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毅除了应命赞同还能多说什么呢?学习吕哲的治国之道对国家有好处是很明显的事情,可是扶苏恐怕也是被近期一连串的“变节”事件搞得有些焦头烂额甚至是异常恼火。

扶苏进行职权上的细化大部分是不希望某部门的主要臣子“变节”导致全部门糜烂,蒙毅又怎么能看不出来扶苏是对麾下的任何一名臣子都有了猜忌之心,特别是对他们蒙氏不再拥有信任感,而这对蒙氏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

现在“家国天下”,既是说所有人都认同先有家才有国,无家则无国。而似乎也真的是这个样子,毕竟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来组成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家庭组成群体环境也就不存在集体社会,那么国家又从哪里来?

在“家国天下”的观念背景下,“一家之天下”所指的就是统治者家庭享有国家的领导权,其下的文武百官又有各自的家庭,由文武百官的家庭来组成国家的第二梯队,随后是富商家庭和豪绅家庭组成的第三梯队,再来还有自由民家庭组成第三梯队,最后是奴隶家庭组成的最垫底梯队。

在先有家,保证自己家庭的前提下,以“自己”为主要思想观念下,哪怕是统治者都不能阻止自己的臣子先为自己的家庭考虑,很多时候甚至是认为自己的家庭都主持不了没有资格参与到国家大事,到最后衍生出来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先把自己这个个体先给照顾好了,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建设好自己的家庭,随后才有资格参与到治理国家平稳的大事中去,也只有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保证国家平稳的运作,然后才有新的资格来考虑天下大事。

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蒙氏一切以自己考虑的心态别人无从指责,特别是蒙恬先完成国家任务,率军配合汉军针对匈奴等胡人的征讨,算是履行到了对君王扶苏的尽忠和对秦国的尽责。在这么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蒙恬又会走向扶苏递交辞呈的手续,以非秦国官员的身份再接受来自于吕哲的招揽,那么扶苏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蒙恬投入吕哲统治下新帝国的怀抱。

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像是秦惠文王时期,嬴驷有一名臣工叫公孙衍,公孙衍先是作为魏国的一名将领与秦国对抗,然后公孙衍遭到魏惠王的罢免,公孙衍成为一名自由之身之后又受到来自秦惠文王嬴驷的招揽,自此公孙衍效力于秦国,甚至是率领秦军大战魏军取胜斩首超过十万。在其后,公孙衍又向秦惠文王嬴驷提出辞呈归国,归国之后公孙衍重新效力于魏国,人生的后半阶段就是专门给秦国找麻烦。

先后效力于魏国和秦国的公孙衍极少遭受指责,哪怕是有指责也是指责公孙衍竟然率领秦军残酷地斩首十万魏人组成的魏军,不是指责公孙衍为秦王效力。那么从某一方面来看,也就是说是公认公孙衍前后效力两国并没有德操上的缺失,仅仅是做到了效力于谁就为谁出力的本份。

上古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在这么一个时代里,甲国的某人为乙国效力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哪怕是这个人在为谁效力之后表现出精湛夺目的才能,他的母国群众也只是会可惜为什么本国没有启用,骂骂国家的君王有眼无珠,却不是去指责那个人有那么大的才能为什么要叛国,甚至会因为那个人在他国表现出色而感到骄傲。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观念,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的观念和思维中,只要不是在职的情况下出现背叛行为,扶苏同样无法去指责蒙恬和众多本来属于自己的臣子为什么要干那样的事情。

当然了,蒙恬等人是在完成自己的职责后才会辞职另投,像是司马欣等战败归降的人,还有徐岩等中原军团的那些人,性质上存在决然不同的本职。

司马欣等战败归降之后被招纳的人虽然会被指责,但是因为他们是战败之后才归降,指责也只能是指责意志不坚定,顶多是被瞧不起,不至于迎来漫天的骂声,徐岩等中原军团的那些人却不是那么回事了。

相较起完成职责提出辞呈再另投的那批人和战败后归降的那群人,徐岩等中原军团的那一类人就属于被鄙视的类型,毕竟一没递交辞呈、二没战败被俘,是主动带着军队另投,无论是再怎么美化都无法改变其背叛行为,因此注定是要被天下人所瞧不起和指责。

现在是吕哲全面崛起的阶段,很多人和很多事情在这种历史氛围下没有被掀起来,但是无论是谁都不会鼓励背叛行为。

“所以那些人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好处,作为主导者的徐岩本人也只是被封中郎将,爵位上一无所获?”扶苏总算是听到了一个觉得开心的消息。

“是的,王上。汉王哲并不是一个昏聩的人,怎么会鼓励背叛呢?”蒙毅看着露出笑容的扶苏,略略迟疑之后还是说:“不过臣认为汉王哲还是会给予徐岩立功的机会,从汉王哲命令徐岩征东中郎将就能看得出来,徐岩是率领三个中原军团整编过来的军团向辽东而去,臣听闻辽东更北方的那边有东胡在集结大军,看来汉王哲是要让徐岩在那边获取战功。”

“呵呵,哪怕是能建立战功,徐岩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消除背叛带来的影响,别人歼灭十万敌军就能获爵,他至少是要翻一倍。”扶苏怎么看都有点幸灾乐祸和解气。

“这……”蒙毅本来不想反驳,可是总不能看着自己效忠的对象向着幼稚沉沦吧?他迟疑再迟疑之后还是说:“王上,汉王哲是依法治国,法律并没有歧视。”

什么意思?就是律法并不是看人执行,蒙毅也就认为扶苏说的那种状况根本就不会发生,依法治国就肯定了徐岩立下多少功劳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要是吕哲真的“选择性执法”,那么律法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扶苏立刻就不开心了,在不开心的同时额头也冒出冷汗:“是寡人狭隘了。”

秦国为什么从鼎盛迅速走向衰败,有因为君王一些国策上的失误,其实更多的是与自己国家的治国根本产生了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律法被一再一再用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的理由自行破坏,没有严格地按照律法的公正性和严格性去执行,千里之堤溃于蚁**之下,根基都动摇了怎么可能不衰败?

蒙毅欣慰地笑了笑,不再说话。

大队黑衣黑甲的秦军接近南陵,南陵那边早就获知消息,一直是到秦军接近到十里,南陵城进行了城门管制。

所谓的城门管制也不是完全禁止进入,毕竟一天之内从南陵城进进出出的人数以万计,要真的完全禁止出入就该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了。因此管制也不过是严格控制人流不能走上中央主道,清理出中央主道的同时再疏导人群不能在城防范围内逗留。

随同扶苏前来南陵的秦军只有五千,其中有五百是属于秦国的绝对精锐,也就是传说中的黑冰台铁鹰锐士,剩下的四千五也是从咸阳拱卫军中挑选,率军的将军是赵氏赢姓王族的内史腾。

借鉴于汉**中有礼服和作战服的概念,为了表示这次秦军过来不是带着作战目的,早在接近南陵五十里内时,五千秦军已经换上了礼服,比较令人纳闷的是秦军的礼服只是颜色上与汉军不同,其它方面则是仅仅做出了小小的改动。

扶苏一行人是从北边方向进入南郡,在南郡地界中选择的道路走通向南陵西城方向,会有这样的选择也是合乎礼仪,毕竟南陵的北城区是零售区域,那里人流混杂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从北城进入南陵是瞧低了自己。

事实上在国都接待来宾时,来宾的进程方向一直是在东边和西边中进行选择,这当然与城池的布局有关,也有华夏文化中的一些特殊意义有关。

“王上,出城迎接的是执政萧何。”蒙毅意有所指。

扶苏颔首表示明白。

作为帝国最高首脑,吕哲没有理由出现在迎接现场,那不是一种自持或者矜持,一切只因为扶苏不能算作是他国的首脑,而是扶苏是作为新帝国分封诸国的一国君王,没有理由让吕哲亲自迎接。

其实,若是吕哲亲自出现在迎接现场,扶苏的担忧恐怕要多过于欣喜,扶苏就该要往有什么阴谋在等待自己的方向想了。

“那么等一下就由执政前去了。”扶苏想了想如此说道。

“这个……”蒙毅表达出不同意见:“今后还要仰仗帝国执政府在财政上和资源上给予我们支持,萧何对王上印象越好,越是有利于我们日后在异地站稳脚跟。”

“好吧,那便由寡人出面。”扶苏想了想赞同了,毕竟现在真不是春秋战国的那种格局,王不对臣,王只与王交谈。

秦军靠近南陵城门一里地,中央城门传来阵阵的脚步声,城门洞之内缓缓走出同样身穿礼服而不是作战服的汉军。这些汉军带着很多的旗帜,迎风看去的时候显得很斑斓,能够充分表达出迎接仪式上的隆重。

索性也是旗帜而不是旌旗,华夏文化中出现旌旗是代表征战,一些旗帜则纯粹是为了体现出某种重视。

双方越离越近,萧何留下身后的汉国一众人等独自向前,在他接近秦军这边约五十米的时候,扶苏的车驾后车门被打开。

“秦王殿!”

“萧执政!”

两人离得很远就互相致意招呼。

萧何称呼扶苏为秦王殿也有讲究,是从礼仪上真的拿扶苏当做新帝国封王之一看待,“殿”就是某殿之主的意思。

王爵通常是在宫城内拥有名义上归属自己的宫殿,在上古先秦随后的历史中“殿”是用来皇帝的某个有王爵的子嗣,全称是“殿下”,不过包括扶苏在内的赵歇、魏咎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秦王殿,吾王与赵王殿、魏王殿在南面城楼,您是先稍作休息,还是……?”

第八百一十二章:大气磅礴

扶苏曾经从无数的文字情报上和人的语言汇报中,想象过坐落在长江北岸这座城市的风貌。他亲自来到这座城市却是知道了文字和言语上的描述,根本与之自己亲眼所见是两种感受。

且不谈那伫立的高耸城墙,与那些看上去就觉得凶残无比的城防设施,南陵城的繁荣就是当今天下任何一座城市所不能比的。另外呢,扶苏也从南陵城的建筑格局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概念,超过二层的建筑不再是阁,超过四五层的建筑也不再叫塔,只要是二层以上的都统一称呼叫楼了。

南陵城的道路规划也是值得扶苏赞叹之一,四个方向都有宽度至少二十丈以上的四条笔直大道,除开中间被规划为主干道之外,由汉王哲所规定的交通规则也令人值得思考。

“分开了左右人流,确实是不会再发生互相拥挤了啊!”扶苏已经感概很多次。

蒙毅和内史腾却是知晓扶苏不过是因为思绪混乱才会重复提起道路的话题,毕竟吕哲治下疆域的新交通法规早就执行了七八年,不光是南陵城是分左右道,其它地方也是这样的规则,还有什么好惊奇的呢。

扶苏也确确实实是思绪有些混乱,他刚刚从萧何那里得知一个消息,吕哲派到倭岛的多批人员找到了一处白银矿,且听说那处白银矿的储藏量无比惊人。

“帝国日后是要执行金、银、铜三进位经济体系,他们所说的‘金’不是现在的那种,现在的‘金’已经被确定命名为铜币,”扶苏长长地叹了口气:“半两钱也将面临全面的改制,以五铢钱取代。日后一千枚五铢钱等于一贯,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十两白银等同于一两黄金。这不是拍拍脑袋就提出来的方案啊!”

可不是吗?早听说吕哲一直在储备黄金和白银,也一直在致力增加金、银、铜的拥有量。他们是清楚新一轮的货币改革必定会发生,但是从来都没有意料到改革会来得这么快。

“单位换算,以五铢钱计价,目前秦地二十文能够购买一斗的杂粮,精粮类如大米、小麦是四十文一斗?”内史腾是在问蒙毅。

蒙毅似乎是愣了一下,反应过来之后说:“每个地方的粮价都不一样,不好估量啊。”

是啊,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粮价,有些地方一石杂粮也就是四五百文,有些地方却是要翻上几倍。

最直观的是什么。是黔中平原那边因为是产粮地,一石杂粮是官方定价的二百五十文,但是到了不产粮的草原边境一石可能需要至少六百文,那是因为需要加上运输的成本,并不是一样东西在所有地方的价钱都一样。

甩了甩脑袋,扶苏满脸的苦相:“不止是要计算粮草价值,还要计算好布匹、兵器等等杂项,那要花费多少啊?”

大搬家嘛,什么东西都应该多带上一些。扶苏很清楚既然魏咎也在城南,那么这一趟过去肯定是要谈及“出走”的相关事宜,至于赵歇在场估计就是为了历史上最后的“四王相会”,此后吕哲就该称帝。选择“出走”的扶苏和魏咎估计这一辈子难再有回到故土的机会了。

“我们拥有的黄金计二十万四千两,白银三百二十四万两,新制五铢钱二百三十四万余贯……”蒙毅也是一脸的苦笑:“远远不及啊,并且之前我们赊欠汉王哲四百四十万镒金……”

这一刻。扶苏的脑袋都大了。

秦国快速衰败,早在吕哲没有立国之前就有赊欠过粮食,随后在战马等牧畜的交易中偿还了部分的债务。不过后来因为秦国内部生产力完全断档又赊欠了更多,可以说扶苏是欠了吕哲一屁股债。

“不能那么算吧?”内史腾有不同的看法:“三郡之地要交给汉王哲,那么之前的债务不是要被新帝国接手过去吗?”

所以说军人就是军人,事情哪里是能那么算的,秦国借贷是用来维持国家体系,财务是被秦中枢使用,也就是已经被花费掉的资金,不管地盘最终归属于谁,是谁使用了那笔资金是无法抹掉的事实。

“不一样的,地盘交接归于地盘交接,”蒙毅特地解释了一下区别,最后说:“不过是武力交替或者和平交接的方式,也正是以和平交接的方式汉王哲才允许秦王室的存在,又给出了多项的补偿。”

第一个补偿就是将咸阳规划为一个自治领模式的城邦,于税收上给予扶苏一定的份额。其实这在上古先秦时期也有过例子,就像是曾经的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之后,不也是留下一定的地盘给予自己的敌人作为封地吗?周王室麾下的各个诸侯国并不全是自己的功臣,不少都是敌人呢。

第二个补偿方案还没有确定,这也是扶苏为什么要亲自来到南陵,过来的同时带上执政蒙毅和太尉内史腾的原因。不过大体上已经确定了第二补偿方案的方式,是吕哲从经济和军力上给予即将“出走”的列国或是封臣辅助和支持。

第三个补偿方案是关于各个旧有列国的宗室,像是扶苏、魏咎、赵歇、熊心、韩成等等列国君王有各自的选择,但是并不代表整个宗室的选择一致,个别宗室的选择是追随君王……也就是他们的家主一同“出走”,可也有选择留在帝国的人存在。因此第三个方案是各个旧有的君王为自家的宗室争取到一些辅助政策,或者应该说是帮那些宗室在新帝国立脚创造有利环境。

内史腾“哦”了一声不再说话了,其实包括他在内的秦**方已经做好了预案,想要争取什么支持已经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就是不知道能够被满足多少。

南陵城的城南本来是居民区,不过因为有长江这条水运航线的存在,南陵城南出现了规划上的一些小改变,例如规划出居民区之外还设立的仓库区。

五千秦军自然是不可能全数护卫者扶苏在城内大摇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