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对于中华帝国不利的一面也很明显,那就是短期内国中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虽然各地这个时候都在兴建学校,都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今天挖个坑浇点水,明天就能开花结果那么快,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最短也需要五到七年,慢一点则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但是显然中华帝国的建设不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这个时候还是不得不依赖一些原来体系里面的知识分子的帮助。

在回去的路上,项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人才的困境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关乎着中华帝国今后的发展和建设的速度,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两百五十一章粮食战略

人才方面的考量只把眼光盯着台湾内部是没什么用的,要引进人才只能将目光投向大陆,这个时候中华军已经取得了完全的制海权,这给从沿海一带移民创造了条件,没有了清军水师的干扰,人口战略将迎来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些人之中提高一些可用之才的数量,就成为了中华军在沿海一带的情报组织们要做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实际上福建一带的移民已经差不多都被吸引过来了,因此后劲不是很足,但是随着中华军将控制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引进范围也扩到了整个沿海地带,北起直隶,难道海南岛,都是可选之地,加上在之前的行动之中中华军扣押和收缴了大量的船只,这个时候拥有充足的船只来运输这些百姓,因此台湾马上就将引来新一批的移民潮。

而第一个月也就是新年的首月,报上来的数字显示战后第一个月中华军一共从各地吸纳了超过五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是非常高了,远超出项玉的估计,这些人大部分被安置在台南和台中,剩余的人被安置在基隆。

台南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人口流失的十分严重,这个时候其总人口还不到基隆的一半,这对于台南一带的开发来说是远远不足的。

台南一带拥有众多的河流和降水,土地也比较肥沃,一直都是台湾的主要粮仓,这一局面知道后世依然如此,固然有台南最先开发起来的原因,但是其地利上面的优势确实是十分的明显。

中华军目前比较大的制约就是粮食的问题。台湾北部的空地面积不是很多。加上山地众多。所以不适合大规模的发展农业,但是中华军这个时候还在进行扩军备战,加上大量的移民的涌入,这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的储备,因此发展农业便成为了这个时候的首要事情了。

台南以东一直到台东的这一大片地区都十分适合种植农作物,从北部山脉留下来的溪水和土壤使得水稻的种植十分的方便,加上其全年的温度都比较高,所以一年可以种植两到三季的水稻。如果施肥和管理得当,亩产量能够达到四百斤左右,这个产量当然无法和后世的那种杂交水稻的动辄上千公斤相比,但是在没有化肥和优质种子之前,这样的产量也是十分可观了。

台南目前一共开发出来了两百万亩的土地,城中只有十余万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实际上一户人家拥有一百亩以上的水田,他们当然种不了这么多了,在全人力劳作的情况之下一户人家最多种植三十亩田地就已经是累的够呛了。所以剩下的还有很多的土地开垦出来之后变的荒芜了起来,这个时候随着首批移民的迁入。一直困扰着邓明的劳动力不足的局面终于能够得到改观了。

要将台南所有的已开恳的田地利用起来,项玉估算至少还需要向台南移民三十万人,最终使台南的人口达到五十万人以上,这个人口其实不多,中国目前的大城市比如广州、南京、北京等都能够轻而易举的达到这个标准。

实际上如果是按照目前的这个吸纳人口的速度,只需要五个月的时间就能将台南的农业人口数量补足,这些人能够赶在今年的水稻晚稻种植之前分到土地,然后至少可以收获一季的粮食,两百万亩土地一年的产量至少有能够满足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消耗,再加上基隆和吕宋岛上的其他粮食的收获,中华军的粮食问题将会得到彻底的解决。

但是项玉考虑到日后还会跟清廷作战,战火的迁延势必会造成很多的难民,这些人想要妥善的安置,都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而最主要的就是粮食了。

因此粮食永远都不会嫌多,家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而台南可供开发的土地至少有四千到五千平方公里,也就是差不多六百万亩左右,还加上很多的山地可以种植红薯,这也能提供一些粮食的补充。

基隆和台南目前的粮食的价格比较便宜,斗米也才不过十文钱左右,一石米只卖一百文钱,这在康乾盛世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而自从明朝中后期海外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米价就居高不下,这固然有天灾**和各地出现农民起义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粮食的产量确实是下降了。

按照这个时候的粮食的产量和土地的土质来看,粮食的产量会在新田地开垦过后的几年出现下降的局面,这主要是土壤里面的肥料的消耗,中国农村里面很早的时候就有将人畜的粪便收集起来,当做肥料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人畜的粪便之中含有无机肥,主要是氮和磷,因为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元素。

而后世的高产量便主要是归功于后世的工业体系,在将石油和煤炭经过处理之后得到的产物,这使得粮食的产量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大的提高,比如印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进了新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化肥的制造和使用,使得粮食的产量大为提高,这才能够养活上十亿的人口。

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朝鲜粮食危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朝鲜没有石油,因此生产不出来足够数量的化肥,特别是氮肥,这才使得拥有更多土地和更少人口的朝鲜还一直面临着粮食的危机,据说每年还因此饿死数万人。当然了,韩国其实也是缺粮的,不过缺口很小,加上可以从东南亚国家进口,所以危机不大,甚至还能支援朝鲜的金家兄弟。

化肥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就和农药是一样的重要,甚至比起农药来说还要重要一些,因为土地里面的这些元素补充起来是非常的缓慢的,这也就是田地会出现板结的情况的原因。

这个时候中华军手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石油,但是完全不具备后世的那种生产工艺,也缺乏那方面的人才,就算是项玉是理工生,对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也不可能凭空的变出那么多的设备来,工艺的发展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而来的。

第两百五十二章粮食战略(二)

不过虽然生产不出来工业化肥,但是几千年的农耕民族累积下来的经验还是能够做到很多事情的,比如项玉这个时候就想到的堆肥。

堆肥的方法分两种,一种普通的堆肥,一种高温堆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当然了高温堆肥的产量和质量都要高于普通堆肥,但是这个时候还是缺乏一种必备材料,加上其准备工作比较麻烦,项玉担心下面推广出去地下的农民们也不太会用,于是不采用这种方法。

而普通堆肥是在嫌气条件下腐熟而成,堆肥的温度不超过50c,腐熟时间较长,约3…5个月。

普通堆肥根据堆法也分为三种:平地式:适用于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或夏季积肥。堆前选择地势较干燥而平坦、靠近水源、运输方便的地点堆积。堆宽2米,堆高1。5…2米,堆长以材料数量而定。堆置前先夯实地面,再铺上一层细草或草炭以吸收渗下的汁液。每层厚15…24厘米,每层间适量加水、石灰、污泥、人粪尿等,堆顶盖一层细土或河泥,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氨的挥发损失。堆置约1个月左右,翻捣一次,再根据堆肥的干湿程度适量加水,再堆置1个月左右、再翻捣,直到腐熟为止。堆肥腐熟的快慢随季节而变化,夏季高温多湿,堆肥一次约2个月左右,冬季需3…4个月可以腐熟。

半坑式:北方早春和冬季常用半坑式堆肥。首先选择向阳背风的高坦处建坑。坑深2…3尺,坑底宽5…6尺,长8…12尺,坑底坑壁有井字形通气沟,沟深5…6寸。通气沟交叉处立有通气塔。堆肥高出地面3尺,加入风干秸秆1000斤,堆顶用泥土封严。堆后一周温度上升,高温期后,堆内温度下降5…7天,可以翻捣。使堆内上下里外均匀,再堆置直到腐熟为止。

深坑式:坑深2米,全部在地下堆制,也叫“地下式”,堆制方法与半坑式相似。

上面的三种方法都比较简单,平地式的方法比较适合台南的气候,因为台南这边主要是多雨加上湿热,所以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对于堆肥也是十分有利的。而冬季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半坑式或者是深坑式这两种方法,在少雨的季节里面可以缩短堆肥的时间。

项玉为此亲自招来基隆市政署的官员,组织农民前来学习这种方法,这个时候因为是新年刚过的一段时间,在农业上属于农闲时间,恰好能够用来对农民们展开培训。

这些方法并不复杂,项玉虽然没有亲自动过手,但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小时候也捡过牛粪。见识过这种堆法,加上和一群人一起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将几种方法全都传授了下去,至于效果怎么样他心里也没底,不过这也要等到一两个月之后才能见成效,这个时候干着急也没用,只能耐心的等待。

中华帝国这个时候逐渐的形成了南部农业,北边工业的格局。这也主要和双方的发展轨迹有关系,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台南就只有农业没有工业,实际上台南这个时候正在组建一系列的工厂,主要是冶炼钢铁的制钢厂,生产和制造军事武器的兵工厂。以及一家造船厂,主要的性质还是优先考虑军队的发展和建设,因为这个时候实际上台南的主要的武器装备的供应,都是要依赖基隆市的供给,万一在战时敌军占据了两地之间的通道,比如说在之前的战斗之中清军就曾近短暂的攻破了台中城,虽然两地之间还有东边的一条线路,也能够走水路运输。但是要是将来面对的敌人特别的强大,他们能够将台南城和外界的联系全部掐断的话,那台南城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除了台南之外,马尼拉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过马尼拉的情况相比于台南市来说要稍稍的好一些,毕竟西班牙人在此盘踞了近百年,各项工业都有一定的基础,甚至还有几处尚在开发之中的矿产,这其中就有一处中华军目前比较稀缺的矿产——铜矿。

铜因为其熔点低,延展度、导热性能都比铁要好,所以在现代工业历史上是最先被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的一种矿产。

后世考古出土的古代兵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这也说明了青铜器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而中华军目前最为缺铜的地方就在军工方面,比如说这个时候大量装备给部队的蜕壳子弹,这种子弹壳就是使用的熟铜制造的,不要小瞧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弹壳,它可是子弹重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别的延展性比较强的黄铜,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国的弹壳制造之中,直到后来的合金钢才部分取代了他的位置。

中华军目前的军队的规模差不多是一万七千余人,这些部队每天都需要训练甚至是作战,因此每天消耗的子弹数量是很客观的,按照一人一天消耗十发子弹来算,一个月的时间至少需要五百万发子弹,这个数字可是很庞大的,而且为了保持部队士兵的基本战斗水平,这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新参军的士兵来说,这个训练量实际上还远远不够。

这些子弹光是消耗掉的钢铁就达到一百多吨每个月,黄铜的消耗量达到二十多吨,台湾缺少铜矿,所以部队关于子弹弹壳的回收有严格的规定,士兵们在非战斗时刻训练的时候,使用的子弹必须在使用完之后将弹壳全部上缴回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中华军的高端技术流入敌方的手中,也能够回收大量的黄铜,以减轻对外采购的依存度。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马尼拉的铜矿的发现,这种苦日子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生产出来的铜不仅能够用于军事用途,民用上面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

马尼拉的这些工厂自然是被中华军全盘接受,一些原有的设备能够使用的会被保留下来,不能用的或者是对中华军没有什么帮助的则全部换成从基隆海运过去的,因此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马尼拉就建成了好几家工厂,并且投入了生产,这笔台南的要快上不少。

第两百五十三章肃清原住民

目前中华军手中的地盘包括了整个的台湾岛,吕宋岛和大半个棉兰老岛,还有北边的琉球群岛,整个时候还包括东南沿海的一些岛屿,这些地方除了琉球岛上目前暂时没有驻军意外,其他地方都驻扎着中华军的军队,一万多人的军队,除掉海军以外,剩下的军队数量实际上还不到一万两千人,再细分到各地,留在基隆的,或者说是能够紧急调动的军队数量还不足五千人,这对于实现中华军的目标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扩军的问题被再度提上了日程,而这个时候随着大量的人口的迁徙过来,实际上中华军能够从中招募很多的士兵,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年老体弱的老人,但是也不乏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但是大多数还是拖家带口的家庭举家迁徙,项玉打算在这群人中间招募两千人,然后在民兵中间招募五千人来转成军队,这样一来中华军能够调动的军队的数量就能够达到一万两千人了,这个规模相对于清廷的百万军队来说确实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就目前来说也是能够应付得了。

随着移民的增多,台南开始逐渐的充实起来,之后许多人口开始分流向台东和台中,这两个地方的人口还是太少,尤其是台中,这里有一处石油的出产地,但是周围都没有百姓居住,因此很多补给都要从基隆运输过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遭到岛上中部山林里面的部落人的袭击。

对于这些部落人,中华军的态度是很强硬的。但是也是比较有原则的。那就是只要这些部族不来主动袭击和妨碍中华军的生产建设。中华军对于他们的存在就当是默认了,也不会特别针对他们,但是一旦他们踏过红线,主动挑衅中华军,或者袭击各地的百姓,那么中华军采取的就是零容忍政策,发现一个这样的部族就坚决的打掉一个,根本就不跟他们讲什么民族政策或者是特殊待遇。

项玉想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台湾。因此岛上注定不容许有太强大的反抗势力的存在,他可不想将来再跨海对清朝作战的时候,自己的大本营会被这些原住民搞的乱七八糟,因此长痛不如短痛,这个时候抓紧时间趁着外部没有大的战事,就一下子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掉好了。

中华军这边于是派人进山通知各部族,要么向中华军表示臣服,并且将整个部落迁徙出来,中华军这边会负责他们的安置,要么就选择留在原地但是不允许拥有武器。只能进行农耕生活,只有这两个选择提供给他们。

这样的政策自然被这些人毫不犹豫的给拒绝了。那么这样一来就给了中华军一共出兵的借口,项玉决定对这些原住民用兵,彻底剿灭他们。

根据之前荷兰人留下的情报,岛上的少数民族的数量大约有五万到八万人左右,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山族人,而这个时候高山族已经向中华帝国俯首称臣了,所以也不再是中华帝国的威胁了。

经过清点,高山族的人口一共有三万六千七百余人,也就是说岛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大概在一万五千人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