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香门第-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丰姐儿听了琢磨了一下,然后很认真的说:“我以后也不要叫乳名了!我是大孩子了,要叫大名!”话音刚落,范氏又走了出来,她立刻收了音,扶着刘氏进去吃饭。

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丰姐儿始终没有放弃,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有人叫她丰姐儿的时候,都要纠正人家:“我叫明姜,日月明,美女姜,明姜。我不是小孩子了,不要再叫我的乳名了!”

严景安是最配合的,直接改了称呼,从此再没叫过她乳名,还跟家里其他人说,叫大伙都改了称呼:“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这很好,咱们也不该再叫人家的乳名,早晚都要改,这一遭都改了吧。”于是严家上下就都改了称呼,再没人叫她丰姐儿了。

只有严谦因为不常回来,一见面还是叫丰姐儿,明姜故意不应,严诚就咳了两声:“人家现在不许咱们叫她丰姐儿了,要叫明姜。”

严谦失笑:“人不大,主意还不少!你看哥哥给你带什么好东西了?”说着叫小厮拿进来几个竹篮,“给你装花儿,摘葡萄用,怎么样?哥哥对你好吧?”

明姜接过来仔细看:“呀,编的真好!哥哥,是你编的么?”

“我哪会编啊,是狮子山下的农人伯伯编的,我特意带回来给你的!”严谦笑呵呵的答。

严诚想把明姜打发走,就哄她说:“你先拿去用用试试,祖母不是叫你给她折几支桃花么?快去。”

明姜看了看手上的竹篮,有些疑惑:“折桃花也用不着这个吧!”可是严诚不给她说话的机会,硬是把她给推走了。明姜一边往后院走一遍嘴里自言自语:“又想背着我做什么?打发我去折桃花,哼,不知捣什么鬼!”

刚走到北角门那里,恰巧遇见了南小院洒扫的小丫头铃儿,明姜就拉住了她问:“你这是去哪了?”铃儿跟明姜行了礼,答道:“大少爷让奴婢去给白梨姐姐传了句话。”

“唔,你这是要回去了?”见铃儿点头,明姜就低声嘱咐她:“二哥哥非把我赶出来,不知道和大哥哥在说什么,准是说我坏话,想什么主意要欺负我呢,你回去帮我听一听,然后快来告诉我,我就在后院。”

铃儿笑嘻嘻的答:“怎么会?四姑娘又逗我!”

明姜从荷包里掏出两块糖塞给铃儿:“这回真没有,你一定要帮我听着啊!不然下次不和你玩了。”说完才又往后院去,跟着她的小丫头蝉儿就劝她:“姑娘这又是何必?大少爷和二少爷兄弟俩有些体己话要说,也属寻常,您又何必非要人去听个清楚?”

“二哥哥鬼鬼祟祟的,准没甚好事!我还不知道他么,哼,就算不是说我坏话,也必定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不叫我知道,我还偏要知道!”

蝉儿苦着脸:“可铃儿是前院的人,怎么会听姑娘的话,一回头准会告诉二少爷,到时候二少爷才要笑您鬼祟呢!”

明姜忽然站住脚,想了想:“不会吧!铃儿和咱们玩的很好啊,二哥哥从来不理会她们的,她不会告状的,她那么机灵,怎么会做这样的事。”说完自己放了心,又继续往后院去,折了几支桃花带回去给祖母。

刘氏见明姜自己过来,就问:“你哥哥们呢?怎地就你一个过来?”

明姜帮着刘氏插瓶,答:“两个人说悄悄话呢!还不叫我听,赶了我出来。”

“你呀,不听就不听!他们男孩子的事,咱们不掺合!昨日你和阿芷绣的那帕子,可是个什么花样儿?怎么祖母看不出来,你来给祖母讲讲。”插完瓶,刘氏就叫阿芷拿了针线来。

明姜很想捂住脸,她憨笑了两声:“嘿嘿,我本来是想绣一只蛐蛐,可是不知怎么,就绣成了这样子了。”刘氏看着青绿色的帕子上,一只又像是虾又像是蟹的东西趴着,一时无语。只得亲自再教她如何描花样、下针走线,明姜倒也听话,跟着祖母认认真真的学,一直做到了午间。

严谦兄弟俩进来的时候,明姜一眼就看出了不对劲。早上的时候大哥哥明明神清气爽、神采飞扬的,怎么这会儿似乎有些强颜欢笑了?二哥哥也是,虽然他在长辈面前一贯寡言,可也没有像这样隐隐带着怒气啊!这两个人是不是又吵架了?

她虽然狐疑,却也没当着长辈们问出来,一直忍到午歇时,她看母亲也歇下来了,才悄悄的溜去了前院,先抓了铃儿来问。铃儿一问三摇头:“奴婢真的不知,奴婢一回来就去跟大少爷回报,大少爷应了一声就叫奴婢出来了,奴婢哪敢留在那偷听呢?”

明姜无奈,只得放她去了,然后又去找紫荔。紫荔刚服侍了严诚睡下,一见四姑娘来了很是惊讶,低声问道:“姑娘怎么没歇午?”明姜拉着紫荔到了外面,说:“我睡不着。姐姐,二哥哥和大哥哥是不是吵架了?”

紫荔往屋里瞟了一眼,又拉着明姜往后院走:“姑娘怎么会问这个?你下午还要上课呢,快回去歇一会儿,不然上了课没精神,先生会不高兴的。”

明姜随着她走了一段,还是追问:“姐姐,你快告诉我,他们俩怎么回事?”

“也没什么,午饭前拌了几句嘴,奴婢也不知是为了什么事。二少爷一直板着脸,谁敢问呢?”紫荔脸上带着浅笑,似乎并不以为意,“姑娘别担心了,没准儿到了下晌就好了呢?就跟您和二少爷一样,吵两句嘴,还不是很快就和好了?”跟明姜说着话,一直把她送回了她屋子。

明姜略略放心,回去歇了个午,然后起来去上书画课。

杨清先生个子不高,人长的有几分富态,看起来不像个名满天下的才子,倒似一位富户乡绅。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颇有神采,看丰姐儿写的字帖时,总是不忘去捋自己那几根稀疏的胡子:“最近是不是又偷懒了?这字一看就写的敷衍。你若是为了敷衍我而写,照我看,这字帖不写也罢,费时费力却无功,何必呢?还不如画几笔鸟虫!”

明姜垂手而立不敢应声,杨清也没深说,只是糗了明姜几句:“只是啊,等哪天你出了名,画的画儿千金难求,有人好不容易得了来,打开一看,哟,这题跋是哪个缺德的写上去的?也忒难看了!好好的一幅画儿都毁了!说完仔细一看,哟,还真是严大师亲笔所题,哎呀呀,可惜了这一幅画了。你说说,心里可是个什么滋味儿?”

65春雨

被杨先生这样一说;明姜再也不敢偷懒了,一时也没顾上两个哥哥的事,再加上第二日一早,严谦就回了书院,明姜也就把这事丢在了脑后。

从这以后,明姜每日早起读了书做完功课以后;就跟着母亲一块去听家里的管事娘子们回事,偶尔还要帮着算算账。听完了家事以后就要去祖母那里;陪她说说话做做针线;然后再一起吃午饭。午歇起来再去上书画课,隔三岔五的还有姑母介绍的女师父来教音律,每日里竟没什么空闲时候。

今年从过了雨水以后;天就没怎么晴过;每日里最常见的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间一长,大人们就都有些忧虑了。明姜拉着祖母问:“不是说春雨如油么?怎么您和祖父看着下雨还唉声叹气的?”

刘氏揉了揉明姜的脸蛋:“我几时唉声叹气了?你不是上学了么,难道不知‘过犹不及’四字?”

“唔,原来圣人的话哪里都用得上呀!”明姜恍然大悟,“您发愁雨下得多了,是怕河水涨起来要漫过了堤么?”

刘氏摇头:“这样的小雨倒不怕漫堤,只是这样的时节一直下雨不见日头,只怕庄稼长得不好,到了秋又要歉收。”

明姜想起来了:“怪不得大哥哥前天回来一直望天叹气呢!他还说山下的伯伯们也都有些发愁了。”

“你哥哥又去跟人家农人说话了?”刘氏皱眉,“他那么个跳脱的性子,怎么就把一腔心思都放在了农事上呢?”

明姜吐了吐舌头:“哥哥说,自己亲手种下的东西,看着它一点点生根发芽,最后开花结果,总觉得特别满足,是无论做什么旁的事都没有的。”

刘氏不以为然:“那是没累着他,若是让他像个真的农人一样,种几亩地,做一年活,到头来收了粮食交了租子,剩下的不够吃饭的,我看他还满足不满足!他今年若是还考不过童生试,我就跟你祖父说,让他去种一年地试试!”

明姜不敢再给大哥开脱,飞快的说起了旁的事:“祖母,姑母说让我给她做个端阳荷包,您说我做什么花样儿好呀?”

“端阳荷包?这才三月里,就想着端阳的事了?”刘氏也没再纠结于先前的话题,只是实在不明白,怎么这么快就说到端阳了。

明姜有些不好意思:“嘻嘻,这不是孙女儿手笨么!姑母说了,先跟我说好了,省的到时候我说时间仓促做不出来,让她等明年……”

刘氏失笑:“她还好意思说你!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拿着针只往指头肚上扎,直到出嫁前才勉强会做荷包了,我们在京里住了这么些年,拢共我和你祖父只得了她做的两套衣裳两双鞋。”

明姜听了先是笑,笑完又垮了脸:“我还不知几时能学会做衣裳呢!”

刘氏刚要安慰她,就听见门口有人说话,接着丫鬟回道:“大奶奶来了。”明姜立刻整了整衣裳站了起来,刘氏笑着看她一眼,问走进来的范氏:“客人走了?”范氏点头:“本来还要来给您磕个头的,是我拦住了,说您这几日头沉,不便见客,她们母子才去了。”

“乡里人就是朴实,动不动就要磕头,咱们哪受得起?那孩子这就要入学了吧?”刘氏问。

范氏答道:“说是明日就去书院了。那位孟大嫂还拿了一筐鸡蛋来,媳妇本来不想要的,想着大姐夫说过,他们家里实在清寒,这蛋恐怕本是养来卖钱的。可孟大嫂看着是个有骨气的,我若不收倒怕伤了她的颜面。”

刘氏点头:“嗯,你做得对,且先收了吧,等跟老三说,让他平日多照顾一下那孩子就是了。正好,既有新鲜的鸡蛋,午间炒点椿芽来吃吧!”婆媳两个说了一回午间的食谱,然后范氏要回去安排,刘氏就打发明姜:“你跟着你母亲去吧,也该知道知道厨下的事了。”

明姜就跟着母亲出了屋子,沿着游廊回东小院,一边走一边说话:“娘,这个新来的学生是姑丈荐来的么?”

“嗯,早几年就来过的,只是你那时小,恐怕不知道,知道了也未必记得。那时你祖父说他书读得还不够扎实,让他晚几年再来。”范氏答道。

明姜就装模作样的叹息一声:“是呢,怎么小时候的事情我都不大记得了?我现在连书院什么样子都有些忘了,只记得有个大大的石碑,后院还有几颗桑树。”

范氏笑着糗她:“你是记得那树上的桑葚好吃吧?从来都只记得吃的事!”

明姜就嘿嘿傻笑了两声,拉着范氏的衣袖问:“娘什么时候给我看爹爹的信呐?爹爹到底给您写了什么,您就不舍得给我看?”一边问还一边把脸凑到了范氏跟前,脸上挂着贼兮兮的笑,范氏就伸手拧了她的脸蛋一把:“写了什么?写着让我好好管教你,别让你一天憨憨的只知道吃和玩!”

母女俩一路说笑着回了屋子,范氏又叫白梨带着明姜去厨下:“告诉她们吃什么,你祖母怎么嘱咐的你可还记得?”

“记得,要挑嫩嫩的香椿芽,用热水轻轻一焯,千万别焯过了。上次蒸的鱼有些老了,这次务必别蒸太久。若有春笋,就放些火腿做个汤,少少的放几朵鲜菇就好。其余看厨下有什么,随意做两个菜就好。”明姜扳着手指一一复述刘氏的话。

范氏一笑:“去吧,看着有什么菜,你做主叫她们做了吧。说完就快回来,你那画儿还没画玩呢!”明姜脆生生的应了,拉着白梨往厨房去。

厨房做菜的牛嫂子一看今日来的竟是极少见到的四姑娘,忙着迎上来:“哎哟我的姑娘,您怎么到这来了?这地方脏乱,又热又有油烟气,别熏着了您。”

明姜笑嘻嘻的打招呼:“牛妈妈好。”旁边白梨笑着打趣牛嫂子:“牛嫂子眼神真好,看见是姑娘来了,远远的就迎出来,平日里若是我们来,都走到门口了,也未见得理我们一理!”

牛嫂子直喊冤:“看白梨姑娘说的,我们哪敢怠慢你呀,你一来那可就是带着大奶奶的吩咐来的,咱们只有供着的呢!”

“行了行了,不过跟你说句玩笑话,姑娘是来说午饭的事的,你先好好听了。”

明姜一直看着她们俩说笑,听到这才把刘氏的吩咐一一说了,又问:“今日厨下还有什么菜?”

牛嫂子答道:“可巧早上庄子里就送来了春笋呢,还有一些水芹菜,放点鸡丝炒一炒是极好的。”

“唔,好,就炒一盘这个吧,还有什么?”明姜又问。

牛嫂子想了想:“上次卤的那些兔肉也可吃了,再切一盘想来就尽够了。”

明姜就点了点头:“好,那就劳烦牛妈妈了,千万记着,别把鱼蒸老了呀。”又嘱咐了几句,和白梨一同回了范氏房里。

于是从这以后,每天安排饭食的事儿范氏就不插手了,只让明姜去和刘氏商量,然后再让她思量着家里人的口味,去厨下安排每日的饭食。刘氏大多时候也是让明姜自己做主要吃什么,并不常常给她建议,明姜每日里要苦恼的事就多了一样。

“我以后再也不挑吃什么了!”在管了一个月家里饭食的事情之后,明姜如此感叹,“每日三餐,一月就有九十顿,还要换着样的吃,还要让大伙都吃好,真是太难了!”

刘氏手里拿着一双鞋在做,闻言抬头看了一眼歪倒的明姜:“你这么快就觉得难了?你娘可是管了十几年了,怎么没听她抱怨一句?”

明姜赞同的点头:“娘实在是太能干了!又能管家理事,又会算账,还会做衣裳,字还写得那么好看!”又拍刘氏的马屁,“祖母也是,什么都会,随便一句话都能说出典故,我瞧我是一辈子也赶不上你们了!”

刘氏听了笑得不行,伸手拍了明姜一下:“光会拍马屁!有什么不会的?只要用心学了,什么都能学会!就说你,先头画了画儿都没人能看出画的什么,现在怎么样?连南乡居士都赞你用色活泼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呢!”

正说到这严景安忽然走了进来,插了一句嘴:“你们祖孙俩这是在互相吹捧呢?”

明姜起身去迎祖父,还嘿嘿的笑:“我逗祖母开心呢!要不我也夸一夸祖父?”

严景安摇摇头:“你早上已经夸过我了,一天夸一次就行,夸多了祖父该飘飘欲仙了!”刘氏笑得更厉害了,手指着对面两人说:“我算是知道这小不正经都是跟谁学的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明姜丝毫不以为意,看见严景安衣服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就问:“外面又下雨了?”

“嗯,这一个月拢共只晴了七八天,今年啊……”严景安叹息了一声,又说:“听说西北大旱,已经起了流民了,朝廷正着人去宣抚。”

刘氏听了也皱起了眉头:“我记得去年西北就春旱,怎地今年又旱?”

66急召

“是啊;灾年连灾年。今年直隶也是大旱;皇上都亲自去求雨了。”严景安深深叹了口气;“江南若是再涝下去……”

刘氏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到处赈灾;若是江南再不好,朝廷的日子就也不好过了;不过这些事也不是他们这等赋闲在家的能管的;就安慰严景安:“朝廷自会想法子,你就别杞人忧天了;明姜把你新写的字儿拿来给你祖父看看。”把这事岔开了。

不过好在也没有更坏的消息传来;弘文帝亲自去求雨之后;燕京果然下了一场雨;解了旱情。去西北宣抚的御史也暂时稳住了流民;就连平江的雨都收了,情势越来越好,严景安终于放下了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