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美说道:“是如此,然而有此城在,百姓恐始终不甘,陛下仁爱,不杀百姓,若有人蛊惑人心,万一有变,你可负责得起?”

宋九不能作声了。

北汉军队战斗力并不强,然而很奇怪的是,这些将士在其他地方不行,但一入太原城,个个就象喝了鸡血一般,或者城中有一个大祭师在施展蛮化图腾,还是那种耐久性的。

就象这次,十几万大军奋勇惨战,还活活攻了一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宋九并不知道的是若无他的推动,武器,经济,史上这次生生强攻了两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当然,城中没有大祭师,更没有所谓的王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原城成了北汉百姓精神上的象征。如果自己强行劝阻,万一有事,自己悲催了。

沉思后,默认了岳父的做法。

说到底若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城池再坚固也不行。就象开封,城池不是不坚固,并且因为幽州在契丹人手中,赵匡胤为防契丹人南下,于城外广种树木,最后还不是被金人攻破?

赵匡义对这个王气更忌惮,于是同意潘美的意见。

军民开始建设新城。

但宋九又找到潘美。

建新城也罢了,潘美将街道从“井”字形改成了“T”字型。

平常没有事,顶多变相地延长了距离,但它在防御时会出大问题。井字型的街道皆是横竖街道,战时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兵力物资调到危急处,战马也可以狂奔。

但T字型街道不同了,不但使得距离变长了一半,也不利于战马奔跑。这会使防御能力更加下降。

于是宋九说道:“丈人不能这样做,若是这样,不如不建城墙。太原离胡人近,国家有盛有衰之时,一旦处于低谷,胡人南下,有太原城在,就可以成为重要门户。但若太原失守,胡人大军可以轻易抵达洛阳与京城。子孙将会受害之。”

潘美犹豫不决。

宋九又劝道:“丈人,你恐王气在,移城我理解,但过犹不及了。”

最后被潘美采纳。

它只是一件小事,大军徐徐后撤回。但不是从潞州这一线,而是爬越了太行山,到达镇州。

宋九感到不妙,赵匡义在镇州开始将诸将聚集,有曹彬、潘美,崔彦进,李汉琼,刘遇,米信,田重进,还有宋偓与宋九、赵延美、赵德昭等人。

赵匡义说道:“朕想讨伐契丹。”

大家显然很失望,拿下北汉,赵匡义只字不提封赏,却要摸老虎的屁股,因此一个个沉默不作声。

宋九坐在下首,赵匡义这种心理他能理解,拿下了太原,做到他大哥与柴荣没有做到的事,信心高度膨胀,这才变更了计划。

但是……

想了想,他还是站起来说道:“陛下,攻围太原城一个多月,每天血战,随后协助百姓筑新城,又攀越太行山,天气炎热,军士困乏,再战易成师老之军。再说太原有功,陛下还没有赏赐,臣担心下面诸将士心中不乐也。”

本来有一次发财的机会,那就是攻破城池后,大肆掳掠,虽然太原穷,终是一国之都,然而在赵匡义制止下,大家伙几乎什么也没有捞到。

宋九话刚落音,崔翰说道:“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契丹又不备,取之甚易,时不可失。”

“崔卿此言极是,宋卿,朕也知道将士有些困乏,正是如此,所以不赏也。一旦行赏,将士失去动力,更无战意。若等将士恢复体力,契丹那边同样有防范,收回幽州更难。契丹使者觐见朕时,朕就说过,朕出兵太原,若契丹遵守和约,朕恕之。否则战也。宋卿勿言。”

当然,有这个勇气是好事,可是打一个太原城,还耗了三代人的努力,幽州同样城高墙固,不比太原差多少,况且它背后非是北汉,而是强大的契丹。兵贵行速,但不能用在幽州上。

打到现在,又修新太原城,爬了一座太行山,到达镇州,然后再打,将士能不累吗?那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疲军之师。

然而这时候潘美在朝他狠狠瞪眼睛。

宋九还是不甘心,赵匡义又喝道:“既得陇,复望蜀!”

得陇望蜀在后世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人心不足,但在这时却是一个褒义词,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将隗嚣围在西城,四川公孙述派兵援救。刘诱留盖延与耿龠弇率兵围之,又写信给岑彭说如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

还有一个出处,曹操拿下张鲁,司马懿进谏说刘备以武力与欺诈俘虏了刘彰,蜀人未定就去争江陵,这个时机不能错过。曹操却说人就是苦于不知足,已得陇,还望蜀。最终未听,导致最后后悔莫迭。

一个得陇望蜀,雄心勃勃造就了丰功伟业,一个得陇不望蜀,最后汉中大败,三国分裂。

宋九不能作声了。

不然以后宋军大败,赵匡义能怪罪正是因为自己进谏,而丧失良机的。

那边潘美又在狠挤眼色。

宋九道:“如那样,如今粮帛耗之一空,若战幽州,必须调运大量粮草物资武器过来,押送到前线,这必须要对那边地形熟悉,同时也要有一名重将协助,以防幽州人劫持供给,臣恳请以杨业助之。”

“准。”

诸臣将散后,潘美将宋九拉到一边说道:“陛下意已决,你何必招陛下不快?”

“丈人,你认为这次出军有几分胜算?”

“无论胜负,关你何事,看看有谁反对过,你是文人,难道不知袁绍帐下谋士田丰的故事?”

“陛下非是袁绍。”

“陛下不是袁绍,但你能否说服陛下,若因为你的强行进谏,三军士气动摇,这个后果你能不能负担?败就会有人追究你的责任,胜了你就是一个笑话。”

“也是……”宋九在眼前浮现着一个瘦削老者的身影,呆了一呆。

“而且郭进……”

“丈人,郭进是怎么死的?”宋九猜出郭进必死,可具体细节仍不大清楚。但潘美做为军方的最高层人士,未必不会不知道。

“郭进勇猛过人,除了田钦祚,有几个能敌,但郭进不能忍,实际过了这一关,他同样会海阔天空,老郭未过去啊。”

宋九终于明白了,难道监军军事天赋非得要与主将相当吗?若此,王侁有什么军事能力?之所以让军事能力能拿得出手的田钦祚去做监军,正是赵匡义对郭进不放心。郭进开始没有明白,从白马山回来,看到田钦祚种种产生不满,于是告御状。赵匡义小做处罚,但继续让田钦祚做护军,这时候老郭隐约明白了。

仍田钦祚还在继续挑衅郭进,郭进说了几句,田钦祚将真相捅破,赵匡义不放心了,郭进还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在绝望之下自杀。

郭进是立下大功遭遇的悲惨下场,其他大将如何做想?

所以明知道不可为,也没有人敢进谏劝阻。甚至宋九喊出这些大将的心声,也没有人敢附和。

“丈人,以这种心态,你认为能拿下幽州吗?”

“谁知道呢。”

“若是败,有什么方法减少损失?”

“败吗……兵败如山倒,谁有本事能减少损失。”

“丈人,你知道的,如今这支大军久经沙场,乃是一支劲旅,如果灭亡,全国精锐丧失,这后果国家岂能承受?”

“小九,你不要再说了,陛下要战,只能破釜沉舟,只能胜,不能败,好在前线探子回来禀报,幽州虽有十万兵马,但没有太防备。”

“只能胜,不能败吗?”

宋九回到大帐,找来地图。

看着看着,忽然就看到高梁河三个字。

赵匡义不管宋九怎么想,既然决定解放幽州,于是继续调兵遣将。原来攻打太原时,就调派了十万兵马,又调了十万弓箭手,这二十万兵马全部移动到了镇州,再从河东与河北京东调来数万预备军队,几乎接近了三十万。

应当此时赵匡义不管有没有才能,确实有雄心壮志,包括去年的科举,殿试出题为《不阵而成功赋》、《登讲武台观习战论》。

而且近二十年来,自赵匡胤整军经武时起,就从全国各地选拨了高大魁梧的青年加入禁军,经过多年内战的锤炼,宋九那次改革,将一些瘦弱病残的兵士又淘汰出去,如果不是疲军,这支军队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视。

赵匡义在镇州休整了十三天,召令三十万大军集合,但在这一天,验证了潘美的小心。

北伐首日,诸将应到齐誓师。可出发时,赵匡义竟然发现还有部将没有来报到。他十分生气,欲置军法,斩首示众,还是马步军都军头赵延溥进劝:“陛下巡行边陲,本以外寇为患,今敌未灭而诛将士,若图后举,谁为陛下戮力?”

拿下太原的功劳未赏,却要杀人,将士们会不会高兴?

赵匡义听从。

正是带着这些不利的因素,三十万大军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第三百六十四章 狐狸

宋九找来杨业。

上次会谈,宋九发现杨业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比较固执。但杨业不是傻子,宋九表现出来的善意他还是能看出来的,这让他十分不解,自己哪里让这个大宋宰相看中了。

宋九说道:“杨将军,你认为此次北伐能不能取胜?”

“能。”

“为何?”

“白马山一役,朝廷官兵以少胜多,而此时兵力量胜过对方数倍,定当取胜。”

也不能称为数倍,此时幽州聚集了近十万可供调动的军队,宋军号称三十万兵马,真正的禁军只有十来万,其余一半全是民兵,当然,以郭进那次战例来比较,一定会获胜。

可是宋九苦笑。

“杨将军,你不用避讳,今天我们所说的只有天知地知,法不传二耳,你往悲观上面想。”

杨业苦思,最后说道:“有三个可能,一个可能会大胜,我军趁契丹不备,拿下幽州,挟持城池之险,契丹人就会望洋兴叹。”

宋九点了点头。

本来契丹人对攻城不是特别善长,再加上自己带动,出现了一些犀利的武器,这些武器放在野战上未必能起多大作用,就是攻城作用也不大,然而放在守城上却皆是利器。

“失去了幽州,契丹缺少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有可能契丹内部各族借机叛乱,四分五裂,我朝将恢复汉唐荣光。”

宋九又点了点头,正是这一点,让赵匡义来了次豪赌。

“杨将军,你认为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可能性极小,契丹不会坐视我朝拿下幽州的。因此还有第二种可能,我朝就是拿下了幽州,契丹人也会派大军来争夺。他们想重新收回幽州城不大可能,然而本来三军就缺少粮食,将粮草从后方运往前线,皆是契丹境内,那就会无休止的拉据下去,胜负是未知之数。”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有,末将感觉陛下这次出兵有些盲目,加上军队确如宋公所说,有些疲惫,大军未拿下幽州,遭到辽国援军与城内守兵夹击,以大败告终。”

“如果是这种情况,如何挽回损失?”

杨业深思了好一会道:“无可挽回。”

“郭进大败契丹三军,仍因耶律斜轸及时赶到,未能扩大战果,为何不能挽回?”

“宋公,那是一场中型战役,而这次大会战,几十万兵马,一旦溃败,那将是真正的兵败如山倒。就是山倒下来,也没有那严重。凭借我们手中的一点护送兵力以及民夫,如何挽回?”

杨业抬头看了一眼宋九,心想,你不是给老夫出难题吗,然后又说道:“这种可能大约很小。”

“你乐观了……”

“末将不明白。”

“幽州守将韩德让!”

……

此次宋军行动很快,三天后到达定州,每天行军达到六十多里。

在定州赵匡义写了一首诗,《悲陷蕃民诗》。朕来解救你们了。

五天后,赵匡义到达金台屯,这已经是宋辽边境处,第二天东易州(岐沟关)刺史刘禹以关降。

傅潜与孔守正为先锋抵达涿州,败辽军,生擒五百人,赵匡义大军次之,看到这些密密麻麻,一眼都望不到边际的宋军,涿州判官刘原德不敢反抗,也跟着投降。

赵匡义让张怀训领其兵,随着出发,从岐沟关到幽州仅花了三天,就抵达了幽州城南,驻扎宝光寺。

前线将领累不累宋九不得而知,但大军行军如此之快,将宋九累坏了。

契丹人这才醒悟过来,此时城中仅驻有汉兵一万八千余骑,想守住幽州城很难的。于是派大将耶律守古增援守城,这名将领作战英勇,而且很古怪,同样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诗人,在契丹这种文武全才的人十分罕见。

然而他很不幸,军队还没有到达幽州,宋军早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他无法进城完成守城任务。

偏偏这时他听到一个噩耗。

赵匡义在城南,但辽军在城北还有两支庞大的军队,一支由耶律希达与萧讨古统领的八万兵马,一支是在幽州城北九十里外的得胜口两万兵马,由耶律斜轸统领。

于是赵匡义让傅潜与孔守正对付耶律希达这支兵马。

傅潜是赵匡义王府旧人,能力平庸,胆小怕事,但赵匡义还给他配置了一名勇士,孔守正,此人在第一次石岭关战役中表现十分抢眼。

两军于沙河相遇,耶律希达与萧讨古虽勇猛,然而能力同样平庸,与傅潜相比,半斤八两。两军会战,可是宋军兵马太多了,一批批地从后方涌来,两人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退。

其实这是一次大好机会,如果宋军能将这八万兵马吃下来,战争走向又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孔守正虽勇猛,却不是主将,在傅潜指挥下,仅斩敌千名,让辽军主力从容逃跑。这个消息同样对契丹人不利。

这时候耶律斜轸出兵了,他在得胜口打着耶律希达的青旗,制造了收容溃军的假象。傅潜果然上当,手下败将有何惧哉,于是北上追击。耶律斜轸突然伏军杀出,傅潜大败。

然而追到青沙河时,耶律斜轸又与他在白龙山一样,表现很胆小,停了下来,不敢靠近幽州城了。

面对这个又狡猾又胆小的耶律斜轸,赵匡义哭笑不得,你想观战,那就乖乖呆在青沙河吧,没有理他。

宋九未在前线,三十万兵马再加上民夫,一天消耗的粮草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了保障前线供给,他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因此呆在定州,但前线的战报依然源源不断反馈过来。

眼下从各个方面看,宋军是占据上风的,然而宋九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于是又将杨业喊了过来。

“杨将军,你看。”

杨业将战报一一细看。

“杨将军,我心中始终不安,你看出哪里不对吗?”

杨业想了半天,就是杨业,现在仍然认为宋九想得太悲观了。也许这是文人的通病吧。不过宋九让他想,他还是顺着宋九思路往下想,最后说道:“如果说不对,那么耶律斜轸这支人马有可能会出问题。”

“为什么?”因为郭进自杀,未将第一手消息带回来,大家皆对此人产生轻视。宋九的金手指仅是记住了耶律休哥,而非耶律斜轸。

“宋公,可以参照唐太宗洛阳一战。”

“洛阳一战?”宋九仔想回想这段历史。

“宋公,唐太宗所以拿下洛阳,乃是先将外围清空,再于虎牢关一役,大败窦建德,才将洛阳拿下。如今我军围困幽州,契丹必派大军来援,若是不将这支兵马清空,可能会出现两军夹击,再由城中出兵,我军险峻了。不过这种可能极小,契丹翰鲁朵主要在中京上京一带,消息传到中京,再由群臣商议,然后到征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末将不认为韩德让还能守到那时候,即便契丹能及时赶到,也是一支比我军更疲惫的兵马,可以援点打围。”

“杨将军,往坏的方面想。”

“往坏的方面想……这支兵马不好对付啊,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