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怜儿敲打她的脑袋,说道:“这不是你管的,安心替官人生一个儿子吧。”

然而宋九怀疑窅娘因为身体娇小,可能养不出孩子了。

潘怜儿又默默地说道:“官人,要小心。”

赵匡义在宫中宴请诸位将领,对曹彬说道:“曹卿,朕前段时间罢你相位,是鹰饱则飞飏,正是为卿之今日。”

鹰吃饱了就飞不动了,所以得饿着肚子干活。

所以我才将你罢相的。

这个理儿……

不过赵匡义也害怕啊,主要就是东路军,害怕曹彬因为以前罢相而生气,出工不出力。所以出言安慰。

三军出发,踏上未卜的征程。

第四百一十一章 铁血之路(一)

符昭寿让手下打来一只狍子,拎到宋九的大帐前。

昔日河洲诸衙内如今渐渐各奔东西,有的父亲官职低,本身又没有作为,虽然河洲每年在分利,随着父亲去世,可已然泯然于众人矣。还有的本身才能平庸,虽父亲官职高,渐渐变得平庸。导致地位悬殊巨大,也渐渐不与宋九来往。

还有的随着官职天隔一方,如潘惟正在登州,又调到江南,曹璨在定州做知州。潘曹两家后代与宋九来往还算密切,不过其他人随着宋九撤出股契,也渐渐不来往了。

还有其他原因,如高怀德与赵普联亲后,高家两个孩子与宋九也几乎断绝了来往。

不过符昭寿依然与宋九保持着来往,包括石家的两个孩子。

其实符昭寿才能也只能算是平庸,然而他沾了他姐姐的光,符氏死了好几年,他终是赵匡义的二舅子。因此这次让他来,是镀金的。

看着狍子,宋九笑道:“二郎,我是监军,你不顾军纪,纵容手下给你狩猎,还拉着我吃,想让我遭人弹劾啊。”

“别,九郎,别吓我。这是有人孝敬你的。”

“哦。”

“见过宋公。”符昭寿身后闪出一员将领说道。

“你是杨……”

“小的杨士全。”

“知道,本官还教过你踢球。”

“正是,”杨士全高兴地搓着手道:“小的还得过第五名奖。”

宋九哈哈大乐。

足球真正开始普及了,对军队未必有帮助,不过给百姓增加了一项娱乐活动,而且踢法也越来越先进。

不过从江州回来后,宋九进入了东西两府,事务多了,去看球的时间也少了,因此没有太关注。

“杨士全,看来你得到不少奖励啊。”

“恩,小的还升成了指挥使。”

“不错不错,这只狍子是你打的?”

“是……”杨士全不敢回答了,是他打的,可是符昭寿命令的。

“那就将它烤来吃吧,不过下一回不准许了。”

“喏。”

正好不远处就是小将李继宣的营帐,但他原来名字叫李继隆,就是那个少年打虎英雄,因为与李继隆名字相重了,赵匡义让他改成李继宣。因为河洲讨要了一批老虎,宋九认识。而且他作战勇敢,李继隆去了西路,于是杨业做了东路大军的先行,李继宣与杨业先行来到固安城下,血战三天,将固安城拿下。这一战中李继宣表现十分出色,宋九于是将他喊来,又将杨业与杨延昭喊来。

杨家此时或多或少贴了宋记招牌。

但也不要紧,他们毕竟是北汉的武将家族,若是宋九与曹家走得过份近了,那么就有忌讳了。

士兵烤好了狍子,宋九道:“杨士全,你带着手下也一道坐着吃吧。”

“宋公……”

“勿要紧张,我有很多缺点,不过也有优点,不摆架子就是我的优点,不知道多少士大夫嘲笑我呢。”

“宋公是好人。”

“咱不是好人。”宋九感到郁闷,到处给他发好人卡,良臣卡,宋九很不喜欢,做好人做良臣很难的,那无形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拘束。实际宋九要求真的不高,能将契丹逼到下风,逼得他们将玉苹送回来,再加上西北大约没事了,地位到了这一步,那就基本满足了。

在家他与潘怜儿说俺到时候就辞官吧,实际还真有这个想法。

吃过了,符昭寿带着杨士全下去。

不是杨士全是他手下,吃饭时宋九才知道,符昭寿也踢足球,后来看到杨士全踢得好,出了一点钱,与他组队,杨士全最高第五名就是符昭寿与他组队时获得的。

但此时的足球也非是彼时的足球,首先就是规则,严格踢人,那怕对球不对人,只要球在脚附近,就严格铲球,防止意外受伤。因此往往比分比较高,似乎更有观赏罚性。

李继宣也回营帐了。

宋九使了一个眼色,杨业父子留下。

“杨将军,这次因为我,你们受累了。”

“哪里。”杨业道。

若无宋九,他就不会有救皇上的机会,况且宋九在载培他的儿子,杨业看不出来吗?而且宋九对丰州王家与府州折家也很客气,这使得他的老太婆颇是后悔,当初不当对宋九那么凶啊。

不过两家地位有些悬殊,杨业不大好表示。这次北伐虽从副帅变成先行,然而还不照样能立功?

宋九道:“杨将军,我留你,还是那句话,若败,会有那些原因?”

“败?”杨业迷茫道。

若是第一次北伐,杨业还能分析出一些原因,比如不赏,比如兵士兵疲惫,但这次会从哪里失败呢?

“杨将军,我感到陛下制订的北伐计划会有严重失误,但就是不知道失误在哪里,你来想一想。”

潘美在太原,并没有回京,不然宋九还能同岳父讨论看看。现在只好问杨业。

“这个。”

“不用怕,爱民如子是陛下的优点,甚至胜过了先帝。但用兵上,陛下不及先帝。”

“这个。”

“就算陛下策略是对的,我们逆向推理,也能使陛下策略更完善。”宋九换了一个说法,这个杨业对赵匡义那是死忠了。

杨业沉思。

想了好一会儿,杨业说道:“三路军队离得太远,中间隔着万重大山,深入敌后,很难相互声援。”

“父亲大人说得对,如果情况糟糕,弄不好就象北魏太祖时那样,刘宋与赫连夏国、柔然三国联手,却被魏太祖皇帝一一击破。”

“胡说八道,那三国隔了多远。”

“是远,可就是我朝三路大军,一旦拉开了战线,深入到敌后,想送一个消息,要等多少天后才能到对方手中。父亲大人,你休要小看了辽国人。我在辽东,那些兵士才叫凶悍,宋公离开后,乌玄明兵败,终于听我与石普将军的话,开始严练兵士。然而数次交战,仍不是辽军的对手。”

这个故事就象小马渡河。

小马问松鼠,河深不深,很深。问大象河深不深,不深。

辽军还是那个辽军,女真兵还是那个女真兵,但乌玄明甚至杨延昭都不是完颜阿骨打,况且杨延昭也没有成长起来。可是辽军的首领是耶律斜轸。

因此在杨延昭心中,辽军还是很强大的。

其他的不知道,杨家父子的心态宋九是能抓住的。

他也知道现在杨延昭还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虽然经辽东磨练,但能算是拿得出的大将了,对方仅是耶律斜轸,还不是耶律休哥。因此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于是说道:“杨将军,二郎说得有理,确实三路不易沟通,也是一个弊端,杨将军,你再想一想。”

杨业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我想来想去,似乎曹将军用兵不如潘将军圆融,就象这次吧,大军迅速就来到了固安,不日便到涿州,这也没有错,虽然陛下策略是让我们这路大军将辽军吸引,不用太着急,但必须将涿州拿下,那么可进可退了。然而我就担任后方的粮草,似乎曹将军没有做明确的布置。宋公,也许曹将军没有对我说吧。”

“我也不清楚。”宋九道。但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宋九立即站起来,直奔曹彬的大营,曹彬听后哈哈大笑道:“易安,你放心吧。”

“曹公有了安排?我怎么没有听到。”

“此须小事,何劳你烦恼?”曹彬又说道:“你长于经营,谋策,吏政,但具体到行军布置,还不及老夫啊。”

曹彬一边说一边还拍了拍宋九的肩膀。

打仗你真如我吗?你小子是俺的晚辈,与咱家几个小子关系不错,给了你面子,就不要罗嗦啦。

宋九无辄了。

宋九回到营中,越想越担心,实际宋军不是三路,而是六路,但高琼的那一路只起侧应作用的,辽东那边更不知道情况,只能说弄不好折王两家会成一支奇兵。

因此他将杨家父子的担心,与自己的担心写了一封奏折,送回京城。

宋九进劝,曹彬依然速度很快,迅速到了涿州城下。曹彬率领宋军迅速从东门北门发起进攻,范延昭等针中流矢,可督战愈急,没有后退半步。仅是一会儿,就将北门攻克,大军如同海潮般地涌入城中,城中辽军怂了,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

但另一路却遇到了麻烦,米信攻打新城。

城中辽军英勇反抗,城外又有奚人宰相贺斯声援。

曹彬让李继宣率五千轻骑援助米信。

为什么要西北,这里就能看到。

其实若非辽国有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个妖将,宋军战斗力不管那个时空,不弱于辽军。

为何,正是因为大军中马步兵杂陈,虽以步兵为主,但有不少骑兵。

后来就慢慢不行了,于是胜不能大胜,一败则是全军覆没。

李继宣渡过涿河,迅速来到新城北面,还没有喘口气,就带着五千轻骑冲入贺斯大军中。贺斯命令三军放箭,李继宣中箭,仍骑马高呼:“杀。”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主将如此凶猛,五千宋兵更是奋力杀敌。

米信趁势出兵,两军合在一起不停地向贺斯大军发进一波波冲击,不久辽军便开始了溃败。李继宣那可是十七岁的打虎英雄,继续带着箭伤在后狂追,直到主将旗下,手起刀落,一个回合,便将贺斯斩于马下。

不过李继宣论个人战斗力,仍非杨业对手,仅能与杨延昭平手罢了。

真正个人战斗力能称为盖世无双的,甚至抛却统帅能力不提,都能胜过耶律休哥的那个人却在中路大军中,若比,整个宋朝历史上只有张岊与韩世忠极少数人能与之相比。

这一战发生在太行险关,飞狐关下……

第四百一十二章 铁血之路(二)

潘美用兵就是快。

取广南快,取南唐快,以至差一点与曹彬脱节,但因为这次赵匡义要的就是潘美快,所以宋九隐隐感到不好,又想不出哪里不对劲。

杨业与李继宣还没有攻打固安城时,潘美已经出兵了,从太行西陉直奔陈家谷,与辽军相遇,大败辽军,斩首五百级。迅速从陈家谷来到寰州城下,也就是辽国的武州。

辽军寰州刺史赵彦辛本来就是一个汉人,看到潘美来势汹汹,后方又无援兵到来,立即举城投降。潘美以赵彦辛为本州团练使,又迅速越过古长城,来到朔州城下,朔州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前曾在潘美手中大败过,不敢应战,又献城投降。

潘美再度向西,转攻应州,其节度使艾正与观察判官宋雄二人又举城投降,太快了,快得辽国都无法援救,短短十来天,潘美就拿下了三州。然后兵出龙首山,兵向云州,其实就是大同,辽国的西京!

如果让赵匡义来选择,一定很喜欢潘美。但若是让宋九来选,一定会选择中路军。

田重进来到飞狐口。

辽军不敌,退回飞狐关北城。

飞狐关乃是太行山最重要的关卡之一,辽国很紧张,不顾西面局势凶险,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集中西京三万骑兵来援。

首先说兵力。

高琼那两万兵马不算,正规军是二十万,余下八万兵马,潘美任务重一点,分走了五万兵马,实际这五万兵马就是河东驻军数量,京城发的兵力多是调给了曹彬与田重进。

田重进手中只有三万正规禁兵,当然实际人数不止,还有部分乡兵,以及临时征调来的壮丁与弓箭手,不能说这些临时兵力不管用,平时虽战斗力稍逊一筹,但用来防御城池寨堡还是可以的,作战时也可以用做辅助兵力。当然,后方还有更多押运粮草的民夫,那真派不上用场了。

但在这时候,能派上用场的只有禁兵。

两军兵力差不多,然而对方皆是骑兵,实力上实际要弱一点。

田重进便将吴元辅与袁继忠喊来,还有,荆嗣等将,不过他们都是裨将,田重进不可能喊荆嗣来议事的。

袁继忠就说道:“敌多骑兵,利于平地,但如今大鹏翼带着大军从山路而来,反而失去骑兵冲刺的优势,不如我们乘险逆击。”

蕲州刺史谭延美也说道:“敌持众易我,若出其不意,可克也。”

谭延美是一员颇有经验的老将,袁继忠更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满城之战,崔彦进于长城口大破敌军,主将就是袁继忠,但功劳后来全部安在崔彦进头上了,有人劝其论功,袁继忠不答。若非后来在葭芦川大破李继迁一役中表现出色,几乎连宋九都忽视了这员悍将。

但这一战最出彩的不是田重进,不是袁继忠,更非是谭延美。

而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可能比窦娥还要冤的人。

两人说得有道理。

如果不主动借助敌军还在山道上作战,放入飞狐口下平川上交战,宋军更不利。

于是田重进率军挺进。

然而大鹏翼也是一代名将,数次交锋,宋军并没有击败辽军。

这时候一个宋将站了出来。

他就是荆嗣。

荆嗣有一个很牛的从祖父,名叫荆罕儒,为柴荣手下著名勇将,赵匡胤登基当年,他与北汉交战,也犯了曹光实的毛病,挟勇轻进,孤身犯险,被敌兵围困,手杀数十人之后,死于敌兵乱枪之下。

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去。

而且荆罕儒所立的功皆是帮助柴荣的,对赵匡胤贡献不大,因此赵匡胤也就自动忘记了荆家的功劳,况且荆嗣只有荆罕儒哥哥荆延福的孙子。以至荆嗣的起点低的可怜。

荆嗣从祖父牺牲的那一年,荆嗣响应招募,成了一个控鹤卒。是一名普通的小兵,随李继勋讨伐河东,李继迁选勇士百人,抄小路阻截洛阳寨。荆嗣主动请求前去,这一役仅是荆嗣就手刃五十多人。荆罕儒手刃数十人牺牲了,他却安然无事。可以想一想,不要五十人了,就是五十头猪,杀也要杀好一会。

但这仅是他人生旅程中的小菜一碟。

拿下洛阳寨,李继勋兵进汾河,杨业扼守汾河桥,荆嗣还是一名小兵,但有了威信,带头应战,杨业不敌,退保城中。夜晚杨业又带着几千手下袭营,李继勋挑先五百名勇士接战,荆嗣毫无疑问,名列其中,又再度大败杨业。

反正杨业让这个荆嗣杀苦了,以至于他从来都不向宋九提到荆嗣这个名字。不过战后李继勋可能是吞下了荆嗣的功劳,或者是疏忽了,荆嗣依然还是小兵。当了好几年小兵,赵匡胤亲征太原时还是小兵。

因荆嗣表现十分勇敢,才让赵匡胤召见,但很奇怪,赵匡胤不过将他提为御龙直。不是官员,而是扈从禁兵,说白一点,就是中南海保镖,甚至还不如它。难道赵匡胤也吞功?

再到赵匡义时,攻太原,征幽州,表现依然出色,特别是辽景宗亲自入侵雄州一战中。有个宦官出城看地形,被辽军包围,荆嗣出兵接战,斩杀骑兵七百多人,但辽军兵马太多了,荆嗣的军队在夜里与大军失散。但荆嗣率领孤军,杀出辽军重重包围,在莫州城下安下军营,又率领一百多手下用斧头砍了辽军的了望楼,顺带着砍了五十多个辽军的脑袋。辽军于界河上搭桥,想要撤退,荆嗣又主动阻击,杀死俘获了许多辽兵。

还有,崔彦进唐兴口大捷中荆嗣又立下赫赫战功。田钦祚袁继忠三叉口一战中,荆嗣带着十名手下袭击李继迁的大营,居然杀死了一百多人,烧了李继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