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打天下-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gos在秦灭以后的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最多者八万余人,少者也就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三十余个,所以在西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中的多数国家以城郭为中心,所以这些国家又称“城郭诸国”。其余的便是“行国”,专指那些以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

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间或属于西域都护府或西域长史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其余那些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则列明“不属都护”。

其实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大汉与匈奴争夺对西域各国的管辖权所致,当然这其中大汉朝廷从西汉到东汉一直在采取各种方法与匈奴人进行较量,不过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霸中,除了公主出塞和亲外,真正决定性的胜利还是在战场上取得的。

汉武帝在位时便对西域发动了几次军事行动,最大的一次出动了十几万士兵、十几万头牲口和十几万的民夫,最终的战果是征服了大宛国。不过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因此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但对天山以北的地区还是无法保持经常性的控制,那里的诸多小国还不时受到匈奴的威胁,因此他们也不敢完全服从汉朝。此后的大汉与匈奴又经过多了次战争,一直到了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于是大汉便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同时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开始真正对西域之地进行统治。

第378章西域诸国

当时的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如今的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三十六国,以后增加到大约五十国,治所设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府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一方面它与内地的正式政区不同,不设置郡、县,依然保留原来的国,汉朝一般不干预它们的内部事务,但掌握它们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都护代表朝廷掌管这些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权,可以调动它们的军队,决定它们的对外政策,必要时还可直接废立他们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个属国。正因为如此,西域都护府也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置,使西域正式划入了汉朝版图,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只是到了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多国发生战乱,西域都护段禧等人虽然力保龟兹,但由于而道路遥远,中间又多有阻隔,因此朝廷与都护府的檄书不通。朝中公卿议者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因此到了六月,朝廷决定罢西域都护,遣骑都尉王弘发关中兵迎接当时的西域都护段禧以及分布在梁、赵博、伊吾卢、柳中等地的屯田吏士离开西域,返回了大汉的凉州之地。

从此以后,大汉便不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经过了十几年之后,由于西域各国的要求,并愿意遣子入朝为质,东汉朝廷于是在于永宁元年,曾经就是否放弃大汉对西域的统辖权进行过庭议,当时东汉在西域已经没有了管理机构和驻军、屯民。于是朝中便有人建议皇上彻底放弃西域,而班固之子班勇却极力反对,强调西域对大汉朝的重要性,并且建议朝廷在敦煌和楼兰等地恢复驻军。

经过朝堂上一班大臣的争吵之后,主张继续对西域诸国进行管辖的一派占了上风,而且朝廷也采纳了班勇的建议,决定在敦煌驻军三百人,这就是史载的“于是从勇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到了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朝廷决定在西域建立西域长史府,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秩比二千石。

也就是说始置于公元前六十年的西域督护府,于公元107年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此以后汉代再无西域督护),而后来的西域长史府最初设在了楼兰,直到延光二年,班勇受命为西域长史之后,率领士兵五百人来到了西域之地,并把治所设在了柳中。

这些知识老刘知道的并不多,也是在来的路上王允、陈琳和许攸三人告诉老刘的,根据他们在敦煌郡中得到的消息,如今大汉的西域长史姓张名晏,西域长史府的治所便在龟兹国境内的它乾城,那里处于蒲昌海(汉代对罗布泊的称呼,亦称盐泽)之地的北端,距离玉门关的距离差不多有三千里,因此老刘等人经过了半个月的跋涉后,才终于克服了一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进入了龟兹国的境内,今天他们又在野外露宿了一晚,根据他们向附近牧民打听的结果,估计到了明天中午,他们便可以赶到西域长史府的治所它乾城。

在进入西域之后,他们在路上所见到的当地居民也与他们在大汉内地所看到的汉不相同,毕竟这里如今的居民便是后世的新疆人,因此他们的长相明显有着与中亚人相同的特点,这也令大家对老刘所说的这边的居民都是与乌留斯等人差不多的说法,开始有了几分相信。

第二天的中午时分,使团一行四百人终于抵达了它乾城,它乾城的规模不大,而且整个城墙也都是用黄土夯制的,是个方方正正的小城,每面城墙的长度大约在二里左右,而城中的守军老刘也已经从王允等人的口中知道了,那便是大汉派往西域长史府的军队不过士兵五百人。

守城的士兵远远便看到了使团的大队人马,从前边飘扬的几面旗帜上,他们便知道这是从大汉朝廷而来的,而御林军和亲卫队员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跋涉,但是大家看上去仍然精力十足,而他们身上的盔甲也都被他们每天擦拭的干干净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守卫城门的城门官赶紧出了城,然后向前边的文丑行礼道:“请问将军,你们可是从朝廷来的,不知道来我们这里有何贵干?还请将军明示。”

文丑听到城门官发问,于是便对城门官道:“城门官你听好了,我们是从都城来的前往西方的安息等过出使的使团,而带领使团的,便是我大汉的平北王,如今代天巡视的刘备刘大人,你快快带我们进城去见你们的长史,同时也安排我们先到城中住下如何?”

“遵命将军,我这就带你们进城,你们队伍中的士兵我让手下先带他们去城中的馆驿和军营中休息,因为我们它乾城的馆驿太小,恐怕容纳不下您的部下,所以只能让一部分人去军营中休息了,我这就带将军和平北王去城中的长史府,请将军移步。”

城门官说完,便派几名手下带着御林军和亲卫队员前往城中的馆驿和军营,已经到了城门外的老刘让太史慈和淳于琼先去安置御林军和亲卫队员,而老刘等人则跟着城门官前往它乾城中的西域长史府府衙。

一路上老刘等人仔细的打量了一番这座小城,其实更确切的说整个它乾城便是一座军营,城中的房屋虽然都不甚高大,但是却非常的齐整,也因此使得城中的道路倒是非常宽阔,便于调动城中的军队,而城中的居民也大部分是守军的家属,当然也有一些往来汉地和西方各国做生意的客商,而城中的酒店商铺似乎也不多,看上去有些冷清。

到了府衙门前,众人看到所谓的府衙,不过是一座稍微比城中的其他房屋高了一些的大屋子,周围加了一道不到一人高的木制围墙而已,从外边便可以看到院子里的长史府也只有两排房屋,前边的那排估计便是长史府的公事厅和客厅,而后边的那排房屋便是他们的居室了。

城门官让几位大人将军在门前稍候,自己急忙跑进了长史府,去向长史张晏禀报情况。

时候不大,一名年过四旬的中年文官带着几名文武官员出了大门,前来迎接老刘等人,中年人一眼便看到了站在众人中间的老刘,知道他肯定便是城门官口中所说的代天巡视的平北王了,于是急忙抢前几步,来到老刘面前跪倒磕头,嘴里道:“下官不知王爷驾到,有失远迎,还望王爷恕罪。”他身后的几名文武官员也跟着长史一道,向老刘叩首行礼。

老刘急忙上前扶起了张晏,然后道:“长史不知我的到来,何罪之有,倒是长史你为我大汉守卫西疆,保得大汉一方安宁,当真是劳苦功高啊。”

听到老刘如此说,张晏心中感动,于是便道:“为我大汉皇上效力,乃是下官的本分,王爷有何差遣,下官无不从命,请王爷先到客厅中休息,我已经让下人为王爷和各位大人将军准备午饭去了,王爷从都城来到这里已经有数千里之遥,一路上肯定免不了风餐露宿之苦,请王爷和诸位大人将军进府休息,王爷您请。”

于是众人便在张晏的带领下,来到了长史府的客厅之中。

与中土各地的官府相比,这里果然简陋了许多,客厅中也没有桌椅等物,众人的面前仍然摆着几面矮桌,而矮桌的后边倒是铺着厚厚的地毯,所以大家只能不习惯的跪坐在了地毯上。

不过桌上的水果倒是不少,尤其是当地的特产哈密瓜和葡萄,这些可都是当时内地无法见到的,因此早已经有些饥饿的众人便毫不客气的大吃特吃起水果来,连乌云和红昌也都没有了淑女的风范,抓起那些葡萄便往嘴里塞,连葡萄皮和葡萄籽都不吐了。

老刘倒是没有急着吃水果,而是向张晏询问如今西域长史府的情况,而张晏也一一向老刘作答。

如今的西域长史府虽然名义上仍然管辖着东起玉门关、西至葱岭、北至乌孙、南至西羌的大片土地上的四五十个大小属国,但是由于近年来大汉的国力渐弱,而且加上对西域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因此辖区内经常有些国家犯上作乱,妄想脱离大汉的统治,而有些国家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经常向周围的小国发动战争,吞并他们的土地。而每到此时,西域长史府由于自己本身的兵力有限,编制仍然是六十年前朝廷确定的五百人,所以根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平定叛乱或进行调停。不过张晏也吸取了他的前任的经验,一旦有战事爆发,便从那些与大汉关系密切的国家中调动军队,这样便可以形数上的优势,从而去消灭反叛的国家或调停交战的双方。

第379章葡萄美酒

可是由于匈奴人仍然经常到西域诸国进行挑唆(如今北匈奴人已经被老刘带兵赶出了他们原来的地盘,逃亡更远的西方去了,但是仍然会不时派人前来西域进行活动),因此形势也不容乐观,前些日子位于它乾城以西四千多里远的疏勒国国王便起兵,虽然张晏也曾联合了龟兹、焉耆、车师前后部合兵共计三万余人,前去讨伐疏勒,结果虽然大军向疏勒国都桢中城发动了猛攻,但是城中的疏勒军队也是拼死抵抗,不肯认输投降,最后联军攻打了四十多天也没有攻下桢中城,由于距离太远,后勤供应不上,张晏无奈,只能收兵作罢。

看来西域如此的管理办法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而且也会为将来这一地区的安定埋下无数的隐患,因此在老刘的心中早已打定了主意,一旦将来自己出使归来,一定要向皇上禀明此事,同时让皇上也明白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然后将来派一支大军过来,收编这里的众多属国,最后划成大汉的一个州,按照大汉其他各州的管理办法来对西域进行管理,同时在这里加派重兵驻守,只有这样,才会使大汉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

张晏和客厅中的众人看到老刘似乎一直在沉思,也就没有打扰他,而这时也在屋中的郭嘉就坐在老刘的旁边,看老刘一直在苦思冥想,于是郭嘉便张口向老刘道:“主公可是在想如何行事,才能将西域诸国真正纳入大汉版图之中?”

老刘抬眼看了一眼郭嘉,然后向他道:“奉孝说的没错,我大汉采取西域都护府和长史府的办法,应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的归属问题,奉孝可有什么好主意,能使西域之地不再长期处在这种战乱之中呢?”

郭嘉看着老刘道:“其实主公的心中早已有了主意,您之所以问我,只是想考校一下我,难道主公在幽州对北方那些外族所做的一切,不能拿到西域来继续如法炮制吗?而且要想如主公所说的一劳永逸,那就只有采取军事行动,而且在实际控制了西域之地以后,还必须在这里驻扎大军,像我幽州那样的正规军,而不是仅仅在长史府中配备了五百名士兵,按我的估计,此地乃是连通我大汉通往西方的贵霜、安息和大秦的必经之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我大汉在西域的驻军,至少当在五万以上,另外摒弃如今的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将西域改成大汉的一个州,按照与大汉其他州郡相同的方法进行管理,才可以保证西域长期处在我大汉的统治之下,不知我所想的可与主公所想的相同?”

看来郭嘉年纪虽小,但是看问题却已经相当全面,而且也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结果,于是老刘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转向张晏道:“张大人,刚才我的小谋士所说的办法你也听到了,你在西域为官多年,熟悉这里的具体情况,如果要想让西域长治久安,奉孝的方法是否可行?”

张晏听到两人的对话之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今看到老刘向自己发问,于是便对老刘道:“王爷的这位谋士年纪虽小,但是他为王爷所出的主意却是非常高明,前些日子也曾听北方与匈奴相邻的那些小国传来消息,似乎匈奴人都被汉军赶走了,而且是被王爷带人赶走的,现在西域长史府所辖之地的北方尚有乌孙存在,他们与我大汉之间亦敌亦友,当我大汉强盛,而匈奴对乌孙构成威胁时,乌孙国王便与我大汉交好,共同对付匈奴,而当匈奴势大时,他们又会倒向匈奴人一边,如今匈奴人已经被王爷赶走了,因此下官估计下一步乌孙国又要与我大汉修好,只是您的小谋士说的对,要想使西域之地长治久安,唯有用武力将西域的各个大小国家全部征服,然后撤销西域长史府,将西域变成大汉的一州,与大汉的其他州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管理即可,西域地处边陲重地,因此驻扎重兵也是形势所需,我就希望等王爷出使回朝之后,向皇上奏明西域的情况,然后由王爷挥师西进,将西域之地以及乌孙和大宛两国悉数平定,则自此西域也将与大汉其他地方一样,成为百姓安居乐业之地,这也是下官平生志愿,还望王爷一力促成,下官在这里先带西域之地的百姓谢过王爷了。”

张晏说完,起身向老刘跪倒磕头,这一下才让正在那里大快朵颐的众人发现老刘原来一直在和张晏郭嘉两人商议事情,几名文官倒是听到了,也为郭嘉的主意叫好,而那几员武将也是很高兴,因为朝廷如果真的按照郭嘉刚才所说的计策行事,那么他们自然又有仗可打了,身为武将当然要像主公所说的那样,要为大汉开疆辟土、建功立业。

当大家吃了不少的水果之后,长史府中的下人也已经做好了饭菜,张晏在征得老刘同意后,便让下人将饭菜给众人端到了客厅之中。

看来这里的饭菜还是按照以前传下的方法所做的,虽然桌子上摆满了大块的牛羊肉,也有一些青菜,但是做法都是比较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