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李秀成正在向林凤祥讲述着自己对太平天国在江南时的种种反思。这也是林凤祥让李秀成做的。反思当然不是为了记起以前不高兴的事情,李秀成继续说道:“彰王,你让捻军去攻打北京,我觉得这法子不错。只要捻军能到北京城下,僧格林沁定然要回去。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趁势夺取河套。”

太平军此时已经夺取了汉中,继续南下就可以夺下四川。但是林凤祥本人却未必真的很想夺取四川。不是说四川不好,而是说拿下四川之后呢?

运粮到陕西?路途艰险,能够运到的粮食其实很有限。或者顺江而下进攻湖北?现在远没有到与韦泽彻底撕破脸的局面。四川是个好地方,但是四川却不是眼下的首要目的。宝贵的兵力用在扩大西北的地盘更有效率。

“只是我担心捻军真的搅乱了河北河南之后,光复军或许会北上。”李秀成说道。

“齐王不会那么做的。”林凤祥并不支持李秀成的说法。

“为何?此时对齐王可是大好时机。”李秀成有些不解。其实现在韦泽已经不是齐王了,“送”太平天国到陕西的时候,洪秀全就正式褫夺了韦泽的齐王称号。但是太平军上层对韦泽还是习惯性的称为齐王,这无关立场问题,这些人对韦泽的力量很是敬畏,而且也没有打算仅仅因为洪秀全的态度而改变习惯的称呼。

林凤祥有点遗憾地说道:“韦兄弟做事极为谨慎,若是不能理顺他已经占据的地盘,他从来不会那么着急的去打新的地盘。这乃是常人比不了他的地方。不过韦兄弟真的要出手之时,何等的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

二次北伐时韦泽的部队打到了天津附近。林凤祥所部中不是没有人想过与韦泽合兵一处进攻北京。韦泽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撤军。林凤祥虽然态度坚定的支持了韦泽,但是若是说心里面没有芥蒂也是瞎话。可十几年后返回头看,快速撤军是正确的。如果当时真的攻打北京城,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拿下北京的机会。可拿下之后呢?就那三四万人马无法围死北京,咸丰可以拍屁股就走,韦泽与林凤祥等人可就没办法撤离北京。若是拿下北京之后不固守,韦泽与林凤祥等人回到天京城就等着掉脑袋吧。

固守偌大的北京城,然后指望南京的太平军倾巢而出赶到北京?现在的林凤祥想到这等战略就觉得可笑至极。但是当时真的发生了那样的情况之后,只怕有九成机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如果太平军南京方面不援助,数万军队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如果太平军南京方面全部赶到北京,就会被追击而来的敌人包围在河北。在人生地不熟的河北,太平军再善战,只怕最终也是死路一条。

林凤祥之所以让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之前战争战略的优劣,目的就是想从中看到胜利与失败的根本。韦泽给了太平天国第二次机会,林凤祥真的不想再失败了。

李秀成的经历比林凤祥少很多,所以感慨也少,他兴奋地说道:“彰王,若是齐王不北上,那我们就等着看捻军兄弟们能不能打出胜仗了。河北与河南可以任他们行事,只要僧格林沁一走,我们夺取河套之后就可以攻打山西。陕西、山西、宁夏、绥远全部拿下之后,再夺取了四川,这三分天下的局面就能成了。我看三国演义,诸葛亮一生操劳,所图的就是如此。三分一成,我们进可攻退可守,局面就完全不同。”

李秀成所讲的是诸王之间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只要能够占据山西等地,就能拿下太行八陘。这八条山道直通河北,军都陉距离北京很近,实力足够的话,太平军可以随时猛攻北京。可以说把针对满清的胜负要害握在手心里头。

林凤祥当时也没有特别提出反对,不过他还是觉得有些不足。林凤祥总觉得诸王比韦泽差的太多。当年韦泽提出淮河防线,后来建成了淮河防线。在韦泽决定脱离太平天国的时候,与林凤祥最后一次见面,更是深谈了此事。那时候韦泽提出了淮河防线之时,却根本没有大谈特谈这条防线的意义,而是把如何维持这条防线的方法,以及为何要实施些方法的理由讲的非常透彻。

那是站立在太平天国最顶端的角度去看待此事,林凤祥的感觉是,韦泽认为淮河防线是底线,是所有战略的基点。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完成了淮河防线之后,韦泽也以此为限,并不追求其他更多的在北方的发展。在林凤祥的记忆中,韦泽是认为在稳住北方之后,再抽调力量一个个完成太平天国在其他防线上的战略边疆。最后整合内部,力图下一轮的新突破。

林凤祥为首的北伐三丞相在之后是坚持韦泽提出的战略,所以不管东边和西边打得如何激烈,淮河防线稳如泰山,发挥出了战略构想原本的目的。直到湘军突破安庆,经过一系列的血战,淮南彻底被打崩,淮河防线才完蛋。淮河防线完蛋之后,整个太平天国的战略局面江河日下,很快就走到了覆灭的边缘。

反观太平军诸王,他们的战略认知就是从一个胜利踏上另外一个胜利,他们好像永远都在追求一个上限。稳固了陕西就是为了某图河套,夺取河套之后就谋取宁夏与山西,还要图谋四川。石达开出走,带走了二十万军队,但是那时候的太平军还有十万以上的精锐,真的能够制定出一个长期战略,制定出周边的战略底线,然后一个个去完成。那最终的局面只怕不会到崩溃的程度。

现在被认为新一辈里头的佼佼者李秀成也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种感觉说实在的,让林凤祥觉得颇有些不安。

太平军在江西与湘军的拉锯战就是这样,在浙江的拉锯战也是这样,集结起兵力之后,大家就开始为了某个看着很好,看着立刻能解决重大问题的目标去了。结果都是新目标没达成,老问题却进一步恶化。林凤祥虽然早就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千秋万代的战略,可现实清楚明白的让林凤祥体会到,战略如果不能有一个长期性,那这个战略导致的就是长期失败。

只是此时也不是批评李秀成的时候,如果李秀成真的有韦泽的水准,那浙江与福建早就拿下,太平天国也不会走到今天。林凤祥把这些想法从脑海里头排斥出去,他换了个话题,“既然要让捻军兄弟前去攻打北京,我们就多给他们调拨些火器。”

李秀成答道:“我们已经拨给他们一千条准头枪了。”

林凤祥答道:“一千支只怕不够用,我看给他们五千支吧。”

“五千支?”李秀成讶异地说道,准头枪乃是太平军用旧枪向韦泽那边换的新枪。李秀成虽然不知道这是韦泽命令军工部门加班加点生产的步枪,但是他好歹能看出来这些枪都是新的。准头枪是太平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身为太平军嫡系,李秀成当然不愿意。他为难地说道:“彰王,我们自己才不过十万支准头枪,一下子给他们五千支,若是他们打了败仗,那这些准头枪岂不是便宜了清妖。”

林凤祥有点无奈地说道:“若是准头枪太少,捻军打不了胜仗,给一千支也是便宜了清妖。若是觉得捻军打不了胜仗,给他们一支都嫌多。若是捻军能打胜仗,五千支准头枪一点都不多。”

见林凤祥态度很坚定,道理也颇为有说服力,李秀成说道:“那诸家兄弟能愿意么?”

林凤祥对李秀成的这个态度非常失望,韦泽离开太平军的时候,离开太平军之后,对太平军的帮助从来是非常认真。固然这可以说韦泽有着自己的打算,希望太平军能够多撑一段时间,为韦泽自己发展争取时间。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韦泽的帮助非常到位,火帽的制作方法,火绳枪改装火帽枪的方法,包括后面的火炮买卖,每一次都帮助都完全起到了作用。这种有效的帮助的确达成了韦泽的目的。

捻军的确不是太平军嫡系,可捻军绝非傻瓜。如果不能让捻军觉得真有在河北、河南等地打胜仗的胜算,捻军凭什么傻乎乎的一头装上去和清军拼命?

想到这里,林凤祥也不和李秀成耍嘴皮子,他问道:“秀成,你也是诸王之一,我以后会去问其他人的意思,我现在先问你,你愿意么?”

看着林凤祥坚定的态度,李秀成为难的唉声叹气,好一阵子之后他才说道:“最多五百支,我这边最多出五百支。”

林凤祥也不管李秀成的小聪明,他从容地说道:“一个人五百支,十个人就是五千支。这就够了。而且这枪我要自己派人验过,你若是用些坏枪糊弄我,那我这边可不会认你出了五百支。”

见林凤祥如此认真,李秀成只能长叹口气,不再说什么。

第97章 捻军(九)

出了潼关向东就是陕县,从陕县向东就进入洛阳,洛阳继续向东则是虎牢关。任何由西向东进攻的军队冲出虎牢关之后,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就是广袤的黄淮平原。在这片平原上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明末李自成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进入河南,接着挥军北上攻打北京,逼得崇祯皇帝上吊。

捻军与陈玉成的部队沿着李自成走过的道路杀出了陕西,突破了陕县,陈玉成一番猛攻后夺取了洛阳,太平军随即就在洛阳经营。捻军很快就突破了虎牢关、荥阳,杀进了河南。

这消息传到了以涡阳为核心据点的湘军这边,倒也引发了一阵不安。到3月中旬,涡阳十几万百姓被杀的干干净净,捻军4月下旬就杀出了虎牢关,只怕是捻军是出来报仇的。

曾国藩不以为然对属下说道:“陕西到这里几千里地,若是捻匪真的知道消息试图救援,只会比当下更早赶来。当下乃是青黄不接之时,捻匪自己带的有粮食,一两个月后粮食吃光,就到了收获之时。那时候他们也容易找吃的。想来捻匪打的是这个主意。”

听了曾国藩的判断,湘军众将都相当同意这个观点。打仗最关键就是得有军粮,官兵若是吃不饱的话,这仗就不用打了。

湘军这边得到了消息,光复军同样得到了消息。光复军在太平军中有直接的情报来源,在捻军出动的决定下达之前,就有人把这个消息送给了光复军。淮河防线的司令雷虎是从广州那边得到的这个消息。

对于这样的折腾,雷虎忍不住抱怨道:“都督为何还不赶紧到南京?他带着中央到了南京,我们哪里还用折腾这几个来回。就算是有电报,捻军在河南活动,广州知道了有什么用?”

这抱怨很有道理,不过也仅仅是抱怨而已。更何况有了电报之后,一通情报即便是从寿州那边发到广州,再从广州发到淮阴的总指挥部,顶多就是两天。雷虎其实真正不高兴的是在情报分享上,淮河防线司令部的优先度比较低。现在光复军真正会随时面对战争的前线只有淮河防线。

“雷司令,都督不到南京,想来也有他的想法。我听说在广州那边整顿的很凶。不少部门抓了不少贪赃枉法的。”党委书记徐开文劝道。

雷虎没好气地说道:“贪赃枉法的该抓就抓,该杀就杀。别说广州那边杀,我们这里就会放过么?”

党委书记是现在党委负责制里面的一把手,军区司令除了身为军事主官,也是党委副书记。所以一支军队里面,书记和主官之间也未必是谁更据有高级别的地位。例如雷虎这样的老资格,又非常能干,他在党委会议里面的影响力反倒比书记更大。

党委会议的讨论中,大家讨论的焦点是满清能顶住么。捻军现在理论上是太平天国的一支,各个部队的首领都有太平天国的官职。眼下在河南与山东活动的两支捻军总兵力接近十万,太平天国之所以让捻军在河南、山东等地自由行动,目的就是搅乱满清现在掌握的精华地区。如果是十万光复军,一次北伐就能完全夺取河南、河北与山东。捻军即便是战斗力不行,也能让满清遭到沉重打击。

“这不是光兵力的事情,满清能消耗的起么?”雷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光复军积累了这么多年,稳稳成为第一线总指挥官的雷虎已经能够用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了。战斗并不是两军对圆,冲锋号响起干起来才叫做打仗。为了发动战斗,前面要做大量的准备。这些准备得占全部战争90%的比例。征兵、训练、编组部队,筹集粮食,生产武器,侦查,组织部队行军,身为司令的雷虎要关心的就是这些。真等到战争开打的时候,雷虎能说的只剩下“不要大意,奋勇杀敌”。

这些都是韦泽努力教给光复军的知识,作为光复军中开创了不少失败先例的雷虎,已经能够理解战争。

讨论问题的档次拉高到了战略高度,这讨论就变得更加简单起来。孙子兵法中讲,“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光复军则采用了量化的制度来贯彻战略判断,粮食、兵力、训练、装备,把这些数据拿出来之后,交战双方整体力量对比就清楚的呈现出来,胜负之分也同样变得简单易懂。有样的战略基础,判断指挥官的能力也有了一整套标准。

所以雷虎每次开会,部队都有种事情很简单的感觉。各级政委与指挥官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清清楚楚的摆在眼前,干得好不好,那就得个人凭本事了。

讨论只进行了不到半个消失,党委书记徐开文就总结道:“十万捻军能打一年,三个省什么都不剩了啊。除了一堆积攒了战斗经验的清军之外,他们的机动作战能力基本为零。”

雷虎补充道:“几支主力部队应该能拉出来打打,不过也不用指望他们有什么野战能力。”

“那咱们要不要向都督申请,明年这个时候咱们进行北伐。”这样的观点立刻就被提出。

但是军事讨论也就到此为止,韦泽是光复军的第一人,可韦泽也是整个新政府的第一人。他不仅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政治。雷虎他们能够施展自己能力的领域却仅限于军事一个领域。

雷虎说道:“我们把情报汇总一下,给都督打个报告上去。另外,报告里面也问问都督什么时候到南京。南京在现在的国土中央,指挥各地更加方便。请都督考虑一下这个因素。”

报告是用快件的方式送到广州的,韦泽看完了雷虎的报告之后,只是命令把报告收起来。政治部主任沈心试探着问道:“都督,现在广东的工作也不是那么急迫了,我们可以考虑去南京的事情。”

中国地理几条分界线把中国分成了数个天然的经济区,岭南就是其中一个。随着新的广州城的建设进入了正规,整个岭南的核心已经出现。如果韦泽到了南京,那就等于是要把岭南交给下面的同志负责,韦泽除了管理整个解放区的工作,还要把大力气花在长江流域上。

鸿基的煤,琼州的铁,广西的铝,越南与暹罗的大米,岭南地区不断开发的橡胶,兰芳省的黄金,以及面对海外的贸易体系。岭南地区发展的极快。在此地监督两三年的话,岭南定然会有全新的突破。此时离开岭南是不是一个好的战略选择,韦泽心中犹豫不决。

看着韦泽深思的模样,沈心劝道:“都督,我们还是要给同志们大展拳脚的机会啊。”

“哦?你这么看。”沈心的话让韦泽有点意外。

沈心坦然说道:“都督,同志们都很服气你指导的方略,我觉得都督你是对大家不放心。现在整体框架已经搭成了,剩下的事情都督你看着干的更好,你不看着,也差不到哪里去。可都督,此时乃是大家立功的时候,你若是不给大家立功的机会,这些功劳落在你头上又有何用?”

这话从人性上来讲的确很正确,即便韦泽不喜欢这种观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