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恶汉-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能够让民谣流传这么快,这么广,似乎除了督察院,没有人能做到。

难道是军师的意思吗?

董俷的脑海中,浮现出贾诩那单薄的背影。若是军师的主意,想必他是希望我能接受封国。

可接受封国的害处,他难道不知道?

董俷有心去杜邮堡请教,但近来事务繁忙。科举之事即将宣布,活字印刷术也已经有了雏形,第一批书籍很快会印刷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连刚到长安的黄承彦,也为此忙碌着。而最重要的是,如果董俷频繁的出没杜邮堡,那么贾诩的暗着怕就会被暴露出来。

虽然说长安上次经过了一次大屠杀,清理了许多细作。

可天晓得各方诸侯派了多少细作在长安,想要说清理干净,无异于痴人说梦一样的困难。

一时间,董俷感到非常的困惑。

远处,董宥张弓射箭,将一头麋鹿射中,十几头雪鬼冲过去,把那猎物死死的看住。

“哥哥,我射中了,射中了……”

说起来,董宥和董朔的射术非常高明。在这一点上,比之董俷这个苦练多年也没有进步的家伙,强了百倍。今日出城散心,也是两个小家伙的意思。那麋鹿倒地之后,就见夏侯曼撒腿冲到了尸体旁边,赶走了雪鬼之后,双手抓住鹿腿,数百斤重的麋鹿被他轻松拎起。

“这家伙,端的是一员虎将!”

黄叙忍不住赞叹一声,众人齐刷刷点头。

诸葛瑾笑道:“夏侯曼虽勇,但只怕和两位小公子相比,还是差了一些。嘿嘿,小公子虽然如今不比夏侯曼,可毕竟年幼。前些日子我去主公家中的时候,看到两位公子联手,夏侯曼已经有些抵挡不住……若再多些时日,两位小公子就算是比不得主公,相差也不会太多。”

董俷不禁有些得意。

不过,他却摇头道:“那是夏侯曼让着他二人。如果真刀真枪的比拼,夏侯曼百回合内,定然可以取他二人的性命。朔儿和宥儿的武艺虽然已成,可毕竟是少了许多经验。有些事情,不是单靠苦练就能理会出来……只要见过血,杀过人,真刀真枪的搏杀过,才可能明白。”

“主公的意思是……”

董俷淡定一笑,“贺齐来信说,今年将会对乐浪三{“文}韩用兵。郝昭将{“人}为主帅,在春{“书}耕结束后出{“屋}征。我打算把这两个小子送过去,好好的历练一下。省的留在长安惹是生非。他们的娘,太溺爱他们了。”

其实,董俷何尝不溺爱儿女?

只是在外人面前,他是不会表露出来。

诸葛瑾等人闻听之下,吃惊不小,“主公,二公子才十二岁,小公子才十一,会不会早了些?”

董俷眯缝着眼睛,轻轻摇头。

“我七岁时,就已经杀过人,见过血……十一岁时,就击溃了太平教众在临洮的作乱。他二人年纪虽小,却比我聪明。我所会的,都已经教给了他们,剩下的就要靠他二人自行领悟。”

众人,不由得默然。

也许董俷自己没有觉察到,他越来越贴近于这个时代的思维。

杀人见血,在他而言似乎已经成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对孩子的态度,也颇有这个时代的风格。若是在后世,让十一二岁的孩子上马打仗,杀人夺命,简直就是骇人听闻的事情。

而在当代,董俷习以为常,诸葛瑾等人也见怪不怪。

当三韩战事结束的时候,想必就是关中对关东的决战之时吧……

诸葛瑾等人相视一眼后,心领神会。

石韬轻声问道:“主公,对三韩用兵,让郝昭挂帅会不会……太年轻了?”

董俷忍不住哈哈大笑,“伯道年纪虽不算大,可是心智坚毅,兵法已尽得卢师的真传。此次平定三韩,郝昭的年纪当是最大。昨日华雄之子华钦,徐荣之子徐柘都已奉命赶赴辽东。诸公,时光流逝,日月穿梭……一晃间,距离我等入西域,已有十载,小老虎们都长大了。”

其实,董俷自己才三十三,可是言语中,却带着无限的感慨。

没错,一晃……已十载!

关于出兵三韩的事情,在去年就已经敲定下来。阎柔与三韩勾结,如今势力越发的庞大起来。而且屡屡寇边,若不能解决去,终究是一个大麻烦。更何况,辽东还有一处重要的所在。

船厂!

董俷命凌操督建辽东水师,兴造龙骨战舰。

是仪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协助凌操组建水师,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三韩必须平定。

本来,陈宫等人想让贺齐挂帅。

但贺齐如今镇渔阳右北平两郡,和袁绍对峙。塞外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非贺齐莫属。于是,董俷大笔一挥,非但同意了贺齐的决定,而且出征三韩,六大主力一支也不动。

全部以小一辈的人为主将。

除了华钦徐柘之外,还有臧霸之子臧艾,徐晃之子徐盖,云中太守张辽之子张虎,选锋军主帅张郃之子张雄……等等如是。其中年纪最大的华钦,年方十九;最小的,就是董宥。

这一支青年军将会有什么成就?

这征讨三韩的一战,就是一次试金石。

话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转移到了即将开始的三韩会战上面。诸葛瑾等人对青年军即担忧,又充满了希望。毕竟这一战,汇聚了无数未来的精英……一旦失利,于关中绝非一件好事。

倒是董俷看得很开,“若区区三韩都要损兵折将,未来和曹操等关东精锐决战,他们也出不得力。”

远处,有快马疾驰而来。

马上的人,是马峤之子马良,年仅十五岁。他并没有在三学就读,而是一直追随这父亲马峤。相比之下,马良的四个弟弟,如今全都在三学之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是郡学一年生。

马良在年初时,被董俷掉入大都督府内,担任门下从事。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职位,凡是在这个职位上呆过的人,如今大都受到了董俷的重用。如黄叙庞统,阎圃法正。当人们听说马峤的长子马良被征辟门下从事的时候,无不感到万分羡慕。

谁都知道,这是一块敲门砖。

至于董俷为什么征辟马良?虽然不愿意承认,终归是受了演义的影响。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飞马疾驰,来到了董俷面前,甩蹬离鞍。

“启禀大都督,大事不好了!”

董俷等人闻听,不由得一怔。诸葛瑾连忙问道:“马良,你莫着急,出了什么事?慢慢说来。”

马良气喘吁吁,抹去了额头上的汗水。

“廷尉闵大人,辰时率领人马突然围困了长安令府衙,将长安令刘先及家小,全部缉拿。”

“什么?”

董俷不由得吃了一惊,看着马良,急忙问道:“闵大人为何缉拿刘先,又奉了何人之命?”

马良说:“闵大人说,刘先私通逆匪,密谋作乱。并且在刘大人的书房中,搜出通逆信函数封……如今,刘先已经被下了天牢,宗正刘和带领宗室,围堵大理,说闵大人是栽赃陷害。”

刘和,前幽州牧刘虞之子。

董俷一蹙眉,看了看身边众人。

闵贡和他的交情非常好,而且属于董系一脉中人,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刘先通逆?

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

不知为何,董俷的脑海中又不自觉的浮现出贾诩的身影。难道说,此事和军师有关系?

第四四二章 如此简单

刘和是皇亲国戚,而且从辈分上来说,是长安天子刘辨的长辈,世称之为皇叔。

皇权强盛时,只这个称呼,就足以吓死个人。不过如今汉室衰弱,别说是皇叔,就算是天子,若手中没有兵权,没有实力的话,又有谁会高看你几分?了不起在表面上,尊敬一下。

刘和不是天子,手中更没有半分实权。

就连他这个皇叔的称号,也是别人赠与。可有的时候,有些人永远无法认清楚自己的处境。

刘和正是这样的人!

事实上,不仅仅是刘和。当刘辨在长安登基以后,许多失去了根基的宗室,都觉得汉室将重新崛起。当然,如何崛起?并非他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他们只在乎他们将获得什么权利。

可惜……当一个个破落的宗室抵达长安后,却发现他们什么都得不到。

除了一个虚无的头衔之外,他们甚至比不上长安城一个普通的官吏。这心中自然很不舒服。

特别是董俷手掌天下兵马,长安城中人只知董俷的巨魔令,而无人识圣旨为何物。

这在宗室看来,绝对无法容忍。于是一个个针对董俷的歹毒心思,终变作了实际的行动。

“刘先为长安令,尔等无凭无据,为何将他缉拿?”

闵贡已年过四旬,面带着笑容,对刘和等人的叫嚣,恍若未曾听见。

曾担任河南尹,后来更因为心向刘辨而被董卓罢免官职。作为一个弘农王府的小吏追随刘辨,一直到今日的廷尉。也因为这原因,刘辨对闵贡非常的看重,委任为执掌刑律的廷尉。

“皇叔,下官并非无凭无据,而是得到密报……刘先私通逆匪,有谋逆之嫌。下官也确是在刘大人的书房中发现了他与刘景升互通的信笺,其中不泛大逆不道之言论。至于是否如皇叔所言,刘大人是被栽赃陷害,下官尚未掌握证据。但在此之前,刘大人怕要暂时委屈一下。”

闵贡言辞颇有条理,不卑不亢。

刘和虽然是一肚子的火气,偏偏没有办法,气呼呼的坐在一旁,瞪着闵贡半晌说不出话来。

闵贡接着说:“皇叔放心,刘大人如果是被冤枉,下官一定会还他清白。但如果确有其事……”

“既然如此,何不先放其家人?”

刘和退而求次道。

闵贡摇头:“怕是不行……刘先在未洗脱嫌疑之前,家眷将由督察院看护。”

刘和面颊抽搐了几下,想要再开口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就在这时候,只听堂外有人高呼:“大都督到!”

刘和心知,董俷一来,更别想救出刘先。气冲冲的站起来,带着一干宗室甩袖走了出去。

迎面正看到董俷那魁梧的身形,刘和忍不住啐了一口,理也不理董俷。

无礼的举动,董俷自然看得清楚。

对于刘和,他也不需要给什么好脸色。毕竟,这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如今董俷是不屑于做。

径自走进了内堂,闵贡在门口相迎。

二人落座之后,并未做什么寒暄。事实上以董俷和闵贡的交情,也无需搞什么虚伪的寒暄。

“闵大人,董俷今日前来的意思……”

“下官明白!”闵贡道:“大都督定然也是为刘先一事前来查问。是这样,两天前我接到了密报,说刘先和刘表之间暗中勾结,似有不利长安之举动。下官在接到了密报之后,就立刻将刘先府邸控制起来。今日进行缉拿,在刘先的书房里发现了十余封信笺,已呈报承明殿。”

“哦?”

董俷在来到之前,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但是听闵贡这么一说,也不禁有些奇怪:“闵大人,依你看,刘先是否真的有通逆之罪呢?”

闵贡沉吟一下,挥手让内堂伺候的仆人出去。

“大人,这件事说来蹊跷。下官之所以得知这消息,却是源自两封告密信……从刘先书房里搜出来的信笺来看,却是出自刘景升之手。但下官却以为,这件事情和刘先,怕无牵连。”

说着话,他从书桌的案牍中取出两封信件,交给了董俷。

字迹很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来头。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写这封信的人,绝非一般的士子。

俗话说的好:字是脸面。

汉时识字的人不多,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更少。虽然写信的人是刻意隐藏,可是笔画中所隐藏的气质,足以显示出此人的功底不俗。

“那刘先现在何处?”

“被关押在天牢中,由专人守护。其家眷被牵连进去,下官担心他们受到伤害,故而在缉拿了刘先以后,就命人将他的家眷转移至杜邮堡。一方面是为了隔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

“杜邮堡?”

董俷问道:“是不是杜邮堡派人前来接收?”

闵贡摇摇头,“非也,是下官派人送过去的,杜邮堡方面并没有发出任何接收犯人的指令。”

难道不是军师所为吗?

董俷挠着头,非常困惑。

刘先在这个时候被缉拿,未免太巧合了些。若说他谋逆……哈,怕是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吧。

和闵贡又交谈了一会儿后,董俷告辞离去。

回到家中,刚一坐下来,就有家丁前来禀报:“老爷,中常侍杨谦,在府外求见老爷,说是皇上有请。”

还真的是忙啊!

董俷本来想忙里偷闲那么一天,可不成想是越来越繁忙。

连忙道:“有请谦公!”

不一会儿,杨谦进了书房,向董俷施了一个礼,恭声说:“大都督,皇上说请大都督往柏梁台一叙。”

又是柏梁台!

董俷对那个地方其实挺腻歪,可既然是刘辨派人前来相请,自然也不能拒绝。

当下换了衣衫,和杨谦一起离开大都督府。在往未央宫的路上,董俷试探的问道:“谦公,可知道皇上让我去,有什么事情吗?”

杨谦一笑,“大都督放心……皇上只是觉得,少与大都督交流,故而请大都督前去一叙。”

交流?

董俷拿不准刘辨是什么意思。

但有一点他已经知道,刘辨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想法。那一日封国的奏折,怕是和刘辨无关。因为在那一天之后,二十余日中,刘辨没有再提出封国的事情,即便早朝时有宗室提出,他也含糊着岔开话题,很显然对这件事没有半点兴趣。也就是说,所谓封国,很可能是宗室的想法。

不过这猜想终究是猜想,董俷也弄不清楚刘辨的脑袋里,究竟是怎么考虑。

也许今天这会面,和此事有关吧……

不知不觉,董俷随着杨谦,已来到了柏梁台外。

……

就在董俷进未央宫的时候,杜邮堡的一间囚室里,两个少年正面对面的坐着。

一个是董冀。

另一个年纪比董冀略小一些,看上去有些单薄,眼睛很大,眸光兔脱,透露出一丝诡诈之气。

嘴角微微上翘,脸上却带着不屑的表情。

“大公子原来只这些手段?栽赃陷害,不过是小人作为。”

董冀面色平静,看着那少年。少年的话语中带着嘲讽之意,可是董冀,却恍若没有听见似地。

“周不疑,依你之见,我当如何?”

少年正是刘先的外甥周不疑,闻听董冀的问话,冷笑一声道:“你该如何,是你的事情,与我何干?”

董冀笑道:“怎么没有干系?这不仅干系到你的性命,还干系到你舅父刘先的一世英名……你说,若是那些酒囊饭袋知道,素以刚直忠义而闻名的刘先刘大人,居然有一个反贼妹夫,会是什么结果?周不疑,父周朝,母刘艾……中平四年,周朝随长沙人区星谋反,刘艾怀六甲,故而被送至零陵兄长刘先之处。中平五年时,周不疑生于零陵……啧啧,挺复杂嘛。”

周不疑忍不住激灵灵一个哆嗦,骇然的看着董冀,半晌说不出话。

“你自幼随令舅父居于襄阳,曾师从多人……令舅父曾让你读书,但你却说:学问是天生的,读来何用……啧啧,真是够狂妄啊。不过你的确是有狂妄的资本,建安三年时,年仅十一,即做平吴九范,为多人异之……却不想被刘表称之为小儿涂鸦,令舅父也因此失意。”

周不疑也不言语,只是咬紧了牙关。

董冀又拿出一纸公文,“啧啧,泰平元年随舅父抵达长安,即语令弟寇封……哦,不是,应该是刘封说,汉室将衰,当乱而取之。他日若取天下,定胜那庸才百倍。这位庸才,又是何人?入长安后,请刘先献拓本《四十二章经》,言:舅父若以此为觐见之礼,定能得帝青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