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诸君问了眼神三次变化为什么不叫凤点头?我是男的。这个上帝没说你是男的不予考虑。人身体自有阴阳存在,这个凤凰说的是阴阳的变化,道家认为后背为阳、前胸为阴,也有的认为身体左面为阴、右边为阳,吕洞宾号“纯阳真人”,就是道友们夸奖他身上修炼的没有一丝阴气了,全是阳气。

这个凤凰暗指这个人身体的阴阳以及拳势中阴阳的转换,奇正相生的转换也。在劈拳中你是双手互劈,因此叫“凤凰三点头”此为形意拳不传之秘也。得此自在道中。

明白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劈拳了,这是形意贯穿五行十二形象的大道理。这个眼神与呼吸都在道上,那么打拳想出偏差都不容易啊。

其实这已经是变相的在说“鹰熊”式了,先做个绝大的铺垫。

形意拳以枪化拳,这个三点头的枪法,在枪术单练、对练当中也是使用这个眼神。所有的拳脚兵刃全部要使用这个眼神。眼神一动头就动了,无形中合乎了形意的大法则。

以头领身对吧?

形意拳中有许多这样的练法,这个练法其实不是练这个的,而是练那个的。纠正手不到位的时候,无意中改变了腿的姿势。这都是正确的。

形意拳是个庞大复杂的人体调整方法,人体本来复杂万分,形意拳用最简单的拳势对身体及生理等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把人体调整成吕洞宾的纯阳身体。使人体得到健康的同时还能上阵杀敌。这是形意拳门老祖宗的不灭功绩,我辈后人只有为往圣继承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

古人九九重阳登高远望,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诗高歌以开阔心胸。

这是圣贤之道也。

古代的民俗,今日的节日,无不包含先人的智慧,内涵养生之道也,四季分明各有各自不同的活法,我认识的许多人还对农历节气朗朗上口。

这不是迂腐,而是只有在武术中练拳的人身体才会那么敏感。

今人对酒高歌鼾声如雷,别说花开花落无从知晓,媳妇晚上出去都不知道,这是伤身之道也。

练拳的人能感知节气,能调整自己的精气神,善于养生暗合形意拳门“养战之道”如此爱惜自己身体,如宝、如贝、如金、似玉,观沧海、如白驹过隙,看古今如棋盘落子,天道无常、世事冷暖,能伴终生的唯内家拳意耳。

百年往事、如今不过过眼云烟,那时候放不下的恩恩怨怨如今不过看来南柯一梦耳,不练拳更待何时?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4 潜龙腾渊神威起苍鹰展翅老熊精

鹰乃空中之虎也、熊为山精守洞,“鹰熊竞斗”因此有了形意拳,形意拳的鹰熊啊,其实是谐音“英雄”二字,鹰熊说的是个道理,鹰为攻势熊为守势,攻守之势就是阴阳暗合也,其实说的是太极图也。

熊为阳刚鹰为阴柔、熊为地而鹰击长空为天,怎么理解都是对的。只要能超出鹰熊的范畴,就算你理解了形意。

前文说过今日世界美国的标志是“鹰”,前苏联的标志是“熊”,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个鹰熊斗志也。万事万物不离阴阳之理,形意之拳内可安神明志韬光养晦做人间卧龙,外可保家卫国成就一番功业。古有之今亦有之,是拳法铸就人生?还是人生铸就拳法?

其实兼而有之。

鹰扬天下凭的是什么?

指爪之威筋骨之强也,君不见苍鹰展翅天边来、黄羊一抓不复回。呵呵!苍鹰小小的体重能将山羊一抓而远遁于空,超出自身重量数倍不是功夫是什么?

鹰眼之厉天下无双,九秋视兔在高空,俯身一击力透甲骨,鲜有不中矣。鹰之胯出奇发达,一抓之际腰胯合一,实为练武之人楷模。

自古至今人类吃飞禽成了习惯,但人很少能吃到鹰肉,为什么呢?抓老鹰不是逮鸭子很难的,老鹰肉不好吃艰涩难以下咽,因为鹰筋发达,身上无一丝多余脂肪,深合练武之道也,宁要筋长一寸,不要肉长半分。如练武之人周身筋骨能如苍鹰大道可得矣。

龙虎为开鹰熊为合,至此十二大形象有开有合趋于完美。这个鹰熊也有单练的式子。我家长辈认为:形意拳要循序渐进,各位祖师将鹰熊糅合一起,那是当年的传授。我辈今人不以武为职业,身体素质各个方面远不如那时候的专业武馆与镖局,终年习练不断因而精进如斯。直至今日我辈习武之人还是将鹰熊之势分别练习再求组合为妙。

祖师们的鹰熊合演有它的好处,但是鹰与熊形也是各有奥妙千秋。比如熊形祖传有“狗熊掰棒子”“老熊出洞”等等式子相当精彩且实用非常,鹰熊合演后这些式子看不到了,只有那些家族武功或者门内弟子还在传承着这些东西。

现在练形意拳基本已经不会这些了。有机会吧,把这些东西公之于众,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至少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练形意拳的都知道有个秘密,叫“虎豹雷音”,这个东西很不好讲。今天我就试着说几句,这些东西是我家族传下来的与其他练拳者无关。

这个雷音我们可以从鹰熊合演中去找去体味。老熊守洞一吼而山谷震动,甚少有人知道“鹰啸”仰天长啸百鸟皆惊。这两种声音一高昂一低沉、一天一地、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怎么个动静?

鹰啸是翱翔所出、熊吼为定步发声也。

鹰熊各有各的奥妙。理解了鹰熊发声的原理。也就明白了“虎豹雷音”。明白了这个原理,功夫也就有了突破,摆个姿势别人就觉得奥妙,这是脑子里有了灵气,打拳自然带出来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个气质得功夫差不多或者高出很多的人才感受的到,普通人没有这么敏感。

鹰熊藏着百般的奥妙,我也没有打算在一章内讲完,练形意的都知道,形意的一个劈拳其实就能写本书,还是上下册的。因为什么呢?

形意拳的一个式子其实是带着这一个门派的所有奥妙这才是形意拳。形意拳的任何一个形象都能讲出一本书,这是形意拳的本质决定的。

你脑子里没有这些东西,是没能练出拳里那许多奥妙。作为一个高手他已经练通了形意,把握了这个门派的窍要,那么劈拳的这本书他就能总结出一个字“劈”,万法其实就是一个字也。

正如云深祖师形意拳门一代成就者,一个崩拳足矣,那不是简单的一拳,而是万法贵“一”。学过点佛学的都明白这个“一”其实就是“万”。“一”就是“一万”。万法能成“一”字。

形意拳五行十二象不简单练起来很难,形意拳很简单,一拳会了拳拳都会了。我们这个十二大形象练到了鹰熊合演,如果你没有一点道心、没有一点禅意,那么就说明你还没练懂形意拳。

这个鹰形的一劈,如果是外行的话也就看出是个劈拳,稍微劈的低了些,是看不出什么门道的。在行家眼里那是大大有区别,巨斧劈山和雄鹰搏兔咋能一样呢?

这些留到下一章再讲吧。

“潜龙腾渊神威起”是我家自己的拳谱上写的东西,借用了潜龙勿用的卦辞。以此来形容龙形这是往小处里说,往大处里说就是人的脊椎骨了,人的一切奇迹包括进化都是脊椎骨的变化造成的。

没有这颗大“龙骨”的变化一切都免谈。

在动物界中人是唯一能用后背睡觉的动物,这里边也藏着玄机啊。用后背睡觉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坏处?

怎么睡觉才能养生?

换句今天的话说,怎么睡觉才能提高睡眠质量?

人的睡眠质量好人才有精神,作为武者才有精气神去练拳。那么作为一个武者不该深入的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吗?

人生的三分之一在床上度过,一个武者不能轻易放弃这个时间,睡觉也是功夫。

呵呵!吾今天留下的课题太多了,形意拳门不神秘,只要你潜心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早晚会融会贯通。

我个人如家长里短闲谈漫无边际,我定是拙嘴笨腮,若谈内家形意之学,定如瀑布因居高临下,故能滔滔不绝耳。

这些问题都有答案,我慢慢的把这些东西交代出来。既然叫《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就该名实相符、推心置腹、谈拳论理、深究其意,以此文章流传后世,以待有缘人也。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5 倒拔垂杨柳 再说熊形

这是《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天下知闻,《水浒传》有许多高深的武学道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用的就是熊的横力。

我借这个典故再说熊形。

水浒传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原文说: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缀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把住上截;把腰只一趁,讲那株绿杨树连根拔起。

这是原文,鲁智深的形象就是个熊形,标准的熊架。武功练出了智慧,先相了一相,动手先相面啊,这才是“武”的精明。一眼就看明白了,使多大的劲办什么样的事一目了然。

鲁智深是个机巧之人,这是武功练出来的。他一摸树就用上了肩劲,也就是膀力,两手使的是标准的形意拳,那个式子就叫“狗熊掰棒子”(棒子是地方话说的就是玉米)。

肩膀一靠就是个熊精硬靠啊,他用的软,别人看不出来。这一靠土就松了,下手一扳借的是腰腿之力,用的不是腰的竖劲而是掘力,掘土挖泥的“钻横”劲。水浒传的作者未必精通武艺,写的很简略。

其实这个拔树是三个劲,按、顿、抖。

接手扶着树先往下按,然后一顿。这个“顿”就是一抖,惊乍之力也,有了这个“按、顿”,土中的根须该断也就断了,没断的也就是连着点筋而已。

然后就是一“提”,“提”就是“拔”,古人是“提拔”一起用的,给别人机会啊,升别人的官就叫“提拔”。这个“提”不是用的直力,而是直中带斜、带着掘土之功,三力合一一下就把杨树连根拔起。

鲁智深这个力用的巧妙,有波澜起伏,用出了“翻浪”劲,深合形意之道也。

练武的人即便很傻很实,拳法练到高深,人也会变的聪明。这个聪明就是“彻灵”二字。

熊形练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境地才叫大成,落地生根的树都能拔,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是熊形的奥妙,横拳的演化精义。

太极拳出手就是个抱球式子,那时候许多练太极的问我父亲,我们的抱球或者太极的横劲咋总也练不好呢?

吾父笑曰:你手里没有树。众人惊诧莫名,吾含笑不语。父亲是讲过这个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的,从倒拔垂杨柳去体味这个“横”意是个妙方。

父亲不打麻将,但用麻将说过拳理。吾曾经问“我推人咋总推不出去呢?

父亲说:你打麻将会推胡吗?

最后一张牌拍在桌上,剩下十三张往前一推,然后再推到给牌友看,两手夹住十三张牌,往上使一点劲,再往前推出。古谱云:推宜向上起,紧逼似熊形。就是这个“推胡”而已。

如此才能将敌人连根拔起放出去。

这个“推”其实也不是直的,用乐曲之理来说也有抑扬顿挫也。由此大悟,形意劲是看着直,其实没有一个劲是直出直入的。

由此更体味老拳师的话:内家没有直的,虎豹鹰熊就没有直出直入横平竖直的动作。万法就是圆,圆就是一,都是圆里求一、一里求圆也。

此句一悟如醍醐灌顶遍体生凉。

此时再悟熊形,横中有圆、翻浪自然、惊乍之势、拔树连根。

在古传心意拳中,熊式亦是重要的式子。在祖师后改为形意拳,在鹰熊合形之前,熊形是独立存在的。

有老熊出洞、熊立身、狗熊掰棒子(其实是掰膀子)、横膀撞肘、返背滚锤式等。这些是“打顾”合一的统说。各个支系传承不一,鹰熊合演后这些式子还有传承弥足珍贵。这个熊形就是一路拳法了。

鹰熊合形能得精义,这些自己就能找出来,悟熊形真意一切可得也。

这个“拗步横”可以作为独立的桩法去玩味,静中求动、活人和死人怎么分别?

就是差一口气而已。

人和神仙怎么分别?

也是差这一口气而已。

人怎么变成仙?

就是上山,人上山就是仙字。

人上了山。海拔变了呼吸就变了。

高处缺氧啊!人的呼吸就得轻、细、绵、长、深。佛、道、儒那些高人,生活规律、无俗务缠身,内心空明且所处天地灵秀之地、观日月星辰、天地轮转,易得禅机易练出功夫。

形意拳练到了鹰熊合形,心中该有点禅机,有点诗情画意了。放下熊形单讲熊意,多读古书多参古意,计谋施运化、霹雳抖精神,文武乃一途耳。我恨不得将胸中所学倾其所有而出,恐诸君没这么大的家伙盛也。

熊形的拗步要迈的大些,内家没有直的。不是只说的身形,步伐亦含在其中。不信诸君试看狮虎扑食、恶狼扒心,其进攻路线没有直的,乃盘旋而进随猎物的移动而移动,不断的转折变化,直至切开猎物防护中线,一击而中矣。

拗步熊形之“一横”与拗步鹰捉共同组成“鹰熊”合形,诸君要体味这个步伐的奥妙。两次变步构成了对敌三角,在三角的变化中,敌人的中线便于打破。为不使诸君拘泥于思维定势,诸君自思量也。

熊形一横得手,出手熊横与敌臂接,得机得势、自然生出一肘,这肘不是练出来的,是生出来的,此时欺中而进,顺势而展开,即生“流星赶月返背锤”,借熊膀之势一挥而就,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久练自得也。

说鹰熊道英雄,说到鹰熊文思泉涌。然语多必失、言多乏味,还是留些内涵任诸君玩味的好。

清茶一杯古剑一柄,豁然顿悟怡然且自得也妙趣横生。

吾有熊形歌诀,诸君自当悟之

熊有竖项之力、甩膀之劲、出洞之威、斗虎之猛,外阴内阳、内助脾中真阴,消化饮食、通关体健、阴气下降,补还丹田是也。

山灵之精熊守洞

两掌护身鹰熊争

竖项扣膀存体降

行行出洞老虎形

八极拳霸九天》''bookid=2646978;bookname=《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

76 最是九秋鹰得意 擒完狡兔便飞升

形意拳门应步步不离鸡腿,手手不离鹰爪是也。

鹰有捉拿之技,爪锋目敏、能视微物、翅展雄风。

说到鹰形自然想到劈拳,劈拳和鹰捉的外形最为相似,鹰捉的五指更弯曲些而已。这只是外形,内里完全不同,如果劈拳与鹰捉同,那诸多前辈早就将其省略合并了。

但和劈拳比较找出差距,成就鹰捉之技乃是捷径也。

劈拳是手里拿着斧子一步一劈,鹰捉就不是了。鹰捉是拿着痒痒挠挠痒痒,力到指端爪为锋,既要准确快速还要劲力恰到好处,猴子抓虱子练的是手疾眼快,鹰捉活鱼凭的是掌指之功。

劈抓之力练过一段时间,筋骨血脉打通筋强力壮再行劈抓,小臂会有独特的感觉。劈拳力止于肘,劈抓之鹰形力点前移至腕部小臂会贯力,感觉自会不同。

我回忆当时练鹰形时的感受,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定步的办法。做个高马步出个高钻拳练“劈捉”,注意这个词是“劈捉”,啄木鸟不只能用嘴啄开树木,还能抓住树里的虫子,这也是劈捉。

呵呵!天地万物奇妙如斯,鹰熊竞志。鹰能捉鱼,熊一样能捉鱼,熊用劈抓,鹰也用劈抓。

鲜鱼被鹰熊抓住,还在左摇右摆以图脱逃,劈抓是过程不是结果,战斗还没有结束,因为鱼还活着,劈抓的终结点是“撕扯”,熊的绝技是“扭杀”。先天一横,鹰有撕扯及鹰嘴一啄。

其实鹰熊都会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