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驻守在盛京城内的清军显然就十分着急了,康熙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亲帅着五万大军和三万外围军队,组成了一支八万人的部队开始南下驰援锦州。

不过中华军这个时候已经在通往锦州城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好了防御阵线,因此面对着清军的进攻一点也不慌。而锦州城内的清军六万军队刚想移动就被从海上登陆的两万中华军给堵住城内了。

双方的军队布置的犬牙交错局势看上去一片混乱,清廷尽管拥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却被分割成了三段,并且这三段军队都处于不利的被动位置,而中华军在南边由于阻挡住了锦州城的清军南下,所以南边的清军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之下只能疲于应付,因此自然是很难抵挡住中华军的进攻,很快就被拿下了五座堡垒。

清军这个时候连忙将部署在靠近朝鲜一边的五万军队调过来,加强对北边的中华军的进攻,意图尽快的打通这一条连同锦州城的交通线。

只是赵登明不慌不忙,中华军在锦州城的北边建立了三层防线,依靠着自己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牢牢的掌握着自己的阵地,尽管清军这边的攻势十分犀利,但是除了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并且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之外,根本就没能取得丝毫的效果。

七月底,锦州城以南的所有堡垒已经全都被中华军拿下了,尽管消耗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清廷的援军依旧迟迟不能抵达增援,因此这个时候南边的五万中华军和早就抵达锦州城的两万军队一起包围了这座镇守着北国之门的坚城。

中华军发动了锦州战役,北边的清军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更加的着急了,一旦锦州失陷,中华军三个方向的军队就能够合兵一处,这样一来剩下的清军将万难抵抗了。

康熙此时正在军中指挥作战,眼下时间紧迫情势危急,他只能不断的催动着军队向中华军的防御阵地上进攻,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锐气早已丧失殆尽了,而且他们在之前的攻击之中已经付出了将近三万人阵亡四万人受伤的代价了,这个时候手中的军队已经折损过半,自然不会对中华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锦州城是一座原本就是一座坚城,在加上明军在这之前不断地对其进行维修和加固,使得其的城防设施齐全,防御能力极强。

中华军调集七万大军对锦州城展开围攻,锦州城墙十分坚固,都是大块的大青石堆砌而成,中华军的炮弹打在上面直接就被弹了回来,而锦州城的城墙很高,搭云梯强攻的话对中华军是极为不利的,也会造成极大的伤亡,而城内的清军这个时候兵精粮足,因此龟缩在城内不主动出战,而一旦中华军强攻的话势必就会落入到他们的陷阱之中。

情势似乎没有张聪预料之中的那么顺利,因此,在一连猛攻的五天之后,中华军终于暂时停止了进攻,部队开始轮番休整,而张聪这个时候则在想一个破城的良计,之前时间对于清军而言十分不利的,但是现在,时间对于中华军而言同样是十分不利的,负责北边阻击的八万中华军这个时候尽管部队的损失不大,但是其粮草弹药已经接近告罄了,而清军的两万骑兵卡在了蒙古进入辽东的入口,因此中华军的后勤部队是没有办法向战场上运输各类物资的。

第四百一十四章破城

而这个时候在收到了锦州城的守军发来的飞鸽传信之后,盛京这边的清军的心也就稍稍的放松下来了,尽管清军还不知道对面的中华军这个时候面临着弹尽粮绝的情况,因此没有继续发动强攻,但是他们依旧保持着对靠近蒙古那一侧的封锁。

张聪想了很久,最终决定采用挖地道的方式炸城,锦州城的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像这样毫无意义的炮击下去的话还不知道要拖多久,中华军根本就拖不起,为了尽快打通北上的通道,他的军队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拿下锦州城。

中华军士兵选择在距离城墙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建战壕,摆出一副长期作战并且打算困死锦州城的姿态,而实际上,在这些战壕里面,就有中华军偷偷挖掘的地道,因为这个时候战壕挖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泥土,使得城头上的清军根本就不知道中华军实际上在偷偷的挖掘地道。

但是战壕远比地道要浅,也要好挖的多,一条三百多米的地道至少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还是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昼夜不停的轮替作业才能达到。

因此,在战壕率先完工之后,中华军将自己的火炮对准城内的守军,开始定时的开炮攻击,以干扰城内的守军并且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发现中华军在底下的作业。

锦州城的清军果然被中华军的一系列动作所骗了,在这之前,他早就听说了中华军的火炮犀利,本以为自己的锦州城可能也会不保,谁想到锦州城的城防竟然这么坚固,对方的火炮虽然犀利。但是拿这道坚固的城墙丝毫没有办法,而他们之前试图突袭城墙,堆放炸药炸毁城墙也是被守军给挫败,因此这个时候应该是已经黔驴技穷了吧,所以才会摆出一副打算长期围困的样子,只不过自己手中粮草充足。军备齐全,根本就不怕敌军的围困,你想要围困你就围困好了,看看谁先坚持不下去。

清军主将这边的警惕性一松懈下来,张聪的最大一个担忧就解决了。

很快,底下的通道已经挖到了锦州城的城脚下,中华军的士兵沿着地道进行了横向拓展,在城墙边上挖出了一个大洞,然后将大量的炸药都堆积在下面。为了防止威力不足,这些炸药的重量加起来足足有两千公斤,运了半个小时才全部运完。

两千公斤的烈性炸药,其威力可想而知,就算是钢铁也会被炸的粉碎,更别说只是普通的青石砖砌成的城墙了。

很快,这些炸药全都被安放完毕了,张聪一声令下。士兵们点燃了炸药的引线,发出呲呲响声的火苗迅速的沿着引线一路燃烧。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根据计算,三百多米的长的引线全部烧完,需要至少五分钟的时间,而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中华军一共准备了五根这样的引线。

五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洞里面却没有丝毫的动作。锦州城的城墙那边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情况,张聪心里微微有些紧张,又等了片刻,确认是引线熄灭了,然后下达了点燃第二根引线的命令。很快第二根也点燃了,五分钟过去了,正当张聪的心里十分忐忑,以为这一次引线又失效了的时候,锦州城那边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大爆炸!

中华军的士兵们听见爆炸声,迅速躲进战壕的掩体里面,以防止被从天而降的石块和碎屑砸伤。

这阵爆炸非常剧烈,整个大地似乎都在摇晃,剧烈的爆炸声几十里以外都清晰可见,

等到尘土散去,张聪抬头一看,只见锦州城的南边城墙被炸开了一道长三十多米的口子,大量的砖瓦碎块迸飞的到处都是。

张聪立刻醒悟过来,大手一挥,下令士兵们开始进攻!

城内的六万清军这个时候早已经被这阵爆炸给惊肝胆尽碎,靠近城墙以及城墙上的士兵大多数都丧命于这场爆炸,还有很多士兵被爆炸导致的坍塌给直接掩埋了,即便是没有受到爆炸波及的地方,士兵们也站立不稳纷纷被震倒震歪,有些人甚至被震昏了过去。

因此南边的防守出现了很大的空缺,中华军的士兵们迅速的从这道被炸开的口子中冲了进去,清军前来支援的军队已经来晚了一步,没有及时的堵住这条口子,双方在城中爆发了激烈的巷战,巷战的规模很快从南边的长街扩大到了半个城市,清军毕竟缺乏巷战的经验,他们也没有像中华军这样的专门巷战武器,所以根本就抵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清军的防守阵线在交战中不断的向后退却,失守的地方越来越多,而阵亡的士兵也越来越多。

七月底,在北国的盛夏到来之前,中华军的军队终于拿下了锦州城这座要塞,包括锦州城和南部的几个卫所的清军,一共有超过九万人阵亡或者被俘,清军的兵力一下子损失超过三成,而在打通了锦州这条要塞之后,两个部分的中华军成功的合二为一,组成了一支在人数上已经不输清军的庞大军队。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只能下令让清军撤回到盛京城来进行防守,在野战之中他的军队已经不占优势了。

而在打通了通向北方的补给线之后,赵登明的八万大军的补给终于有了着落,双方合兵一处,显是收复了辽东走廊这一代的各处要地,做出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并不打算轻举妄动,因为对方此时手中还有一支机动力很强的骑兵部队,因此即便时中华军此时占据了先机,但是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

而在拿下了锦州城之后,中华军也接连拿下了黑山和北镇和义县这几个地方,这样一来,清军对于辽东走廊一带的威胁将会彻底解除,大量的军需物资可以通过山海关一带向北源源不断的运输过来,缓解中华军目前面临的困境。

而清军这个时候并没有彻底的放弃在盛京城外的防线,毕竟如果将自己的军队全部都撤到盛京的话,那么在战略上就处于极大的被动了,因此,在双台子河的盘山堡依然驻扎着一部分的清军,他们的人数大约两万人,根据盘山堡的险要地形,清军想要在这里稍微的拖延和阻截一下中华军的前进。

在战争的主动权尽失的情况下,即便是将中华军的攻势拖延一时半刻,对于清廷而言也只不过是稍微的延续一下自己政权的存在时间,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第四百一十五章困守海州

在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军终于开始继续向北进发。

八月处,中华军相继拿下盘山堡周围的杜家屯、平洋桥堡、西平堡、镇武堡之后,大军已经逼近了盘山堡的关下了。

八月上旬,中华军开始对盘山堡发动攻势,清军的抵抗并不是很顽强,士兵们似乎战斗意志并不强,只是稍作抵抗之后,发现中华军的两翼军队绕过了双台子河之后,堡内的守军就放弃了盘山堡,向东撤去。

这个结果在中华军的预料之中,毕竟一旦两翼的中华军完成了对堡内清军的后路斩断的话,清军就只能困守孤堡了,这显然不是清军高层想要的结果。

清军一路向东,一直撤到了营口,这才又停下不走了,而中华军依然是稳步推进,大军度过了双台子河之后迅速的占据了西宁堡,开始向大辽河一带推进。

大辽河这里自古就是清明双方争夺的焦点,历史上双方围着这一带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过这些都是清军尚未发展壮大的早期的战事,等到清军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将战线向南推进,一直到了锦州一线,1631年爆发的大凌河之战之后,明军彻底的丧失了大凌河城的控制权,尽管被清军拿下的是大凌河,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锦州城,这也为日后爆发的松锦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中华军成功的收复了大辽河,也就意味着被清军控制长达半个世纪的地区终于又回到了中原汉人政权的怀抱之中。

两天之后,中华军开始向东进攻营口。清军在营口只有一万军队。加上从盘山堡撤出来的不到两万人。加起来还不到三万军队,而中华军投入攻城的士兵总数则超过了六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清军也是没能抵抗多久,便被中华军攻破了城池,败军向北逃窜,一直逃到了北边的海州卫。

海州卫距离清朝的首都盛京城已经不足五百里,是南部重镇辽东卫的门户堡垒。一旦丢掉这一座盛京南部的门户的话,中华军将能够沿着官道直接威胁到盛京城的安危。

因此,清军在海州卫集中了五万军队,准备誓死捍卫这座南部的门户。

虽然清军的决心很大,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中下层士兵们普遍斗志不高,士气低落,前面的一系列作战失利的消息已经让他们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清军在丢失掉锦州城之后,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二万人,而这个时候拿出五万人守卫海州卫,还有五万人守卫盛京。中间的辽东卫就显得有点空虚,因此。清廷在八旗之内大举征召年轻的族人参军,这个时候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上至五十岁的老人,都要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八旗之内的男丁数量顿时锐减一大半,剩下的都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妇孺,谁都明白,这一战事关生死,一旦作战失利,那么祖宗打下来的基业不仅将全部丢光,而且整个满族都有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八旗士兵们都十分服从朝廷的调令。

即便是这样,清军也只是征集到了不到五万人的军队,近五十年的不断战争,使得这个小小的种族一直面临着男丁稀少的局面,而其不到两百万的总人口,却在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先后组成了超过八十万的军队规模,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拉去参军作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

这五万新兵都被送到了海州卫,清军高层明白,如果将他们放在辽东卫的话,一旦海州卫失守,面对着敌军的强大压力,他们很有可能不战自溃,与其添油战术,还不如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都送上战场,就算是拖,也能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一来的话,海州卫城内的清军人数就达到了十万人了,其中四万人是骑兵,驻扎在城外一侧,和城中的守军互为犄角,一旦中华军开始对海州卫采取进攻的话,这些骑兵就会出兵前来骚扰和袭击中华军的两翼和背后,牵制和干扰中华军的进攻。

针对这个情况,中华军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将大军沿着官道布置,在两翼修建一道战壕,分别布置一万名士兵防守,将军中的辎重和远程火力都集中在这一圈保护之中,使得他们能够不受清军的威胁,而负责进攻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是依托着强大的火力支持的,并不是依靠着人海优势,因此并不会受到清军骑兵的威胁。

八月下旬,海州卫的战事正式打响了,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军队云集于此,各自都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因此光是炮战都打了整整三天,中华军这边也没有料到守军的炮火会这么猛烈,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两千多名士兵被清军的炮弹炸伤,接近一千人阵亡,而中华军的火炮部队因为射程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并没有受到损失,不过因此海州卫的城墙比较高,射击的仰角比较大,所以很难迅速的消灭城中的全部火炮,因此双方这才会爆发激烈的炮战。

海州卫的城墙远没有锦州城那样坚固,因此在中华军的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多出都出现了坍塌,不过城中的守军的抵抗非常顽强,每当新的一处城墙发生坍塌的时候,他们都迅速的抢占各处要地,阻击正要从这里向里面突进的中华军,为其他守军争取时间来修复这些受损的城墙。

不过他们也在中华军的炮击之中损失惨重,猛烈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之后,这才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中华军出关时候携带的火炮炮弹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告罄了,必须等到后续的补给部队将弹药运送上来之后才能继续开炮。

中华军这边的炮弹暂时用光了,而守军也趁着这一段难得的时间来赶紧加固破破烂烂的城墙,这个时候南城墙和西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如果不加固的话,只要中华军的弹药一运到,这些地方将很难抵挡接下来的炮击。

不只是城墙满目疮痍,城内的设施也是一片狼藉,大量的建筑物毁于战火,到处都是死伤的平民和士兵,因为中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