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战下去就不利了,明智地见好就收,撤回破虏军。

耶律隆庆下令让三军休整,然后向威虏军前进,双方离得不远,不足四十里地。斥候来报,说宋军主力就在城西列阵。耶律隆庆一听大喜,怕的就是宋军依靠城墙防御,出了城还担心什么。立即下令扑向城西。

大战开始,荆嗣作为主力,秦翰与张凝左右两翼掩护,李继宣为预备队。若非魏能守着紫荆关,田敏去了西北,这一战宋朝战斗力会更强。不过现在诸将也是宋朝最顶尖的将领了。

荆嗣看到辽军到来,立即下令发起进攻。左右秦翰与张凝及时插上,仅是几个回合,便击败了辽军,而且射杀了辽军主将铁林相公。耶律隆庆一看不妙,下令撤退。

到达长城口,杨延昭与杨嗣有些头痛,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辽国一到了就打,一打就逃,这还是强大的辽军铁骑吗?没办法,原来是包抄的,现在只好强行拦截了。

辽军前后堵兵,后有追兵,一下子急了,迸发出强劲的战斗力。二杨虽然在羊山居高临下,可因为兵力少,被辽军击退,被迫离开战场。他们正面狙击虽失败,却给后面的宋朝追兵赢来时间。

张凝与秦翰两部追了上来,耶律隆庆只好下令反击,不能逃啊,虽然前面的道路打通了,这一逃准得是溃败。刚打了一会,李继宣率领着主力部队赶到。一会儿辽军再次被击败,宋军压着辽军打,从羊山南麓杀到山脊,再杀到北麓。

耶律隆庆只好再逃,渡过易水,这时天也黑了。

就在他准备下令扎营休整时,一支宋兵摸了过来。

魏能带着一队轻骑从紫荆关下了杀来,正好赶到。他这支兵马并不多,可要命的河对面还有数不清的宋骑。

耶律隆庆只好再逃,好在他手下全是骑兵,速度快,渡过拒马河,来到岐沟关,才长松了一口气。

这一战辽军损失了统帅铁林相公,以及二十多员重将,被宋军斩首近三万人,耶律隆庆所率几万兵马,能逃回去的还不足一半。

辽国一次次拒和,一次次的入侵,也使全国上下感到悲愤,因此诸将领将近三万个首级也放在边界处,筑京观,向辽国显示武功。

但遂城之战可能是一个开始,也可能是一次结束。因为萧燕燕亲自率领着更多的辽军赶到了。这次没有耶律斜轸进劝,萧燕燕派了一支兵马强行攻打紫荆关,结果……丢了一地死尸外,什么也没有捞到。

王显听从何承矩的建议,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让水军搭乘刀鱼船,自界河入海,顺着海边登陆平州,发起进攻,吸引辽国主力部队回救。

萧燕燕没有置理,主力绕道最强的破虏军,而是取道破虏军西边的满城,然而这时王显早就率领着更多的宋军赶到唐河,两军遥遥相对。但这时连绵的雨天,极大影响了辽军的战斗能力,再加上死了那么多兵马,士气沮丧,宋军有备,萧燕燕想了许久,最后下令撤军。

确认辽军全部回去,王显这才向赵恒献捷。

而且他也主动承认失误,如果遂城之战时,他的主力部队及时赶到,那么战果会更大,能让耶律隆庆的兵马全军覆没。

不过虽有失误,这次指挥他也能称上中规中矩,与贪生怕死的傅潜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因此朝廷大度地给予了褒奖。

宋九在京城听到后也十分大喜,不仅是胜利,还有将。

宋朝这时不缺少治国的文臣,太多太多了,比如李沆、吕蒙正,那怕就是张齐贤、王钦若、向敏中与寇准等人为相也能算得上称职。但缺少将,将领多,可名将少。

秦翰出现了,管他是不是太监,那怕是一个女子如穆桂英那样英勇,他也要强行建议赵恒用她。

除了遂城之战中诸将,还有,如孙全照、杨琼、王超、呼延赞、王汉忠、田敏、李重贵、耿全斌、高琼、王杲等等,基本这些人都陆续成长起来了。

不管未来如何,手中必须得有能打的大将,否则还是会失败。

然而赵恒却忧心仲仲,又入侵了,某些方面似乎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因此他同意了宋九的另一个建议。

再设军,但这个军以后将会以各个指挥使名义打散了,分布于各军团中,那就是破骑军。

骑兵相比于步兵,那不亚于坦克,但史上也有多次步兵破骑兵的战例。不仅是后来的岳飞,以及刘裕的却月阵,还有,如符坚手下大将吕光。

史称他率七万大军平西域,又有一说法,说他有十万大军,不过这支军队中只有五千骑兵,这个骑兵构成比率还不及如今的宋朝。

吕光杀到龟兹,不管多少军队,估计那时他手中兵马不到三分之二的兵力了,龟兹王向西域诸国求救,狯胡王派其弟呐龙、侯将馗率骑兵二十余万,另集中温宿和尉头等国军队共七十多万人救援龟兹。吕光面对几十倍的敌人,并且都是强大的西域骑兵,用勾锁之法,于屈茨会战。一战而胜,于是三十六国皆降。

因此宋九构建了一个新的步军军团。

主要就是三人配合,一人操钩枪、或者砍马斧,砍马刀,专攻骑兵的马腿。

一人持一种新的枪种,但也不能完全算是枪,后面一个长杆子,前面有一个镰刀状物,专门钩骑兵的脑袋。

还有一人,那就是短矛。

在中国古代矛还是普遍应用的,不过后来渐渐沦为辅助兵器,这与古罗马军队不同。这是战术更加先进的表现,以古罗马那种笨拙的方阵,若是跑到宋朝来交战,还不知道会怎么死的。

虽然它渐渐被威力更大的弓弩代替,但还在用。如三国时的铁柄短矛,近战可以用之刺,稍远可以用之投。宋朝也有一种铁铊,实际就是一种短矛。另外军中还有一种标枪,要更长一点,它就是中矛。南方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种梭枪,那就是长矛。

宋九以前就拾过一回。

之所以拾起短矛,原因就是弓弩虽然厉害,然而敌人骑兵一旦冲进来,短兵交接之下,敌人不可能给你拉弓放箭的时间,若是用兵器,一个在马上,一个在马下,立占劣势。因此这时候配置一些短矛,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尽管它射速慢,射程也不远,但对手主要是辽国人,他们盔甲质量比较差,大半是皮甲,十步之内,射杀一人还是可以的。并且它不是很重,后面装上十来根短矛,对于士兵来说,负担不大。

一人削马腿,一人用望月枪钩脑袋,一人用短矛射杀,只要配合得好,就能抵消骑兵的优势。

但想配合得好,就要经过艰苦的训练。

好这一战是大胜,胜了费用就不会很高,甚至辽国军队只到了边境处,一个平民也没有伤害到。

因此财政宽松,也给了破骑军成立的经济条件。

三个特种兵团,再加上以前的军制改革,宋朝军队实际在无形中渐渐变得更强。

时光转眼进入咸平五年。

若不是辽国的压力,宋朝渐渐在变得更富更繁荣。

即便去年因为练兵增兵,费用在增加中,三司依然产生了一些积余。这不是苛民产生的,而是良好的税务政策,以及繁荣起来的商业带来的经济增加,虽然增兵增加了费用,另一边在裁减官吏,也节约了费用。

应当说宋九担任首相,做得十分不错了。但就在这时,有人对宋九说不。

与北方无关,而是在南方。

王均叛变时,杨怀忠从施、黔、高、溪等州调来一些蛮兵为援。起到多少作用未看到,看到的……是这些人进入平原地区后,看到汉人富庶,于是攻州县,掠财富与男女到各溪各峒,做他们的奴隶。

四川官员久不能定。

若依宋九等人的想法,就要派川骑兵进入各溪各峒扫荡了。当初成立川骑兵用意也就是于此。

然而丁谓上书反对,并亲自领命。

现在宋九一门心思在想对付辽国,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同意他以转运副使的身份去了夔州。

丁谓去了夔州后,只带着三两个仆人,深入各溪峒,其首领田彦伊十分感动,亲自出来迎接,以牛酒犒劳,愿世代奉贡。丁谓请求他们去夔州城做客,这些首领也学习丁谓,只带着三两名仆役去了夔州城。到了驿馆,丁谓给其锦袍,银帛,喻以祸福,并言赦不杀。几天后他们请求回去,丁谓故做好客状,留下不准他们离开。又派下人暗中对他们说,公想得到你们所掠汉男女,若你们同意将这些汉男女送回去,公必喜,必会放你们回家。

于是这些首领与丁谓相约,放一人回去,赐绢一匹,几天后送回去一万多名汉人。然后感泣辞别,作誓刻于石柱上。

丁谓又有其他的举动,如在一些险要处设寨,第三十里置铺,每铺置兵三十人,等等。甚至带领田彦伊打败了一次大山里更落后野蛮的生蛮入侵。

只花了一万来缗钱,若是动用军队,那怕小规模战役,也要以十万缗计算。然而办好了事……

但宋九在政事堂里评价恰恰相反:“虽不错,然而蛮人掳走岂只有一万来汉人?”

仅一句,便让大家无话可说了。

赎回来的汉人自然欢天喜地,可没有赎出来的汉人意味着死不如死。当然,蛮人不欠汉人的,可是汉人也没有欠蛮人的!至少不欠那些蛮人首领的。

“至于作誓刻于石柱上能管用吗?也许眼下暂时安定了,我们就当看不到在溪峒里做牛马的汉人吧,但未来因为柔弱,蛮人胆子会越来越大。”

如南北江与梅山蛮,最终还是章惇用兵将这里平灭后,才真正恢复了治理。

“不过眼下这样也好,至少整个国家不能在这时候出现多大的变动。”宋九自嘲道。

那对南方只好牵就了,继续让那些蛮首们作威作福吧。

然后继续在北方植树造林。

这些树植得萧燕燕恶心不己。

可以想像,一旦这些厚度达上几十里的树林全部成长起来,并且宋人更恶心地在里面载了许多棘刺,那么辽军如何南下?难道一起下马带着斧头砍树砍棘刺吗?那么宋军当真是吃醋长大的,不知道在林间伏击?

第五百一十一章 相轻相攻

两年下来,宋军在易水拒马河南侧载了一条长达一百来里,宽达十几里的绿色长城,耗费了几百万棵树苗,几乎将西山所有幼小的树苗采之一空,松树,桑树,杉树,柏树,槐树,山杨,青杨,楸树,曲柳,杨柳,榆树,栎树,枣树,枫树,栾树,樟树……下面又有许多野月季,山葡萄,狗枣子,木通,五味子……

若那二十几位知道真相的人不说,大家都会认为赵恒热爱和平,不想打仗,辽国却不停的入侵,那只好防御了,反正宋朝钱多人傻,花许多钱变出一条绿色长城也能理解。

至于萧燕燕会不会恶心,最好你老人家恶心吧。

不过十年树木,想要它们起到作用,最少还得要好几年时光……

但有几个人心里面清楚。

宋九为了将来的那个时间,在中书小心地治理着天下机务。赵恒更加勤奋,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听从大臣建议,然后批阅天下奏折,一直到深夜,只有从刘娥哪里才稍稍得到一些慰藉。

就在这一年,两大丑闻相继爆发。

第一桩丑闻使王钦若走上了奸臣之路。

但最悲催的却是洪湛。

此人是江南才子,父亲祖父都在南唐担任过官员,算是官宦子弟。但在端拱初年,他与尹黄裳、冯拯、王世则、宋沆上书赵匡义立赵元僖为皇太子,因而被贬。事实这件事不能怪赵匡义,赵元僖死后从他家里查出一大堆证据,都能表明赵元僖用心不良。洪湛贬到容州,随后又出知郴州舒州,舒州就是后来安徽的安庆一带,在宋朝算是上等州府了。

这也反应了宋朝政治比前朝开明得多。

贬一下,知错能改,还能你重新崛起的机会。

咸平二年,洪湛被召回京城,第二年与王钦若同知贡举,同修起居注,眼看他渐渐得到重用,然而在这一年悲催了。

为什么后来那个王林大师与许多官员明星来往,官员钱多心虚,容易骗,明星钱多,但他们心中会担心某一天不红,不红就完蛋了,因此容易骗。

宋朝也是如此,所以大师们喜欢往权贵人家跑,包括王钦若家中。

有一个大师,惠秦大和尚因为时常往王钦若家跑,与王钦若夫人李氏有些熟悉。

这一年,一个叫任懿的举子来京城赶考,宿于老乡上方寺和尚仁雅处,他们交谈时任懿担心他会再次落榜。恰好仁雅与惠秦熟悉,惠秦时常出入王家,王钦若又是主考官。仁雅想到这一节,便主动答应帮助,任懿很感谢地表示愿意拿出三百五十两银子答谢,事成后一次付清。

仁雅就找到惠秦,惠秦便将任懿姓名与籍贯以及行贿二百五十两银子的数目(仁惠二人将一百两据为己有)写在纸上,让王家馆客宁文德与仆夫徐兴送到李氏手中。

其实这真是一个白菜价,不过是熟人嘛,人情不好拒绝的,这时候王钦若已经提前好多天进入贡院实行锁院制度了。但宋朝锁院制度有一个人情化管理,那就是准许官员家的仆役送饭菜进去,单独开小灶。只是进去时,为防万一,会进行搜身制度。

然而李氏也有办法,将任懿姓名写在家仆祁睿的左臂上,让祁睿进去。正好考到第五场时,王钦若有些不舒服,祁睿打着送汤的幌子进入考场,将相关信息传给王钦若。结果在王钦若努力下,任懿果真考中,还被授了官职。但就在这时候,任懿家中出了丧事,就匆匆忙忙准备回家乡。

这一切王钦若不知道,出了考场问了事情经过,他有些无语了,就二百五十两银子,几乎打九折价了,买一个进士与官员,还带欠帐的?这是那一门道理,便让他夫人索要这笔钱。

仁雅只好写信给任懿讨要银子,当然任懿肯定要把的。但不知道怎么这封信任懿没有销毁,反而流露到一个算命先生常德方手中。

常德方看到信大喜,举报有功哪。

带着信来到京城,将事情捅到御史中丞赵昌言哪里。

赵昌言来了精神,言臣干什么的?就是为了扳倒宰相的。立审此案,信上没有写那一个主考官名字,但有线索,两个大和尚与任懿本人,还有那个祁睿的仆人。

实际不用审,也知道那个主考官舞弊了。

王钦若面如土色,可另一个人更急了。赵恒。

王钦若是他的恩人,没有王钦若,当年可能就被多疑的父亲弄下了台。于是直接对赵昌方暗示:“朕待钦若甚厚,钦若如缺银,当就向朕求之,何苦受举人贿赂?况且钦若才登政府,岂能立即使其下狱受审?”

似乎也有理,不就是二百五十两银子吗?

然而这里面有弯弯绕绕,除了银子,还有人情。

赵昌言力争。

赵恒无辄,于是让赵昌言滚到一边去,而是让翰林侍读学士邢昺、内侍副都知阎承翰,并驿召知曹州工部郎中边肃、知许州虞部员外郎毋宾古就太常寺另审此案。

四人心领神会,因此任懿改口了,说我妻兄张驾一向与洪湛交好,我还陪妻兄一道拜访过他,当时我带了两百个石榴与一百斤木炭,是花钱贿赂了,但只是将钱交到两个和尚手中,不知道他们贿赂了那个主考官。

案子又到了两个大和尚哪里,两个和尚说我们将钱交给了宁文德与徐兴,究竟他们是那一家仆役,我们也不清楚。便去抓宁徐二人,然而二人早就逃之夭夭。然后再去找张驾,问他与洪湛究竟是什么关系?然而张驾早死了一年多时间。

现在只剩下唯一的线索,关在大牢里的祁睿,他是没办法逃掉了。此人乃是王钦若在亳州判官时所用的小吏,跟随王钦若多年了,不过其籍贯一直落在亳州。因此大家相互串供,王钦若一口咬定他是新招募进来的,不认识惠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