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九问:“丈母,丈人什么时候回来?”

不大好说,若是赵匡胤想留他们弹压江南,说不定又要呆上一段时间,若认为江南没有大问题,马上就能召回来。田氏在城内,消息灵通,因此问一问。

“老身听闻皇上即将下旨宣曹将军与你丈人一道率军回京,不过老身担心在京城时间不会太长,陛下又让我们去汉中。”

“去汉中未必,怕是接下来攻打太原。”宋九道。

邸报上说曹彬进入金陵城后,申严禁暴之令,士大夫保全者甚众,又派军法官大搜于军,没有搜出一个兵士敢匿人妻子,这才没有搜下去。然后让文臣许仲宣按籍检视,曹彬一概不问,攻伐是武将的事,治理交给文臣,因此这一行征伐虽慢,中间险象环生,也花了更多的钱帛粮草物资,但没有作孽,为接下来治理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这是邸报上说法,潘美在家中里还提到一件事,曹彬临行前,赵匡胤曾许诺,等到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想一想官拜宰相,又兼领着节度使,那几乎是武将荣誉的巅峰。

进入金陵城,将李煜捉住后,潘美贺。曹彬说道:“不然,此行能成乃是仗着天威,遵庙谟,我有何功,况且使相极品之职。”

潘美还不大相信,曹彬又说道:“太原未平尔。”

老曹心胸很广大,可未必了,这一行他暴露出许多缺点,特别是皖江口一战,险之又险,若那个南风继续刮,朱令赟成功突破皖江口,直下采石矶,战况又是另外一种情问。赵匡义也许会用他,但精通军事的赵匡胤不可能会继续以他为主帅,北汉弱小,可背后有一个庞然大物!因此接下来只能用潘美,要么赵匡胤再次亲征。

“还要打啊?”

“北汉未复,何来大一统之说?”

“若那样,岂不是还有燕云,还有吐蕃……”

“丈母,燕云就足矣了,吐蕃太远,又没有危害。这个你不用操心了,自由皇上考虑。”

他们在说话,潘怜儿在发果子,潘惟正过来抢,潘怜儿敲他的脑袋:“你都是大人了,马上就要成亲,还好吃。”

看着这和协的一家子,田氏又快乐的微笑。

宋九说道:“丈母,我还要去一趟皇宫。”

“去皇宫?”

“献冶铜技术。”宋九道。去年冬天南方传来捷报,蔗糖可以实际推广了,并且托驿使带回几百斤白糖,不是卖的,都送人了。这不代表着技术成熟,可能还存在一些缺点,但在试验室里找不出来,因此先进行小规模的投产,再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大约会花费两年,那时候技术基本能成熟,那时不仅能大规模上蔗糖,还会产生许多连带技术,包括改进硫酸的制造方法,包括一系列的结晶沉淀等相关的技术。最终这一系列的技术一起起来,整个工业就会产生彻底的脱变。

若是变在农业,味道差不多,选种,小田种植,推广到大田。

但冶铜技术还逊色一筹,准确地说现在就进行小规模的实产还有些早,这个只能宋九一人清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赵匡义叮嘱过自己,最好抢在南唐捷报传来,将冶铜技术交上来,来个喜上加喜。

赵匡义有这个心,宋九也想它早点成功,最好连纺织机械也研究成功,但不是想就能实现的,捷报传来,马上李煜就要带到京城了,宋九不得不提前交上去。

也不大碍事,先来一个小规模的投产,会找出更多的问题,大不了国家会浪费许多钱帛,可除了宋九,谁人知道?

宋九还想与赵匡胤来一个私下的交易。

再者是挂钟,如今改了名字,开宝仪,不伦不类的名字,开宝仪同样有很多问题,但能作为一件商品销售了,反正好与坏,无一人知道,投入许多钱帛,也培训了一些工匠,打造了许多零件,宋九听从赵匡义的吩咐,一直没有组装销售,别人同样也不清楚,于是又将早期打造的零件毁去,打了毁,毁了打。虽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匠手艺也渐渐熟练,但这个浪费太大,也到了销售的时间。

因此宋九打算先行将这个技术交上去。

田氏不大懂,道:“那也好,这是正事儿。”

大的道理她不懂,但基本的还懂,国家缺钱用,以至下令铜钱不得过江,以前仅是南汉与湖南,如今南唐收回来,还能让铜钱不过江?

她忽然想起来道:“陛下曾承诺给你一个国公之爵。”

“丈母,国公之爵无所谓,只要安心做事,还愁没有官爵,以前陛就曾想让我担任三司副使与秘书省少监,都被我拒绝。想不想做官,在我一念之间,何必急着做国公?树大招风哪。”

“你这孩子,也好,低调做人,省得别人眼红,去吧。”

宋九骑着马来到皇宫。

知道他来是献宝贝了,赵匡胤马上吩咐太监将他带到便殿笔吟吟地看着宋九道:“弄出来哪?”

还用得着宋九禀报吗,他眼睛同样在盯着那个试验。

“差不多吧,不过微臣来还说另外一件事,关贸保护政策。”

新名词,赵匡胤茫然了。

宋九解释道:“关贸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古以来,对此比较忽视,因为微臣主持着市舶司的一些事务,后来认真思考过这些商贸,发现了一件趣事。”

“说来听听。”

“比如进口,也就是从外番进过来的货物,微臣打一个比喻,就说香料吧,香料到了我朝,一做了美味佳肴的调味品,二是薰香或者薰衣,薰器皿用掉。中间获利的第一个是市舶司的关税,第二个就是商人。再就没有了。”

“那有什么不对?”

“有啊,微臣再说出品,做一个比喻,瓷器,最后一道收益是市舶司的关税,海上也有收益,但那都是海商的事,多为大食南海所得,我朝海商现在不多,若有,我家规模最大。”

赵匡胤笑了笑,别的人经商他未必很在意,倒是宋九家经商规模越大越好,那是反馈给国家的。

“微臣只说陆上的收益,其次是运上两个市舶司商人的收入,再次便是瓷器作坊的收入,这中间朝廷都会征到商税,但与进口不同之处,便是已多了一个瓷器作坊的税务。这才是一个开始,瓷器作坊随着出口规模的庞大,每卖出一件瓷器,便会有一些钱流入作坊主口袋里,也有一部分流入仆役口袋里。卖得越多,养活的仆役会越多。但瓷器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它需要瓷土,需要石炭,以及其他种种,连带着许多产业规模变大,养活的人会数不胜数。国家商税也会变相地越征越多。这些百姓生活变好了,又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整个国家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宋九尝试着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

“其次就是钱,无论金银做准货币,还是铜钱为货币,一旦大肆进口,这些钱币是对外流通的,并且我朝文明经济发达,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相对外国的钱币少,若不进行控制,进口数量会远大于出口数量,我朝得利不多,钱币也会紧张。但出口不同,钱币是向我朝流通的。除非我朝钱币多得都用不完,那是不可能的。”

“宋九,你想说什么?”

“国家来控制,两个市舶司征关税时,出口货物不征任何税务,鼓励刺激出口,仅征进口关税,最少此举能勉强使进出口数量持平。这就叫贸易保护政策。”

赵匡胤有些迟疑,若那样,国家一年就会少收入几十万缗的关税。

“陛下,实际若舍得,每出口一样货物,国家给予一些小小的奖励,那么不久以后若精心统计,会发现商税不是减少,相反的是提高。当然,这必须要商税规范化。国家商税征收严重不均,越有钱有势的商税征不到,相反的只能征中小商人税务,渐渐会成为弊端。”宋九说完第一条,没有再说了,这得看赵匡胤如何看,自己解释得够清楚了,于是才说正事。国公的什么他不在乎,可在乎的赵匡胤未必能同意。

第三百三十章 脱变(下)

赵匡胤翻着图纸说道:“宋九,做得好,朕赐你为蒲国公吧。”

宋朝的国公多以春秋诸国为号封公,象石守信就是卫国公,高怀德是冀国公,理论上所有国公地位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封邑与实邑多少。但大国国公与小国国公肯定有那么一点儿区别,就象长孙无忌是齐国公,候君集是陈国公,那个国公大?石守信是卫国公,高怀德是冀国公,那个国大?天知道冀国在哪儿。冀国也许有人知道,可是蒲国在哪儿?宋九想了大半天才知道历史上是有一个蒲国,似乎就在河东蒲州地区一带。若不是穿越过来,看了许多史书,放在前世,将他打死了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国家。

不过终是国公,这也算赵匡胤兑现了承诺,对宋九功劳的认可与小小的补偿。

但这个补偿来得太晚了。

宋九道:“陛下,这个国公微臣就不受了,若赐还是赐收复江南的功将吧,若陛下赐恩于臣,可否答应微臣一个小小的请求。”

“什么请求?”

“若是契丹来使节时,陛下可否对他们说一下,将臣的小妾释放回来。”宋九说完了,眼巴巴地看着赵匡胤。

“你啊,当初苦求朕,让朕默视你将小妾送到契丹境内,现在后悔了吧。”

“微臣没有想到,早知如此,前年应当在春天让她过去,那时冰雪不会封海,看一眼就回来,也就没有了这回事。”

“朕听说你花了不少钱吧。”

“用了一些钱帛,微臣听闻契丹那个皇后扣留了玉苹,又送去五万缗金银,让马家通融。还安排了几个幽州商人为我眼线。去年年底,消息反馈回来,玉苹生父说钱用掉了,但没有效果,请微臣再送十万缗钱帛过去。或者用第二种办法,交出火药技术,契丹就会答应放人。”

“为何不答应?”

“陛下,不能答应。若真的微臣交出了火药技术,契丹放人,恕微臣说句私心的话,微臣真会不顾陛下动怒,将火药技术交出来。”

赵匡胤大乐。

“但微臣不是傻子,今天交出了火药技术,明天契丹就会勒索我交出琉璃技术,后天会交出钢铁技术,说不定有一天勒索不到了,还能将玉苹处死。”

萧燕燕敢情想好事呢,不过她低估了宋九,后世这样的事太多了,几包烂茶叶怎么就骗去了南京一个老太太几十万人民币,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骗走的。

宋九又道:“我也通过那几家商人打听到一些消息,不但契丹那个皇后的要求我不会答应,就是俞家的要求我也不会答应。今天给了十万缗钱,后天就会要我二十万缗钱。但微臣也赌了人性,在玉苹生父心中,女儿的幸福重要,还是钱帛重要,或者马家那个妻子重要,又派人送去了五万缗钱帛。若是玉苹生父有心,不要说玉苹,就是苏武,这么多钱帛砸下去,也能从大漠带回来了。”

“朕估计你会失望。”

“臣也知道,因此求陛下,毕竟陛曾赐她如夫人。”

“她是小妾,你让朕如何开口?而且她生父如今成了契丹人,契丹也有理由拒绝。”

“陛下……”

“也罢,朕给你官职你也不在乎,给你钱帛你更不在乎,但你也为朝廷做了很多好事,就当朕给你额外的赏赐吧。”

“谢陛下。”宋九大喜过望,不要看这是小事,但赵匡胤能答应了,真的不容易。只要赵匡胤开口了说,最少会收到十几封弹劾奏折。不过宋九过了许久,才想明白,赵匡胤同意,不仅是给自己一个补偿恩惠,另外他也需要一些借口。南唐拿下了,吴越与闽国无所谓,宋朝重心将是北方,包括北汉与幽云十六州,但与契丹翻脸,也需要一些理由的。这是一箭双雕。但这时宋九喜出望外。

“你国公之爵就不要拒绝,有这个爵位,朕才好开口,不然朕也无法开口。”

“这……”

“不过你希望也不要抱着太大,契丹非是南唐,他们很强大,若不答应,又有理由,朕也无可奈何。”

“陛下能替微口开口,微臣已是感恩不尽。”宋九道,这才说真正的正事,又说道:“陛下,虽这个技术快研究得差不多,但大规模生产与试验室里试验是两回事,因此微臣建议,莫急着大规模推广,就象以前的钢监,南方的蔗糖作坊一样,先行小规模的试产,反正几乎所有的铜监产地都在南方,北方几乎一处也没有,因此可与现在试验场所进行试产,经过两年试产期,找出更多的问题,成熟后,正式投入到南方中去。”

“对此朕不懂,你写一个奏折呈上。”

“喏。”

宋九出了皇宫。

与赵匡胤一番对话,给他带来许多反省。赵匡胤说你受了国公,朕才好开口。以前自己却认为自己无一官职在身,玉苹去契丹不会引人注意。那可能不引人注意,况且契丹自上往下梳理治理幽云,对韩马这些大家族十分重视,玉苹去了俞家,马家肯定听说,那么契丹还能不注意吗?正是因为自己无一官职在身,契丹才敢做。若是自己象卢多逊这样身居要职,契丹此时还不想多事,就会产生顾忌。这个道理就象一个凶犯想杀人一样,未杀之前,想法多多。但真杀了,也就杀了。最关健的时间在动手之前,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赵匡胤又说了,你不要抱太大希望,契丹答应更好,不答应,赵匡胤同样不好深究。

但自己若是卢多逊这样的大官呢?那么就可以影响到宋朝的政策,甚至未来与契丹做战时,可以强行将战绩修正过来。

以过去的战绩,契丹未必是自己记忆中的那般强大,那怕契丹这个新皇帝与新皇后十分牛气。

自己担任高官要职,对研究也有好处,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供学子研究,不亚于自己带着诸学子埋头苦干。对国家也有好处,就象自己献了关税保护政策,若是要职,直接上书,也就通过了。不用象现在这样说了,能不能成功,靠运气与赵匡胤心理决定成否。

这一样,他豁然开朗,到这时,他才在心灵上产生脱变。

以前他也想做官,但与赵普差不多,做官好啊,可以掌控更多的政权。但这时才想通,做大官不仅能更好保护家人,对自己有利,对国家说不定也有利。

很难用升华两字形容,这中间私心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不过比大部分宋朝官员肯定要好得多。

现在是一个想法,并且对接下来的大变,他心中同样犹豫不决。不过他太担心了,赵匡义早就将他的命运规划好了,包括以前的打压,现在让他献出冶铜技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