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臣-第4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命令胡乔中率领淮东水营驻明州府军中仅有两艘小公主级战舰,运送楚铮等人及部分马匹,兵械直接走海路北上到即墨登岸,并紧急从明州府调一万两黄金给楚铮随身携带见机行事。

潜入沂山落脚,有时候用金银收买的效果不见得比武力强占要差。

同时随楚铮北上的还有两艘信船,过长山岛之后,就与楚铮所乘的两艘小公主级战舰分道,转向东行,往海东向赵虎,林景中,传达林缚紧急军令。

这时节海上风暴甚烈,为防止意外,信船都是两艘,两艘的启用。

卷九逐鹿第一百三十一章怨有必因

董原在内宅得知高宗庭与孟心史同来杭州城,脸色瞬时变得铁青。

陈西言虽有心要将他从浙北调走,但顾虑杭湖形势,不敢轻易妄动。但淮东将东线战事的责任都担过去,使陈西言无后患之忧,形势就由不得董原了。

董原也是能隐忍之人,但想到数年来经营浙北的心血就要付之流水,也是气急败坏,将手里茶盏砸了粉碎……

侍卫守在门外大气不敢出,这些年来跟随董原各地奔波的老家人董浩,一时间也犹豫着不知道要不要进去劝。

总不能将孟心史,高宗庭丢在偏厅里不理会,但这些年来鲜见老爷克制不住大发脾气,即便是被迫从富阳撤兵时,老爷都没有今日气急败坏的样子,听着门内好一会儿没有动静,心里犹豫着心想:是不是派人去找夫人过来?

董原走到门口,掸袖整衫,脸色已恢复如常,吩咐左右侍卫:“备宴迎客,”带着老家人董浩往偏厅走去。

杭州通判王约正站在中庭等候,心里忐忑不安,就怕事情还没有开谈就崩掉。

虽说董原今非昔比,但驻守杭城的两万精兵是董原的嫡系,旁人指挥不动,董原死赖在杭州城不肯走,江宁那边要怎么处置?

看到董原一袭青衫走进来,脸色看不出异常,王约心思才稍定一些,迎上来揖礼道:“董大人,孟大人与高先生在厅上等候多时了……”这会儿高宗庭与孟心史也闻声走出来。

董原作揖笑道:“乍听孟大人与宗庭过来,我恰在内宅卧床小憩,耽搁了些时间,宗庭知道我这坏习惯,想来不会怪罪……”

“董兄说笑了,”高宗庭笑道,“就是怕打扰你午憩,我与孟大人才直接过来等候,反正坐着也闲聊。”

即使得淮东支持,但董原的反应仍难预料,孟心史一路行来,心思难安,这时候看到董原笑面如春风所沐,心思稍定,一起进偏厅按主宾次序坐下。

有了淮东的支持,孟心史就无需再小心试探,开门见山说道:“青州势危,江宁诸公筹谋救计,寝食难安。鲁国公遣使入江宁,言淮西需大将镇守,他才放心将沂南兵马调往北线,以抗胡虏。实际情形,淮西也缺帅臣,刘庭州,肖魁安在涡阳,独木难支。一旦河淮势危,淮北重于东而轻于西,非老成持重之计,皇上与诸公商议,都荐董君……”

“圣上与诸相器重,董原铭感于心,”董原装模作样朝西北面拱手而行,坐定又问孟心史,“董原报效朝廷,唯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但欲问朝廷如何安排东线战事?”

“淮东侯欲近日在明州对浙闽叛军再兴战事,迫使奢叛兵马东调,以减轻杭湖,徽南所承受的压力……”孟心史说道。

“淮东侯与顾青州翁婿交恶,淮东侯当真就坐看青州势危?”董原眯眼而笑,看向高宗庭。

董原说这些话看似毫无意义,但暗指林缚念私仇而弃翁婿之情,以谓林缚品性低劣,寡恩刻薄——看来董原对淮东怨意犹深,高宗庭心里轻叹,说道:“事有可为不可为,私情之外,仍需以朝廷大局为重。淮东军近年征战不断,兵劳将疲;朝廷有需,仍咬牙调集兵力对会稽用兵,无非也是想朝廷能从其他地方抽出兵马来去援救青州——直接出兵青州是援,让董兄能从浙北防事脱身北上,就不算援青州了?”

“哈哈,也是,也是,是我拘泥了……”董原仰天大笑,又朝孟心史说道,“既然朝廷与淮东已有定计,董原无不从,诸事应以朝廷大局为要。”

孟心史倒没有想到董原轻易就范,疑惑的看了高宗庭一眼。

高宗庭脸色含笑,似非看到孟心史的疑虑。

董原又非不识时务之人,在淮东日益掌握东线战事的主导权,他已不具备时,势,人,地的优势。

在当前势态下,董原还妄想拥兵自重,只能加深江宁对他的猜忌,将来怕是逃不脱杀身之祸,实属不智;还不是如此时就对朝廷表示驯服,能得更多的实惠。

董原又说道:“河淮势急,已不能从容部署。请孟大人即刻派人告之江宁,我想立时前往江宁,晋见圣上,面询机谊;浙北防事,可由孟副使暂代……”董原倒是光棍一个,知道浙北形势已不能争,索性彻底让江宁对他放心。

“好……”孟心史也觉得意外,不过董原既然愿意将浙北的防务都交给孟义山,他只身前往江宁听候朝廷的安排,麾下兵马暂时都不动,那比什么都好。不过董原这样的守疆帅臣未诏不能入朝,所以要孟心史或董原亲自上书请旨。

杭州通判王约坐在下首,听董原这么说,倒替他觉得委屈起来,心想他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朝廷也不会亏待了他。

孟心史说道:“董大人欲入朝议边事,可亲自上书……”

“也行,”董原说道,“那便请孟大人与宗庭稍待。”便让人将笔墨拿来偏厅,当着孟心史,高宗庭的面,写下请旨入朝的折子,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江宁。

夜里董原又留孟心史,高宗庭在宅里用宴,宴过后,对孟心史说道:“我与宗庭是多年故交,这些年来聚少离多,思念得紧;今日我要留宗庭在宅子里秉烛夜谈,一叙别情,就怠慢孟大人了……”

“无怪,无怪……”孟心史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心情大好,先告辞由王约陪着去馆驿休息。

董原在浙北是以浙北制置使兼知杭州,军政权事集于一身。调董原北上镇守淮西,浙北用孟义山代董原主持防事,但朝廷不会给孟义山集权的机会,故而浙北制置使与杭州知府两职事要分开来。

陈西言是推荐孟心史担任杭州知府的,也难怪孟心史心情大好。

董原请高宗庭到西阁说话,使人掌好灯,将无关人等遣开,脸色上的神色便转冷,盯着高宗庭,说道:“将我从浙北逐走,于淮东何益?”

“你心里还是有怨气啊,”高宗庭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河淮势危,崩溃在即;守淮,淮东独木难支,除董兄外,无人能临危受命,守住淮西……”

“这些话骗别人可以,我留你下来,推心置腹,你却拿这些鬼话敷衍我,”董原冷声说道,“难道这些年的故情,抵不上你急于报效新投主子的心思?”

高宗庭心知董原要是轻易能给别人的话说动,便不是他本人了。

林缚最初在江宁出现在众人视野里时,董原对他或许有不屑之心,但也没有什么敌意存在。林缚在燕南勤王事之后,便如彗星般崛起。林缚与董原的发迹有相似之处,都是举子出身,初任小史,又以兵事而大耀光芒。

世人便时时处处拿林缚与董原作比较,董原心胸本就算得有多宽广,看着林缚一日日夺去本属于他的光芒,心里怎会好受?

在奢家袭夺浙东时,董原选择与岳冷秋合作,从维扬出兵镇守浙北,这事当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便是林缚事后也承认没有想到董原会跳出来,毕竟当时东阳党与董原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

高宗庭对此并不意外——从那时起,董原已经将林缚视为敌手,就杜绝了当时跟林缚,顾悟尘合作的可能,如今裂痕只是越来越深罢了。

事情到这一步,高宗庭也晓得没有跟董原再谈下去的必要,敷衍谈了片刻,便告辞回客房休息。

回到客房,书僮陈小彦说道:“董大人似乎脸色很不善啊,怕是会一直怨恨先生,怨恨淮东……”

“陈芝虎也降了胡虏,在沁阳大肆杀戮,此时又甘为东虏先驱攻阳信,”高宗庭苦笑道,“世事无常,能奈何之?

召董原入朝另听调用的特旨四天后就传来杭州。

虽说江宁最终决议由孟义山代替董原主持浙北防务,但裁撤浙北制置使司,另置御前杭湖军都统制一职,由孟义山担任。而孟义山除了统领划归御前杭湖军的五万兵额外,地方兵备事也划归地方知府,知县兼领,这也是朝廷在收地方兵权上迈出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另委陈华文出任御前杭湖军副都统制一职,孟心史出知杭州府事——高宗庭也在杭州侍到六月初十就返回明州,林缚已从昌国赶到上虞,亲自在上虞调兵遣将,组织对会稽的战事。

高宗庭渡江赶到上虞跟林缚汇合。

听高宗庭说起董原的反应,林缚苦笑道:“别人能狼狈为奸,淮东拉仇恨的本事倒是一流。与顾家反目成仇,天下人都视为笑话。世人都说李兵部门生故吏都投淮东,偏偏董原这个李兵部身前最得意的门生又视淮东为敌——宗庭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

“大人以大义为先,故而与存私念者不能相容,这不能算大人之过,”高宗庭说道,“董原与淮东为敌之事,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太担心。吴党与岳冷秋媾和,实是吴党手里无用兵之人。看眼前之形势,董原甚至愿意将他嫡系一部兵马交给孟义山,跟吴党示好之心昭然,但吴党若得熟知兵事之董原,对防务之事就不必处处依仗岳冷秋。一山难容二虎,即便董原日后有机会入朝为相,他与岳冷秋之间,就有一番好戏会演给我们看……”

“我也是这么想,把他们都赶到西线,让他们在西面斗个不亦乐乎,实际对淮东也是有利的,”林缚思考着说道,“倒不晓得朝廷会给董原按个什么头衔。”

淮西辖庐州,东阳,濠州,寿州,如今又将濠寿以北的涡阳等县都划入淮西的防区,淮西本身就存在林庭立所掌握的东阳军,刘庭州,肖魁安所掌握的涡阳镇军以及庐州守军。

淮西山头林立,董原调往淮西为帅,自然没有经营淮西为己有的可能,永兴帝与陈西言也不会给他创造机会。但很显然,与淮东关系密切的林庭立与东阳军,将是给重点压制的对象。

高宗庭对此倒是笑而待之,林庭立在东阳给压制得越狠,才越有可能彻底的投向淮东。

卷九逐鹿第一百三十二章不死不休

奢飞虎在苏庭瞻,田常,余文山等将的陪同,登上香炉峰,举目远眺东方,能看到淮东军在曹娥江面上巡曳的战船,帆桅在阳光下熠熠生耀,与江水波光映成一片。

“淮东军旬日来一直都有兵马往上虞集结,”田常说道,“淮东军此刻的动向不可不防啊!”

奢飞虎面无表情,绷紧如铁;这旬日来会稽局势危急,奢飞虎才亲自从东阳县赶来会稽。很显然,要改变会稽的局势,不是奢飞虎赶过来就能有作为的。

苏庭瞻站在侧后也一声不吭——淮东在曹娥江东岸大肆聚结兵力,要想避免浙南之败在会稽重演,只能从浙西抽调兵马填补守军兵力的不足。

守住会稽,远不是守住几座城池那么简单。

明州府及台州,永嘉两府的近海诸县相继失陷后,浙闽军在浙郡所控制的产粮区就只剩下以东阳县为起端,以衢州府为重心的浙中谷原以及以会稽,山阳,诸暨,萧山诸县为主的会稽平原两处。

特别是位于会稽平原上的诸县,仅水田就有近两百万亩。

在明州府未陷之前,奢家从会稽诸县抽取的粮赋就高达三十万石。

在明州失陷之后,奢家为了支撑东西两线日益沉重的军事开支,过去一年从会稽诸县抽取的粮赋提高了有一倍,达到六十万石。

若仅仅是守住几座城池,而乡村地区给淮东肆无忌惮的渗透,控制,奢家自然不能再从会稽再征收一粒米粮;而一旦失去每年六十万石米粮的收入,浙闽军在浙地东西两线十三万兵马,怕是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夺回主动了。

以往,淮东军在明州的兵马,主要集结的嵊州,迫使浙闽军在嵊州西面的东阳县及南面的天台县建立防线。而在曹娥江下游东岸的上虞驻兵以浙东行营军及靖海第三水营所属的兵马为主,不过万余人,所以会稽守军所承受的压力不大。

但是从浙南战事结束之后,淮东在上虞集结的兵马就持续增加,会稽所承受的压力就一天重于一天。虽事前就为预防万一,从周边富阳,临水,东阳等地,抽调兵马补入会稽,使会稽守军增加四十营两万四千余人,但犹有不足。

由于去年淮东军奔袭浙东时,几乎是第一时间抢夺曹娥江口,躲入曹娥江内的浙东水营战船悉数覆灭。曹娥江作为明州府与会稽府的界河,从此就给淮东水营战船完全控制。

如此的防御形势对浙闽军是极为不利,淮东军控制曹峨江水道,完全可以从任何一处渡过曹娥江进入西岸,侵入会稽。

浙闽军只能笨拙的在曹娥江西岸密集的修筑防垒,防寨,以防止淮东军向西岸渗透。

奢飞虎等人此人所处的会稽山香炉峰,是会稽守军在山阳县东南最重要的一处防寨。

会稽山位于会稽,诸暨,嵊州,东阳诸县之间,是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山地呈西南——东北走向,是会稽府地形骨架的脊梁。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就在会稽筑垒,形成位于腹地的堡垒群。

在会稽山大规模筑垒,驻以精兵,就能以居高临下之势,当头镇住曹娥江,稍稍扳回一些地势上的优势。

“老塘浦方向看着不对啊……”苏庭瞻眼力好,登高望远,视线能远眺到曹娥江下游的拐角。

曹娥江到下游成“之”字形,过上虞县城之后,就往西,往山阳县方向大拐,在山阳县东北十数里处再往北折向,从会稽县城东北角汇入钱江。

老塘浦是曹娥江在山阳县东北角上的拐角。苏庭瞻说老墉浦方向不对劲,奢飞虎,田常等人都极力看去,那片江面密密麻麻的有黑点在集结——明眼人都能想到是淮东水营的战船在那处江面集结……

奢飞虎下意识的想到淮东军可能会在老塘浦强渡曹娥江。

在老塘浦,浙闽军征用一座村寨修筑了防垒,驻有一营精兵。但看淮东水营在那处江面的集结程度,一次送五六千战卒渡过曹娥江都有可能,老塘浦防寨里的驻兵,远不足以抵抗淮东从老塘浦登上西岸。

筑垒防线在军事上存在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小股敌军渗透越境;二是当敌军大规模兵马袭来,以阻障拖延为主,为己方争取大规模兵马集结的时间。

奢飞虎,苏庭瞻,田常等人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在扈从的簇拥下,亲自赶往老塘浦督战。

等奢飞虎,苏庭瞻赶到老塘浦,淮东军已有一部兵马在西岸登陆,上千甲卒挨着江堤列阵,近百乘飞矛盾车列在阵前,盾车之间里闪烁寒光的强弓巨弩。

而在淮东登滩阵列之后,数十艘战船梯次相列,似乎直接在这处宽达三里许的曹娥江面上搭设浮桥,在江对岸上,淮东军正有大股的兵马聚集。

老塘浦防寨守军最初派出数百军卒,欲趁淮东军在西岸立足未稳突袭之。

奈何淮东军在西岸抢滩一开始就投入两营悍卒,兵力要远超老塘浦防寨驻军,将老塘浦出击的数百军卒击溃。

待奢飞虎等人率扈从赶到老塘浦,左右援军也集结过来,使得老塘浦的兵力增至三千多人,但淮东军抢滩部队在西岸已经站稳脚跟。

千余甲卒依江堤严阵以待,而两翼各集结十数艘战船,随时都能投入兵马登岸,支援侧翼;阵列之后还正搭设浮桥,更多的兵马正等着通过浮桥直接渡到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