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明-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其中肯定还有皇太孙的干涉,当时不露声色,降旨:“诸位爱卿可还有异议,若是没有,朕这就下旨着礼部即刻将复审结果张榜公布,若能平息众怒还罢,若平息不了再作道理!”

见此情景,礼部尚书郑九成马上应声而出,伏地奏道:“臣有下情禀奏……。”

得到允许后,郑九成奏道:“臣于几日携家人偶游乌衣巷,听到有北方士子在那里喧哗,不知究竟,因臣当时着便服,所以凑上去看看为何?谁知却听到了一个天大的谬论,但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爱卿不妨说说是何谬论。”看到郑九成站出来,朱元璋还是算松了一口气,不管自己怎么处理,先听听礼部尚书如何说的。

“当时,当时群情激愤,诸多北方士子都言道今科无望,臣之前还不明所以,但此番看来,这些士子倒是有些先见之明……。。”

本来科举取士就是礼部的事情,谁知皇上今年却是由于连年取士皆由礼部主持,恐怕生出私弊,这次有意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考,因此,出了问题,正是郑九成想要看到的,唯恐事情不再闹的大一些,又得到皇上的密旨让他监督此事。于是平日就让家人同僚暗访北方士子的动向,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能说服圣上相信礼部的理由。

话说到这里,郑九成偷偷瞄了一眼皇上,见并未有不悦之色,才放下心来继续奏道:“那班士子们曾经言道,前番主考官刘三吾偏向江南籍人,皇上体恤民情,命二次复审试卷,北籍士子感恩戴德,谁想张信与刘三吾同为一体,现在坊间盛传,刘三吾为掩饰其罪,嘱咐张信专以劣卷呈给皇上,实有欺君之罪……。”

朱元璋听后,重重的看了朱允炆一眼,随后又慢慢将目光收回,依次从群臣脸上掠过。百官顿时觉得头上像座山似的压来,尽管皇上已经是老态龙钟,单单这一瞥,就如此慑人心魄,直逼得满朝齐文武刷刷低下头去。半晌,百官方听得上面沉沉地说道:

“朕甚失望,不过月余,就敢通同舞弊,蒙骗朝廷,招致民怨沸腾,京师不安!”

听到此言,百官的目光齐刷刷的朝刘三吾望去。

始终未发一言的刘三吾却是紧闭嘴唇,七十八岁高龄的脸上呈现出一片死灰。虽然往日倍受宠信,无奈这回却是辩无可辩,只是带头跪在殿上。纪善、白信蹈、翰林侍讲张信以下官员见了,也全都依次跪下。

朱元璋的眼光再次扫向郑九成,问道:“可有人愿意在帝前对质?”

“有两个举人被举荐为代言,迫切求见陛下以陈禀冤情,现在宫外候旨。”

朱元璋示意身边的太监前去将其引上朝来。不一会儿,在奉天殿外跪候着的两人被引上殿来。虽然不中,但毕竟是读书人,大礼参拜后,一脸镇静,直直地跪在阶下听旨。

朱元璋向下看去,见二人均是青年,生得眉目舒展,落落大方,便问道:

“你二人是何方人氏,叫甚姓名?”

其中年纪稍大的一人奏道:“启奏陛下,臣等二人是山西不第士子王恕、焦胜。”

朱元璋见答得爽利,心里生出几分欢喜,于是问道:“朝廷取士,全凭一纸试卷,朕唯恐阅卷官员有误,另命翰林侍讲张信重审,你等为何仍然不服?”

王恕、焦胜原是拼着性命来觐见天子的,见皇上没有降罪,已是诚惶诚恐,忙又将刚才郑九成之语重复了一遍,说的极为熟络,显然是早就打好了腹稿。

“朝廷机密,朕虽是九五之尊,也未曾听说,你等又何从知道?”

王恕帮腔:“举子中也有颇知内情的,整个京师的北方士子无人不知,都已传遍,臣等不敢有半句编造。”

焦胜又言:“皇上既然宣召,以学生以为,应和我能北方士子所料相差不远,此次复阅,又尽是我北方士子不才,难道天下才子尽出江南乎?”

……。。

朱元璋听后无言,挥挥手,便有太监将二人又引了下去,转过头来,脸上已经是带了一股肃杀之气,连在一侧的朱允炆都能感到其身为帝王的威压。

不再多言,也不再询问,朱元璋咬牙降旨:“将全部落榜举人的试卷调进宫来,朕亲自复审。”

郑九成出班接旨,看到那黑压压跪着的几十名考官,朱元璋脸色显得愈加难看起来,指着刘三吾等人道:“将这干人等,连同那些中举的士子全部交与刑部查勘,朕怀疑其中有舞弊之嫌,七日之内查勘清楚后,再回奏与朕知晓。”

便有刑部右侍郎暴昭出班接旨,还未起身。就听见沉默已久的皇太孙说了一句:“且慢!!!”

百官目光所至,才发现一直默不作声的皇太孙不知什么时间已经站起身来,朝朱元璋深深一辑,奏道:“皇上,臣也有事启奏。”

也不知为何,随着皇太孙的站起,出班接旨的刑部暴昭竟然又退了回去,刘三吾等人有些吃惊的看着平日温文尔雅的殿下,心里虽然希望能够脱罪,但却是不想看到殿下和皇上发生冲突。因为这样对太孙殿下的前途十分不利,再怎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纲常伦理之所在。

何况评点文章本无一定标准,见仁见智、各有所云原是常情,维持原榜也的确会使人生疑,他们也十分期盼能够通过查勘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正文第一百一十一章喜讯

不管朝堂之诸位大臣是怎么一个想法,看见孙儿站出来,朱元璋倒是松了口气,其实,从开始朱允炆装病不问科举风波之事,身为皇帝的他就知道孙儿的这种不问,反而是对此事关心的具体表现,所以一直在猜测着朱允炆会怎么样为刘三吾等人求情。。

朱元璋也正期望着这个机会,好趁机敲打一下孙儿,告诉他怎么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对于朝臣怎么恩威并施,看待事情要如何的纵观全局。

身为帝王数十载,难道不清楚自己所用之人是何等品格?难道孙儿真的以为自己认定是刘三吾等人营私舞弊?

北方地区,在历朝因为诸多因素,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自前唐以后,更是饱受战火摧残,又被蒙元统治了近百年,大明收复其地虽然是众望所归,但毕竟是以武力得之,死于无辜之百姓不计其数,而士子质量也大不如江南人才辈出,这些原因朱元璋心知肚明。

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要利用科举取士来笼络北方文人对朝廷的忠心,不错,科举取士是要公正、公平、讲究的是依文取士。但是朱元璋最多考虑的是北方的安定,要安抚北方人士,这就是国之大计了。在政治面前一切都要让步。

而刘三吾、张信等人只从公平、公正的角度依文取士。当这两方出现冲突时,孰重孰轻就成了大是大非问题了。刘三吾、张信只是一介生,不懂得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抱着死理不放,这是一种偏执,可以赢的可怜和尊重。但作为国君是要坚决把握政治方向,因为政治方向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所以对于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姑息。

而自己也不是没有给他们机会,让复阅试卷,已经是一个机会了,稍微有些为官经验的人就能看出自己作为帝王的想法,可是仍是出了一个这样的结局,怎么能不让朱元璋心存恼火,身为帝王者,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官员们连成一气,杀胡惟庸做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吗?

朱元璋这样想着,反而不着急追究刘三吾等人的责任,静下心来,倒要听听孙儿要说些什么。

朱允炆整整思路,奏道:“皇,其实今日臣之所奏,与科举之事毫无关系……。”

殿内一片肃静。所有的朝臣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一动不动,躬身鹤立,不敢出声,不敢仰视。就听朱元璋咳嗽一声,清了清嗓门,说道:“既无关系,那又为何阻拦朕查处呢?”

“臣不敢阻拦,不过最近皇不在京师,今日臣入宫请安时,又由于时间仓促,所以有些事情未能及时奏报,但臣以为是天大的好事,皇听后,说不定会龙颜大悦,赦免了老师也不一定。”

“那太孙不妨说说看是什么好事,要是朕心不悦,可要治你欺君之罪……。”朱元璋的心里已经生出了一种不祥之兆,在他的印象中,孙儿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从容过,自己虽然离京,但是在京师中自然也安排了眼线观察事物,可是由于昨日方回,今天又被百官催请,还未来得及了解情况,难道允炆就那么的胸有成竹?

百官也是心里捏了一把汗,难得见皇这么好的脾气,也幸亏是太孙殿下,换了旁人,在陛下盛怒之际在这里东拉西扯,可能话未说完就被拉出去廷杖了。

“臣要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宫詹事府司直郎从琼州归来,不但寻到了野败,而且在琼州知府吴雪凡的支持下,试种成功,推广之下,可使我大明水稻平均增产两成以,长此以往,我大明再无饥荒之忧了。”

东宫詹事府司直郎是杨杰在东宫时担任的职务,朱元璋一时没有明白过来,犹豫了一下,当听到可以使大明水稻增产两成后,才省过来说的是杨杰,但是这个喜讯还是让他十分意外的高兴,当时大明的耕地面积为八百余万顷耕地,就算是之忧四分之一数的水田,而江南水田亩产一般单季为四石左右,就算是双季最多为六石左右,要是增加两成的亩产,朱元璋在心里算了一下,一顷为五十亩,一亩一年要是增产一石,那可就是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了,而孙儿所说的大明再无饥荒之言也非大放阙词。

刚才如鹤立的群臣此时却是已经呆若木鸡了,没有算明白的还在盘算,心思机巧些的,早已经出列赞颂“圣洪福,天降祥瑞”云云。朱元璋座在龙椅轻轻点头,虽喜色未能行于表面,但是内心已经对此事增加了几分嘉许。

“那杨杰现在何处?宣他来,朕要赏赐与他。”朱元璋说道。

但是朱允炆却没有给老朱这个机会,又说道:“司直郎正在朝房等候召见,不过臣还有第二件喜事要启奏皇……。”

“琉球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合并,并遣国使前来觐见陛下,但礼部郑尚只遣了侍郎接待,琉球国使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东宫,未曾想到的是,臣带病接见,却听说琉球国因不堪被海盗骚扰,决定举国内附我大明,从此我大明又增添海外疆土,皇说这算不算是喜讯呢?”

谁知道这开疆拓土的事情,朱元璋听说,却是摇摇头,道:“海外蛮夷,为利驱使,现在为海盗之患所忧,就决定内附,到太平时又要反悔,何喜之有,回了他们。大明可帮其驱逐海盗,但内附一说,就此说过。”

朱允炆并不意外,在此之前,他早已经做好功课,知道朱元璋无意于海外,否则也不会有禁海一说,而且早已将琉球等国设为“永不征伐之国”,老朱又是一个极为好面子的人物,哪能食言呢?当下也不反驳,继续说道:

“琉球国为表示内附之诚意,特献一份意外的礼物……。”说到这里,朱允炆整整衣冠,隆而重之的又是一拜,才继续奏道:“恭喜皇,大明良将失而复得,颖国公傅德在洪武二十六年因追击倭寇中伏失踪,竟然被琉球商船求获,辗转之下,今日方重返我大明…。。。”

朱元璋听到此话,才有些失色,竟然从龙椅坐了起来,紧盯着朱允炆道:“这是真的?”

心里其实也十分紧张,和洪武大帝摊牌,这种心理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了的,虽然是老迈的朱元璋,可仍旧是皇帝。朱允炆只能尽量保持脸的笑容,一副为国为民的模样,回道:“不错,臣原先也不相信,但是见过来人,的确是颖国公,在东宫任职的傅雍与他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好不感人,颖国公虽然在海饱受风尘,但是依旧康健如故,实乃我大明之幸事也……。”

其实后面的话,朱允炆说也是多余,吃惊后的朱元璋根本没有听进去,朝臣们看皇可能是因为失而复得的喜悦,但是没有人比朱元璋知道自己心里的惊讶了,要不是傅德出海失踪,可能已经被自己诛杀了。

可就是那么巧,当时自己刚起杀意,傅德就出海据说是殉国了,因为当时其子傅雍在东宫效力,没有了后患,所以这几年傅德已经渐渐淡出朱元璋的记忆,未曾想到又突然说其未死,又回到京师之中,惊疑之下,看到孙儿那从容的神色,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作为帝王的敏锐感觉使他相信,此事和皇太孙脱不了关系。

朱元璋这时是真的有些生气了,一种被人猜透的感觉的确不好受,但表面仍是若无其事,心想,你傅德逃得性命也就罢了,可还敢在京师朕的眼前出现,难道你觉得朕老了,刀就不锋利了吗?

心里那样想,嘴里却笑着说道:“颖国公平安无事,自然是我大明幸事,不知道傅爱卿现在何处,朕多年不见,倒是想见见这个故人了。”

朱允炆心道你想杀他还差不多,连忙回道:“那臣就要奏第三件事情了,还请皇听了之后息怒,以保重龙体为是。”

朱元璋闷哼一声,挥挥手,似乎连话也不想说了,见状,朱允炆奏道:“臣病愈之后,翻阅都察院奏疏,看到有御史弹劾武定侯郭英,皇命皇亲会议其责,后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驸马梅殷、陆贤、谢达等六人共赴武定侯府稽查,却不见武定侯的踪影,才知武定侯护卫皇巡游,为防止朝野之间议论,臣遣东宫宿卫暗访……。”

“谁知,真的查出一些端倪,武定侯近年来蓄养家奴已经逾制超出了三百人,于我大明律法规定之八十人相差甚多,而且擅杀家奴五人,为了对抗皇亲会议稽查,又命家奴分散各地,意图混交是非,欺瞒皇……。”

“更有甚者,据驸马都尉欧阳伦指认,私茶一案也系武定侯主使,并交出武定侯当初写给陕西承宣布政使甄仁、提刑按察使张定的信作为证据,而且据东宫宿卫审讯,武定侯和当初蓝玉一案有涉……。。”

没有说完,朱元璋便恨恨的打断朱允炆的话,才觉察到自己一直在站着,于是慢慢的坐下,才直接问道:“朕问颖国公之事,你怎么尽说一些不相干的给朕听?”

“皇,这其中有很大的关系……。”朱允炆咽了一口吐沫,鼓起勇气说道:“那郭英犯我大明律法甚重,秉承皇的旨意,坚决不能姑息,鉴于其一直在皇身边,所以此事臣一直未敢声张,不过昨夜,臣已经命人将其拘至天牢,听候发落,至于颖国公,臣因那郭英执掌禁军多年,心腹众多,臣怕其属下有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之举,特命颖国公率领东宫诸卫携琉球国甲士前往接管京畿大防,以备不测……。”

说到这里,且不说朱元璋刚刚坐下的身子骤然站起,指着朱允炆不知说什么好,但见朝堂之的百官也嗡嗡响成一团,窃窃私语的不知说些什么。

:有些意外吗?朱允炆不动手则已,动手就是必胜,记得虫子说过,面对朱元璋这样的强势皇帝,要么就老老实实听话,要么就要一击致命,猪脚监国多年建立百官中的威信,然后就是等着适当的时机出手。

可能有大大怀疑虫子的构思,言道其实在皇宫大内直接软禁了老朱不算了,这样做是多次一举,虫子认为不然,作为猪脚一向以仁和待人,也是时机增加一些威严,朱元璋老去,控制力大不如以前,既然积蓄了这么多力量,为什么不接机用皇帝立威呢?有什么意见,可以加群参与讨论,群号在简介中有。谢谢死鬼情赞助。

正文第一百一十二章接

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十分震惊,不由得都偷偷地窥视着皇帝的表情,白发苍颜的老皇帝软弱地倚着龙椅,眯着的双眼中透着一股谁也说不清的光芒。微微欠身,喉嗓里轻声发出谁也听不清喃喃自语,似乎想表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