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官人-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合着想不出办法,就不让睡觉?”胡潆苦笑道。

“抱歉洁庵,我已经破釜沉舟,”周新无比坚决道:“如果今天你不帮我,我便直接进京告御状去!”

胡潆看着周新的表情,知道他是认真的,心里不由掀起滔天巨浪。按察使进京告御状,无论成败,他的仕途都毁了。道理很简单,只要你不是别有目的,那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为官为臣之道。周新把仅限于浙江一省,甚至是杭州一府的事情,闹到京城去,变成朝野瞩目的大事,朝廷固然要给天下人个交代,但从皇上到阁部,对周新的恶感也可想而知。

更何况,狠狠扇了纪纲的耳光,他能不对周新恨之入骨?若是恶了皇上,又被这个锦衣卫大头子盯上,周臬台名声再大,也怕是难以善终了……

所以周新说‘破釜沉舟’,一点也不夸张。

“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这么干!”胡潆断然道。

“我生性孤僻、朋友不多,若是有事,请你照顾我的家人。”周新却低声道。

胡潆先是一怔,沉默了少顷,终于开口道:“事情应该还没有到这一步,我干不了的事儿,我们还可以找别人……”

“谁?”周新眼前一亮道。

胡潆望着周新,心头突然升起一丝明悟,指着他笑骂道:“好个你周日新,就盼着我说这句了,对吧!”

第二百一十八章大幕徐徐展开

“我可没这么想。”周新断然否认道。

“嘿……”胡潆也不以为意,只是摇了摇头,便不再纠缠这个问题。看了一会儿烛光,他整理下思绪,缓缓道:“其实,你今天不说那些话,我也会向那人求救,我可是向人家拍了胸脯,要保证王贤的安全。”

“是吧……”周新面色如常,心中却发出一声感叹,自己果然没猜错,胡潆如此看重王贤,绝不只是他本人多厉害,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不然当时王贤就算多出色,也不过是个小吏而已,胡潆怎么可能就认准了他呢?“那位到底是谁?”

“是郑和郑公公……”胡潆低声道。

“郑公公?”周新轻声道,如果说死太监里还有最后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肯定非郑和莫属,只是郑和怎么会跟王贤扯上关系呢?

“去年王贤到苏州的时候,郑公公也在苏州,他们是那时认识的。”胡潆淡淡道。

“原来如此……”压下心头的疑惑,周新道:“但是内官不许干政,郑公公也不合适吧?”

“郑公公当然不合适,我也没说找郑公公。”胡潆垂下眼睑道:“郑公公怎么可能和王贤看对眼呢?”

“我也觉着,风马牛不相及嘛。”周新一脸奇怪地问道:“那还能有谁?”说完恍然道:“你是说……太孙?”他想起来了,去年郑公公是陪着皇太孙,代表永乐皇帝,到胡广胡阁老家致祭……

“不错,正是太孙,这一年里,他不时让人询问王贤的情形,还让我帮想办法帮他弄个出身……”胡潆现在提起来,还是一脸不可思议道:“我实在想不到,他俩是怎么好上的,但我听说太孙虽然文武双全,也爱玩得很,尤其喜欢斗蟋蟀,也许王贤就是靠这手,巴结上皇太孙的吧。”不得不承认胡钦差直觉吓人,竟然一猜就猜着了,或者,他的消息灵通到了入微的地步。

“竟然是太孙……”周新脸上闪现喜色,谁都知道,永乐皇帝十分喜爱这个孙子,在册立太子的第二年,便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据说当年永乐皇帝很犹豫要不要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是解缙说了句‘看圣孙’,才一锤定音的。

不管传闻是不是真的,永乐皇帝对太孙的宠爱绝对是真的,周新闻言面现喜色:“那就好办了……”

“没那么乐观。”胡潆却摇摇头,“太孙今年还不到十六岁,皇上还把他当成个孩子,虽然时常考校他政事,但这跟他主动提,是两码事。”周新这样的纯臣,对微妙的朝局欠琢磨,胡潆身居江湖,却和朝中联系更加紧密,更能把握朝局。

“你的意思是?”周新压低声音问道:“太子?”

“只能是太子了。”胡潆缓缓道:“太子位居东宫、协理朝政多年,如果他肯帮这个忙,皇上是会给他这个面子的。”

“面子?”周新觉着刺耳道:“这是国事,跟面子有什么关系?”

“老兄这话有点迂了,”胡潆摇摇头道:“哪个上官跟前都围着几个手下,还不是谁面子大谁的话好使?在皇上面前也一样。”顿一下,他决定说得更明白点:“如今在皇上面前,面子最大的有五个!”

“哪五个?”周新的心忍不住怦怦直跳,这种深夜闭门谈宫禁,实在是有些刺激。

“头一个自然是黑衣宰相姚广孝。”胡潆小声道:“但是他这十几年来,除了悉心教导皇孙,就是专心当他的和尚,什么事儿都不掺和。”

“嗯。”周新点点头,这好理解,当初姚广孝还是道衍和尚的时候,一心一意怂恿永乐造反,又送白帽子,又找袁天师给朱棣算卦,可以说,朱棣最后决定起兵造反,他得占六成因素。在靖难之役中,他又是头号谋臣,朱棣所有事情都找他商量,那些不足为外人道哉的事儿,他都一清二楚。基本上,这样的人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兔死狗烹。

但朱棣是个恩怨分明的人,虽然嗜杀,但不像他爹那样滥杀。而且姚广孝相当知进退,帮着朱棣夺了天下,却绝不邀功请赏、也不恋栈权力,一副大隐于朝的架势。这让朱棣很是放心,是以多少年来君臣相谐,竟更像是一对朋友,但想让姚广孝开口说话,是谁也办不到的。

“第二个是汉王。”胡潆叹气道:“这也不用说了吧……”

“不用说了……”周新点点头,皇上最钟爱的孙子是朱瞻基,最钟爱的儿子却不是他爹朱高炽,而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勇武无匹,极类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还几度救过朱棣命,朱棣也曾经当着众文武的面,许诺将来传位给他。

虽然最后皇帝迫于朝臣的压力,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嫡长子,但是对朱高煦的宠爱无以复加,迟迟不让他就藩不说,外出打仗还让他领兵,回京又允其参与军机,一切地位与太子同,令人不得不多生遐想……皇上是不是找机会,准备随时换人?

但这不是人臣该议论的话题,而且汉王跟纪纲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不捣乱就不错了,还指望他帮忙?

周新心中默念几声‘罪过’,便问:“第三个呢?”

“内官监总管郑公公。”胡潆道:“他是皇上最信任的人,可惜内官不能干政,虽然面子大,却不好乱说话。”这个年代司礼监的地位还很低,内官监总管才是大内总管。

“当然。”周新点点头,道:“郑公公战功盖世,文韬武略,皇上曾说他要不是宦官,肯定可以封侯。不过也正因如此,皇上对他才会完全信任吧。”

“是,前年太孙南下,皇上不放心任何人,竟让郑公公随行,足以说明问题了。”胡潆点点头。

“那第四位呢?”周新心说,这该轮到太子了吧?

“第四位,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提到这个名字,胡潆的声音不自觉小了很多,仿佛怕被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听到似的。

“唉……”周新叹了口气,也是,大特务头子能不受信任么?只是竟然排在太子前头,实在让人气闷。“难道太子只能排到第五?”

“其实第五是赵王……”永乐皇帝一共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出,赵王朱高燧是老幺。幺子总是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而且朱高燧生得风流倜傥,文采灼灼,论起聪明才智来,是大哥二哥拍马也赶不上的,是以皇帝对他的喜爱,仅次于汉王,远超过太子……

胡潆说着叹气道:“其实就连蹇天官、夏司徒,也比太子更受皇上待见,只不过有储君的名分在,皇上也不好太过分罢了。”

“那太子还能说话么?”周新虽然对太子的处境有所耳闻,但着实没想到,竟是如此的糟糕。

“正是因为处境艰难……”胡潆沉默好一会儿,才轻声道:“所以才不得不说话。”

“也有道理。”周新点点头,面现忧色道:“只是这件事,会不会被牵扯到太子和汉王之争?”

“那也是没办法的……”胡潆苦笑道:“除非能请动姚广孝,否则天下除了太子,还有谁不怕纪纲?”

“唉……”周新神色郁郁道:“千万不要成为千古罪人,要不再想别的办法?”

“就这么办了!太子虽然不受宠,但毕竟是四年的世子、十二年的太子了!身后有百官支持,头顶有祖宗护佑!岂能任汉王、纪纲之流欺压?该出手时就出手,胜负也在未定之间!”胡潆和周新的态度竟掉了个个儿,现在是周新开始犹豫,胡潆却跃跃欲试:“何况,我们把这事儿报上去,做与不做,该怎么做,决定权在太子手里,他若是觉着不妥,大可不做就是!”

“也是。”周新点点头,从永乐皇帝对建文旧臣大开杀戒起,朝廷法司便形同虚设,这世上敢跟纪纲叫板的,实在太少了,求助于太子,似乎是唯一的办法了……

两人议定之后,周新连夜将杭州发生的人间惨剧写成了厚厚的条陈,然后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其实你可以不署名的。”胡潆轻声道:“让太子知道就行了。”

“不,我必须署名。”周新却坚定地摇摇头道:“一旦有事,该我的责任就是我的。”

“唉。”胡潆叹口气,不再阻拦。接过条陈,贴身收好,却苦笑起来:“你这样一弄,我也得找人托孤了。”

“抱歉。”周新满是歉意道。

“谁让我摊上你这么个朋友?谁让我是劳什子钦差呢?”胡潆却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早就下定了决心,他朝周新抱拳道:“你等我的消息吧,成不成,最多五天,给你回话!”

“拜托了!”周新深深一揖。

“定不辱使命!”胡潆说完,转身上轿,离开了布政司衙门。他本来就该进京向皇帝汇报了,来杭州也是顺道,是以离开杭州,便星夜兼程赶往京城。

第二天下午,他便赶到了六百里外,虎踞龙盘的金陵城下。这里是大明的都城,自然是天下最大的城池!城墙用大石条奠基,完全用青砖包砌,高达五丈,且城墙依山带水,尽占地利,十分坚固。从南到北皆据岗城之脊,犹如一条青色的蟠龙横卧!此时万里无云,天上的红日斜照在这蟠龙的鳞片上,一片金光闪耀,好一派气运鼎盛的大国气象!

京城城门城下,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对所有进出的人都是敞开的,不过寻常百姓是要出示路引的……当然胡潆不用,凭着卫士手里的那面代表钦差的杏黄旗,便径直入城,赶在宫门落锁前递了牌子,才回家歇息。

第二百一十九章太子

大明开国,天下定鼎后,太祖皇帝朱元璋,立志要立万世之基、建千古雄城,遂在前代的基础上,大力营建金陵城,用了二十年时间,上百万人力,建成了这座天下第一大城!

是的,天下第一大城!它号称城周九十六里,城高五丈!开设十三座城门,城内纵横交错十几条大街,条条极为宽广,虽九轨亦可并容!

在这都城的核心部位,自然是宏伟威严的皇宫禁内,宫殿楼阁达上万间!皇宫四周,星罗棋布着繁多的百官僚署,分布着王公勋贵的豪华宅第,构成了这个皇城,乃至大明朝的上层世界!

但真正闪耀无穷魅力的,是内城之外,那属于大明百姓的花花世界。当年为了提高京城的实力,朱元璋一声令下,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富庶之地,迁来富户三十万,命其永居京城。又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工匠轮班到京师的官营厂局服役,城中的固定人口便超过百万。

看那蜿蜒的秦淮河畔,道观、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街上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彩楼招牌林林总总,好一幅繁华、富庶、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流动在雨花台、鸡鸣寺、玄武湖、清凉山、莫愁湖、朝天宫、夫子庙……那一系列钟天地灵秀、夺鬼神造化的美景之中!

紫禁城中奉天门前,召集百官上殿的钟鼓齐鸣声;

秦淮河上的画舫花船中,名妓才子的浅吟低唱声;

夫子庙前的街市上,商贾百姓叫买叫卖的嘈杂声;

鸡笼山麓的国子监里,过万太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还有那码头酒楼中,各国使节商人的外语藩言声;

千百个声音汇成一个声音——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这就是大明朝的都城京师城!

这座完全由太祖心意建造的都城,自然充满了太祖皇帝的意志。朱元璋将京城分为了相对独立的三个区域,东城是皇城,北城是驻军防区,南城是百姓的活动区域。四十年过去了,尽管市民自发地变迁,已经将这种人为的划分,侵蚀得七零八乱,但越是靠近皇帝的地方,就越严守着祖宗的制度。

到了皇城内,则一切按照礼法、布局严谨,虽一砖一石、也绝无丝毫逾矩乱法之处,历经四十余年没有任何改变!

皇城内的核心,自然是大内紫禁城,其次便是皇宫东边的太子府,因为位于内宫之东,故而又称东宫。

东宫太子府恢弘尊贵,规制仅次于大内,高于诸王众公侯,体现着此间主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贵!

然而太子爷的脸上,却已经很久没有展露过笑容了,取而代之的是忧谗畏讥、战战兢兢,虽在书房安坐,心中亦不安稳。

为了让太子心安,几位东宫的讲官每日轮流为他诵《黄庭》,讲《内景》,今日值讲的是太子洗马杨溥,他性情儒雅、冲和淡泊,讲些黄老道经最合适不过。

“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

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

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

檀香悠悠,杨溥的声音也悠悠,果然让太子不再那么焦虑,还露出神往的表情,轻声重复道:“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小杨师傅,这《内景经》真有如此神奇,可使人白日飞升?”

“这个……”杨溥是儒者,子不语怪力乱神,现在为了给太子解忧,才念些黄老的东西,也没法否认,只好硬着头皮道:“回殿下,臣观古书,常见白日飞升、立地成仙之事,想来或许有高明道士,毕生勤修苦练,得以超脱苦海。”

“真让人羡慕,”太子体型肥大,双耳垂肩,面似银盆、慈眉善目。其实他才三十六岁,比杨溥还小两岁,但因为肥胖和忧虑,反而显得要比对方老不少:“真想学学啊……”

“殿下切不可生此念,要知道修道成仙只能度自己,于世人无补,”杨溥断然摇头道:“殿下修的是圣道,救的是天下人,这份功德仙道远远无法比拟。”

“修圣道,救天下人?”朱高炽的脸上,浮现出悲哀的神情道:“孤连身边人都救不了,还奢谈什么救天下人?”

“殿下……”杨博痛心地望着太子,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殿下还没从沉重的打击中走出来!

给一位强势皇帝当太子,很难,要是还有个更优秀、更受宠的兄弟在一旁虎视眈眈,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话绝不是矫情,而是朱高炽十年太子生涯的真实写照……

虽然早在永乐元年,他就被立为太子,但朱高炽很清楚,他的父皇想立的是自己的弟弟汉王高煦,而不是自己。这也很容易理解,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