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7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说到这里,近身侍卫走了进来,他说道:“陛下,该治疗了。”

民朝代表立刻起身告辞。在侍卫的搀扶下,老皇帝进了宫廷里面最新开辟的一个私人诊疗室,这里面的都是民朝医生。即便贵为皇帝,埃塞俄比亚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也不如民朝南京的普通官员和有钱人。

这次民朝也下了本钱,专门调了医学院的专家到东非来设点,第一个服务的自然是这位老皇帝。几个月的确诊以及治疗后,老皇帝包括肾结石在内的所有病痛都得到了充分缓解或者根治。以前诸多疾病发作时,老皇帝都要吃几页圣经。现在老先生每天吃得好睡得香,唯一问题在于他貌似出现了过度医疗的倾向,有点感觉不对就要医生们进行治疗。此时民朝赶紧派来了心理医生和道士来进行心理帮助。只是对于老年人来讲,让他们承认自己身体已经完全衰弱不是容易事,大家还在尽力而为。

1906年2月14日,联军确定了七万兵力,第一阵是五万名联军。三万东非治安军,两万经过选拔的埃塞俄比亚勤王军。两支部队混合起来,埃塞俄比亚勤王军作为普通战士和运输部队。

后面的是两万皇家卫队,但是这支部队没有立刻出发,而是继续护卫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身边。民朝也希望他们不要来添乱,大军出发的时候并不容易,后面跟了这么一群人很容易内部就发生问题。

2月16日,前军的五万联军启程出发。部队直奔现在被意大利占据的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

2月19日,班伦中尉从部下的身边走过,他的目光扫过众人。确定大家都在休息,确定大家携带的装备也没有问题,班伦中尉才回到指挥的位置上坐下。他已经两次去教导部队受训,一次到测绘学校受训。侦察排长班伦不再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也就是说这些最基本的视察已经变成他的一部分本能。

靠在树干上,班伦想大一会儿瞌睡,可是感觉睡不着。他索性从背包里面掏出一根竖笛,习惯性的先擦拭一下后才开始吹奏。竖笛声音不大,而周围的战士距离班伦也很近,温暖的笛声吹奏了节奏舒服的音乐,让这些战士们紧张的神经都得到了放松。

一曲结束,班伦中尉也感觉心情好了不少。他是喀土穆的贝沙人,从小就被选进学校上学。东非行政区的学校寄宿制的比较多,娃娃们经常被组织参观各种农场、工厂,学校自己也有学生们耕种的农田,饲养的牲口。除了这些之外,音乐、绘画、珠算之类的学习内容也都不少。

大票的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自己愿意参加的生产部门,贝沙人好几代都以猎奴为生,是苏丹一代很善战的民族。虽然班伦中尉对音乐很有兴趣,他最后还是选择军队作为自己的职业。从小学毕业后他加入了步兵学校,从步兵学校毕业后,班伦上士从战士干起,经过四年时间升为中尉。成为侦察排排长。

“排长,再吹一首。”战士们请求着。

“再吹一首,大家都眯一会儿!”班伦答道。音乐能让他放松下来,但是这点放松在战争里面是何其微不足道。班伦突然想,要是以后能不打仗就好了。

部队睡了半个小时,然后就开始出发。年轻人恢复的很快,又经过一下午的努力,班伦中尉确定自己已经带领部队沿着参谋部提供的地图绕到了阿斯马拉西北。这一路上部队竟然没遇到一个意大利人,班伦中尉觉得大惑不解。难道地图上提供的小道是意大利人都不知道的么?

第563章 螺旋(六)

“先头部队已经在侦察部队的引导下封锁了意大利人的后路……”

“主力部队已经进入驻扎地区……”

“火炮已经到位……”

“进攻营地安排完毕……”

……

联军的进攻按部就班,意大利人还不知道大难临头。韦坤即便不在前线也没有感到意外,现在欧洲也开始有了飞机,那种玩具和民朝越飞越高的侦察机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即便如此,民朝最新的飞机也是好不容易才超过了3500米升限,勉强在埃塞俄比亚高原飞行。

远在几千里外的战争不是韦坤能控制的,制度也要求韦坤不能干涉。韦坤冷静的问:“大家认为未来埃塞俄比亚的代理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未来的代理人?”一众年轻人都露出讶异的表情,军区司令讶异的问,“现在的老皇帝有什么问题么?”

“老皇帝的问题在于他会死。”韦坤冷静的回答。从大家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所有人都呆住了。韦坤继续冷静地说道:“现在的老皇帝坚定地反对外来侵略,现阶段的战争非常需要他的领导。不过我们的医生认为这位老皇帝寿命最多还有十来年,大家不会认为这场战争会打10年吧。”

不管韦坤所说的事情多么的不合感受,但是韦坤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同志们除了接受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年轻人一个接一个的参与到讨论之中。

每个人都知道埃塞俄比亚要是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东非行政区最为有利。然而韦坤不得不承认,那些坚持认为埃塞俄比亚有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同志要么是理想主义,要么就是唯心主义,总的来讲大概可以归于左派幼稚病的范畴。同样也有稍微年轻同志跟大叔一样讲出对埃塞俄比亚进行隐形殖民的傻话。

就在韦坤觉得自己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民政部的同志开口说道:“我们为什么非得要用怎么控制埃塞俄比亚为目的?就算是控制,就算是掠夺,我们也只是想要埃塞俄比亚的劳动力而已。我们不需要他们的领土,我们也不需要他们的虚假劳动力,我们只是需要埃塞俄比亚的劳动力。能够满足这点的,我们就不妨考虑支持他。”

韦坤眼睛一亮,年轻同志的观点非常精准,韦坤决定由这名同志来负责对埃塞俄比亚的交流工作。当然,制度的流程还得走,韦坤也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更何况此时的讨论还在进行中,总得把这个问题讨论完才行。

讨论过程中收到电报,联军已经开始对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发动猛攻。同志们只是听了听,就继续讨论关于下一个埃塞俄比亚领导人需要的条件,这个问题讨论了一天还没全完,第二天继续讨论。等到穷举法几乎用尽,大家不得不承认榨取劳动力才是最根本最正确的榨取时,新电报传来。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五万联军歼灭了一万意大利军队。电报里面稍微提及战斗中意大利军队表现出坚定的战斗意志,但是兵力和装备上的劣势让意大利人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获胜的可能。

战争的胜利让东非行政区的同志们很高兴,却也仅限于高兴。在民朝看来,意大利就是一弱鸡。实际上在解决了美国之后,民朝认为欧洲没谁不是弱鸡。至于欧洲到底有多弱,民朝懒得一个一个的测试他们的成色。另外东非的同志们比较怀疑这只是第一阶段,法国与意大利接下来会怎么选择,会不会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大家心里面也没有底。

此时的阿斯马拉则是欢声雷动,七万埃塞俄比亚联军中,横条的绿黄红三色旗被军人们发疯一样奋力挥动。由东非行政区用丝绸印制的埃塞俄比亚旗帜以飘逸的姿态与鲜明的色彩显得格外抢眼。

一天前还有万人的意大利军团此时只剩下了几百号人,每个人都被吓得瑟瑟发抖。最初的黑人部队和他们进行火力战,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撕开意大利的防御体系,拿着长矛、长剑、梭镖的肉搏部队从缺口中一拥而入,把意大利军队杀的哭爹叫娘。大部分意大利部队都被这帮凶猛的肉搏部队杀掉,只剩下这几百号幸运儿活了下来。

而埃塞俄比亚军队让这帮人拿起意大利军队的军旗和旗帜,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台子前向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投降。有好几个黑人扛着好几个摄影机在拍摄,有好些黑人拎着照相机在拍摄。

意大利战俘们忍耐着强烈的恐惧和屈辱,排队经过台子前面,将意大利竖条的红白绿三色旗帜贡献于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矗立的台下。在队伍最后的意大利军人抬着几具担架,担架上面覆盖着白布。到了台前,担架停下。揭开白布,下面是这支意大利军团的指挥官们。他们都被热血沸腾的埃塞俄比亚军人给杀了。

受降仪式结束,埃塞俄比亚皇帝就在台子上对列阵的七万部队发表了一番演说。整个受降过程一个多小时,珍贵的照片与电影信息很快就被冲印整理出来。对阿斯马拉战役结束之后的拍摄,加上之前已经拍摄完毕的部分,一部埃塞俄比亚视角,围绕阿斯马拉战役的纪录片《高原帝国》在一个月内制作完毕。十几份拷贝和英语、法语、德语发音的宣传资料一起送到了欧洲。

正如民朝所料,阿斯马拉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意大利总理和内阁立刻宣布总辞职。风云突变之下,法国人也懵了。德国与奥地利都宣布将派遣官方使者和埃塞俄比亚商讨建立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匈牙利则发了电报,赞美埃塞俄比亚在反侵略战争中获得正义的胜利。

无聊的欧洲很快就出现了埃塞俄比亚热潮,《高原帝国》这部片子正好让充满猎奇心态的欧洲民众看到了一个埃塞俄比亚。得知埃塞俄比亚不是非洲酋长国,而是《圣经》里面都有记载的三千年文明历史的基督教国家,欧洲民众对埃塞俄比亚的心情就变得完全不同。

民朝的研究人员功课到位,电影里面专门讲述了教廷几次对宗教教派的划分。埃塞俄比亚本国的东方教派历史悠久,虽然东方教派并没有被教廷认为是正朔,却是货真价实比教廷更古老的基督教教派。连教廷也不认为古老的东方教派是异端。

对欧洲上层来讲,基督教各派之间的屠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欧洲民众来讲,第一次知道埃塞俄比亚是个货真价实的基督教国家,让埃塞俄比亚立刻变成了这帮欧洲人眼中的“自己人”,至少也是个超远超远的亲戚。

在接下来的日子,有人故意引导,有人单纯是为了跟风,有人则是为了发稿子赚稿费,对于埃塞俄比亚这个基督教国家的讨论占据了好些版面。更有各国使者以及一票旅行家探险者们前往埃塞俄比亚。

欧洲普通人发现了一个遥远的宗教堂兄弟埃塞俄比亚,并且为之激动。匈牙利人民经过几年时间也发现自己竟然在遥远的亚洲有个远亲叫中国,同样为之感动。当然,未来民朝正式驻扎新国土克里特岛,与匈牙利的直线距离未必就比欧洲和基督教远亲埃塞俄比亚的距离更远。

就在这个纷乱的时间,德国中二皇帝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与会的不仅有一众高官,包括马克思·韦伯在内的数名专家也被召集到御前。威廉二世直入主题,“诸卿,我们的情报系统能确定战胜意大利人的是黑人么?”

在这位中二皇帝看来,非洲只有黑人。哪怕是埃塞俄比亚已经被证明其实是几千年前阿拉伯南部的人,也没能让这位皇帝有所改变。群臣目光都放到外交大臣身上。外交大臣虽然对威廉二世的说法不认同,心中还算安定。他一接到意大利战败的消息,立刻派遣驻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人员出发,结果硬是在埃塞俄比亚皇帝撤军之前赶到了阿斯马拉,见到了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更见到了黑黝黝的七万军队。甚至在埃塞俄比亚人驱赶战俘挖坑埋葬近万意大利战死者的时候给这帮意大利人上了束随便摘采的花。并且拍了照片留念。

“那些黑人的确在攻城战中消灭了意大利军队。”外交大臣用客观的说法阐述事实。

威廉二世从外交大臣身上收回目光,转而看向御前会议的一众人等,“我看了报告,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训练、装备都不如我们在非洲殖民地的黑人部队。未来几年,我们有可能聚集超过二十万的黑人部队,我们在非洲的人口也会超过五十万,甚至更多。如果在非洲爆发战争,让法国无法顾及非洲并无问题。如果这支黑人军队能够打到北非的地中海沿岸,难道法国人会坐视不理么?他们一定会被迫分兵……”

一众大臣和专家坐听皇帝的观点,也有人试图反对一下,然而反对并没有被皇帝威廉二世接受。这位皇帝用中二病特有的坚持讲述着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是多么的正确。根本没考虑到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距离北非地中海地区到底有多远。

经过了一番争执和争论,当威廉二世明确表示不会对非洲殖民地投入更多资源之后,宫廷内的人员就把目光放到负责制定非洲殖民地制度的马克思·韦伯教授等人身上。其他教授们听了威廉二世的要求之后都低下头,指望非洲人打败非洲人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但是这位中二皇帝只是知道了一场战争,立刻就生出让非洲人打败欧洲人的想法,并且如此坚持。皇帝可以坚持这样天马行空的念头,教授们可不会。

无视同僚们的表情,马克思·韦伯教授大声说道:“陛下,我认为如果对制度进行调整,有机会凑起三十万军队,对周边的法国殖民地甚至英国殖民地发动进攻。”

即便没有达到威廉二世的期待,然而中二皇帝还是眼前一亮,这样率直支持他建议的学界人员实在是太少了。

第564章 螺旋(七)

“都督,咱们和平了啊。”军委会议上,海军政委笑嘻嘻地说道。

韦泽仿佛完全没听出这话里面的意思,他笑道:“北美和平了,东非即将和平,印度洋也会随着东非的和平而和平,形势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大家都知道都督的脸皮厚度已经有从厚到无的境界,从结果来看都督也没说瞎话。只是实现和平的手段未免令人感到意外,韦泽都督把冲突给推回到冲突策源地去了。

韦泽接着说道:“一万多吨和两万多吨的战列舰现在有十六艘,幸好英国人不知道。”

十六艘一万多吨到两万多吨的战列舰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海军力量,不过还不至于让英国人恐惧到不敢挑战的地步。英国皇家海军中能称为战列舰的数量数倍于民朝海军。英国不敢对民朝动手理由是英国人没有挑战光复军陆军的勇气。

海军司令与政委登时就精神起来,他们目光里面闪动着激动的光芒,声音有些颤抖的问:“都督,您是准备造舰了么?”

带着一种“我放弃治疗”后特有的轻松表情,韦泽爽快的点头表示,“我准备建造十八艘新战列舰,排水量三万两千吨。”

一听这吨位,海军就眼前发亮。开发北美以及北美战争让所有船坞都满负荷运转,过去的十来年船坞越造越大,龙门吊越造越大,海军只能眼巴巴看着从船坞上下来的都是民用船只。韦泽都督一副吃老本的姿态,把旧军舰可劲使用,几年前才下水了一艘实验型的新锐军舰。之前下台的主席姚浜就是因为让德国人去那艘军舰上观看,直接与海军起了冲突。

“新军舰证明了我的几个猜想,如果计算量足够的话,三炮塔与四炮塔的区别非常有限。”韦泽平淡的语气中有一丝后悔,他其实已经想到了结果,但是没有计算机的现在,造了一艘战列舰出来才验证了韦泽的设想。

海军政委和司令都是大惊,政委试探着说道:“都督,您准备让我们用三炮塔对付五炮塔不成?”

“没错。”韦泽应道。

海军司令声音都有些走调,“两万八千吨,就已经上了四门双联380炮。三万两千吨,上三门双联380么?”

“减掉一门双联380炮塔,附带设备以及相关人员也会减少。和两万八的相比,省下来的几千吨吨位把舰体再拉长些,适航性上做些提升,动力设备强化一下,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