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援助虾夷共和国的政策上,中国的态度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虾夷共和国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它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棉花这玩意就不是北海道这鬼地方适合种植的。拥有一个适合虾夷共和国自身条件的工业体系,不仅能让虾夷共和国自保,还让虾夷共和国有了反攻本州的能力。英国控制了日本三岛,中国自然就扶植虾夷共和国来对抗。

日本一半以上的煤矿都在北海道,铁矿中相当一部分也在北海道。北海道土地肥沃,每年降水也不少,农业即便只能种植一季,也足够虾夷共和国的人吃。

虾夷共和国实施了选举制度,不过挺有日本特色。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同。被选举权只授予有一定学历的公民,公民只有选举权。

相当公民就得当兵。采取了全民皆兵,男女皆有服役义务的制度之后,虾夷共和国发现了一个问题。北方各藩里面女子们也接受了军事训练,所以女性们也能上战场作战。这样的话,意味着女性们也有选举权。这与日本的传统起了不小的冲突。

最后经过虾夷共和国议会的讨论,拿出了一个方案。女性除了服役之外,还得生下两个孩子之后才自动拥有选举权。这结果看着挺搞,可偏偏还真的有合理性与说服力。中国驻虾夷共和国派遣军司令员周新华中校除了诧异之外,还不得不佩服一下。

这些倒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1873年3月1日,函馆的电报发到了室兰,明治政府军的海军再次出现在津轻海峡,看动向是准备做些什么。

第303章 经济危机(十)

1873年的时候中国在虾夷共和国还有派遣军,规模一个团,派遣军司令员周新华已经是中校。这个团在日本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当老爷,中国的援建项目就是冶铁炼钢厂,也帮虾夷共和国修建铁路、港口、造船厂。部队没有揣着手高高在上的当老爷,而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参加了援建项目。而且还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援建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互换。光复军的退役体系是尽可能让退役人员接受更多教育,回到地方之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工程兵、工程人员、铁路兵和铁路人员都是大家公认的好差事。退伍之前有了这方面的相应经验,退伍之后就能到这些单位工作。谁都愿意多学点手艺。

不得不说,日本民族对强者的尊敬是真的发自内心,日本人特别愿意学习强者。虾夷共和国以砍杀的方式把坚持旧幕府传统的那些守旧派给干掉了,这帮新派人物就跟着中国开始学习起来。他们是真学,不是假学。

全民皆兵的虾夷共和国接受了中国的政治观点,政府必须和劳动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而那些靠中间环节牟利的封建主义势力一定要干翻。虾夷共和国本来也没啥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政府搞完了土改,废除血统继承制度,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核心的公务员制度。从表面上看,封建势力再也没有了空间。既然是人人当兵,这社会也空前的平等起来。尊重劳动者的口号也得到了普及与认同。中国派遣军都热衷于通过劳动学习生产技术,日本方面自然也是这么搞了起来。

得知明知政府军的舰队再次出现在津轻海峡,虾夷共和国的人民都激动起来。日本比同时代的满清识字率高很多,虾夷共和国模仿中国的《强制义务教育法》,要求人人必须读书认字,学习现代的知识文化。有这样的文化基础,中国援建的钢铁厂投产速度非常快。

跑到虾夷共和国的日本人中不少都是颇有知识的日本才俊,在暮气沉沉的幕府手下无法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在全新的制度下,他们终于能够一展抱负。其中不少人都在幕府那边搞兵器制造的,有了钢铁之后,有了中国援助的铸炮技术,虾夷共和国已经能够自造小型钢炮,铸造中型铸铁火炮。

中国帮助虾夷共和国修复了铁甲舰之后,还帮着日本改造了他们的旧式军舰,除了中国之外,虾夷共和国的海军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了世界上第二支完全采用蒸汽动力军舰的海军。中国又卖给了日本一批旧式军舰与轮船,这让虾夷共和国的信心大增。

“对面的逆贼海军都是从英国那里进口的,这些人花了大笔的钱财买到这些船,只要把他们的军舰击沉,他们短期内就没能力再买这么多军舰。等他们自造的军舰下水,我们的海军都能自造铁甲舰了!”海军奉行荒井郁之助自信满满地说道。

中国帮助虾夷共和国建成了造船厂与相应的港口和船坞,虾夷共和国现在的钢铁厂全力生产,能年产5000吨生铁,生铁用来炼钢,又可以年产1000吨钢。一艘3000吨的木壳铁甲舰即便采用300毫米铁甲,整艘船也不过用掉300多吨铁而已。拼工业能力,虾夷共和国现在很有底气。

至于虾夷共和国海军更有底气,除了被中国修复的开阳号之外,中国以虾夷共和国未来向中国船只提供燃料煤为抵押,半卖半送的给了虾夷共和国五艘铁甲舰,三艘吨位3600吨,两艘吨位2600吨。加上开阳号,这六艘改装过的铁甲舰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周新华中校不是海军出身,也没有半路出家搞海军的打算,所以他就是在旁边听。听两天之后他确定了一件事,虾夷共和国的态度是要正面硬杠。通过无线电往来,周新华已经把消息报告给了国内,国内的回电是“要保住虾夷共和国这个据点,防止英国人完全占领日本。”

虽然周新华并不完全理解日本明治政府与虾夷共和国战争背后的大国角力,光复党中央却不可能看不到。现在承认尼布楚条约的外国基本没有,日本明治政府还宣称拥有库页岛南部的主权。虾夷共和国承认了中国坚持的尼布楚条约,承认了中国对库页岛的全部主权所在。这时候如果虾夷共和国完蛋了,英国人可就赢了好大一局。

北海舰队此时已经从副港巨文岛出发北上,距离海参崴港完全解冻还有一个月,北海舰队宁肯在海上漂着,也要做好虾夷共和国战争局面不利的时候随时参战的准备。

在中国与英国的关注下,3月10日到3月15日,明治政府军与虾夷共和国的海军进行了一连串的海战。历史书记载这场战斗的笔墨不多,只是讲“激战六日,明治政府军海军战事不利,随即南下”。

明治政府军的海军里面有三艘铁甲舰,在六天的海战中每天都登场。击中了虾夷共和国的铁甲舰上百炮,挨了虾夷共和国铁甲舰近两百炮的炮弹。双方谁也没能击沉对方的铁甲舰,甚至没办法重创对方的铁甲舰。

倒是非装甲舰的战斗挺惨烈,明治政府的非装甲舰就是真的木壳,虾夷共和国的非装甲舰指的是铁甲厚度在50…100毫米之间的薄皮船。这种薄皮船防御不了12磅炮的近距离轰击,铁甲舰技术比单纯的木壳复杂的多,维修起来成本很高。属于很鸡肋的玩意。两边激战起来之后打得热火朝天,明治政府军的木船沉了四艘,虾夷共和国的海军沉了一艘。没沉的船也是伤痕累累,船体上被轰出不少缺口。

虾夷共和国战斗力在旁观的英国舰队面前并不算什么,英国舰队甚至认真的讨论着是不是干脆赤膊上阵算了。但是铁甲舰真的太难打沉了,英国舰队也不能保证短时间内就彻底击沉虾夷共和国的那六艘铁甲舰。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于,英国人这么干完之后,中国人会不会也赤膊上阵呢?

英国舰队前来观战的目的还真不是要找借口参战,而是想近距离看看北海舰队。有关中国新式军舰的传闻很多,就是在这条津轻海峡中,中国的军舰击沉了日本的铁甲舰。在横扫北方俄国人的战斗中,这支舰队立下了大功。有关这支舰队的说法很多,那奇特的造型,凶猛的火力都让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大感兴趣。英国舰队在海上也曾经远远的惊鸿一瞥,等他们想靠过去的时候,这支舰队以极快的速度跑掉了。

以中国表现出来的能力,英国方面不会认为中国人就傻乎乎的看不出这场海战的重要性,派遣舰队来压阵观战是应有之义。可没想到左等右等,中国舰队始终没有出现。这就让英国人感到非常意外。

最后英国海军还是选择了比较理性的做法,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有一个传统,就是遇敌必战,开火之后就要往死里打。擅开战端的话就得遵从传统,这对英国其实没什么利益。

英国舰队离开的平息下来的战场之时,回头看了看虾夷共和国的舰队,这次的争斗算是英国方面吃了瘪。由明治政府控制的日本三岛财力有限,无法从英国大量购买军舰。所以英国人觉得北方的虾夷共和国更没有财力。没想到中国居然不计成本的大力支持虾夷共和国。如果想在未来的争斗中占得上风,英国就只能采取与中国同样的策略,给明治政府更多军舰。或者逼迫明治政府拿出更多钱财购买大量军舰。但是不管采用任何选择,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如果在日本暂时没有搞头的话,那就得寻找别的突破口了。

1873年5月5日,英国使者踏进了汉城,求见高丽国王。高丽国王最近觉得日子挺不错,中国人撤出了高丽。双方顺利的恢复了边界。至于中国租用了巨文岛这件事,高丽国王还真觉得不是什么事。

巨文岛这地方的确是个要冲,可不租给中国巨文岛,中国说要租用济州岛怎么办?湘军就不是高丽能抵挡的,轻松消灭了湘军的光复军更不是高丽能够抵抗的。一座小岛三十年的租期就能稳定与中国的关系,这实在是太划算了。

对于英国使者的求见,高丽国王也不是太在意。等双方见面之后,英国使者提出了想在高丽租用港口让英国军舰停泊的请求。高丽国王听完之后登时就变了脸色。

高丽当了中国上千年属国,当着当着就习惯了。中国这东家也不是对属国拼命压榨的那种,很好说话,到了关键时刻也肯出手相助。高丽当然知道英国人在日本乱窜的操行,但那是日本的事情。可让英国人到高丽租用岛屿,这就是引狼入室。不用思考太多,高丽国王立刻就拒绝了。

英国使者也不意外,他只是丢下一个不轻不重的威胁就告辞离开。就在高丽国王还不清楚英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5月15日,一支日本舰队出现在高丽外海。

第304章 经济危机(十一)

韦泽得到日本舰队要求高丽开国的消息的时正在南京造船厂视察。3000吨水压机完成之后,6500吨战列舰需要的大型支撑辊、船用大型曲轴、接管段等一系列产品终于可以生产了。合金材料技术不足,那就只能靠大型水压机来提升部件品质。退管式305炮的炮架尤其如此,巨大的自重以及开炮时的反作用力对材料的质量要求更高。

在技术突破之前,韦泽咬着牙硬是让战列舰开工,宁肯船等部件,也不接受有了部件之后再开始造船。这个决断现在终于收到了报偿,关键零部件并没有耽误造船进度。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1874年初,第一艘战列舰就能栖装后试航。如果试航没有问题,1874年中期,战列舰就可以完成舾装,再进行进一步的试航与调试。1875年初就能正式加入海军序列。

如果发展顺利,到了1878年,中国就能拥有6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靠了这样的一支海军,韦泽与英国在西太平洋进行全面冲突就有了底气。

强忍住了发言的冲动,韦泽就闭着嘴听别人讲。秘书把情报递上来,韦泽看了一眼就交给秘书收起来。英国人的小动作不奇怪,既然要逼迫中国屈服,这些小动作只会越来越多。而且对英国人来说,这些小动作还真不算啥。想把中国逼到不得不动手的地步其实很简单,英国勾结法国阻拦一下暹罗航线,中国除了动手之外貌似也没别的选择可言。

战争一定会打,韦泽早就进行着战争准备,现在最大问题是主动权的转移。光复党中央一直认为战争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事实很好的给中国方面上了一课。从英国冒充西班牙舰队攻击中国南海舰队开始,主动权始终都在占据海军优势的英国佬手上。

在中央会议上,不少中央委员觉得1874年把战列舰造出来或许太早、太赶,1876年完工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这话说完之后不到两年,英国人就逼着中国尽早完成军事准备。

韦泽并不想做些事后诸葛亮的判断,这样的局面连伟泽自己都没想到。最近五六年中为了建造新型军舰,所有老式军舰的建造统统停了。新式军舰要求很高,为了达成设计参数,收入颇高的重工行业都在殚精竭智的去做。中国为了保密,又不肯把新式军舰拉出来秀肌肉。既然中国充门面的还是那几艘六十年代的大型铁甲舰,这就不能怪英国佬觉得有机可乘。

从造船厂视察回来,韦泽命令外交部先告知日本驻华大使,中国与高丽签署了《汉城条约》,有保护高丽不受外国军事威胁的义务。韦泽也要求中国驻日本大使向明治政府通告同样的内容。

外交部长李新告诉韦泽,中国早就从日本撤回了大使。因为中国公开支持虾夷共和国,日本明治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很敌视,暂时没看到短期内中国大使回到日本的可能性。

韦泽忍不住吁了口气,最初的时候韦泽觉得解决日本问题可以不用着急,以后有很大机会在日本被迫需要中国的时候对日本狠狠敲一笔。现在看来,韦泽这种想法是太一厢情愿。有些事情并不是完全可以待价而沽的,例如正常的外交途径。若是想从每一个点上都获取最大利益,这是很幼稚的想法。

现在韦泽就要为以前的幼稚埋单,除了要派出特使抵达日本,向明治政府讲述和强调中国必然依照《汉城条约》的内容对高丽进行保护之外,还要就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进行努力。不过世界上现在公开承认虾夷共和国政府的只有中国一家,其他国家都是承认日本明治政府是日本的合法政权。明治政府如果有最起码的外交素养,就不会让中国分别在明治政府和虾夷共和国同时设立大使馆。如果明治政府这么干了,就等于自己承认虾夷共和国与明治政府是对等的存在。英法美等国就会立刻跟进中国,与虾夷共和国建立官方外交关系。

现在只能借虾夷共和国不久前的战争胜利来恐吓日本,虽然这只能引发日本明治政府对中国的加倍憎恨,但是憎恨总比轻蔑好。憎恨中国的日本会谨小慎微的不去过分激怒中国,中国拿出的《汉城条约》对日本有足够的威慑力。如果中国成了让日本蔑视的对象,韦泽再清楚不过会发生什么。

当韦泽认为事情还能处理的时候,他很快就发现他对最近的反思是正确的。大方向确定之后,坚持走下,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基本都能达成大方向的目的。但是,这中间的过程与事前的想象会完全不同。

1873年6月1日,法国大举北上,到了7月19日,法国就攻克了河内。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越南。军委早在7月1日就命令南海舰队进抵鸿基,陆军也在鸿基煤矿附近驻扎,保卫中国的鸿基煤矿。

鸿基煤矿的意义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已经无需赘述,以前中国还用鸿基煤矿优质的燃料煤来冶铁炼钢,焦炭来源刚一确定,鸿基煤矿的优质无烟煤就只供应燃料煤以及广东一带的煤制气。如果鸿基煤矿丢失,中国两广与琼州的船只燃料煤供应立刻就会中断。这种情况一旦繁盛,法国就不是在卡中国的脖子,而是要切断中国的动脉血管。

韦泽已经把二月里来这首歌剽窃之后给发出来了,歌词“种瓜的得瓜,种豆的收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