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明-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到正殿上安静下来,朱允炆立刻命铁铉遣人去宁波府给傅友德送去一封手谕,明面上是让傅友德带领水军回转太湖,但怕其不理解,真的回来了,又在后面亲笔签了一个“速”字。让人星夜赶路,务必在第一时间内交给颖国公。

原因就是圣旨的最后一件事,皇上开始大力表彰颖国公傅友德整肃水军得力,剿灭海盗有功,特加封为太子太师,协同皇太孙挑选水军得力精兵一万,回转京师,等候皇上在玄武湖上亲自检阅水军。而其余水军暂时交与原水军都督罗文统领在宁波府备倭。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就是表示着朱元璋对傅友德已经开始进行削权压制,大明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大员,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看着光鲜,也绝对是位极人臣。可这些职司多为虚衔,并无无实职,更深的意思往往就是皇上已经对你起了疑心,变相夺权了。这种现象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可是有着多近七百年历史知识的朱允炆可是知道,这些虚衔,要么就是加封给死去的功臣作为荣耀,若是加封给活着的功臣,那就证明了皇上对你有了顾忌之心,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远的就不说,就说大明的李善长、蓝玉等等都被加封过这些虚衔,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而统领水军回京师接受检阅,这个问题就耐人寻味了,不过也好理解,胡惟庸案是沐英带兵回京师,蓝玉案是燕王朱棣在京师,看来这次命皇太孙领水军回京师,又有人要倒霉了。

是谁呢?圣旨之上只字不提原本属于锦衣卫的缇骑,目标还不明显,肯定就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了。

以蒋瓛的资历,要动他根本用不到傅友德,锦衣卫近六成的人都在东宫管辖着,带水军是防止其****部分禁军或者是中军都督府分领在京留守的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中某些不安定的因素,主要还是起到震慑作用,令人不敢反抗。更何况中军都督府也不是一个蒋瓛能够控制了的,最多是利用一些官员的**来策动一些人保护自己罢了。为其说情还能指望的上,要是想跟着蒋瓛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一条分析,是铁铉说的,大意就是,蒋瓛以为他是谁,文官有胡惟庸,武将有蓝玉,都是位高权重的要臣,想要造反尚且被陛下所制。蒋瓛只是区区锦衣卫的指挥使,要不是锦衣卫是皇上亲卫,有督查百官之责。在京师中估计都没有人用正眼看他。方明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谓的广洋卫指挥使,没有来苏州之前,不是在京师中郁郁不得志吗?

朱允炆认同这个观点,也做好了各种准备,在苏州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高参自杀一事放松过追查,在亲卫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失踪了的老管家高三竟然被他们找到了,原来老管家对于自家主人的死还是知道一些情况,但是迫于内情又不敢声张,所以趁着人不注意,在第一时间内偷偷赶回京师,将夫人柳氏带回陕西老家隐匿了起来。

当亲卫找到他们后,说是皇太孙要为高参伸冤,那高三才老泪纵横的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其内情让包括朱允炆在内的所有人动容,原来锦衣卫现在的权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朱元璋近十几余年来的屠戮,让百官臣服于他的铁腕之下,却没有想到自己所用的刀子却是慢慢的有了思想。并且顺着皇帝的手段游走在缝隙边缘。

早在高三说出部分真相后,朱允炆已经联系在京师东宫的齐泰等人,命他们暗中走访部分涉案官员,估计朱元璋此时也清楚事情的始末,要不然就会在过年后动手,那么也就不用急着调皇太孙回去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朱允炆准备行装,并且佯作等待傅友德时,第三天,原鄱阳湖水军都督,现在署理大明水军指挥使罗文匆匆赶到苏州,并马上来到行宫求见皇太孙。

形色慌张,见到朱允炆后,罗文纳头便拜、长跪不起。且呜咽着说:“颖国公探知倭寇欲偷袭属国贡船,于是就带领水军前去围剿,并接应贡船,大获全胜。谁知,在水战就要结束时,有小股倭寇垂死挣扎,用小船诈降,内藏火药,颖国公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与之玉石俱焚,为大明殉国了。”

除了大明无间道的导演朱允炆之外,在场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在东宫侍驾的傅雍听到这个消息,更是连反应也没有反应过来,一口气噎住,竟然“噗通”的跪在地上,昏厥了过去。

别说他,就连始作俑者的朱允炆也惊异不定,这傅友德也太会演戏了吧,大明没有奥斯卡真的很可惜,否则非傅友德莫属了。就连诈死,也这么轰轰烈烈,甚至连小ri本的神风敢死队都想到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傅友德策划,那么对于他和张定边搭伙,朱允炆又多了一份信心。

众人感叹了一番,大家都很同情的看着傅雍,正以泪抹面的他,不知道在想着什么,也许在感慨着世事无常吧,想不到上次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

虽然已近寒冬,但是江南的天气还是暖洋洋的,水道的两岸还露出片片翠绿,来时水路,归去乘船。朱允炆站在船头,想着那首人人皆知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ri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

此去京师一着不慎,可能就会步后世他所知建文帝的后尘,朱允炆想。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来到这里,还能不能再回到苏州呢?

@@##¥¥%%…………&;&;**(())

PS:你们骂虫子吧,要是不解恨,回去买几瓶灭害灵多杀害虫,就当那是虫子本人,因为今天传完这一章后,在夜里,虫子将通宵修改前面所写,将两卷合并,会少些东西,也会多些东西,但是大家不用重新看,这是虫子说的。

主干不会动,只是去掉一些多余的枝枝叶叶。也不会妨碍虫子的更新,因为虫子牺牲的是自己休息的时间。大家都进入梦乡后,有只虫子在艰苦的爬着,大家觉得虫子努力的话,就多投票支持吧。

以后的情节将会更加精彩,若是嫌瘦,不妨先收藏一下,养肥了再杀。请大家支持我。

正文第五十三章迎驾

皇太孙回京师,自然是要隆重迎接。皇上年岁已高,行动不便,派出肱骨之臣代之也是理所当然。

朱允炆站在船头,身后则是浩浩荡荡、整齐有序的水军,为了皇上的这次检阅,水军特地在苏州、湖州等地连ri订做军服,按照皇太孙的意见,取大红之色,现在跨立甲板之上,一片肃杀,端的威严。

大军早已进入长江通往京师的水道,隐约中南京城的轮廓已经出现在大家眼前,水军将士们还没有什么,他们是朝廷指定的军户,在哪里都是故乡,可是随着朱允炆一行的亲兵、幕僚以及东宫的从属,目光里却都露出炽热的表情。

渐渐的近了,玄武湖畔,前来迎驾的人群已经清晰可鉴。当朱允炆扫过正在忙碌着的官员时,却凝住了。

为首那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那圆圆的脸上因为江风而显得有些干涸,看到皇太孙呢座船临近,不断的发布着命令,身前人影如飞,来往穿梭个不休。

听到身后的铁铉也诧异的“咦”了一声,苦笑一下,转回头来,对着他说:“怎么,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下臣不敢!”铁铉嘴里说着不敢,但是依旧没有住嘴,继续说道:“殿下以储君之尊,又是为大明整肃水军而去,回转时,按照礼制也应该用亲王主持迎之。”

“而刚才下臣所见,百官俱在,而主持之人却似蒋指挥使。以三品之秩主持此事,锦衣卫虽是皇上亲卫,但不在六部之列,恐怕于礼制不合,百官必有怨言,莫非……。”

“莫非什么?”朱允炆不动声色,继续诱导着铁铉的思路。“有话讲就是,东宫没有那么多规矩。若是再吞吞吐吐,回去我就让齐泰问你个欺瞒之罪。”

铁铉唬了一跳,在东宫内,他最怕的就是此人,齐泰善记,几乎是过目不忘,无论各种书籍出处来历、诸家注释他都能信手拈来,可能也正因为这个优点,才有些古板、不会迂回,做事绝不徇私,但甚是忠心,基本上做事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若是太孙殿下让他找自己的错,齐泰搬出诸子百家经典一本本的砸来,自己是辩也辩不过、说也说不清,很是难缠。

初入东宫时,铁铉由于觉得自己是国子监出身、天子门生,再加上抱负甚大,进入东宫后又是文兼武职。所以在暗中有些不忿,但偏偏齐泰知道后,将铁铉约的自己房间内详谈了几近一昼夜,引经据典、畅论成败,终于铁铉忍受不住折磨,大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朱允炆知道后,经常拿这个说事,偏偏铁铉还真的怕了齐泰,万试万灵。受不了皇太孙的威胁,只好继续说道:“臣下觉得,可能是陛下想让殿下立威呢?”

“唔!”朱允炆一笑:“说下去。”

“殿下,开始臣想莫非是陛下生气,特地派蒋瓛过来迎驾,等于是给东宫一个警示,表示不满,可是随后臣再仔细思量,觉得不然,皇上英明神武,气度宽宏,那会用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来行此事,若是那样,还不如将殿下召进御书房责罚呢,因为这毕竟是陛下的家事,怎么会用一个外臣呢。”

腹内暗笑,朱允炆边听分析,边想着:“铁铉在后世的历史中颇为硬气,可是跟随自己一年有余的时间,就变得说话会转弯了,还知道大呼英明神武。当然,这是为官必须要做的,不过长此以往,恐怕在自己的身边呆的太久,以后也不会有“城神”的存在了。还是需要让他出去历练一番……。”

但是并未打断其的话语,继续听了下去,铁铉道:“再因殿下已经将蒋瓛的罪状密折呈送御前,皇上现在还未问罪,自然是想等殿下立威了,而派蒋瓛出迎,他必无防备,而东宫挟水军之威,京师之地又是天子脚下,皇上自然不想京师动荡,所以,一切能在城外解决的最好,在京城内,大肆抓捕,恐又扰民了。”

点点头示意赞赏,朱允炆道:“说的不错,你想要什么赏赐?”

“为殿下分忧乃是臣的本分,啊……。铁铉不敢要殿下赏赐。”吓了一跳,太孙殿下从来没有这么轻易的说出要赏赐人的,还以为自己分析的不合皇太孙的心意,而遭到讽刺。

“你来东宫一年多了吧?”朱允炆问道。

“回殿下,臣至东宫侍读,到昨天为止,方好一年零一个月。”铁铉虽然一直统领东宫亲卫,但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一直不愿意说自己的职司,朱允炆也只好由他了。

没有理会他,朱允炆继续说道:“过了年,孤王会和吏部讲一下,让你去山东布政,不知道你能不能让孤王放心呢?”

铁铉惊喜交加,去山东布政,意思就是让自己做山东布政使,那里六府之地,素来富庶,自己本来在东宫也是客卿的身份,并没有明白的职司,若是太孙殿下说的是真话,那可就是一步登天,远远超过他的心里承受底限,不由张口咽了一口吐沫。竟然没有说出话来。

朱允炆一笑,心里大觉舒畅,原来封官是那么的有快感,铁铉在自己的身边,最多算是一个秘书兼高级勤务兵。一下子做到省长一级的官员,要不是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知道铁铉颇有能力,谁敢有这么大的手笔。

心里顿时生出一种自豪的感觉,还没有等他陶醉一会,船渐渐的靠向岸边,蒋瓛为首,百官齐聚在皇太孙座船停靠位置,随时准备迎接太孙大驾。

朱允炆放眼看往蒋瓛,可能是操心不少的缘故,对方脸上竟然露出疲惫之色,江风吹干的脸上还要故意挤出诚意的微笑,以至于褶皱愈加明显起来。

没有回头,不过在他的授意下,铁铉已经吩咐亲卫们做好准备。而临近的水军战船则早已经收到信号,虽然不知道原因,还是排出了抢滩战斗队形。

前来迎驾的文武百官阵型中,些许武将已经看出端倪,要不是皇太孙矗立在船头,他们还以为是有敌来袭,不过纵然是这样,还是暗中戒备,不知道这次又要轮到谁倒霉了,心里暗想着,缓缓跪下。

船靠岸了,风起云涌。本来已经垂下的ri月旗帜也骤然飘起,猎猎作响。百官用余光偷偷看一眼多变的天际,又马上收回心思。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正文第五十四章为什么

平静了很久的京师又再次的沸腾起来,由于是在天子脚下,有很多话不敢当众乱说,所以被憋的发慌的人们开始频繁串门走动着,好像要把自己的肺腑掏出来一般。

事情有些太诡异了,锦衣卫指挥使奉旨迎接皇太孙回京,却在玄武湖畔意图行刺,被东宫宿卫当场拿获。说出去谁相信啊,可是偏偏邸报上就是那么写的,难道是蒋瓛那厮吃错药了?

可是不管怎么样,皇上总不会说谎吧,京城里面的很多百姓都是这么想的,皇上让谁死,说句话就行了,还用得着给你栽赃吗?说书的先生都讲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人伦纲常之道。

要是栽赃才能杀你,那不是有违伦常吗?况且,皇太孙今年不过十几岁的年龄,比太子当年还要仁厚的人儿,你都想刺杀,还有没有人性啊!至于太孙是不是陷害蒋瓛的,老百姓压根就没有往这上面想过。

纵算是有些许头脑比较清醒的,总觉得此事有些不可思议,但是锦衣卫一向素有恶名,已经是搞的天怒人怨,于是都三缄其口,不肯再提这件事情。

且不说百姓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就说当ri傍晚的紫禁城御书房内,朱元璋脸色阴沉,面对昂然而立的孙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他的本意正如朱允炆铁铉说的那样,把蒋瓛摆出去,就是为了孙儿再百官面前立威,因为朱元璋感觉到自己的身子是越来越不行了,想锻炼一下孙儿的能力,让他回京后负责一些具体的职司,那样的话,在百官面前不树立一番威严是不行的。

孙儿也很能领会自己的意思,可是执行的时候怎么就变味了呢?抓是抓了,却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罪名,按照他事先的想法,孙儿在迎驾仪式上,直接祭出高氏主仆二人喊冤,然后把蒋瓛扣押,交有司查问就好了。

孙儿甚至可以借助高参、岳翎的遭遇收买部分官员的人心,而自己则可以用此案内幕大做文章,清除那些两面三刀的给事中。

而允炆的这个动作,完全破坏了自己的计划。竟然宣蒋瓛上船后直接拿下,对百官的解释就是蒋瓛意图行刺太孙殿下,孙儿这是觉得百官傻?还是觉得蒋瓛傻。

就算是蒋瓛知道自己有把柄落入皇太孙的手里,那也不可能用行刺这一招啊,****勒索、嚣张跋扈这些罪名最多让蒋瓛一个人死,但是行刺皇太孙就是谋反了,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状。任是谁也不会这么算账吧。

苦笑一声,盯住孙儿,希望其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解释。孙儿还没有开口,朱元璋就发现一件事情,允炆变了,至于那一点变了,还说不定,反正不会是以前那种稚嫩的黄口ru儿了。以前面对自己不高兴,小的时候会跑过来牵住他的衣袖撒娇。再大一点知道害怕了,则是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而现在明明知道有违自己的意思,脸上仍然是带着那种无害的笑容,居然在沉默中还敢直视自己的目光。一下子让朱元璋感到有些生分起来,难道离开不到一年,孙儿就已经长大了吗?

“为什么?”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