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就就复杂得多了。

吕哲一直在推崇蒙恬的军事才能,更赞赏蒙恬对于行政上的能力,因此汉国君王想要将蒙恬收纳于麾下在汉*方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似乎吕哲是想将蒙恬收于帐下却没有做什么动作,不像是对其他人动用阴暗或是光明的手段,这也是很多人所迷惑的。

要是北上的秦军建制单纯出于蒙恬的操作。证明了蒙恬军事上的才能,可是也从某一方面证实秦国并没有完全倾向于与各国合并为一个帝国。

一个还别有心思的秦国是处在即将爆发大战的地缘之边,日后塞外汉军的补给大部分是需要路过秦境或是擦边而过。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极多,汉国那边必然是要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出来。

华夏军队历来并不怎么进行细化,首先做到相应细化的是秦军,例如该是战兵下一刻绝对不会成为辎重兵,每一名士兵也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而同一时间段的列*队还没有严格地进行战兵和辅兵的区别。也就是说,相对于秦军的正规化。六*队兵种混乱且职责模糊。

秦军在一统之战中消灭了超过了两百万的六*队,被消灭的六*队大多是没有进行过操练的建制。也就是刚刚放下农具的农夫。其实秦军中的很多士卒也是农夫,然而双方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建制的细化上存在差距。

蒙恬也从司马欣那里得到了两个汉*团的编制,可能司马欣并没有完全地交底,不过大体能看出汉国的军团到底都是什么样的存在。

与秦军相同。汉军严格划分出战兵和其它非主战人员的区别,于战兵之中又细化出各类的兵种。如骑兵军团的突骑兵、游骑兵、散骑兵、具装重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弓、弩骑兵这种远程杀伤兵种。而步兵军团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像是逐渐变成汉军主流的长枪兵数量最多,除了持盾朴刀兵、长矛兵、重步兵、弓兵、弩兵之外,一种专门复杂操作如车弩、床弩、石砲等等器械的兵种也**区分。

“原来一样是轻骑还有那么多的区别,轻骑之中还区分用来冲阵、游走、截击的兵种?”内史腾一脸的深思。

秦军也组建了新式骑兵,不过只进行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的区别,没有延伸出更多职责不同的单独兵种。也就是说秦军还没有摸索出一套关于骑兵的系统化运用体系。秦军轻骑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行军路上没有太多的军务,司马欣也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见到包括蒙恬在内的许多秦军将校对汉军骑兵军团建制序列感兴趣。司马欣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竟是亲自带人观看。

突骑兵的身影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并不少见,但是要到了东汉时期才算是真正的定型,随后的朝代中经过不断的演变,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突骑兵是两汉时期一直与草原胡人不断交锋的幽州突骑兵。

秦军将校们所看见的汉军突骑兵是一种骑士皆有披甲的士卒,他们的甲胄是一种局部部位长方形甲片的扎甲,胸前和背后于肩部进行系连。另外还有相应的手套、肘具、肩具与一套裙甲和腿甲保护下身。

骑战的时候,上身部位并不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其实来自视野盲区的下身部位才是最容易因为观察不及时受伤的位置,在中原地区和塞外征战中汉军骑兵已经累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也才针对性地研究关于骑兵下身的防护。

“一个骑兵身上的兵器需要那么多吗?”

秦军的将校们看到的是什么?是除了有一身完善的防御甲胄之外还有一张圆形盾,汉军的突骑兵还不止装备一件兵器,长兵器是接近二丈(四米四)的矛,短兵器是将近八尺(一米八)的一种长柄单刃剑(斩马刀),甚至是其腰间还有一柄弯形约三尺的剑(类武士刀)。如果秦军那些将校没有看错,骑兵战马的右侧脖颈边上,那个皮囊里的家伙似乎是一具弩?但是又悬着一把骑弓是要闹哪样?战马另一侧脖颈悬挂的羽箭装具也显得特殊,是一种皮夹用细绳一排排固定住的箭矢,不是传统的一壶又一壶散装模式的箭矢。

“战马的面部装备有甲具,战马的前颈配置皮制防具,战马的前胸部也带有盾牌,”司马欣此刻的脸上是骄傲的,他笑着说:“一名突骑兵不算平时训练消耗掉的钱财和粮秣,一身装备的价值差不多是六十镒金。”

当前阶段的金其实就是铜。黄金还没有真正成为货币,一镒金差不多是四十个秦制半两钱,毕竟一镒金就是二十两重。而半两钱就真的是重半两。

那一刻,不知道多少秦军将校们直接是长大嘴巴一脸错愕,装备一个突骑兵不算训练成本就花了两千四百个半两钱,有多少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挣两千四百个半两钱,汉军一个突骑兵的装备就价值那么多。

他们不知道汉国有多少突骑兵,心中只剩下惊骇与感叹,也许每个人都在脑子里思考:“汉国真的是富裕到这种份上了吗?”

在场的汉军军官们都看到秦军将校那精彩的表情。他们才不会告诉秦军将校并不是每个汉国骑兵军团都是这种配置,像是最先成军的第一骑兵军团、第五骑兵军团、第九骑兵军团早早出战。三个最先参战的骑兵军团并没有这么豪华,也就只有这一支从禁军序列调动到国防军序列的第十三骑兵军团才最先进行全面武装,留在南陵的第十四骑兵军团也还没有装备上。

关于游骑兵和散骑兵在装备上就远没有突骑兵那么豪华了,游骑兵和散骑兵的甲胄是皮甲。战马上也不存在防具,兵器上并没有装备长矛,只装备了归属于短兵器的长柄斩马刀和弯形刀,远程杀伤兵器配置了骑弩和骑弓。

没有秦军将校去问为什么会有那么明显的区别,突骑兵是用来冲阵用途的轻骑,游骑兵和散骑兵光听命名就知道是游走性质的兵种,但是当秦军将校们看到汉军的具装重骑之后就有些茫然了。

“突骑兵具有冲阵的用途,那么不是与重骑兵的效果重叠了吗?”

“这个啊……说起来有点复杂。”

具装重骑看上去远要比突骑兵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汉军的具装重骑穿的甲胄已经与当代的款式完全不同。上古先秦时期的甲胄一般都是各种形状的甲片来缝制或是扎制,汉军的具装重骑身上的甲胄则是使用融铸制,大部分都是无缝隙类型。甲具的金属面积相对大,胸前两片会在阳光下反射光芒的胸甲更是令人看了觉得快被闪瞎双眼。

“王上将这一款甲胄取名为明光铠,是一种使用最新的融铸技术的新型产品,关节部位和腰部加入了相应的锻折技术保证身躯灵活性,内置皮革也相当多。”

甲胄肯定是需要用到皮革的嘛,但是汉国工业技术一直在不断革新。已经不是单纯讲究必要的系合需要,开始走向追求舒适度和保暖等方面。

具装重骑不但是骑士着装重甲。连带战马也配置马铠,一整个看去就是一个金属堡垒,秦军将校们发现汉军的具装重骑只是装备了骑枪、长柄斩马刀、长方形塔盾三种,其余如战剑、弓、弩并没有进行列装。

“呃?是、是啊,本身就是专门用于冲阵的兵种,装备那些就够了。”

秦军也组建了自己的重骑兵,不过甲胄款式和装备上与汉军完全不同,秦军的重骑兵甲胄是改良于徒步的重步兵款式,战马的铠甲则是鳞片型,也就是主流的缝制甲片型铠甲,武器方面借鉴于汉军骑兵列装长矛、战剑、骑弩、骑弓。

说句实在话,重骑兵没有什么灵活性,指的不单纯是重骑兵因为人和装备重量太过沉重,骑士因为一身甲胄在战马上的灵活性也有限,让重骑兵装备骑弩或许还有点用处,但是装备骑弓则会变成一种拖累。而骑弩很多时候也没什么用,毕竟就算是能发射骑弩,以重骑兵那么多的受限又要发射骑弩又要进入冲阵肉搏准备阶段,忙得过来吗?

关于重骑兵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不知道秦军发现了没有?在参观完汉军骑兵之后,司马欣提议过去看看秦军的骑兵。

汉军那么大方让参观,秦军这边能拒绝吗?蒙恬爽朗地答应下来。

秦军的骑兵显然是没有进行细化,骑兵的装备上也趋于简单的阶段,无法就是装备骑战用的长兵器长矛、短兵器战剑、远程兵器弓和弩。

对于弩的研究和利用秦军显然是要比汉军这边领先,秦弩的改革是在吞灭韩国之后,秦国的弩开始呈现多样化和强势化。

韩国可是有“劲韩”之称的战国,“劲韩”的“劲”指的就是在远程杀伤兵器上的成就,用这么一个“劲”字精髓,人口和疆域都趋于弱小的韩国自建国之后才逐渐成为七大战国之一。

秦军中有一种弩叫作劲弩,射程可达四百五十米以上,哪怕是到了现在因为吕哲强势崛起产生诸多新的军事器械,劲弩都还是射程最远的兵器,最令人惊讶的是此劲弩还不是需要脚踩蹬的蹶张弩,而是一种单纯依靠臂力张开弩弦的弩。

身穿黑衣黑甲的秦军骑兵装备的弩并不多,不是秦国没有研究出连射骑弩,是秦军似乎更加信赖骑兵的骑射技艺。

相对来说吧,连射骑弩的射程太短确实是一个硬伤,使用长柄骑弓射箭最远却是可以达到一百五十米左右。

“他们使用的是硬木的长矛……”

老天!硬木的长矛啊,骑兵刺中目标可是会带来庞大的阻力,要是在刺中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松掉长矛,就等着因为庞大的阻力自己被撞得掉落下马吧!

汉军的长矛材质是取自栋树,那是一种非常脆的木材,发生阻力的时候会自行地崩裂碎掉,那么骑兵就不必精神紧绷着随时在发生碰撞的时候松掉兵器。

秦军还没有发现骑战用长矛材质的秘密,也不知道是因为秦军自骑兵组建起来还没有经过实战,还是秦军没有找到可用于骑战用长矛木杆的材料?

“不应该吧?栋树在北方并不是稀有树中,西北那边尤其多。”

“我们应该进行提醒吗?”

“这……”

最终的发现上报到司马欣这里,他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提醒,毕竟两军现在是友军了,没人希望在针对胡人作战时秦军骑兵因为这样的瑕丝出现重大损失,秦军损失汉国这边并不心疼,担忧的是因为突然的状况影响到战局发展。

蒙恬得到来自司马欣的述说后似乎是愣了,反应过来之后忙不及地感谢。

司马欣却是从蒙恬的反应上发现一点细节,秦军应该是知道长矛的缺点的吧?不过司马欣并没有点破。

汉军表现得大方是在向秦军展现实力,用强大的一面来表现自己的强大,那么谁又能说秦军展现出来的姿态不是在示弱?

第七百七十九章:逃亡之人

秦地北疆在后世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时的风貌大抵是草原与沙漠,一马平川的草原或是戈壁远处总是会有高耸陡壁的山峰,有着一处一处的村庄,甚至现代化的工厂也会出现于该地。

然而在上古先秦与之后的两汉时期,无论是秦时的北地郡,还是汉时的北地、凉州,那片区域并没有多少人烟,土地归属的是华夏政权所有,但是实际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却是游牧民族。

秦时的北地郡,有着隶属于秦国的一些放牧部落,他们保持着逐草而居的生活习惯,血统大多是义渠、戎狄的后代,不过在其观念和精神上将自己当成是一名秦人。

汉时的凉州,早期有进行过移民,但是效果说不上有多好,于东汉末期那满是草原和戈壁的土地基本已经被羌人侵占,大多数区域也是汉羌混居的现状,一直是到汉末三国羌人才得以依靠水草丰美的侵占地发展壮大,甚至还占据过局部的河朔地带,才能够成为五胡乱华中的一胡。

汉秦合兵向北,脱离秦直道区域后进入平原地带,他们是从洛水直接朝西北方向挺进,于现代这片区域属于盐池和环县的正中央,现在这片区域是荒无人烟的草原。

原先这片区域生活着一帮放牧的秦人,蒙恬派出大量的斥候本期望能够寻找到那批人的身影,可是显然得到的结果是失望。

“匈奴等胡人有一度在这片区域活动频繁。那些人应该是向陇西郡迁移,没有迁移的人口不是被匈奴人杀死便是被俘获。”李良还充当联络官的身份,讲的是汉军刺探到的情报。

蒙恬也是抱着万分之一的期望罢了。斥候巡视周边是例行军务,能找到最好,不能找到也没有损失。他从李良的态度上却是知道一点,汉军对于情报十分重视,也已经将这一片区域了解的差不多,那么肯定是将该片区域视为战场。

事实也证明汉军已经将这片区域的地形了解到一定份上,行军路上总是能够及时地找到水源地。那片区域适合扎营哪里不适合都划分得非常清楚,自己的地盘竟然不比汉国那边的人熟悉。让秦军一些人既是觉得尴尬又有些惆怅。

合兵三十二万的汉秦联军每天差不多是行军五十里,浩浩荡荡的大军踏过了平原,踩过了戈壁地段,一直是到沃野方向直线距离大约二百五十里的时候被一片沙漠地段挡住去路。

“这片沙漠宽度约有百里。纵长二百余里。沙漠的另一端是九原方向,西边是黄河源头。根据之前得到的情报,匈奴等胡人是停在黄河源头附近,我们距离那边的直线距离该是在一百五十余里。”

整个冬季头曼麾下的大军都是停在黄河源头,主要因素是那里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大军取用,另一个原因是黄河源头那边的水草也十分的丰美,对于携带数百万牛羊的胡人大军来说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停留点。

牛羊等牧畜是胡人的军粮,若是饿的骨瘦如柴无形中等于会让胡人的粮食成几何似得下降,另外因为是秋季一直处于移动状态。战马也掉膘掉得严重,恰好是今年这片区域没有下雪,因此明知道具有风险也该先把马、牛、羊给养肥了。

头曼带着大军驻留原地。沃野方向的汉军与他们已经大大小小打了数百次交锋,最开始的时候汉军还有出动过上万的部队,到了后面则是基本不超过千人。

汉军一开是担忧匈奴等胡人会再次消失,下意识就出动数量较多的部队纠缠,后面发现胡人没有移动的迹象,汉军本身也不具备决战的实力。出动小规模的部队是在骚扰,亦是在拿胡人进行骑战上的经验累积。

相应的。头曼等胡人首领也发现汉军并不具备决战实力,一度出现大军压上击败或是驱散汉军的呼声,但是很显然胡人也是处在马、牛、羊掉膘不具备优势的现状,发动决战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

汉军想要累积足够的骑战经验,胡人又何尝不想了解汉军的骑兵作战模式?双方就成了诡异的状态,像是有了默契那般不断进行小规模的交锋。

头曼率军在与汉军纠缠,另一方面的冒顿却是忙碌着与从西边迁移过来的族群接触。

西边迁移向东方的族群多而杂,最大的族群有数十万人,人数最少的族群有些甚至不超过百人,长相上面更是千奇百怪,有着黄皮肤黑头色五官奇异的人种,也有金色碧目浑身体毛的白色人种,更有浑身除了眼眸白球和牙齿其它地方全黑的黑色人种。

迁移向东方的族群不止是在人种上混乱,族群关系上面似乎也好不到哪去。冒顿花了很大的心思才了解到这些迁移的族群并不是一路上和平共处,可以说是那些人一路迁移打了一路,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路上的交战中,一直是不久前才达成一个什么互不攻杀的决议,也才能保持相对平和的局面。

让那些人不再互相攻杀的原因很简单,是他们的仇家或是敌人已经在靠近。

冒顿非常好奇西方是有着什么样的强大存在才能驱赶将近七八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