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话说形意拳门之真谛-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解。

古人有句话叫“愁肠百结”,其实你不犯愁的时候,你的肠子也是“百结”的,现在北方的菜系里有一道名菜就叫“九转大肠”,人的大小肠对人的身体很重要,它在你的肚子里弯弯绕绕是很重要的器官。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涛风簸自天涯

这句古诗用来形容我们的大小肠倒是再贴切不过了。古人修道形容这个地方“九重铁鼓”也好,“九曲黄河”也好,说明这个地方不好练,也说明了它在人体的重要性。这些东西我们知道一些就行了,在练拳中认真的对待,不急不躁的才能练好内家拳。

今天少林、明天武当、后天练峨嵋,我不是说这些门派不好,许多门派流传几百年都是好东西,但是这些门派就像满汉全席300多道菜你都要,那就会吃坏了身体。你的身体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门派的东西,那样练习不出功夫,拳乱脑子就乱,本来就是一个班长的材料,管七八个人还凑合,你非让他去指挥八国联军,他根本胜任不了,时间长了不出毛病才怪。

练拳的明师高徒,那些在练拳中得到了好处,获得了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知之明”。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他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不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这在练拳锻炼中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适得其反。儒家讲中庸之道,谨言慎行就是不去触碰这个度的“上限”和“下限”。古人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机关算尽,必遭天谴!”在古代一个做尽了坏事要被杀头的人,临去刑场之前,还要给一顿好吃的,天理、国法、人情、是古人遵循的大道理,这是古人的美德。

同样在体育锻炼之中,也有轻、重、缓、急也有劳逸结合,初学拳的诸君要慢慢的自己去把握,要把握自己最适宜的这个“度”,这样才能把身体调整到最健康的状态,用最佳的身体状态去完成自己在十丈红尘中的使命。

八极拳霸九天

141 前三山 后三山

在形意拳中有三顶的说道,顶曰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一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或曰三山)易通,上达泥丸可滋养心性。手外顶有推山之功,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而归丹田以“固命强本”此谓之三顶。

其实在形意拳流传至今的文字中,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就是“三山”,和一些道家的论述暗合,按照道家的说法,“前三山、后三山,通了三山是神仙。”也有的流传中是“前三关,后三山”,其实意思都很接近,把这些难点比喻成山,来说它的不好攀登,比喻成过关也没错,后汉三国关羽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没有那么简单的,有武勇还要有机敏。一人敌、十人敌、乃至百人敌,终不过匹夫之勇也,胸有韬略武中之将,才是真正的万人敌。

真武者乃天地间大智者也。

呵呵!既然如此,大智者是不是就该多知道点东西啊?我们依着古书的意,来找找身体上前后三山。

前三关中,上关泥丸,心源、性海之窍。中关黄庭,黄中正位之窍,下关水晶宫,丹田、气海之窍。

后三关中,下关尾闾,太玄、督脉窍。中关夹脊,命门,双关之窍,上关玉枕,天谷,泥丸之窍。

这些东西我只是依照古书的意,把这前后三山的地址、名称、和邮政编码都打了出来,留诸君自去参悟。初学的诸君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明白,但是你最好象学习数学一样,把它当成数学公式一样,把它背下来,有条件的找找古代的古书,或者经络的挂图什么的,仔细的看看这些“窍要”的位置,这样对你练拳是有好处的。

在形意拳的老拳谱中,在各位宗师大家留下的文字中,总提到一句话:

武艺虽精窍不真

枉费心机枉劳神

祖师传下神妙艺

得此传授要择人

这个窍是关窍,窍诀、窍要。

这些东西都不出身体的范畴,不在别人身上,只在自己的身上,只在自己的拳里去找。这些东西我只是依照古书的意,照葫芦画瓢的抄袭一遍而已,我不做解释,一个解释的字也没有。

因为我达不到古人先辈对人体的认识程度,许多古人出家闭关几十年就是研究这个的,也许要多少代人的积累才能汇集成一本书,写出这些东西,我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所以对这些东西,我不解释留待诸君自去参悟。了解人体穴位、经络的初级知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练拳是有帮助的。但要注意的是,你只了解和武有关的那一点就行了。

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来精纯自己的武功,练武终究是要把武艺练到身上才算数,这些知识最后都会归属到你的拳脚上,在练拳中找到自己的这些东西,才算真正的练成功了,否则,就算你再精通这些经脉、穴位,也没用,也许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大夫,但不是个练武的。

练武的人是把功夫练在身上,而不是挂在嘴上。现代的人们,对突然提高学习成绩的孩子有一句表扬的话:“这个孩子学习开窍了。”

开什么窍?

呵呵!再深问下去,他就说不明白了。其实这些话都是道家啊,佛家啊,参禅修道人的专用语句,其实说的是参禅修道的人身体上或者脑袋里啊,他那个关窍打开了,自然他的水平就突飞猛进进步一大块了。现代人许多人都用这些词句,但是现代人不理解这些词句的来历,练武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是明白的。

回到三体式,在三体式中脊椎找到了最正确的位置,能有效的支撑身体,人身上的任督二脉在空间中的位置自然正确,在这个时候,人的脑袋下颚要稍微向内收一点,头顶这个力前文不止一次的强调,要放在后边的后脖梗子上,不能整体的学乌龟拔脖子,那样会造成咽喉不适,使人的呼吸产生不良的影响,久练才能慢慢找到自己最合适的程度。

我们看非洲草原上的猛兽在捕猎的时候,在扑倒猎物的时候,往往咬它的咽喉以图一击致命,在百姓流传的话语中也有打蛇打七寸的说法,古人形容兵家必争之地,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地方往往叫“咽喉要道”,其实咽喉在人的身体上也是很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古人叫“十二重楼”。我记得在我前文介绍龙形的时候,在龙形的歌诀中提到了这个词,不知道诸君还有没有印象,当时看这个篇章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个词产生疑问?有没有拿着文章去百度下,看看这个名词究竟的意义是什么?

呵呵!如果你没有做,说明我的文章你读的不仔细,没有求甚解,没有做更深一步的探讨。我在书中留的扣子,其实是希望你自己去找答案的,这样学记在脑子里才会深邃,才会忘不掉,随着功夫的提高,这些知识就会春风化雨,慢慢地融合在你的大脑中,融合在你的拳脚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练形意拳你不能懒惰,不是光指你体力的付出,脑也不能懒。身心合一才能有望窥得大成的境界。

这还只是窥得而已,你看到了山顶未必就能够爬上去,观音菩萨给西天取经的唐僧配了白龙马,观音菩萨说,凡马到不了西天,古人讲龙马精神,在卦象中是有说道的,有兴趣的诸君可以翻翻书自去领悟,凡马去不得西天,粗心也练不得形意,内家是精细拳,“猪八戒吃人参果”事情做了,但没得品咂滋味,没有悟到内里的奥妙,如入宝山空手而归也。

按照古书的意:顶为须弥,上有九宫,中曰泥丸,为青女,口为丹池,咽喉二管,左为食管,又为气管,有十二节,名为十二重楼。

这就是十二重楼的所在,这些东西在说三体式的时候,我觉得都应该说出来,先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依照古书的意,把这些东西罗列出来,以图诸君在练拳的时候,能看明白拳谱中的文字,免了诸君在书海中徒劳翻寻之苦。

这是我的本意,要想在这些知识中去深究,就要靠诸君自己去努力了,老师傅讲,会了三体式会了劈拳,形意你就会了一半了,因此在三体式中,许多东西都应该明白,最起码有个基本的认识,这样诸君才能扫清前进中的障碍,把形意拳练好。

八极拳霸九天

142 降龙伏虎

在三体式之中,前手和后手的两个手掌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相连接,这条看不见的线就是大枪,形意拳是枪拳,这个三体式空手练习和操着一杆大枪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相反枪架能更好的修正拳架。

许多初学的诸君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两掌的距离、掌形,还有后手的位置,这时候找个拖把试一试是很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前后手的位置没有放对,那么枪尖就不会冲着前方,形意枪三体出枪的动作和一般的枪法不同,这个劈枪的定势中,枪尖是要微微上挑的,而不是绝对的平直。劈枪的定势不是中平枪,而是枪尖要微微上挑,这样才合枪法中技击的大原则。

我们站好了三体式,如果家里没有大枪,我们用拖把,把拖把拿在手中试验一下,对着镜子,我保证你能发现很多自己姿势上的毛病。记住在形意拳中,你要用枪架来修正拳架,而不是用你的拳架去修正枪架。

按照大枪的感觉行拳你练的就是形意!

按照打拳的感觉来走大枪,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在拳中这叫“本末倒置”。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基本都玩过玩具蛇,就是那种吊线的蛇。当年父亲也用这个玩具来说过形意拳的道理。

三体式是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这样前手才能灵动活泼,小小的玩具蛇因为有了这根吊住蛇的线,这个玩具蛇就活了,在小孩子摆弄它的时候,就会活灵活现,形意拳的三体式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三体式其实就是降龙伏虎。前手就是降龙,这个初学的诸君有点不好理解,当年我父亲用一种游戏举例,来说这个前手的降龙,这个游戏就是——放风筝。

这样一说,诸君就能理解了,因为龙谁也没见过,说出来空洞,但是做风筝扎成龙的样子,我们把它放飞在空中,这个感觉就很直观,很实在!

一个大龙的风筝在空中盘旋飞舞,做出各种动作,但是它的所有的动作我都能控制,我都能指挥。因为我的前手上有一颗线,这根线牢牢地抓在我的手中,我就控制了这条龙的一切,它所有的飞腾变化其实都在我的掌中。

放风筝的时候,你牵着线的这个前手不能“死”,你要感知这个细线上传来的所有的力道,因为这一个飞舞的大风筝所有的力量都会通过这条线传到你的手上,玩的时间长了,你的手就练成了老中医的手,能感悟这个大龙风筝浑身传来的所有力道并加以化解,这就叫“打拳如号脉”,这是我父亲的原话,如今我通过回忆,一点一点把这些话语打出来,告诉诸君这样练拳才是内家。

在建筑风水学中,也提到过青龙白虎,比如家里的门,能打开的一侧称为“青龙”,不能开启的一侧是固定的,这个一般称之为“白虎”。因为青龙主“动”,它总是不断的运动,用它来形容门开启的一侧非常恰当。

白虎主“静”,在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中,还有这个式子的名称,就叫“白虎蹲穴”,白虎在穴中隐伏,暗指这个“静”。其实三体式就是前手青龙,后手白虎,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你怎么理解都不会错,这个式子里有无限的玄机。

形意拳三体式的后手就是伏虎,伏虎于胯下,这在老百姓的眼里是神仙做的事情,最起码是武松那样的好汉才能干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老虎当成坐骑,我们是不是要感知这个老虎浑身的力道,在行走中才能不至于摔下来呢?

这个是肯定的,如果猛虎驮着你窜山跳涧,在高低起伏的山峦上飞奔,我们的双腿是不是要感知猛虎全身的力道,才能与猛虎合而为一,这是一定的,别说骑老虎,你就是骑马也要身体能感知马的力道才行,在这里边有一个感知与配合的问题,你要随着它的力量调整你身上的力量,这里边有一个“互动”的环节在,找到了这个环节,你就找到了你这个后手的“伏虎”,这个三体式才能站出真正的味道。

初次出海的海员第一次随着大船开进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些船员中很多人都会晕船,大海没有方向,多大的船在海里也和树叶一样,随着海浪在行进在不断的颠簸,在风浪稍微大一点的时候,许多新上船的海员就会晕船,他找不准自己的身体和船,船和大海的最佳切入点,他找不到三者之间的最佳配合就造成了晕船。

这个和三体式中找不到前手降龙、后手伏虎的感觉是一样的。久经大海考验的船员会慢慢地克服这个晕船的毛病,只有不晕船的船员才能真正的投入到航海的工作中去。在形意拳三体式中,你只有真正的找到了前后手的搭配和力道,才能接着练下去,这是一个艰苦而且细腻的过程。

三体式中蕴含的东西太多,平面的文字解释立体的武功,本身就是世间最大的挑战,我试图用各个切入点说明白这个三体式,下面再说伏虎。

这个伏虎是降伏老虎,骏马从来没人骑过,你第一次上去马会撂蹶子,乱蹦乱跳它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你颠簸下来,诸君可以想一想,从来没被骑过的老虎,你现在骑在了虎背上,古人有句话:“骑虎难下”,说的就是这个时候。它会用全身一切的力量反抗你,你玩不好就会“晕船”。

如果你前手按着虎头,,屁股坐着虎腰,后手按着虎胯。那么你前手按不住它回头就会咬你,后手按不住它的胯,虎就会把你掀下去。你的身体下坐的力如果不能控制虎腰,你也会完蛋。在这三个力中最重要的是身体的下坐之力,因为这个力在三个力中是最大的。

猛虎干不过你,它整个趴在地上装死的时候,你还要把它提起来,这些个力都练到了,你才能真正的降伏老虎。所以说这个伏虎不只是下压下按,还有暗中的提劲,海员克服了晕船才能真正的征服大海,练形意拳的人明白了降龙伏虎才能真正的有所成就,这些奥妙就在三体式中。

现代人基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不信的诸君可以试试,如果家里有宠物的,你把它按在胯下一动不动试试,也许一只小猫你都按不住它。呵呵!开个玩笑而已,小心被咬了手!

真龙火中出

虎向水中生

在道家的著作和典籍中多次提到了一个词“坎离相交”,其实说的也是降龙伏虎,但是道家有道家的解释,水火相济才能四象和合。

为什么是降龙而不是降大象?

为什么是伏虎而不是伏山鸡野兔?

这些东西你只有深入的去了解才会懂。在这里我只是开个头,我只讲降龙伏虎在形意拳三体式里一些有用的东西,关于这些东西我提出来,有慧根的诸君自会去探寻,在这本书中我只讲与武有关的东西,再想深入的了解这些,就靠诸君自己了,有缘人自会去探寻内里的奥妙,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入海,武者是真正的智者!

八极拳霸九天

143 内敛

这个词其实也源于古代修炼的人,现代人是不懂这个词的,现代人只会认为这个人内向,其实内向不是内敛,内敛是练武的人,或者修行的人才能真懂的词汇。

内敛什么呢?

其实就是人的精气神,一个人能妥善的保养自己的精气神不使其散失,日久天长必能有所成就。精气神可以互相转化,按照一些道家的理论,还可以从后天返回先天,到达道家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些东西太高深,在这里就不说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