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梭时空的商人-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报应的!关宁军的所作所为极大的刺激了所有知道的人。等到数十年之后,吴三桂举起大旗反清的时候,他们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帮助和相应。这就是当然在辽西种下的恶果!

大战之后。关宁军进入了养贼自重的阶段。通过与后金的无声默契换取了大明最大的一笔国家预算,辽饷。

最高峰的时候每年达到上千万两白银之巨的辽饷,完全就是大明的一道催命符。为了能够支付这笔巨额军费开支。大明朝廷拼了命的加征田赋。因为除了田赋之外别的税收全都是‘与民争利!’各地官员都反对,只能加田赋!

有些事情大家都懂的,朝廷下达的征收份额到了执行的时候少说也要增加个两三倍才行。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这其中伸手,为了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只能在大明那些平日里老实巴交的子民们的身上吸血。

问题是,明末的时候天灾*横行不断。普通百姓们哪里经得起这种折腾?原本就处在小冰河期最高峰的时候,各种天灾连绵不断。都已经开始吃人肉的百姓们还在等着朝廷的救济,哪里还能付的出什么辽饷?最终的结果就是实在活不下去的百姓们选择了揭竿而起!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主要的诱因就是这个辽饷。

强行征收到的这笔带着鲜血的银子,却并没有都用到对后金的作战之中去。这么大的一笔钱。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天文数字一般的款项!对于那些贪婪成性的明朝大臣小吏们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们想要下手的目标了。

银子还没出京师之前。就已经被所有参与其中的京师大臣小吏们上下其手,直接先飘没了三成再说。之后就是各地官员。军将,监军太监等等。层层搜刮之后真正能够落到前线军士们手中的寥寥无几。

毛文龙为什么会如此突兀的被自己人给杀掉?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他向崇祯皇帝报告了辽饷的内幕!当时东江镇分到手里的辽饷根本就不够用,就连养活军士和家眷们都不足!毛文龙当然不是不懂规矩,可是他和手下们就快饿死了,哪里还能顾得上这些?

在向崇祯皇帝报告这件事情之后,他倒是过了一段稍微好一点的日子。但是他动了几乎所有人的蛋糕,别人怎么可能放过他?哪怕他一直都躲在东江镇不出来,某位小说之中的正面人物就采取了断粮的手段去逼迫他。东江镇是对抗后金的第一线战场,却被自己人在身后给断了粮道!“片帆不得进入东江!胆敢运送粮食者,杀无赦。”这是毛文龙的顶头上司给他下的催命符。

被逼无奈之下,无法眼睁睁看着数万人被活活饿死。毛文龙最终还是主动自投罗网,被一把尚方宝剑给斩了。从此之后,常年让后金疲于奔命的东江镇,再也没有了一丝威胁。东江镇的军士百姓大多都是和后金有着血海深仇的辽东汉人。像是孔有德等人和后金都是有着灭门之仇!这些最艰苦的时候下海摸鱼拾贝壳填肚子的汉子们到来最后几乎全都投降了后金。在这个极为重视名声的时代,就连杀父之仇,灭门之仇都能够毅然抛弃投入后金的怀抱。究竟是有多么大的冤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自从有了辽饷开始,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在指着这个事情过日子?地方官府每年就连正常的税赋都要放在辽饷后面去做。用整个天下的财力物力,整个大明帝国的国运支撑起来的这支关宁军,最终又做了什么事情?

最后的一支关宁军在失去锦州之后,龟缩在了山海关一步不出。直到李自成攻打山海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此就投降了大仇人后金,成为了满清的鹰犬。一直到数十年之后,吴三桂发起三藩之乱,最终被剿灭。到了那个时候,关宁军才算是彻底消亡。他们的无能与不作为毁灭了一整个帝国。

去年祖大寿在锦州被围一年多之后,在援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再次向满清投降。而吴襄虽然被关在了京师,但是他依然成了名义上的关宁军老大。而实际统帅关宁军的则是吴襄的儿子,吴三桂。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这花费了大明无数金钱和心血,甚至因为征收辽饷而激起大规模民变才供养出来的关宁铁骑。早已经完完全全的变成了地方割据军阀的私人部队。大明朝廷出钱提他们养兵,而他们也用朝廷的钱来回报那些为辽饷,为关宁军说话的大臣小吏们。这才叫互惠互利。

吴襄再次找上了高阳。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这每年都必须要有的辽饷!

吴襄之前是先找的首辅和户部。只不过这两位也在辽饷之中伸手的大佬此刻一点办法都没有。户部早就已经穷的养不起老鼠,今年各地几乎都没有向着京师送赋税。除了朝廷的掌控力度大幅度降低之外,作为国家南被交通生命线的大运河被流寇们切断,导致漕运断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银子是不用想了,此时天下大乱,各地根本就收不到赋税。就算是有一些也压根送不来京师。地方官员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名目将赋税截流,谁也没想过往京师送。

吴襄心里也很着急,这可是当世最大的一笔收入。这么多年都已经拿习惯了,以后要是没了,那可真心是受不了。但是他也知道找这两位没用,随后他就匆匆忙忙的进了宫去面圣。

第六百七十三章 关宁军 (下)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朱由检已经对这个祸国殃民,却没有任何作用的辽饷深恶痛绝!要不是每年都要收这个辽饷,弄的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大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的陷入绝境之中。

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辽饷大部分都落到了谁的手里他的心中清楚的很。只不过到了后来在这辽饷之中伸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他身为皇帝也无法停下来!

因为一旦提出要停辽饷,那必然是各处军兵都要闹事,所有的大臣们都要递折子反对,甚至关外的后金立马就要进关来走一趟。无力和这么多的势力相对抗,崇祯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继续征收这犹如饮鸩止渴一般的辽饷!直到亡国身死为止!

吴襄入宫一提辽饷的事情,朱由检当即就皱起了眉头。他直接表示,国库没有银子,宫里也没有银子。让吴襄自己去想办法。吴襄能有什么办法?他总不能在这京师之中纵兵去抢吧?最后只得继续使用关宁军的老招数,闹事。皇上你要是不给钱,那咱们关宁军可就军心不稳了啊。

已经厌烦透了的崇祯皇帝直接把吴襄打发去了高阳那里。心里很是明白高阳极度有钱的吴襄等的就是这句话,乐的屁颠屁颠的就跑去找高阳去了。

……

“要银子没有问题。”高阳的第一句话就让吴襄的嘴角翘了起来。没等他起身说些感谢的话,高阳就摆手让他坐好。

高阳眯起眼睛,嘴角挂上一抹淡淡的冷意,翘着腿坐在椅子上。掏出香烟,点燃。神色清冷的看着吴襄,淡淡的说道“要钱总要有个由头吧?你们拿了这么大一笔银子。有什么成绩没?或者说,做到过什么让人满意的事情吗?”

“国师在上。”吴襄双手抱拳行礼,神色严肃的说道“咱们关宁军在关外为了大明守在冰天雪地之中。提着脑袋和建虏们浴血搏杀。咱们可是用命在保卫着大明啊!”

“呵呵。”高阳轻笑摇头,眼神之中满是鄙夷之意。关宁军做的怎么样。历史书上早就有了详细记载。别人不知道,高阳难道还会不明白?

“银子可以给。”高阳神色一肃,伸出手在一旁的桌子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渐渐转冷,寒声说道“不过要拿建虏的人头来换!一个真建虏的人头一百两!蒙古人五十两!我有的是银子,只要你们能够拿人头来换,有多少给多少!包衣的人头不要,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在我这里行不通!”

“嘶~~~”吴襄听完高阳的话之后忍不住的到吸口凉气。这是逼着关宁军去和建虏们拼命啊!虽然说人头的格赏直接提高了一倍,但是你总得有命去花吧?关宁军要是有这种战斗力。哪里还轮得到建虏们张狂的此时?最重要的是,不要包衣的脑袋!这一下子就断掉了关宁军杀良冒功的路子,这还怎么赚银子?

思虑半天之后,吴襄最终还是决定和高阳去闹,而不是去和建虏拼命。“国师。”吴襄揉了揉脸,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咱们关宁军这些年来和建虏殊死搏杀,辽西百姓几乎家家戴孝。就算是没有功劳,也总有苦劳吧?国师你这一断了咱们的饷银,那军士们还怎么活啊?!要是军士们闹将起来……”

“嘁!”高阳抬起下巴,一脸无所谓的冷笑着说道“那就闹吧。你们又不是没有闹过。要真是打仗打不赢也就算了。怎么说也是尽力去作战了。可是你们关宁军就连打都不敢打!哪一次大战最先逃跑的不是你们关宁铁骑?每年花费巨额辽饷给你们组建起来的精锐骑兵就是为了让你们逃跑用的?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死命的求援求援的,多少关内的强兵劲旅被你给活活坑死?除了缩在坚固城墙后面装死,等粮尽援绝之后投降去做建虏的包衣奴才之外。你们这些年究竟做过什么有用的事情?你吴襄到底是怎么好意思跑到我这里来张这个嘴要银子的!”

高阳的一番话说的吴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双手紧紧攥拳,低着头恨恨的咬着牙。等到高阳说完之后,猛然抬起头用满是怨恨的目光看向高阳,寒声说道“国师!欺人太甚!咱们关宁军怎么了?没有咱们关宁军,此刻建虏早已经入关!要是不给咱们军饷,那咱们可就不守了!”

吴襄眼见好好说话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干脆直截了当的摆出威胁。要是不给钱,咱们关宁军可就不打了!要是放了建虏入关。你可别怪我事情没告诉你!

“呵呵。”高阳轻笑一声。随手掐灭香烟,缓缓站起身来。迈步来到吴襄面前。神色冰冷的盯着他,一字一顿的寒声说道“就等你这句话呢。关宁军敢叛国。那就一颗人头二百两!老子要把你们全部赶。尽。杀。绝!”

吴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他此刻感觉自己都快要疯了。他完全不明白这位神秘莫测的国师究竟想要做什么?为什么会对关宁军如此不满?

难道是因为自己没有给这位国师好好打点过?可是这位国师这段时间以来发米发盐发东西救济这京师左近的数十上百万之众,其价值至少已经是数百万两白银之巨。自己想要贿赂他,那得拿多少出来才能让他看的上眼?

还有就是,这位古怪的国师究竟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么多的银子和东西?这些东西光光是运过来至少也要数百条船了吧?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收到过任何大宗货物入城的报告!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货物被从城外的大营里面被拉出来运往各处。可是那座大营一直都是只出不进!这怎么可能?!根本就装不下那么多,而且自己收买的人进去也什么情报都没有打探出来。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诡异了。吴襄心中对于高阳可是非常畏惧的。

“国师……”吴襄有些艰难的咽下口唾沫,目光四下里乱飘,颤着声音说道“咱们关宁军对朝廷一直都是忠心耿耿,而且镇守辽西这么多年,怎么得也不可能反叛朝廷。还请国师明鉴。”摸不清高阳的来路,吴襄也不敢乱来,只能暂时先安抚住再说。

“哼。”高阳冷哼一声,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看着吴襄慌乱的神色,冷声说道“给你们辽饷也可以,但是只能算成战功给。只要能拿人头来换,有多少给多少,绝对不会少你们一文钱。军队打不了仗,整天混日子混钱,养你们做什么?为了好看吗?”

“这个……”吴襄咬了咬牙,出声说道“那不说辽饷的话,俸禄朝廷总该给吧?数万军马,数十万家眷可都是要吃饭的啊。”

“按人数给粮食。不会让你们饿着,也不会多出来一斤让你们去卖给建虏换银子!”高阳掏出根香烟,点燃。神色淡漠的说道“当然了,你们要是宁愿不吃饭也要卖给建虏换银子,我也不会说什么。”高阳当然不会说什么,他会直接动手去做!等到新军形成战斗力之后,高阳第一个目标就是山海关!吴三桂这种人带着大军在附近,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国师,咱们关宁军可从来没有做过资敌的事情啊!”这虽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是一旦拿到了台面上说那就绝对不行。

“哼哼。”高阳冷哼几声,瞟了他一眼,没有多说些什么。不单单是关宁军,他们只不过是在小打小闹罢了。对建虏们的生意做的最大的还是山西的晋商们。这些商人们完全就是做到了商人的极致。国家,民族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不是,压根就无法和那些黄白之物相提并论。

后金多次入关,大肆烧杀劫掠。从民间抢走了许许多多的金银器物。皇太极是一个有宏图大志,有远见的人。他不像大部分的后金贵族那样没有脑子,抢到了东西就想着享受。他在关内抢到的金银等物全都转手给了那些晋商们,通过那些晋商们的手换回来后金急需的粮食、布匹、盐茶、铁器、火药等等重要物资。在那些晋商们的手中,有许许多多还染着殷红血迹的首饰等物。而他们也毫不犹豫的全都收下了!

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些黄白之物什么用处都没有。扔出去之后可以换回来大量继续物资,再加上从关内掳掠的大量人口做奴隶干活。后金很快就能发展起来。等什么时候需要了,再进一次关去抢就好了!大明的官军畏惧后金军队犹如猛虎,根本就不敢野战阻拦。撑死了也就是死死守住城池,将广大的原野郊外全都送给后金去抢。

那些晋商们高阳肯定不会放过。只是暂时还没有到那个时候。现在高阳心中的首要目标还是山海关的吴三桂。这支关宁军已经完全退化了。祖大寿他们都在后金那里做官,吴三桂统领着关宁军,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件好事情。

而且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不是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是当时的局势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被夹在山海关的关宁军要么投降建虏,要么投降李闯王。只是他最终选择了实力更加强大的建虏而已。

此刻,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新军是否能够尽快的形成战斗力。只要手里有了强大的军队,那任何阻挡在面前的敌人都将被彻底粉碎!

第六百七十四章 宁远之战 开场 (上)

吴襄最终还是神色惶惶的离开了高阳的新宅子。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此刻的关宁军早已经不复往日里的威风。哪怕是想要威胁高阳,说话的时候中气都不足。

关宁军的地盘只剩下了山海关和宁远一带。至于军士们那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的老兵都已经在历年的围困与作战之中被杀被抓。尤其是去年祖大寿在锦州带着关宁军最后的精锐投降。要不是因为皇太极在沈阳莫名其妙的死了,后金的权贵们忙着争权夺利,或许后金军队早已经开始大举入关!

此刻关宁军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家眷。当然了,还有历年来躲过了多次大战活下来的精锐家丁们。这才是吴家父子安身立命的本钱。只是这些家丁的数量不多,吴三桂可舍不得用。

要是朝廷真的不給辽饷了,关宁军暂时也不敢真的怎么样。投建虏这种事情,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不可能去做。谁没事干愿意去做别人的奴才?

这位来历神秘的国师明显对关宁军带着极大的恶意。在没弄清楚高阳的底细之前,吴襄也不敢有什么动作。至于辽饷的事情,朝廷现在这个样子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先和吴三桂通通气,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好路子。

“不知所谓。”吴襄离开之后,高阳撇嘴无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