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随处可以看见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官道宽阔平坦,不时有往来的马车辚辚驶过,三百名锦衣卫列队在官道上缓缓而行,两边农田的农夫们纷纷拄着锄头,惊讶地望着他们。

前方飞驰来了一队官兵,在李维正面前停了下来,为首军官在马上拱手施礼道:“大人,我家指挥使大人已经在五里之外等候,欢迎大人的到来。”

李维正的表情就仿佛事出突然、事先没有想到一般,他有些吃惊地问道:“可是南海卫的虞指挥使?”

“正是!”

李维正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他立刻回头对众人高道:“弟兄们加快速度,不要让主人久等我们。”

众锦衣卫纷纷吆喝战马,加快速度向北方驰去。

……

“在下南海卫虞光清,欢迎各位锦衣卫兄弟的到来!” 虞光清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老远便大笑着迎了上来。

李维正翻身下马,拱手笑道:“在下是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要烦劳指挥使大人了。”

“哦!你就是李维正?”虞光清一脸惊讶,慌忙拱手道:“久仰李千户龙门所壮举,今日一见,不胜荣幸。”

李维正笑道:“指挥使大人消息很快啊!”

虞光清眼睛眯拢了,“广东虽蔽塞,但有的消息还是很快的!”两人对望一眼,一起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

“李千户,请!”

“虞大人请!”

三百锦衣卫来到了军营,自有人安排他们的住宿,李维正随虞光清坐下,两名亲兵给他们上了茶,李维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舒心地叹道:“好茶,我已经快一个月没喝这种好茶了。”

“千户大人这次南下,可是为了查赈济粮之事吧!” 虞光清不露声色地问道。

李维正有些感慨道:“正是,这件事已经闹得很大,连京城都有所耳闻了。”

“皇上震怒那是当然。” 虞光清冷笑一声道:“千户大人从水路过来是不知道,这件事早已在广东闹得沸沸扬扬,三天前,灾民聚集的番禹县,三万百姓聚众冲击县衙,广州知府恳求我派兵镇压暴乱,我怎么会出兵镇压灾民。”

李维正缓缓点了点头,“大人说得不错,皇上接到广东快报,说有地方官贪污赈灾粮,要激起民变,皇上为之震怒,特命我前来调查此案,不过我想问一问,这件事可是真的?”

“无风不起浪,贪污赈灾粮的事情固然是有,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地方官府赈灾迟缓,饿死不少人,激起老百姓对官府的不信任导致,听说增城那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说到这里虞光清的脸上出现了愤忿之色,极为不满地说道:“这些地方官老爷平时风花雪月,享乐在前,可一旦遇灾便个个推诿,都不肯到灾区去,生怕染了疫病,什么事情都要请示上面,有的县官粮满仓也不敢拿出一粒米给要饿死的百姓,这种赈灾不出事才怪,我是灾后立刻就将粮米送到军户家中去,才不等那帮官老爷慢慢打官腔。”

“原来如此。”李维正笑了笑又问道:“皇上不是派了宣抚使来吗?他们怎么不协调此事?”

“大人说的户部侍郎罗大人吧!不是我说他,毕竟是文官,搭建粥棚、四处安抚灾民是做的不错,可他没有魄力,老好人一个,总是体谅地方官的难处,至今没有任何官员因灾被免职,好像还有个十七王子,但毕竟年少,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李维正大致了解了情况,便起身拱拱手笑道:“多谢指挥使大人给我介绍了现状,我心里有数了,等会儿弟兄们吃完饭,我就要出发前往广州,这次我奉皇上之命来办案,若有需要,可能还要烦请大人派兵协助。”

“李千户放心,只要不离开广州府,千人以下的士兵我是有权力调动,一定会帮忙。”

……

休息了一个时辰后,李维正率锦衣卫离开了南海卫军营,搭乘虞光清提供的军船前往广州,码头上,虞光清望着大船远走,他忽然回头命令亲兵道:“立刻发鸽信到广州,通知赵无忌,李维正将于后天抵达广州,他是来调查赈灾粮一案,与秦王无关。”

……

夜幕悄然降临广州,热闹的街市也渐渐冷清下来,从隋唐时开始,广州就是中国与波斯、大食、天竺及南洋等地进行海外贸易的据点,尤其宋朝时,万船云集、遮天蔽日,天下物资财富皆汇于广州,广州繁华盛极一时,但到了明朝建立,禁海令当即便给了广州沉重的打击,尽管它是广东行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但随着海外贸易的禁绝,民生凋敝,昔日繁华不再。

今年夏天,广东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台风袭击,东西江洪水泛滥,各地损失惨重,灾民遍野,数十万难民涌入了广州,使广州再一次成为了大明朝廷关注的焦点。

在广州城南有一座大宅,大门紧闭,这里是广东大乡绅罗氏家族的一处宅子,此刻,房间里灯火通明,几个人正在商议银船一事,坐在上首便是秦王幕僚赵无忌,他于六天前抵达广州,银船抵达后他将负责将第一批银押运回西安,当然,银子不会光明正大的押运,它将在随后的半年内分批跟随在广东采办的货物北上,而这些货物的主人就坐在左首,是两名大商人,一人六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