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平军在去年的战斗中,多次在野战痛击清军,这几场战斗的指挥者基本都是东王杨秀清。既然太平军上层基本确定了这种战术,韦泽是否附和都是很没意义的事情。

眼下的问题是突出永安之后该往哪里去?清军调集了近五万军队围攻太平军,太平军真正的核心战斗力不过一万部队,家眷倒有一万多人。一旦脱离了永安这座州城,一万太平军战士与数万清军打一场决定性的野战,怎么都看不到有什么胜利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太平军只有采取以往的战法,在野战中针对分开行军的清军进行决定性打击。到底往哪里走,走什么路线,这都是近日里头太平军高层讨论的焦点。

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拿不出什么更详细具体的执行策略。现在比较可以采取的突围方向是向东。只是突围之后即便歼灭了清军,接下来该怎么打,太平军上层尚且没有一致想法。

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冯云山对杨秀清说道:“东王,我想向你要一个人。”

“要什么人?”杨秀清已经大概猜测出冯云山想要什么人。让韦泽这么一个小小的司马在诸王面前发表对战略的看法,难忘冯云山可是做了不小的铺垫呢。

“我想要韦泽韦兄弟。”冯云山坦然说道,“韦兄弟骁勇善战,上一次与其他七名兄弟连夺八座炮台,这次以二十余人击溃两百多清妖的运粮队。我的部下中就缺这等猛将,请东王将为兄弟转到我的麾下。不知东王可否应允?”

冯云山的话说的很诚恳,姿态也放的很低。石达开却忍不住冷下脸来,太平军诸王各自有各自的部署。石达开对拜上帝教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与好感,却能得封翼王,地位远远高过很多对拜上帝教功劳很大的前辈,主要原因是石达开带领了四千多人加入了太平军。其人数占到太平军中的两成以上。石达开的部属自然归石达开所有,杨秀清的部属也归杨秀清全权管理。在这种兵为将有的传统模式下,冯云山直接向杨秀清索要部众,不能不说是很不合适的。

杨秀清沉吟不语,他完全能够理解冯云山的想法。杨秀清是烧炭工出身,结交甚广,麾下集结了三山五岳的豪杰。萧朝贵则是矿工领袖,部下坚毅果敢。广西生存环境恶劣,正是这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出很多非常优秀的人物。冯云山作为广东人,他的部下多数是传教时候在各地聚集的教众。无论是战斗能力,或者指挥能力,冯云山的部下都在太平军中比较差劲的。在永安建制中,太平军的军事制度规定了晋升得靠军功,韦泽这样展露头角的年轻军官,麾下25人还都是太平军的广西老兄弟,把韦泽弄到手。对冯云山颇有帮助。

既然明白了冯云山的意思,杨秀清也很清楚自己其实不好拒绝。既然不能拒绝,平素里就善于结交江湖豪杰的杨秀清爽朗的一笑,“南王,既然如此我明天就把韦泽的部属补齐,再将他连同部属一起给你。”

冯云山没想到杨秀清如此爽快,他连忙答道:“那就多谢东王了。”

石达开见杨秀清与冯云山已经完成了调动部属的事情,虽然心中未必高兴,却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起身告辞。杨秀清留石达开一起吃饭,石达开答道:“我还是回去与部众一起吃饭。”

杨秀清知道这是石达开的作风,石达开不会单独给自己做饭,每次都是与他的部众一起吃同样的饭。所以杨秀清也不再挽留石达开。石达开向杨秀清拱拱手,就离开了东王府。

冯云山也没留在杨秀清这里吃饭。能从杨秀清这里索要到韦泽这样的悍将,冯云山是非常高兴的。太平天国诸王中以东王杨秀清为最尊,加封九千岁。更重要的是,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正军师,是太平天国所有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冯云山在军事上也得服从杨秀清的命令。冯云山一直负责拜上帝教的实际传教工作,天王洪秀全认为自己是天父的二儿子,是耶稣的亲兄弟转世。对于洪秀全来说,他原本是想建立一个新的宗教。而把拜上帝教从一个宗教组织改造成造反组织的正是冯云山,确立了拜上帝教的规矩,把诸多教众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之下,这是冯云山对太平天国的最大贡献。

而洪秀全虽然沉迷宗教,却也不等于太平天国的首脑们就真的相信什么耶和华与基督耶稣。1847年杨秀清以“天父附身”来号召教众。

那是1848年11月19日,西王萧朝贵也被“附身”了。那是一次很有趣的中国式公开“降神”。1848年11月19日,萧朝贵假托天兄耶稣下凡,与洪秀全有一段对话。

天兄基督谕天王云:洪秀全弟,尔认得朕么?

天王曰:小弟认得。

而在那次确定了萧朝贵的“天兄”基督身份之后,又过了几天,洪秀全同萧朝贵再次对话:

天王曰:天兄,太平时军师是谁乎?

天兄日: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也!洪秀全胞弟,日头是尔,月亮是尔妻子。冯云山有三个星出身,杨秀清亦有三个星,萧朝贵有二个星。杨秀清、萧朝贵他二人是双凤朝阳也!

不管教众怎么看待拜上帝教,太平天国的上层对此倒是非常清楚的。即便是洪秀全在天上的老爹“上帝耶和华”与“基督耶稣”都人间显灵,耶稣附体的西王萧朝贵依旧表示,没有被附身显灵的南王冯云山依旧比“天父”杨秀清更可靠。即便永安建制中,东王杨秀清得封九千岁,正军师,统领太平天国事物的重任,冯云山也是太平天国中能够与杨秀清分庭抗礼的人物。南王冯云山执掌了“圣库”,手握太平天国的后勤大权。仅仅这个权限,就能够让东王杨秀清不得独大。

韦泽夺炮台的时候冯云山就注意到这个年轻人,这次劫夺满清的运粮队,冯云山得知韦泽居然能够在荒山野岭中硬是辟出一条路出来,特别是韦泽那句“何必一定要在乎这一城一地的得失”的话彻底打动了冯云山。韦泽的话固然没什么稀奇,可这些天来,为了突围的事情,诸王除了自己开会,也和不少的中级将领们讨论过此事。中级将领们也没能提出什么更好的建议。与这些将领的建议相比,韦泽同样没能提出好建议,可韦泽看待问题的视角颇令冯云山喜欢。他就动了收揽的心思。

在冯云山手下,最缺乏的就是这样能够独立作战的将领。眼见杨秀清正准备提拔韦泽,冯云山不得不立刻向杨秀清提出要求。因为冯云山相信韦泽一定能立下更多功劳,现在韦泽不过是一名刚得到晋升的卒长。若是等韦泽再晋升到旅帅甚至师帅,冯云山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从杨秀清这里要人了。

现在杨秀清痛快的给人,甚至还承诺将韦泽的部属补齐。冯云山的心情非常不错。

离开了杨秀清的王府,冯云山本想把韦泽召来。不过想了想,冯云山又放弃了这个打算。毕竟韦泽是东王杨秀清的人,即便是现在把韦泽招揽到手下,却也不用这么急急忙忙的招韦泽觐见。若是这么做,结果不过是让韦泽觉得冯云山没有城府而已。反正事情已经确定,还就等韦泽自己上门拜见吧。

而冯云山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他手下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足,人数并不在东王杨秀清之下。冯云山已经盘算得当,准备把一队实力较弱的卒交给韦泽带领。既然韦泽自告奋勇去劫夺清军的粮道,多带点人就能多抢些东西。冯云山招揽韦泽,是因为韦泽展现出了带兵打仗的能耐。若是韦泽带不好兵马打仗,冯云山也希望不是自己没有人尽其用,至少不希望是因为韦泽因为缺乏足够的兵力而失败。

毕竟是拜上帝教实际上的教皇,冯云山从来不是一个会给下属下绊子的人。

第10章 韦泽(十)

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心情不错,那就意味着清军将领心情不会太好。就在韦泽将抢回的东西运到了永安城,冯云山从杨秀清那里要到了韦泽的当天晚上。永安城的清军北大营统领向荣终于招待完了钦差大臣塞尚阿派遣来的御前侍卫,一脸严肃的回到了自己的中军大帐。

中午时分太平军突然出击,向荣不得不带兵北大营部队迎击。可太平军也不知道在搞什么把戏,只是骚扰了一番就回去了。向荣下午收兵,回来之后才知道三名御前侍卫赶到了北大营。

御前侍卫的级别自然无法与向荣比,可他们是能直达天听的人物,更不用说三人是来送钦差大臣塞尚阿的信,向荣也不能怠慢了他们。三名御前侍卫中的一人受伤,向荣亲自去抚慰一番,才摆酒招待了其他两名侍卫。到了晚上才算是完事。

向荣今年60岁,是满清的一员老将。以他的城府来说,即便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很多事情他也是能看开的。但是此时向荣却没办法对发生的事情安之若素。向荣担心的原因倒不完全是那近千斤的食盐火药。不管怎么吆喝广西运输困难,清军永安北大营并不缺那点东西。向荣真心在乎的是钦差大臣塞尚阿到底会不会支持他的剿匪思路。

永安北大营各由向荣统领,南大营则由乌兰泰统领。这两人都是自打太平军起事开始就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将领,也都在太平军手下吃过败仗。

作为太平军的老对手,自打金田起义后没多久,向荣就已经率军围剿太平军。双方打了六七个月,在1851年9月11日,太平军放弃紫荆山根据地,向平南方向突围。向荣率部追堵,在官村遭到太平军的伏击,全军大溃,向荣骤遇此败,甚觉懊丧,他感叹道:生长兵间数十年,未尝见此贼;自办此贼,大小亦数十战,未尝有此败!之后,他退居平南县城,托病不出。太平军得以从容转移。清廷以向荣诿卸延误,给以革职处分。

但是接下来负责围剿太平军的乌兰泰屡遭失败,于是向荣被革职后没几天,又被委以北大营的军委,重新得到起复。

向荣与乌兰泰之间到没有什么基于个人原因的深仇大恨,只是双方属于非常传统的将帅不和。永安四面环山,包围永安相对容易。清军设下南北大营的目的就是四面包围,以求歼灭太平军。作为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作为都在太平军手下吃过败仗的将领,两人在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乌兰泰主张“围而击之”,以逐步拔钉子的方式逐步消灭太平军在永安城外的据点。最终在永安城内全歼太平军。向荣则主张“纵而掩之”,就是传统的“围城缺一面”的战法。

比较糟糕的事情在于,乌兰泰试图拔钉子,却是数战不胜,怎么也拔不掉太平军在城外的据点。向荣主张围三厥一,在野战中不仅没能获胜,甚至还吃了不小的亏。

于是矛盾就爆发了,既然谁的屁股都不干净,双方便更不肯承认自己不对。向荣与乌兰泰都认为是对方不肯心甘情愿的当绿叶来陪衬红花,矛盾是愈演愈烈。南北两军将领不和,南北两军自然不能协同作战,围攻半载,终无建树。

当然,向荣毕竟是老将,他更能吸收失败教训。复起之后,他倒是一改自己以前的做法,实际上采用了乌兰泰主张的“围而击之”的战术。他先把距离永安城30里的大营搬到了距离永安城15里的地方,并且对太平军在城北的据点进行了猛烈攻击。试图先解决掉太平军的外围据点后进兵永安城下。在一月份的时候,向荣数次继续向前移营,与太平军连番血战后,终于把大营继续移动到了距太平军前哨跟前。

转换战法的事能做不能说,向荣不想的就是钦差大臣以这个为借口来压制自己。更不想让乌兰泰得到了战争的主导权。

“大人,您的担心却是多余了。”师爷知道向荣的担心,他边品茶边神色自若地说道。

“如何讲?”向荣对师爷极为信赖,立刻着急地说道。

“大人,既然钦差是那么一个秉性。乌兰泰办事不利,剿匪无功。天子都对其不满,那钦差大人吃过他们的亏,自然不会重蹈覆辙。”师爷神定气闲地答道,“依在下所见,这封信里面,钦差大人就会让大人您知道他当下的想法。”

“哦?”向荣已经拿到了塞尚阿命令御前侍卫带给向荣的信,只是尚未打开观看。听师爷这么说,向荣立刻打开了塞尚阿的信,只看了一遍,向荣的眉头就完全舒展开来。信中也没说别的,塞尚阿命令向荣裁撤掉一千名“不愿赴敌”的桂林壮勇。这帮桂林状勇本不是向荣的部下,要裁撤壮勇只用塞尚阿下令就行。可塞尚阿偏偏把这个任务交给北大营统领向荣执行。除此之外,这封信的没有别的任何内容。

官场上很多事情是无须说明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命令,其中表达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钦差大臣塞尚阿这是对向荣表达了坚定支持。

把信读认真读了几遍,确定自己没有疏漏任何地方,向荣悬着的心完全回到肚子里面。把信交给了师爷,向荣终于一身轻松的端起茶杯喝起茶来。师爷也仔细读了几遍信,他满脸喜色地说道:“恭喜大人,这次终于不用再受姚莹的中伤。”

“嗯!”向荣平淡的应了一声。几个月前,塞尚阿觉得向荣不可靠,一切行动都采纳乌兰泰的建议为。加上塞尚阿的参军姚莹完全偏向乌兰泰这边,姚莹与乌兰泰联手,弄到向荣“欲见塞尚阿哭诉而不能”。这次看来不会再出现此类情况了。

对官场上的这些,师爷可比向荣更加精通,他立刻劝说道:“大人,这次听闻天子督促钦差大人塞尚阿‘就近督查’。钦差大人若是还想如以前那样专依姚莹、乌兰泰之流,自然就在新圩督战。而到现在为止,钦差大人始终没有提及此事。反倒是派遣御前侍卫到咱们北大营。这既是钦差大人意图到北大营督战。既然钦差有如此打算,还请大人赶紧请钦差大人前来北大营督战。”

向荣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既然清军在永安有南北大营,钦差大臣到了哪个营地督战,哪个营地就成了主营。向荣立刻答道:“既然如此,现在便写信,请钦差大人前来北大营。”

师爷却摇摇头,“大人,酒席间御前侍卫提及的逆贼束发的事情,大人不妨先查一查。”

不久前三位御前侍卫到了向荣这里,领头的御前侍卫科隆多反复询问太平军到底都是些什么人。“拜上帝教”到底是何等宗旨。特别是太平军们到底是什么发型。向荣对此一开始很不理解。好在那位师爷倒真的不是吃干饭的货色,下面一询问押运运粮的清军刘把总,得知了袭击运粮队的那些人如同道士般的发型,向荣的师爷总算是想明白发生了什么。

挽起的发髻是汉人的传统发型。满清最怕的就是汉人要恢复汉家江山。当年满清为了让汉人留起金钱鼠尾的辫子,杀了无数的反抗者。不留辫子而采用汉人的发型,对于满清来说是噩梦一样的事情。若是汉人都恢复了汉家的服饰发型,满清那帮留辫子的旗人立刻就被凸显出来。那时候可不仅仅是亡国的事情,旗人定然会遭到汉人最无情的屠戮。亡国灭种,绝对不是一个形容词。满清对辫子的事情可是极为敏感的。

向荣倒是对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在乎。他认为只要能灭了太平军,把逆贼们统统杀了,剩下的什么问题都不算事。如何尽快请钦差大臣到北大营督战,尽快歼灭永安城内的太平军,这才是当务之急。

师爷看向荣如此不以为然,干脆提到了乾隆年间著名的“叫魂案”。这案子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的,完全是一个民间的经济纠纷。地方官很简单的把几个当事人给处置了。在公文里面,地方官也是个雏,天知道他怎么想的,把案情中出现的一个谣言也给写进了公文里面。

谣传内容很扯淡,据说有人可以通过割了对方辫子,将被割辫子的人变成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