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官人-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的富阳县,二尹三衙四老典成了具体办事儿的,魏知县大权独揽,却对王贤言听计从,在赈灾这件事上,甚至让他全权谋划,自己都听候差遣。因此刁主簿等人阴阳怪气地说,现在富阳县一个坐的泥塑县令、一个站着的青衫县令……

司马先生也向魏知县提过这茬,然而魏知县浑不以为意,他说汉高祖治国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带兵不如韩信,为什么三位却是他的手下?无它,因为刘邦能识人驭人。

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两人的地位相差太大,魏知县不担心权威会被王贤夺去。

其实若有可能,王贤也不想这样锋芒毕露,但非常时期,赈灾最大,一个弄不好就是鸡飞蛋打,根本容不得他藏拙。

之前王贤最担心的,就是灾民们会不会不接受‘以工代赈’和‘以工付租’,闹出什么事端来。直到这会儿,看到大部分人都平静地接受了安排,他心里的大石才落了地。

甭管他的计划多高明,首先得都接受他的玩法才行。好在这年代的老百姓还是很淳朴的,作为灾民更是小心翼翼,对于官府的安排,只要不太过分,都会逆来顺受。

至于富阳百姓之所以如此配合,除了王贤相对合理的安排外。还因为魏知县宣布,但凡为灾民提供住房、且不出问题的人家,都可以蠲免全年赋税。但还不够,这种几乎牵扯到每一户人家的大动作,没有大户巨室的支持,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魏知县以不大修黄册为条件,换取到富阳大户的支持……

对此魏知县十分痛苦,但他也知道不以此为交换,那些老奸巨猾的大户,是不会配合的。

“不大修就不大修吧,只要能漂亮地完成赈灾,东翁的声望就足够了。”司马求安慰他说:“本来重修黄册就是个雷,就算修成了,东翁也不大可能全身而退。”

“本官也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魏知县叹气道,“但为了重修黄册,我与仲德去岁费尽心力……”

“老师无妨,”王贤笑道:“没有去岁捕到的鱼,怎能换来熊掌?”

“也是。”魏知县闻言露出笑道:“是不是不用修黄册了,你感到如释重负?”

“知我者老师也。”王贤不好意思地笑道:“学生也不想把父老乡亲都得罪了,最后没法在富阳立足。”

“唉,乡愿,德之贼也,果然不虚。”魏知县摇摇头,揭过此事道:“一定要把赈灾办好,不然为师可就‘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是。”王贤沉声应道。

得到乡绅大户的支持后,王贤才能号令动富阳县的县镇乡村,他除了下令各里限期腾房外,还命各里长甲首负责灾民的看护任务,约束乡里刁民,严禁骚扰灾民、敲诈钱财。如有违反,以‘破坏赈灾’的罪名扭送大牢,不死也得脱层皮……

各县长官为何最不愿接收灾民?因为这些外来户会跟土著抢食。哪怕不需要官府放粮,他们还是会抬高当地粮价,挤占土著的营生。是以各县都把灾民视为包袱、看作累赘,自然百般抵触。

王贤却不这么看,他知道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灾民们不过是失去了家园,却没有失去劳动力。若非海啸让他们成了灾民,富阳县焉能获得这么多廉价的劳动力?

把这些劳动力调动起来,他们怎么可能还是累赘呢?而且只要安排得当,完全不会挤占富阳人的营生,反而会极大的促进富阳的发展。

具体该怎么做?王贤那个来自六百年后的灵魂,实在是再熟悉不过,那便是大兴土木呀!

当魏知县为三万灾民无所事事,必然会滋生是非而发愁时,王贤献计道:“老师,您不是一直发愁,本县的田地太少,以至于粮食太依靠外购么?如今有这么多便宜的劳动力,为何不趁机大造梯田呢?”

魏知县闻言眼前一亮,好主意!

要知道朝廷对官员的考察,是以人口和田亩为两大重点的。不能增加人口,开出荒地也是极好的。而且官府开出荒地来就是官田,最对朝廷胃口!

富阳这地方比较特殊,八山半水分半田,适合种庄稼的平地,只有全县面积的一成半,且又被住宅地侵占,能到一分田就不错了。再想扩大耕地,只能造梯田了……

富阳最不缺的就是山丘,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梯田,不过却大都是茶园,因为起先种茶的收益比种田要高。但当大家都开始种茶时,茶价渐渐下行,粮价却渐渐上扬,如今种茶和种粮的差距已经没那么大了。而且作为县衙来说,更应该考虑的是民生,尤其在这个年代的官员看来,八成的粮食靠购买,实在不成体统。如果能增加田亩,让本县粮食产量提高一些,实在是再好不过。

“好,你这就定出章程,除老弱病残者和年幼儿童外,让灾民们都去营造梯田,以工代赈!”魏知县兴奋的直搓手道:“此法甚好,可谓一石四鸟!既让灾民有事做,不至于滋事,又给本县增加了官田收入,还能缓解本县的粮食受制于人的状况。再则,也让赈灾粮食的发放有了依据!”

“此事学生已经与工房的人商量过了,他们负责找富有经验的老农,来指导造田。请老师亲自负责工程指挥和赈粮分派之事!”王贤沉声道。

“哦?”魏知县一愣,旋即明白过来,大笑道:“好,本官也亲自去挑石造田,给富阳百姓留一段‘魏源田’!”

人人皆有所好,魏知县不爱财不爱色,只爱个名。到时候就算只造出几百亩梯田来,造福百姓有限,却仍可堂而皇之地写进县志、勒石刻碑,乃至当作先进事迹报上去,又是一段清名在人间!

第九十九章领养任务

现场指挥是为了体现魏知县建造梯田之功,赈粮分派则是在灾民中树立口碑,将来这些人回到家乡,亦能将他的美名传扬四方,对魏知县来说,这比升官还要爽。

见王贤忙于筹划之余,还不忘为自己扬名,魏知县心里那叫一个感动,“仲德,你为为师做得太多了,为师都不知该如何感谢你。”

“老师言重了。”王贤忙谦虚道:“这都是学生的本分。”

“仲德,为师必不负你!”魏知县感激地握着他的手道。

“老师……”王贤不着痕迹地抽出了手。

于是感情进一步升华的师徒二人,用了几个通宵,敲定了百姓出房安置灾民,县里以工代赈,灾民以工付租,为县里修桥铺路、建造梯田的大致方略,又一一细化,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但让两人伤心不已的是,前日三位道台对这个方案都不感冒,孙道台甚至有等着看好戏的意思……更悲剧的是,为了落实方案,昨天魏知县去杭州,向郑藩台和虞知府汇报,二位上司竟也同样不看好……

郑藩台说的比较客气,“魏知县能针对以往存在的弊端,改革赈灾之法,很值得嘉许。只是……赈灾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你这套新法未经验证,万一有什么地方考虑不周,会不会满盘皆乱?”

虞知府则从另一个角度质疑道:“这法子是否行得通,先放在一边。单说安置灾民还要收房租,难免为士林诟病。”

“府台容禀,房租是直接交给房东的,县里一文钱都不过手。”魏知县辩解道:“包括以工代赈,都是为了给富阳百姓个交代。再说让灾民自食其力,也省得他们无事生非。”

虞知府这才不再说什么。

不夸张地说,一众上司都对他的赈灾新法不以为然,只是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修改,才勉强同意他尝试一下的。魏知县的压力之重可想而知,王贤的压力之重,亦可想而知……

为了开个好头,魏知县亲自带人上船,向灾民展示诚意、宣布政策,来一艘船说一遍,不打一点折扣。王贤则带手下在码头一丝不苟地登记灾民,分配住处。没白没黑忙了三天,才接收完三万灾民。

但三万灾民无法一刀切,其中两万七千多人顺利完成登记,领到口粮分到住处,剩下近三千人……主要是在海啸中失去亲人的孤老伤病。这些人没有劳动能力,又没人愿意接收,必须要另加对待,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要指望本县生老病死四大官办慈善机构了。

孤儿孤女由慈幼局收养,孤老残疾由养济院收养,需要治病疗伤的,归安济坊收治,实在治不了的,由漏泽园负责下葬……

这四大慈善机构由官府所办,委任素有名望、亦有爱心者为负责人。县里每年拨给经费,乡宦士绅们也会捐给善田,以维持这一恤幼养老、生养死葬的体系运转。

魏知县上任后,更是将这四大机构视为‘仁政’的体现,经费给得很足,对其负责人也很是尊敬。是以这四位虽然无官无职,却一个个当得有滋有味,对王贤这位财神爷,自然想方设法地讨好。

但这会儿,除了负责漏泽园的那位,另三位都一脸吃了黄连的样子。

“大官人啊,你不能这样哇……”慈幼局的局正李三才,苦着脸道:“慈幼局原先不到三十个孤儿,这次一下塞给我六百个,整整多出二十倍,还不如拿刀杀了我!”

“是啊大官人,”养济院的柯守业也一脸痛苦道:“就是杭州府的养济院,也养不了七百个老头老太太……”

“一千多伤病号,上哪找那么多大夫救治啊?”安济坊的管事叫张懋轾,是本县道会司道会张懋轩的弟弟,兄弟俩手里有朝廷发给的道士度牒,以名山大派的嫡传弟子自居。但平日里不穿道袍、喝酒吃肉,甚至还娶妻生子,让人怀疑他俩的度牒是不是花钱买来的?

“你不是经常说,医生只能治小病,大病还得道士治,”路过的吴大夫冷笑道:“不是有符水、咒语么,还找大夫作甚。”

“人太多,法力有限。”张懋轾干笑道:“还得靠老哥的草药哇……”

“我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吴大夫冷笑一声,继续去给病患检查,还给众人泼下一盆冷水道:“而且许多灾民别看现在没事儿,陆续还会大批生病,县医学就这几个人,再加上私人医馆的大夫,也是杯水车薪……”

县里的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王贤也无能为力,只好对起先两位道:“你们搭个伙,慈幼局和养济院一起办,让那些老人家帮着照顾下幼儿,让那些少年帮着照顾下老人家,我再给你们从灾民中雇一批妇女,这样总可以了吧?”

“大官人就是有办法。”李三才和柯守业又问道:“这些人的衣食如何供给?”

“县里解决一部分,”王贤深感头痛,揉着太阳穴道:“但官仓里的粮食,是给富阳百姓和灾民预备的,你们还是要发挥特长……募捐。”

“募捐?”两人登时可怜兮兮道:“又要登门求人?”

“这是善举,募的捐的都有功德,那些乡宦都是大善人,都会慷慨解囊的……”王贤安慰两句,话锋一转道:“总之,县里只给你们一半的口粮,但不准让那些老幼饿肚皮,我会随时去查看的,要是有人没吃饱,二位就去跟大老爷请罪吧。”

“唉……”两人垂头丧气地应下,王贤又转向张懋轾道:“去找找令兄,让他想想办法,还有僧会司的三痴和尚。他们麾下那么多秃头牛鼻子,不会一手半手的医术,如何行走江湖?”

“哦……”张懋轾苦着脸也应下来。

打发走了一干杂官,王贤接过吴为递上的茶壶,仰脖喝净道:“册簿都整理好了?”

“嗯。”吴为点头道:“最后还是有一千多户,选择去江边住窝棚。”

“随他们住去吧。”王贤道:“你对兄弟们说,这阵子一是辛苦点,二是不要乱伸手,这是赈灾,不要造孽。”顿一下道:“让他们放心,我是不会亏待他们的。”

“大人有这句话就足够了,弟兄们不会让你失望的。”吴为说完,收起笑脸,压低声音道:“只是属下得提醒一句,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开始了,官仓里一天要出五百石粮食,就算省里小有补充,最多只能撑一个月。”说着声音更低道:“大老爷可以不算账,大人必须要精打细算啊!”

“已经没法再细啦。衣食足才能守秩序,人家吃不饱饭,是不会服管的。”王贤叹息道:“大老爷已经下令全县,在田间地头,自家院中种植瓜菜。让女人和孩子到山上去挖竹笋、野菜、还有江里的鱼虾、螃蟹,一切能吃的都弄来吃,这样可以少吃粮。”

“那也是杯水车薪。”吴为叹气道:“需要有更多的粮食啊!”

“司马先生和周洋他们几个,应该已经到长沙了吧……”王贤眺望着西南方向,可惜连富春江对岸都看不到。

“只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吴小胖子虽然生得喜相,却是个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一切顺利的话,第一批粮食应该能及时送到。”王贤不禁眉头一皱,他只恨分身乏术,不能亲自去长沙购粮。

“希望一切顺利,千万别耽误了。”吴为再叹口气。“不然可就麻烦大了。”

王贤点点头道:“但愿如此。”

接下来的日子,王贤密切关注着各方面的运转状况,灾民们基本安顿下来,开始在工房的组织下去开梯田。富阳县百姓也被要求植桑种菜,以应春荒。三家粮店的粮食都被县里管控起来,统一价钱,定量销售。官府出钱鼓励百姓下河捕鱼,上山打猎……

因为准备充分,至少在目前阶段,一切还都按部就班,看上去井然有序。除了慈幼局、养济院和安济坊之外……三家机构已然超负荷运转,但仍然无法负担如此多的孤老残疾。

没办法,魏知县只能同意慈幼局李三才提出的,将一部分孤儿孤女,分到本县中等以上人家为养子女,年十二岁以上孤儿孤女,亦可为长工丫鬟……但是灾荒年月,谁愿意家里多张嘴吃饭?除了大户人家挑挑拣拣外,普通中上之家并不感冒。

倒是那些光棍无赖,想趁机浑水摸鱼,但根本过不了户房这关,王贤不允许无业之家收养孤儿!

魏知县只好又下令,衙门带头收养,他和二尹三衙四老典,每人收养三个,其余杂官两个,经制吏一个。王贤这个户房司吏,也领了养一个孩子的任务,和林清儿一合计,便决定找个会做饭的,这样省了找老妈子……

这天去漏泽园看过义冢,嘱咐一定要把坟挖深,不能浅埋后。从城外回来,路过慈幼局时,王贤想起这茬,便让人停下马车,进了慈幼局的院子里。

第一百章玉麝

听说王贤来了,李三才忙出来迎接,又听他说是来收养个女孩儿的,李三才拍着胸脯道:“包在兄弟身上!”便亲自出去给他挑人。

“他怎么像个老鸨子?”和他一起前来,也有领养任务的吴为小声嘀咕道。

“那是因为你心里不纯洁。”王贤笑道:“像我,就想找个能洗衣、会做饭的,就没你这种感觉。”

“唉,大人还是童男子吧……”立在身后的秦守嘿嘿笑道。

“咳咳……”王贤尴尬地咳嗽两声,无疑默认了。他必须承认,因为和林姐姐现在还是姐弟关系呢……

“难怪。”秦守笑道:“不过正好挑一只瘦马回去慢慢调教,等过两年大人开了荤,也正好可以享用了。”

“瘦马?”吴为瞪大眼道:“我们要领养的是人,不是马。”

“嘿,令史连瘦马都不知道?”李三才走进来,笑道:“那是扬州那边的说法。在那边,人们会买下穷人家的女孩儿,教她们悦人之技,待长成后或是自用或是出售。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

说完他一指身后站着的十几个女孩儿道:“眼下局里最好的女孩儿,都在这儿了。”

“咳咳。”吴为竟红了脸,低声道:“就领养两个,弄这么多干啥?”

“挑呗。”李三才笑道:“看看喜欢哪个,就算是养闺女,也得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