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妞奋斗史-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眨眼,也到了四月份了,他们学习了一个月,终于把王丫要教给这些孩子的东西都学会了,接下来王丫就开始想要教给这些孩子什么?要怎么教?

这一个月,王丫也反思了一下,一下子教给这些孩子这么多东西,不说他们能马上学会吗,就说自己的资本也没有这么多能同时开好几家店,还不如先选出两个年级最大的先教会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开店,其他的人去帮忙,这样一来,也才不会忙的手忙脚乱的,人手也充足。

话是这么说。这个想法也是王丫跟王氏还有小青商量过的,郑思跟郑蓉就主要负责这一边了,而小青带的那些孩子,就有可能去新的店铺。

如果他们愿意留在这一边,王氏跟王丫也没有意见,但是问过了,只有一个愿意在这一边,当厨子,剩下的孩子都愿意出去外面闯一闯,而郑思跟郑蓉却是把客家客栈当家了。郑思甚至觉得就在这里成家立业也不错。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郑思也大概知道一些情况,如果王生考上了进士的话,王氏跟王丫肯定跟着他们去别的地方的,那么。这个五羊城大后方,肯定要有人留守的。郑思跟郑蓉留在这里。正好。

这么一来,基本上对于大家的安排,王氏、王丫和小青也有数了,另外一个有数的就是那些孩子自己,因为王丫他们的意见都是参照这些孩子的意愿。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现在要教授的。王丫先挑了其中的两个大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比较稳重的,其他的孩子也没有意见。

王丫教给其中一个孩子的就是做面,主要的是拉面。然后还有炸酱面、凉面,热干面,教给另外一个孩子就是炒菜了,这个就要比较多了,毕竟如果是你天天吃那几样炒菜也会腻,还不如换着来,王丫教给这个孩子就是十样炒菜两样汤,两样炒青菜,八样肉菜:土豆炖肉、京酱肉丝、红烧肉、香菇肉片、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红烧鱼、酸辣鱼,汤是老鸭汤或者是鱼汤。

相信这些东西就能让大家吃很久了,相对于这个世界菜式这么少,做法简单,王丫教给的几样菜的做法也不少了,换着做,也能撑很久。

王氏也没有闲着,王丫负责软件设施,王氏就负责硬件设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拿下了码头上的两家店,要价可不低,一家店铺就要五十两,两家店铺就要一百两,幸好这店铺确实是挺宽敞的,并且后面还有院子,自带一个水井,让王氏很满意,就是院子也不小,这样一来,那些孩子晚上如果太晚就可以直接住在这里,生活也方便。

其实,也是,在这里人来人往的,可不光是那些码头上扛货的人,或者是纤夫,还有不少是来往的旅人,比新开的官道人还多,生意自然是错不了的。

买下店铺,王氏又按照王丫的要求略微装修了一下,花了二两银子搞定。

这一次,王氏跟王丫忙的差点忘记去挖笋了,好在后面想起来了,就在村子里放出了风声,要老笋,一斤三文钱,但是要那个模样的老笋。

王氏还把发豆芽的法子教给了大家,虽然开了春,但是发豆芽大家都可以多道菜改善一下活计,大家也都乐意学,更何况,这个东西,如果做的好的话,还可以卖个那些大户人家。

牛二叔呢,则还是在客家客栈帮忙,工钱还是原来的那一些,不过,随着天热,肉丸子要的量也少了,恢复到原来的十斤,牛二叔自己做完也就半天的功夫,正好让这些孩子做些别的事情。

这一天,五月初一,王丫挑选的好日子,两家店铺,张灯结彩一下,奢侈的买了两窜鞭炮,噼里啪啦的,两家店铺同时开业了。

店面上的牌匾,一个写上拉面馆,一个写上快餐店,在底下都是写上客家两个字,代表着这些是客家的分店。

刚开始的两天,所有的孩子都去拉面馆跟快餐店帮忙了,毕竟是刚刚开业,就是本着新鲜,这两天客流量都会多。

做拉面生意的是小六子,别看叫小六子个头比小青还要高,力气也不小,做拉面生意最好,毕竟拉面这东西就是要整天拉面,还有一个帮厨的叫小三,个子矮矮的,年纪也小,从来跟小六子关系最好,所以,这一次,小三自我请愿,由他跟小六子共同管理这拉面馆,他做其他的不行,但是帮着捞一下拉面,加上佐料,端去给客人,也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两个人搭配起来,也不会很累,拉面生意,一开始要做的只是拉面,后面才会慢慢推出炸酱面、干拌面等等的面,即使是这样,在这冷热交替之际,吃上一碗带着微辣的热汤面,都是一件美事,而且,分量足,里面有肉,能吃的饱,有力气,味道还好,这样一碗拉面要八文钱,因为里面是高汤,肉也是大块的,这会儿王丫还不知道有牛肉,索性羊肉也是可以的,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是也物美价廉了,而且里面的面条也是足足的,就是那些纤夫,吃上一碗,如果连汤都喝完了,一般的纤夫都要吃撑了,胃口大一些的,也完全能吃饱了,如果是一个妇人,只要吃上半碗多些就饱了,加上孩子的话,正好一碗够够的。

当然摸着也是因为这拉面做的生意主要是纤夫了,在这个生意做上半个月以后,王丫发现生意虽好,人群却出乎王丫的意料,来吃的竟然不是那些纤夫,而是来往的生意人,原因在于八文钱一碗拉面太贵了,倒是那些生意人,还有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喜欢点上这么一碗,一家三口吃上两碗,也就算是下馆子了。

对于这种,王丫是没有了法子了,还是小六子有一个建议,虽然像这种开店的,是王丫直接雇佣的,之前就签好了契约,没有什么分成一类的说法,但是小六子却也不藏私,直接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想出了法子,一碗拉面八文钱,确实是不贵,里面用的可是精细的面粉,但是里面却也不一定要专用面粉做成的,可以用便宜的高粱做料,掺上一些,也是可以的。

王丫刚开始不同意,后来,小六子自己不信邪实验了一番用高粱粉跟面粉混合做成的拉面,别说,另外带着一种滋味,虽然比之前的拉面糙了一点,但是味道上却完全不差的,并且还带着点qq的弹性,王丫这下不服都不行了,当即就同意了。

红高粱粉比面粉可便宜多了,一斤面粉堪比肉价,但是,买一斤面粉的钱却可以买上三斤高粱粉,这样一来,红高粱拉面一碗只要五文钱就够了,当然,这是里面肉跟菜不少的,如果有人只想要吃红高粱,里面不加肉的,就是三文钱一大碗,汤是不少的。

这么一来,来吃的纤夫就多了,他们也不需要其他的,只要来上这么一碗,就是非常美味的美食了,有的人还想要带回家去。

不过,有利就有弊,这样一来,来这里吃的人就是纤夫居多了,那些生意人、客商还有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就不爱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小六子又出了新主意:反正店铺挺大的,那么就隔开,用木板隔开一层,商人这边的,虽然面积小一些,但是用的桌椅也精细一些,布置的环境也好,每个桌子中间都会擦上花,每次有客人走了以后,小三都会去把桌子擦干净,看着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都觉得上档次,专门卖的就是八文钱一碗的面粉拉面,另外一边,虽然宽敞,桌椅却不一样了,就是用王丫让人做的那种长条桌子长条櫈,大家面对面吃上一碗拉面,又有地方做,也没有差,而且纤夫在一起吃拉面,还显得热闹,更符合他们的生意。

第一百一十章 王子贤

这样一来,两边就被彻底分开了,而那些生意人也就不会觉得跟纤夫坐一起掉价了,主要是纤夫身上有汗味,可臭了,除了他们自己,谁受得了啊!

生意比以往还好,别看两边的生意兼做,小六子跟小三正好能忙的过来,现在生意稳定了,他们也大概知道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了,剩下的时间,除了准备佐料,他们还可以歇息一下。

相对于拉面馆,一有人来就要拉面卖面,现煮现卖,生意不错的时候,有些客人还要等待,并且小六子也会忙的不可开交,快餐店就不一样了,所有的菜都提前炒好了,有人过来了,只要给盛好了就行,这样一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忙的过来了,这个人叫一天,是他自己给起的名字,说是有一天过一天。

一天力气不大,但是也算是颇有天赋,王丫教给他的几道菜都做的很熟练,味道跟王丫做的丝毫不差,而且,脑子也灵活,见小六子那边给隔开了,他也有样学样,虽然还要投入一点资本下去,但是见他们这么努力的为店铺做贡献,出点子,王丫跟王氏也高兴啊,那点钱算什么,增加这些设施,加起来也不过是几百文钱,关键是他们有这个心思。

快餐店的生意更加的轻松一些,饭菜跟价格倒是有些区别,一个素菜一文钱,一个肉菜三文钱,一个馒头一文钱,一碗汤三文钱,米饭一碗一文钱。如果是点套餐的,一荤一素一个馒头算四文钱,如果是一荤一素一汤一个馒头,七文钱,但是。如果是两份这样的套餐就是十三文钱,等等类似这样的套餐,总共有几种方案配套着卖。

这样一来,点套餐的比较多,也划算,有的人来的时候,还会自带馒头,但是一天他们也没有反对,因为他们店里面卖的馒头可是主要是用精细面粉,里面掺了少量的红高粱。不然,一个一文钱都亏本。

两家店虽然是竞争的关系,却又有些不一样,喜欢吃热点的,带着汤的。自然是要去拉面馆,那里都是现做的。如果是要速度快的。又不用等太久的,那么快餐店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可以说,俩家店虽是竞争,但是也是互补的,让人有个选择的余地。也不会因此失去一个客户。

码头上不愧是人来人往非常的多,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把开店的本钱挣回来一半了,这还只是第一个月。当时在这个店铺上,总共花了一百多两,这一个月下来就有五十六两的纯利润,不得不说很高。每天晚上的时候,小六子跟一天都会结了账,然后把钱交接到客家客栈,由小青统筹管理,收账。

随着开春,客家客栈的生意也不赖,每天客流量虽然没有两家店的多,但是胜在多了客房可以让人打尖住宿,做的又是早中晚全天的生意,也不差,一个月下来,好的一天有两三两的利润,差的一天也有一两多的利润,这样一个月下来,也有**十两的收入。

王家在悦来客栈的生意也恢复了每天要提供凉面的佐料,鸡蛋,还有肉丸子的日子,三样加起来,一天的利润有半两银子,一个月下来,有十五两,这样算下来,他们五月份一个月就产生了一百六十两的纯利润,不过,再扣去税收,就要扣掉二十两,让王氏很肉痛,但也知道这个钱不得不交,而且,这还算是便宜的,去年因为灾害,税收减半,而如果真正按照原来的话,那么一天就要翻倍了,也就是四十两。

尽管经过法制社会,王丫也觉得很肉痛,她之前毕竟只是雇佣者,不是真实的交税者,冷不丁的要交这么多税,王丫也觉得肉痛,觉得还不如去抢呢。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王家还是交了。

王氏跟王丫不知道的是,如果连税都算在成本上的话,他们已经算少的了,一些商家可不光是要交这些东西,还要跟衙门的衙役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什么的交好,怎么交好?自然是要塞些钱一类的了,这样一来,费的成本就更多了。

而王氏跟王丫因为有王生,虽然不是什么官,但是拖他举人身份的福,和在衙门上差过,因为会做人,不管是哪个跟他共事过的人,都跟王生交好,就是地痞流氓听说那店是王举人家属开的,都不敢去找麻烦了,再有衙役,时不时的在那里留转一下,就更不会出现问题了。

杨师爷也会按照照顾一下,这样一来,三家店是开的稳稳的。

再说王生,背着一个竹箱,里面是用牛皮纸包的密不透风,就是下雨也不怕,虽然竹箱有些重,但是里面放的东西可不少,三身替换的衣服,几本王生要看的书,王丫让带的四个罐子,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而那两把匕首,一把王生就经常拿出来用,另外一把,被王生拴在脚下,就连杨举人都不知道。

俩人走了半个月的功夫,终于到达目的地,虽说俩人写的信是一样的,但是那人看在杨师爷的面上,总是多照看杨举人一些,不过,在教学上,倒是没有藏私就是了,王生也不生气,本来嘛,王生就是拖的杨师爷的福气,不然,怎么能够接受这个老师的指导呢。

真要说起来,杨师爷的朋友花在王生的时间都比较长,王生听的效果比杨举人大多了,这不是说杨举人笨,而是因为杨举人一直以来就是在念书,有老师帮忙指导,而王生呢,却是自学居多,很多问题,王生自己发现不了,只有别人才能看的出来,再说,王生缺乏系统的教授,教育。

这样一来,王生的问题就比较多了,学到的东西也比杨举人多很多,在这里只是呆了两个月,王生的文章跟以往就有很大的区别,更加的完善,文采上,也比以前好上一些。

两个月后,杨师爷的朋友摸着自己的八字胡,道:“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给你们的了,如果你们想要再进一步,那么就去天下有名的书院去学习,哪怕是旁听都是好的!我有一个熟人在应天书院,我给你们写一封推荐信,至于能不能进去,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杨举人跟王生就向杨师爷的朋友告辞,再次踏上了旅程,尽管顶着炎炎的烈日赶路,杨举人跟王生却从来不叫苦,偶尔的,也会坐船,不是一直都走路,看着沿途的风景,山川河流,仅仅是这么看着,他们都觉得是件很赏心悦目的事情,特别是在炎炎烈日下,随风吹来的清爽,仿佛在烈日里偷来的一丝清凉,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大乐事,激发了他们心里的豪情,寄情在那山野间,在那江河里。

就这么走走停停的,终于来到了应天书院,杨举人跟王生拿着举荐信去找杨师爷朋友的朋友,那人的名字叫柳弦月,自子淇。

子淇拿着推荐信,看了杨举人跟王生一眼,道:“这个,我也不能决定,不过,我可以跟院长提一提,应该是要考试进去,若是考上了,就能够进去!不过,以后你们就要算是我们书院的学生了,以后,吃住都要在应天书院,不知道你们可愿意?”

“愿意,愿意!”王生跟杨举人应道。

子淇又道:“不过,你们的名字应该改一下,唔,杨举人,你就不用了,孟宪二字不错!主要是王生,《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果你让人不管是谁都称呼你的名的话,岂不是要让人低看一着?所以,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字,我看你,也有二十几了吧?”

王生一听,忙拱手道:“老师教训的是,小子明白了!”王生心里倒是很感激,虽然有读过,但是王生从来没有想过要取个字,因为字只有长辈的才能取,也可以自己取,但是意义不一样,所以,面对子淇,王生是很感激的,道:“不知老师可愿意为小子取字?”

子淇又看了王生一眼,觉得这个王生倒是知情知趣,主要是懂得感恩,对他的印象又好了一些,抚着自己的胡须道:“唔,这样吧,你叫王生,那么就取字:子贤吧!贤能、贤德、贤明,希望你都有,晚上的时候,再进行拜师礼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