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产顺利。

生产过后的松下美惠子显得十分的虚弱,由顾惜缘在照顾她,而项玉自然是感觉十分的愧疚,于是就将很多事情都交代给底下的人去做,自己抽出时间来好好的陪着她们,一家人安安心心的过一个新年。

1665年就这样过完了,而清军和中华军在长江一带的对峙却越来越紧张。尽管清军的规模更大,士兵的人数更多,但是无论是前线的将领还是后方的大臣,这个时候心里面都是没有底的,中华军的人数虽然少,但是以往的无数次战斗都告诉了世人,前往不要轻视他们,他们的战斗力几乎是无可匹敌的,以少胜多似乎从来就是中华军的传统,更何况这个时候对方已经在江南一带部署了超过十万人的军队了。

面对着十万人的中华军。鳌拜每天都担惊受怕,他虽没有跟中华军交过手。但是他却知道吴三桂这个人的能力,就连这样的一个绝世枭雄,都在广州城下兵败自刎,可想而知他的对手是多么的可怕。

不过清廷毕竟入关多年,其国力自然不是一个偏安一隅的藩王能够相提并论的,所以鳌拜手中的这三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自然是要远胜吴三桂的军队的,而且大清还有北方的这么大的地方提供支持,就算是作战失利,依然有回旋的余地,再不济,至少也能撤回关外去,凭借着满人的骑射和坚韧,一定能够东山再起的。

不过在这个时候,满清人还面临着北方的异族入侵,俄国人已经开始向东北一带的地方渗透了,虽然俄国人这个时候来的人不多,但是这是一群肉食动物,一旦被他们找到机会闻到血腥味,他们就会想鲨鱼一样穷追猛打。

而这个时候,在欧洲的大西洋爆发的第二次英荷战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尽管战争在二月份就已经正式的爆发了,但是因为双方谁都不敢投入主力军队进行决战,所以战斗的规模一直不大,而英国人尽管造船工业不如荷兰人,但是凭借着其国力优势以及海战上的灵活战术,英国人一直牢牢的占据着上风,使得一腔热血想要报第一次英荷战争一箭之仇的荷兰人无处发力。

不过好景不长,1665年五月份,英国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这是一场由老鼠引发和传播的黑死病,在缺乏医疗条件和药物的当时,这种凶猛的疾病曾导致大量的欧洲人死亡,而英国人这一次也没能幸免。

尽管这个时候皇家海军的战斗力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英国国内却已经是人心惶惶,伦敦城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因鼠疫爆发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了三万人,而到了夏季以后,这个数字迅速的翻倍,伦敦原本人满为患的街道几乎成了空城,有超过十万居民死亡,还有大量的居民逃离城市。而且因为英国本土爆发了鼠疫,所以法国人出动了一直舰队企图封锁英吉利海峡,不让英国人跨海前来欧洲大陆,以免将鼠疫传播到了法国。

而这个时候法国人早已和荷兰人暗地里达成了一致,法国人在战争期间源源不断的向荷兰人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支援,而百年战争期间积攒下来的怒气也让法国国内传出一种声音,那就是要趁着英国人这个时候手忙脚乱的时候和荷兰人联手剿灭他们。

尽管路易斯十四世并没有采纳这种建议,但是风声却传到了英国人的耳中,皇家海军不得不分出二十艘主力战舰去防备法国人,以免遭到法国人的突袭,这样一来,英国人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战争开始进入到了荷兰人占据主动的阶段。

英国人虽然一直在努力的支撑和维持,但是这个时候受伦敦的鼠疫影响,其海军的战船建造进度远远落后于荷兰人,这直接导致了英国人的舰队规模越大越小,而荷兰人即便是遭受了损失,只要人员的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他们能够很快的得到新的战舰的补充,双方就像是手里拿着巨剑在对砍,后面有人在源源不断的补血,双方都在咬牙坚持,就看谁先坚持不住,而英国人这个时候家里面着了火,院子外面有邻居在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之下败局已定,只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了。

不过欧洲的两大海洋强国在捉对厮杀,这样的情况中华军自然是喜闻乐见了,因为这样的话南洋的安全局势就会大为改观,不会再受到这两国的威胁了。

ps:一直一来都有很多粉丝值是0的书友来评论区评书,对此我也不在意,心想也许是书城的书友,可是最近很多人都是0粉丝值跑来辱骂作者,我心里就纳闷了,你们说的剧情明明是vip章节里面的内容,你自己又没有订阅,八成就是看的盗ban的,你还真的好意思有脸来书品区骂我?我一直一来都没有说过你们这些看盗版的人,但是某些人不要太不要脸,哦,你会说,你写的又差,还不如我来写,看你的盗版那是给你面子,你该感谢我,巴拉巴拉!呵呵了,凭什么感谢你们?你们看盗版,对我的订阅有一丝一毫的帮助?有吗?作者写的不好你不看就是了,你看了盗版就等于是盗窃别人的东西,这里面既有网站盗版,也有其他的渠道,但是我想最多的可能还是uc浏览器里面的盗版,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uc浏览器里面看小说怎么就成了盗版,因此还在里面热火朝天的评论,但是这个确实是目前最严重的盗版,我只想说,你们看盗版,偷别人的东西,当了贼,你们心里真的舒服?我不要求你们转正,前来订阅,但是你们不要太过分,你看盗版我不说你,不管你,我也没办法控制,但是你跑来辱骂作者,我不知道你的这个优越感是哪里来的?谁给你的自信?

第三百八十九章九门提督

中华军在1666年开年之后还是没有发兵北上的计划,清军的江北防线搞的有模有样,十分的严密,中华军这边如果要进攻的话,则势必是全军出动,不然的话根本就打不动清军的防线,但是现在的物资以及弹药的储备情况也是不支持大规模的作战的,所以这一段时间中华军没有大的动作。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军就闲了下来,这个时候,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十分严重的匪患情况,在乱世之中,这些土匪往往杀害的百姓比入侵的外敌还要多。

项玉在回基隆之前下达的最后一个命令就是让各地的军队负责剿匪,而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这个时候,仅在福建一地就有大大小小的数百只土匪,他们盘踞在各个山头,比较大的有漳州府的大峰山土匪、鸟山土匪,龙岩的东宝山土匪,汀州的武平寨土匪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大小土匪。

这些土匪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了十万人,是一个不小的势力,不过因为他们被分散到各地去了,所以才没有对中华军造成比较大的威胁,而且因为中华军在之前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使得这些人大为忌惮,就连平日里的活动都约束和收敛了很多,显然是不想触中华军的眉头。

中华军首先派人向这些大大小小的土匪传话,要求他们在接到消息一个月内下山向当地的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中华军就会前去围剿。

很多土匪其实是由难民组成的,也有很多是当地的强人起了歹心。裹狭着百姓逃窜到了山上。当起了山大王。他们的主要组成都是各地的农民,农民会种田不会打仗,于是这些土匪便圈占了一定的区域,在里面种田耕地,很多土匪干脆就不出去劫掠了,渐渐的这样的土匪群就像是一个大的村落一样了。

对于这样的土匪,中华军主要的措施是招抚,在保证他们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威胁的情况下面。先解散他们的武装,至于他们开垦的那些土地,可以分给他们耕种,只要他们手中没有粘上无辜百姓的鲜血,中华军都会对他们过往的事情不计较,将其和其他百姓一样对待,要是他们想回到家乡,中华军也能够安排,并且还会给他们提供新的土地耕种。

但是对于那些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土匪,中华军都是直接采取强攻剿灭的方式。只要他们不下山投降,就会派军前去攻打。对于负隅顽抗的人全部都严肃处理,按照他们过往的罪行进行审理之后定罪处理。

在中华军的政策公布之后,很多小股土匪都选择了向中华军投降,毕竟他们没有干太多的坏事,论武力也远非中华军的对手,所以就很识相的选择了放弃抵抗。

针对这些土匪,中华军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到附近村庄去走访调查,看看他们是否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若是没有做过的话,那他们就不会被定罪,而是会根据他们的意愿进行分配。

光是这些小股的土匪就多达几百支,人数超过两万人,在将他们处理完了之后,剩下还有不到五十支较大规模的土匪,这些土匪的人数一般都在五百人以上,有的甚至有四五千人的规模,中华军见他们没有动作,于是挑选了其中的一批作恶多端的土匪进行剿灭,然后公开审理处理,以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效果,在这之后再向他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十天时间之内向中华军投降,不然的话就不再享受宽大处理了。

这样一来又将十几支土匪吓出来投降了,不过依然有接近三十支大型土匪不肯就范,这些人大多是双手站满鲜血,自知罪行深重,即便是向中华军投降了,也难逃一死,而且自己手中的实力也有得一拼,所以选择了拼死抵抗。

等到时间一到,中华军这边再不多言,也不接受投降,对这些土匪盘踞的地方进行强攻,这个时候的土匪手里面的武器十分的磕碜,缺衣少甲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作战能力低下,往往是一击就溃,中华军没花上多大的力气就将他们歼灭了。

不过因为兵力不足,加上各地反而土匪数量众多,到了后期,很多土匪都不敢待在山上,而是跑下山来,四处流窜,甚至是分散成了很多部分,企图躲过中华军的追剿,这让中华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剿匪。

从开年之后一直到六月份,各地的剿匪行动才基本上算是结束了,而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前线的军队采用轮换制,将大部分的军队都拉回来练练手,让他们不至于丢失了作战的感觉。

此时清廷的内部又出现了较大的变故,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小皇帝趁机培植起来很多自己的亲信党羽,这其中首先是九门提督人选,九门提督是京城的第一实权人物,掌管着北京城大部分军队,此前一直是鳌拜的党羽把持着,而这个时候趁着鳌拜领兵在外,康熙皇帝趁机任命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费扬古为新任九门提督。

费扬古是清朝初期的名将,曾在对准葛尔作战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这个时候他刚刚21岁,锐意进取风华年少。

康熙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十二岁了,比起他登基的那个时候,这个时候虽然年纪依然很小,但是经历过长久的熏陶和培养,他的心智已经不输常人了,他做出这一步棋是一个试探,相当于投出去一粒石子,想看看鳌拜的反应。

这个时候鳌拜统兵在外,一旦他对这件事情大发雷霆或者大动干戈的话,很有可能大清朝直接就亡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的话,那小皇帝就能趁机掌握一个重要的势力,那就是北京城的军权。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有底气做出这样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岳乐从南方撤回来的五万军队,这五万军队为他效力以后,他至少有了一定的资本和鳌拜叫板,这个时候自然是不能继续让鳌拜再控制京城的军队了,这把剑悬在自己的头顶上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之前为了说服鳌拜出兵,小皇帝不惜放弃了镶黄旗,让鳌拜将它带去出征,以鳌拜的性格的作风,这支军队势必会遭到他的清洗和控制,军中的大将也势必会换成他自己的人。

小皇帝在堵,他堵鳌拜不敢公开的跟他撕破脸。

果然,消息传到南京之后,鳌拜果真没有做声,虽然他也知道被小皇帝掌握了京城军权的严重性,但是和他刚刚得到手的这五万人的镶黄旗相比,紫禁城的那两万军队放弃了并不可惜,这才是精锐的军队。

而对鳌拜而言,并不是他不想对小皇帝采取反制措施,只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正在跟他们对峙,一旦他将精力放在内斗上面,那么中华军很有可能会趁机发动进攻,清军的探子回来说中华军这个时候正在将春收的粮食大量的向北调集,一起运来的还有大批的武器弹药,这些都显是对方在为大规模的作战做准备了,在这样的压力下面,鳌拜不敢让对方知道清廷内部不和,尽管他自己很有野心,但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只好放下自己的野心,拼死的保护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江山。

第三百九十四章退守辽东

康熙这一次没有再去管海丰镇的中华军了,而是将军队分派守住几个北京城周围的重点城市就好了。

既然清军不管了,中华军就继续在海丰镇扎下根基了,而且因为海丰距离祁口不远,所以没过多久,祁口镇又落入了中华军的手中了。

项玉布置一万人在山东和直隶交界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的激化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方面就是为了限制鳌拜的补给,随着清军势力的收缩,刘阳他们在度过初期的平静之后,开始对周围的城镇发动进攻了,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接受更加准确一点,整个山东整个时候都没有多少的军队,而且是分散到了大大小小好几十座城里面,除了济南城里面还有一万的军队意外,各地的军队最多的还不到两千人,而事实上大清朝的上百万军队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全部调动了。

南京城里面有二十五万军队,河南有十万军队,陕西有五万军队,北京城里面还有十万军队,再加上辽东的龙兴之地的六万军队,以及各地的府兵和驻军,总兵力只剩下六十五万左右,之前在南方的几次作战的损失对清廷的打击可谓是十分沉重,而且因为地盘太大,六十多万人的军队也完全不够用。

而对于海丰镇的这一万军队在山东境内的攻城略地,康熙皇帝选择了当鸵鸟,假装看不见。

可是这样的情况不是你假装看不见它就不存在的,随着中华军的扩张,几个半个山东都已经被他们控制在手中了,这样一来运到江苏去的粮草就彻底的不能走这边的水路,只能转道从河南南下,这样一来南京城里的鳌拜就更加坚持不住了。

到了八月。江北的清军的粮草供应的问题就已经变得十分严峻了,尽管清军曾在这段时间里面一度收复了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因为军队不能常驻在这里,而且也难以将刘阳的一万人全部消灭,所以这种情况维持的时间很短,要不是清军趁着这段时间运输了大量的粮食到了江北。不然的话南京城的二十五万军队早就溃散了。

鳌拜这个时候感觉局面难以维持下去,而且中华军在六月底的时候就已经通过海路向山东增兵,这个时候山东的中华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三万人,这样的一支军队已经足以威胁到他的大军的安全了,这意味着一带南京城有事,中华军可以迅速的从南北两面对他进行夹击,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能守得住吗?

不只是鳌拜十分担心,北京城的康熙皇帝也十分担忧,山东的三万中华军已经足够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了。他对于南方的军队也是十分担心,因为朝廷不能失去这支军队,于是他便从大局出发,给鳌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对他好言相劝,并且许下承诺,只要他能够将军队顺利的带回来,他就会将蒙古草原上的大片土地封给鳌拜。让他做草原上的异姓王。

这以条件可以说是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