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全怪宋琪。

可这个结果,无疑狠狠打了宋琪的脸。

宋九又喝道:“曹光实乃我朝罕见之文武全才,然因庸臣误之,命丧于塞外之地。陛下,若用臣来选择,宁死两庸相,也不想死一曹光实也!”

第四百零五章 枭雄末落(上)

宋九隐忍了一年多时间,正是为的这一刻!

其实不能全怪宋琪,当然宋琪也有部分责任。

如果宋九只是普通地说说,也不管用,但说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李继迁越败越强,让大家不得不重视。

然而此刻所有人不是想着李继迁,而是看着宋琪与李昉的脸色,这是大朝会,虽然两府九名宰相,可那个不知道宋九所说的两庸相是谁?这个耳光打得太狠了。

“卿……”

“陛下,烽火渐成燎原之势,陛下难道不着急吗?”

赵匡义犹豫着。

“陛下不见渤海国乎?”

赵匡义终于醒悟。

宋九初去乌舍国,乌玄明属下将士真的很可怜,连一万人也不足,现在虽然重新打回到辽东深处,可今非昔比,连辽国名将耶律斜轸都感到忌惮。在宋九指导下,乌玄明让他属下发起游击战,耶律斜轸也没闲着,派出密使诱惑乌玄明的属下各部族,但不敢强行用兵辽东。

这还是乌玄明不听宋九的话,否则当时耶律休哥伪退时,他不追击,固守咸州城,再加上高丽人策应,可能都真的动摇辽国的辽东。

赵匡义便道:“宋李二卿家不知兵事,卿勿要指责,以失朝仪。”

但有许多大臣心里想,这是宋琪与李昉自找的。

不比岁数,只比资历政绩能力,宋九远胜于李宋二人,但这段时间中书,特别是宋琪不断地给西府下绊子,就是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

况且宋九与曹光实关系一向不错。

宋九暴怒虽失了朝仪,也情在合理之中。

赵匡义又道:“以卿何计?”

“陛下,国家将来必用兵于北方,若西方有变,后方受到严重牵制,臣以为十分不妥,然南河套地域广大,兵力少,李继迁东窜西逃,不易擒拿。固臣以为当派六七万精兵,再诏府丰二州出兵相助,那么就能一举扫荡西北各部叛乱,让西北永安,国家可以专心用兵于北方了,此乃百年之计也。”

“不妥,夏收在即……”李昉说着说着,声音弱了下去。

如今宋朝禁兵并没有扩张,依然是三十三四万人左右,前些年陆续地有些战斗,死了一些兵士,还有一些兵士自开国以来就加入禁兵,渐渐年老,陆续退役。

朝廷按照宋九制订的制度,于厢兵里挑选身强力壮者,或者从河北河东陕西的一些壮丁弓箭手中挑选一些兵源,继续补充。

总体兵力上下波动不大。

有人会可能拿北宋最高峰时八十万禁兵与之比较,但还是不同的,那时北宋人口达到一千多万户,几乎是现在的三倍有余,因此这时若再添加禁兵,朝廷负担必然变得很沉重。

所以宋九增加乡兵,还有一些大臣反对,他们不算是胡搅乱缠,国家承受能力比较有限的。

这三十多万禁兵,河东河北驻扎了十来万禁兵,另外还有西北从渭州到灵州到延州一线,也驻扎了近四万兵马,若无宋九提议,仅是勉强三万兵马。以及南方少量禁兵,主要是在荆湖地区,还有余下的近半兵马散于京畿附近各地区。

对此,宋九那次兵制改革也做了调整,陆续从南方补充了一些新兵,南兵轮戍南方,北兵轮戍于北方,以防水土不服,无辜死了许多士兵。这也是一次具体积极意义的改革。

史上称禁兵去荆湖轮戍,死者过半,虽夸大其词,确实因水土不服,天气炎热,导致了一些兵士死于轮戍。

后方的近半兵士也不全部在乡下屯田,京城还驻扎着数万禁兵,大约十一二万禁兵散于各地屯田。

一旦用兵于西北,马上夏收到了,收割的人力会变得很紧张。

不过这个理由不充分。

还有办法解决,如让家属代为抢收,或者雇民收割。毕竟兵士屯田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上战场打仗才是他们正业。

并且宋九挑明了,你们两个庸相……

李昉心中苦笑,这个梁子看来是化解不开了。

宋九果然冷笑一声,道:“陛下,此次用兵,臣还有一个想法。国家这几年承平了,里面有近半新兵,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西北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若不练,这些新兵到了战场,会很不适应。西北派驻这么多兵马,大约能解决了,可国家头号敌人,不是西北,而是北边……因此臣建议用兵于西北,一为后方安宁,二为练兵。请陛下三思。”

可是赵匡义仍犹豫不决。

若如宋九提议,向西北增派六七万兵马,西北本身大约可以抽出来两万兵马可以参战,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将会达到十万大军。一会用很多帛,二是用关云长青龙偃月刀去宰鸡了。可是将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说的那样,兵力少了,纵然将李继迁打败,但李继迁仗持着南河套地形的复杂与广大,到处逃窜,大军一退,又能死灰复燃。

甚至张齐贤在西府开了一个玩笑:“宋公,你说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乌玄明没有执行好,李继迁却很好地执行,难道他在西北也听到你这八字方策?”

争议并没有多久。

西北又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

李继迁得到银州,等于将宋九这张网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再加上各个堡砦并没有全部筑修成功,就是筑修成功,要商议屯兵与屯田,实际宋九也是有意地将屯兵屯田推迟。

所以各堡砦就是筑成了,还没有完全派兵士入驻。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在筑堡砦,修路,构成一张链状防御网络,朝廷仍以宋琪思路为主,招安为主,歼灭为辅。宋九开始发威,李继迁不知道的。

因此他带着一支轻骑自银州南下,跨过横山防线,并且催毁了两个堡砦,掳走数百民夫,又迅速南下,撕开环庆二州防线,跨过葫芦川,直抵会州。仅是眨眼功夫,便将不设防的会州拿下。后来秦州宋军迅速赶来营救,李继迁考虑到离银州与地斤泽太远,于是一把火将会州城烧得一干二净,城中数千吏民未来得及逃走,全部活活烧死。

赵匡义大怒,将几个宰相全部召集。

宋九说道:“陛下想制家俱,是用臣来制,还是有木工来制?东府两相如果写诗作赋,纵是臣也远远不及。但军事,非他们所长也。臣也不行,然而自信比他们更有远见。”

又打脸了。

李宋二人是首相唉,善长是写诗作赋,难道首相只会写诗作赋?

不但打脸了,说得还十分地粗暴,术有专攻,你们不懂军事,整天乱叫什么?

吕蒙正问道:“宋公,会州离银州那么远,为何李贼用兵会州?”

“灵州也。”

“灵州?”连赵匡义也是不大明白了。

“去向灵州,庆州道,环州道,延州道,可必须翻越横山。拓跋李家在定难经营一百多年,不仅是四州八县,包括周边地区皆有威信,东北到地斤泽,东南到白马川、乐山,甚至在灵州也有一定威信。若李继迁再连连获胜,诸羌会纷附其帐下。还有李继捧看到朝廷态度偏软,也变节了,李继迁叛变,杀官兵,占银州,李继捧却不顾事实,上书要求朝廷继续招安。招安?招到何时?难不成招到李继迁占据整个西北,尾大不掉时,朝廷不得不封一个西北王才为止?”

这句话赵匡义懂的。

国家无论是内政,或者是军事,必须要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因此李继迁用兵于会州,如让他得逞,庆环延三道皆被封锁,朝廷想援救灵州,只有两道,一是渭州葫芦川道,二是会州屈吴山道。不过这次用兵,可是李继迁过于仓促,拿下会州后感到不好,于是焚烧城池,返回银州。”

赵匡义脸色阴沉得怕人。

若是宋九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正在构画一幅很不好的图画。

不用占据盐州、灵州与屈吴山,那怕李继迁重新拥有定难四州,也让朝廷头痛了。

……

翻看《杨家将》,有英雄,有奸臣。

奸臣是潘仁美,这就有些囧了。

还有一个人,王侁。

其实宋九也在注意着这个人,但结果让他很困惑。

不说平江南时的宣州之功,就说以后吧,因其人文武皆有才干,朝廷曾经准备让他讨伐梅山蛮,后来到了西北,立即向朝廷奏了一件事。朝廷在西北设置了诸将,节管各族。

但不可能大小事务皆由各将负责。

实际有的主将战功赫赫,可治理能力却不行。

因此各将用身边的牙兵协助,但时间长了,这些牙兵与边人交结,桀黠难制。王侁请求朝廷对这些牙兵同样要进行轮换。

赵匡义同意,可这些牙兵不乐意了,王侁挑选其中几个带头闹事的人,斩首示众。

这是在西北,真正的拳头为大,王侁这样做需要何等的魄力?

所以宋九产生一个怀疑,难道这个王侁也是一个好人,也是被冤枉了。

但宋九却忽视了一件事,所谓的奸臣,那一个不是能臣?

王侁坑人了。

第四百零六章 枭雄末落(下)

宋九想李靖李绩,但就是李靖李绩来到宋朝,也未必能完全将他们威力发挥。

实际宋朝这段时间也有许多大将还是能拿得出的,其中还有不少象曹光实这样能文能武的,就包括田仁朗。

宋九说得严重,赵匡义也不敢赌,万一成真,后果很不好,不但这两年多来的努力白废了,羊毛商路也失去了效果,甚至未来也少了一块战马基地。

虽宋军以兵步为主,可没了骑兵,那才是恶梦到来。

最后终于同意。

三军先发。

接着以田重进为主帅,杨业为前行,张齐贤为都监,带着诸将,包括杨延昭等人,发向西北。

宋九用田重进,大家能理解,那是开国老将。

宋九用张齐贤,大家能理解,赵匡义更能理解,那是让他上战场磨练,为以后西府首相做接班人的。

然而宋九用杨业,让很多人不明白。雁门关一役,杨业很勇敢,但实际只能说是一员虎将,而非起着一名名帅作用。

可这老小子,先是得到赵匡义器重,又得到宋九重视,并且宋九刻意载培杨业的两个儿子,不知让多少人眼红了。

六万兵马,十几员虎将,气势汹汹发向西北。

然而西北战役已经打响。

大军未达,赵匡义一令先下,让秦州田仁朗、闵门使王侁、副使董愿、宫苑使李继隆传檄会剿,并要求麟、府、夏等州以及日利、月利等部落配合作战。

田仁朗带兵来到绥州时,李继迁正在率兵攻打麟州西部的三族寨。

三族寨寨小,兵力更少,李继迁又许以丰州都监的空头支票,因此三族寨主折御乜杀死宋朝监军,举寨投降。

李继迁再次将大军率到抚宁寨下。

田仁朗大喜。

原因很简单,抚宁寨同样不大,可地形险恶,并且在宋九扩张西北寨堡时,还重新将抚宁寨翻修一遍,虽小,易守难攻。

李继迁想打,就让他打。

等他打累了,老子再收拾你。不然不大好办,胜则进,败则走,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逃,即便朝廷发出六万大军来援助,也不易捉拿。兵力是不少,若是包括折家的,王家的,日利月利各部族的,几乎达到十一万兵马。可这么多兵马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散,又算什么?

所以等他打累了,先分伏兵断其后路,大军亲临,必能将李继迁生擒活捉。纵然不行,拖一拖,田重进主力军队到达,纵然李继迁逃跑了,因时间仓促,不容易做安排,大军后面杀到,也减少了平剿的难度。

将利害关系讲出来了,故意装作无能的样子,整天喝酒赌钱,刻意让李继迁探听到,迷惑李继迁在抚宁寨下继续玩命。

眼看田仁朗计策将要得逞,王侁出来了。

他向赵匡义进了快奏,说是田仁朗来到绥州,只顾享乐,畏敌不前,默视三族寨失守。

不要说赵匡义了,就是宋九也弄不清楚,将他召回京城询问,还好,宋九仔细地想了想,认为田仁朗说得有理,但那时战役已经打响,只好将田仁朗调向河北。

可能田仁朗计策会成功,那么王侁不是害死杨业那么简单了,可以说王侁都害死了北宋。

可能不会成功,但不管那个时空,皆无法证明了。

王侁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简单,上位啊。但他也不是吃素的。

顶替田仁朗后,马上扑向了李继迁。

李继迁一看宋军来真格的,立即撤退。然而王侁并不是扑向抚宁寨,而是将田仁朗的计策做了改进,按照田仁朗计策是决战于抚宁寨下,伏兵抄于后方。

王侁是佯攻抚宁寨方向,实际是集中所有兵力,抄向李继迁撤退的方向浊轮川。

两军相遇,李继迁大败,这是后来让人诟齿宋九的所在,就这个战斗力,何必出动十几万军队?

李继迁损失五千多人,部下折御乜等人或战死、被俘,或降宋。

李继迁不敢回银州,径直逃向夏州北部,与岌伽、罗腻等部,又与吴移、越移等部合兵。王侁率兵出击,击杀“代州刺史”折罗遇与弟弟折埋乞。再由开光谷西趋杏子坪,败保寺、保香诸族首领埋乜已,又破保洗二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三族豪酋折八军三千余人派使献马谢罪。那么多折,不错,他们确实折家子弟,但不是直系的折家子弟。

郭守文又破岌伽罗腻二族。

李继迁无奈,再度逃向茫茫的大沙漠。

这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宋九又后怕又侥幸的事,屡战屡败,让李继迁终于清醒过来,派使向契丹请降。

但就在这时,宋朝主力军队终于到了。

……

大里河水滚滚东流,清澈的河水从河石上经过,发出叮咚的清脆响声。

天还没亮,一层层雾气腾了上来。

河北不远就是野利族。

其实宋朝做了那么多,这么长时间下来,是朋友是敌人,一目了然了。若这样,依然不臣服,那就如张齐贤所说的那样,除非供在太庙里。

只不过宋朝一直招安哪招安,削弱了这一政策的成果。

就象赵普与宋九斗,不会有几人响应宋九,相反的响应赵普的人却有很多,就是赵普下去了,宋琪与李昉还禀程着赵普的宗旨,不时给宋九上眼药。最奇怪的这两人皆被赵普敲打过。

说到底,这就是以德服人的下场。

有点儿悲哀,如宋九,赵承宗担任潭州知州时政绩还是不错的,赵普下台后,宋九还是很老实地说了一句,赵承宗能算是良吏,因此赵承宗仕途没有受阻。

然而呢,也未必有多少朋友,相反的敌人却有很多。

西北也是如此,李继迁造反,朝廷数次出高官厚爵招安,反正忠于宋朝的与造反宋朝的没区别,何必要忠于宋朝,最少我能首鼠两端吧。

野利族就是如此。

尹宪送回野利氏,示意让她改嫁,野利族不听。

他们没有谋反,然而与李继迁一直眉来眼去,早上了宋九的黑名单,并且宋九记得的历史虽不多,却正好记住了这个野利族出了野利皇后,出了野利仁荣等西夏名将,成为西夏崛起中的最重要的动力。

于是有了这次行动。

地平线上终于露出一丝红线,提为绥州团练使的杨延昭喝道:“杀。”

六千宋兵从山岭上杀出来,踏过大里河,冲向野利族。

仅是数天时间,野利族大部被灭,杨延昭分出一部分兵士押着百姓,将他们迁向河南关中河东等地。然后缴令周边各族,配合宋军,扫荡野利族余部,但是族中的财富与百姓将作为战利品,由他们瓜分。

鲜血与鲜花合在一起,才能换来忠诚。

若大的野利族眨眼就消灭了,各部震恐,纷纷配合。没有多少天,野利族在横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