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才吃完,不过今天的餐桌上,又多了两道老刘带来的新东西,便是红薯和玉米,这次老刘来之前,让荀攸派人给北平酒楼送了不少红薯和玉米,反正今年这几种作物都是大丰收,即使留下全部收成的一半来做种子,也够明年在幽州的大部分耕地上种植了,因此他才决定将这几种作物推上市场。

头一次吃到这两种美味的灵帝和一众后妃品尝了之后,果然都是连声称赞,灵帝问过老刘,知道这两种东西以后会大量供应皇宫后,不禁又夸奖了老刘几句。

吃过午饭,告辞了灵帝和董太后及何后等人,老刘才急忙出宫,跟着一直在宫门外候着的文丑和张飞几人,回到了自己的府中。

他现在急着要做的,便是今天晚上要去拜会前太尉杨赐杨大人,自己先说服杨赐,然后由自己出钱去资助他,这样就可以帮助杨彪当上幽州刺史,如此一来,虽然说自己离开了幽州,但是有了这层关系,相信杨彪肯定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老刘打定主意,这次绝不能让袁槐的阴谋得逞,因此不管这次花多少钱,都不能让袁绍当上幽州刺史,否则自己多年的心血,恐怕真的就要付诸东流了。

回到府中,老刘先和陈宫与简雍二人商议了一番,陈宫听到老刘说起原来是袁槐想让自己的侄子袁绍接替自己,也明白了袁槐为什么会陷害老刘,不过当他听老刘说起今天在朝堂之上,朱儁也出面保举前太尉杨赐的儿子杨彪担任幽州刺史,令袁槐的打算一时没能得逞。

陈宫马上建议老刘全力支持杨彪,为他提供将来的钱财,杨彪为人正直,如果得老刘相助,当上了幽州刺史,以老刘与他父亲杨赐的交情,再加上这次有老刘的援手之恩,因此幽州的大权可以说还在老刘的手中。老刘也觉得这陈宫的主意不错,幽州如果到了袁绍的手中,恐怕自己多年来的心血都将成为泡影,而一旦杨彪入主幽州,那么他肯定还会按照自己之前的规划去治理和发展幽州,这样只要幽州的文武官员还在,那么不管什么时候,幽州的一切还都是自己的基业。

当天晚上,老刘在陪着芷清和乌云吃过晚饭之后,便让简雍为自己准备了一份礼物,然后带着简雍与文丑和几名亲卫队员一道,前往杨赐的府邸。

两家相距不是很远,所以没用多长时间,老刘便到了杨赐的府外,看着门可罗雀的杨府,想起往日杨府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景象,不由得让老刘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到了门前,老刘让简雍前去叫门,自己与文丑几人在外边等候。

简雍敲了半天门,才有人前来开门,估计如今来杨赐府中求他办事的人少了,府中的家人已经不习惯晚上还有人来拜访,因此才耽搁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来给访客开门。

简雍向开门的家人通报了一下,告诉他是平北王刘备刘大人前来拜访杨大人,请他快去通知杨大人。

那名家人听说是平北王大人来访,急忙让几人在门外稍候,自己跑进了院中去向杨赐通报。

如今的杨赐赋闲在家,倒也难得清闲,因此饭后正与儿子杨彪议论朝中之事,对灵帝如此对待老刘大呼其不公之时,家人进来禀报,说是平北王前来拜访。

杨赐一听,急忙拉着杨彪一道,来到大门口迎接老刘,毕竟他与老刘的关系不错,另外便是通过这几年的观察,他也清楚老刘的能力与为人,如今自己已经被免去了太尉之职,除了蔡邕、马日磾和朱儁几人还经常来家里看看自己以外,已经很少有人会来拜访自己,如今老刘刚刚来到洛阳,便来拜访自己,不管他是否有事来找自己,就冲他能屈尊来看自己,杨赐也打定主意,不管刘备有什么事找自己,自己都全力支持他。

看到杨赐亲自出门迎接,老刘急忙几步赶上前去,给杨赐行礼。

杨赐忙道:“玄德不可,你如今是我大汉的平北王,我可是一介草民,怎当得起你的大礼,而且我应该给你行礼才是,玄德快快请进。”

杨赐说完,便拉着老刘两人一起进了大门,然后来到了院内的客厅之中。简雍和文丑等人也跟着进了院子,简雍在老刘的示意下跟着老刘进了客厅,文丑几人则在院中守候。

杨赐招呼老刘坐下,然后才把杨彪叫过来道:“玄德,这便是犬子杨彪,如今在朝中担任京兆尹之职,你们以前虽然在朝中见过,不过恐怕也没有机会坐在一起亲近吧,今后你们一定常来常往,唉,我老了,今后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

老刘看了看杨彪,说是年轻人,可是看起来也有四十岁了,杨赐如今已经七十多了,所以杨彪在他看来是年轻人,可是与老刘一比,他可不是年轻人了。

老刘急忙上前给杨彪见礼,口中道:“备见过杨大哥。”

杨彪急忙还礼道:“玄德您可是大汉的平北王,我怎敢与你称兄道弟,下官这里给王爷行礼了。”说完杨彪就要给老刘行跪拜大礼。

老刘急忙拉住他道:“杨大哥,太尉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便是我的长辈,因此你我平辈论交有何不可,太尉大人你说是吧?”

杨赐也道:“是啊文先(杨彪的字),玄德不拘小节,你也就不要再婆婆妈妈的了,我看这样挺好,以后你就与玄德兄弟相称,有什么事你们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听到父亲如此说,杨彪这才接受了老刘的提议,从此与老刘兄弟相称。

第352章夜访杨赐(二)

其实要说起杨彪也是个相当有骨气的铮铮男儿,光和二年,当时的宦官曹节、王甫专权,太尉段颍与其同流合污,宦官势力大盛。曹节、王甫父兄子弟纷纷出任卿、校、牧、守、令、长等官,贪残害民,令百姓怨声载道。王甫养子王吉暴虐尤甚,在他当官的五年之中,被其乱杀的百姓多达万余人。当时朝中的另一位清官阳球对此极为愤恨,出任司隶校尉后,立即开始着手惩治宦官。不久,京兆尹杨彪奏发王甫门生贪赃财物七千余万,恰好此时王甫正好出宫休假,阿附宦官的段颍也不在朝中。阳球便趁机劾奏王甫、段颍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等人的罪恶,灵帝许之,于是王甫、段颍、王吉等人皆被收入狱中,由阳球亲自拷问。王甫、王吉父子遂被拷打而死,段颍畏罪自杀。阳球将王甫家产没收充公,段颍妻、子徙居边地。

从这其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杨彪不畏权势,敢于告发王甫,才令其被阳球收押并拷打致死。

今天的朝堂之上,杨彪也知道老刘被罢免了幽州牧之职,只得了个代天巡视的虚职,因此他回家以后,便把这个情况跟父亲杨赐说了,杨赐听说灵帝如此对待老刘,再加上灵帝对自己的所为,也深感灵帝昏庸无道。当杨彪对他说起今天在朝堂之上,袁槐打算保举自己的侄子袁绍接替老刘担任幽州刺史时,杨赐便明白这其中肯定是袁槐捣的鬼,只是他现在无权无职,当然无法干预,当他又听说朱儁举荐杨彪担任幽州刺史时,不由得叹了口气道:“文先,以你的才能,绝对当得起这幽州刺史之职,只是你也知道,皇上最后肯定是要看谁出的钱多,便会把幽州刺史的位子给谁做,虽然咱们家也是几代为官,但是我们杨家没人善于经商,因此家底比起袁家来可就差得远了,所以你也别惦记着去幽州当刺史了,便在洛阳做你的京兆尹吧,听为父的话,只要你一心一意为朝廷出力,必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也就是他们父子二人刚谈到这里,老刘便到了,于是等老刘与杨彪重新见过礼之后,他们便又说起今天朝堂之事来。

杨赐道:“玄德,以你今日所立之功,可以说在我大汉四百年来也是空前绝后,昔日高祖皇帝几次出兵平定匈奴,结果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而且高祖自己也曾几乎被匈奴人所擒。到了武帝在位时,虽然在与匈奴人的交手中,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从来没有一次能像玄德这次,彻底击溃了北方各路外族的军队,将他们的地盘全部收归大汉所有,虽然说玄德你已经是平北王的爵位了,在爵位上无法再加封赏,但是也不应该把你的幽州牧撤掉才对,毕竟幽州刚刚取得了北伐的大胜,需要有玄德坐镇来震慑那些刚刚投降的外族,否则玄德好不容易打下来的这些地方,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进行治理,恐怕将来还会分化出去,因此我觉得灵帝此举,可以用釜底抽薪来比喻,没了玄德的幽州,恐怕再难有如今的太平日子了。”

等杨赐说完了,老刘道:“杨大人,实不相瞒,我今天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幽州之事,当然这其中的关键,便要着落在文先兄的身上了。”

老刘这么一说,杨赐马上便明白了老刘的来意,那便是老刘也不想把自己一手打造的幽州拱手相让,因此他来自己府上,肯定是支持杨彪去与那袁绍竞争幽州刺史之位。

听老刘发话之后,杨彪道:“玄德,你也知道如今皇上选派官员的标准,不是以能力和品行为考核标准,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要看谁出的钱多才行,因此这样一来,恐怕我就是有心相助玄德,可是以我们家的财力,也是无能为力了。”

杨赐却道:“文先你且不要着急,我知道玄德既然说是为了此事而来,那么必然是不想让幽州刺史之位落入袁绍或是他人之手,玄德我说的可对?”

“杨大人所说不错,备不敢说自己没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一切,皆是出于对我大汉江山和百姓考虑,而袁家处心积虑欲从我的手中把幽州夺走,是因为看中了如今幽州的富庶和实力,所以如果可能,我当然不愿意把幽州的一切拱手相让。好在如今有右车骑将军朱儁和蔡邕马日磾等人都愿意保举文先兄,我也知道杨大人虽然家中虽然几代都是朝廷的重臣,但是正如刚才杨大人所说,你们家中无人善于经商,因此家底并不丰厚,比拼财力自然不是袁家的对手,可是杨大人你不要忘了,我可以支持文先兄,不管这次灵帝要多少钱,我都替文先兄来出,杨大人放心,我的钱绝不是从幽州府库中而来,如今我岳父早已将甄家的生意全部交给我来打理,因此以我岳父家的实力,恐怕袁家根本不是对手,所以明天的朝堂之上,文先兄大可不必担心花费多少钱财,关键是决不能让袁家把幽州夺走,只要幽州在我们的手中,那么幽州的百姓乃至天下的百姓就不会再有忍饥挨饿的现象,杨大人和文先兄可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听老刘这么一说,杨赐与杨彪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杨赐道:“难道幽州还有什么可为大汉百姓提供粮食的秘密不成,我父子确实不知,还请玄德明示。”

老刘这才让简雍把给杨赐准备的礼物拿了上来,他知道杨赐绝不会接受自己给他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因此他让简雍带来的,乃是十多个红薯和五六穗玉米。

看着摆在桌子上的这两样东西,杨家父子虽然也可以说得上是见多识广,但是对于这两样东西却是一无所知,于是杨赐道:“玄德,这是什么东西,我怎么活了七十多年了也从未见过。”

老刘道:“杨大人,我说的将来可以保证幽州和天下百姓不再挨饿的原因,就在这两样东西之上,当然还有一种东西,我这次没有带来。杨大人请看,这种作物叫做玉米,亩产可达两千多斤,而且非常适宜在大汉长江以北的地区广泛种植;这种作物叫做红薯,亩产可达八千多斤,这种作物更是可以在大汉全境内种植,另外还有一种作物叫做马铃薯,亩产也在四千斤以上,而且这些作物都易于储藏。如今这三种作物都已经在幽州种植了三年,今年更是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一年,因此光是这三种作物一半的收成,便足够幽州百姓一年的口粮了,还有幽州出产的海盐、战马以及众多农具和武器护具,如今更是畅销大汉的抢手之物,如果这些东西到了袁绍的手中,我怕他会囤积居奇,以此大肆揽财,绝不肯轻易传播到大汉其他州郡,因此我才想让文先兄无论如何,也要把幽州刺史抢到手中,我们为的绝不是一个刺史之位,而是为了大汉天下苍生的生计,杨大人,文先兄你们可理解我的苦心?”

杨赐与杨彪终于明白老刘不愿意把幽州刺史交给袁绍的原因,杨家父子本就是忠良之士,看着桌上的红薯和玉米,他们也下了决心,为了大汉的天下和百姓,这次就和袁家父子对抗到底,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些东西让袁家得去。

老刘这时又让杨彪把这些东西拿到厨房,让厨师就用白水煮上两刻钟即可,杨彪也想知道这红薯和玉米的滋味到底如何,便拿着这些东西到厨房去了。

杨赐问起这些东西的来历,老刘便又把这是自己当年在海外经商之时,看到当地都种植这些作物,而且产量比大汉农民种植的水稻、谷子、小麦等作物的产量高出了不知多少倍,因此便带了一些种子回来,如今经过在幽州三年的试种,已经获得了足够在大汉北方大面积推广的种子,因此不出两年,这几种作物一年的收获便可以为整个大汉百姓提供一年的粮食,而且这些东西都可以长期储存,即使遇上灾年,百姓也不会因为饥荒而背井离乡、四处讨饭了。

很快杨彪也回来了,告诉杨赐他已经让厨师按照老刘交待的做法,在厨房煮玉米和红薯了,估计很快就会给他们端上来品尝。

接着,老刘又把幽州如今的军政情况详细的向他们父子描述了一下,当杨赐得知如今的幽州地盘比原来大了几倍,百姓人口也有四百多万,而军队的数量竟然有二十多万时,不由得感叹老刘果然了得,竟然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把无人愿去的贫瘠之地建成了大汉最富庶的、实力最强大的一州,也难怪袁家父子会对幽州如此眼红,幽州刺史的大权到手,便等于拥有了足以与整个大汉匹敌的财力和军力。

当老刘与杨赐父子二人畅谈正酣时,杨府的厨师把煮好的玉米和红薯端了上来,闻着那种诱人的清香之气,不禁令已经吃过晚饭的杨赐父子食指大动。

老刘让他们不要着急,待红薯与玉米都稍稍凉了之后,老刘便告诉了他们食用之法,其实很简单,便是将红薯剥皮,其实要是洗的干净了,不剥皮也没关系,至于玉米则是一定要把外边的玉米皮剥掉,否则没法食用。

第353章拍卖刺史

玉米和红薯本来就不多,因此老刘没有吃,而是让他们父子和简雍尝尝。三人按照老刘的指导,每人先掰了一块红薯,然后剥去外边的红薯皮,送入口中一尝,果然软滑香浓,味道非常可口。然后每人又拿了一穗玉米,剥去外皮后到不知道怎么吃了。

老刘忙告诉他们拿着玉米穗啃上边的玉米粒即可,三人一试之下,连呼果然不错,简直是美味无比。老刘又在边上道:“这种玉米不仅可以这样吃,最主要的是可以磨成玉米粉,虽然做出来的干粮不如白面做的好吃,但是一样可以用来果腹填饱肚子,因此将来百姓的粮食中可以粗细搭配,这种玉米加工的面粉可以算作粗粮,虽然口味比白面差,但是由于玉米的产量大,因此至少可以让百姓填饱肚子,即时遇上灾年庄稼歉收,百姓也不用再忍饥挨饿了。

等三人每人吃了几块红薯和一穗玉米后,杨赐对老刘道:“玄德,你可真是我大汉天下百姓的大恩人,我在这里先代天下百姓谢谢你了,请玄德放心,为了能让大汉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一定支持玄德,即使搭上我们杨家的全部财产,也要让文先当上幽州刺史之职,如果皇上不允,我也豁上我这张老脸了,到时候我亲自去找皇上求情,玄德你看这样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