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臣-第7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缚同时决定,不再占用海阳军的资源,而从枢密院单独拨出巨银,将牙山寨建成永备军事驻地,以供海东行营军从牙山大规模用兵所需。

作为补偿,牙山半岛的租借期将提高到五百年,以便后期淮东利用牙山半岛建设高丽半岛西南部的自由贸易港,以补弥前期淮在在建城,建港及军资的巨量投入。

对甄氏来说,打输了就是族灭家亡,打赢就控制整个高丽半岛,又岂会在乎将牙山半岛以及济州岛割让给淮东?又岂会在乎以后要向淮东钱庄,殖商银庄每年归还数十万银元的钱息?

同样的,淮东钱庄,殖商银庄以及军部,枢密院,往甄氏身上投入这么多的资源,要不想血本无归,怎么都要帮助甄氏打赢内战。

当然,高丽内战更是淮东北伐,驱虏出中原的前奏战,不管怎么说,林缚都是要用全力去打的,淮东与甄氏此时在大的方向利益一致,能额外捞回点本,也是好的。

随着后期战事日渐频繁,为能就近掌握高丽及徐泗战区的情况,林缚早在九月上旬就派高宗庭去海州,组建北方统帅部。林缚也是给各种事务拖住,一直到十月中旬的深秋时节,才得以动身赶到海州,亲自主持北方统帅部的工作。

而江宁的军政事务,则由枢密院,军事参谋部分领,林缚也正式授权由林庭立主持的公府会议,在他不在江宁期间,负责监督枢密院及军事参谋部的军政事务。

公府治政已经逐步形成稳定的体系,虽说永兴帝及太后梁后名义上还掌握着南朝的最高国政,以张晏,沈戎等人为首,帝党在江宁犹有残余势力在残喘延息,但已经给排斥在中枢政权之外。

没有办法插手军政事务,权力自然就给彻底架空。

十月说是深秋,海州已经是悄然入冬了。

黄叶飘零,驰道两边的稻田陆续收割,留下根茬子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间或能看到有三五农户在田地里驭牛马复耕田地,以便能赶在入冬前种下麦子。

小蛮下巴磕在松软的窗户外,望着车外的田野。

从山阳上岸后,三天来都坐在马车里,缓缓北行,每天都看着车窗外大致相似的风景,小蛮倒也不觉得厌倦。也是在江宁深宅住得太久的原因,再出来走一趟,每看一处都觉得新鲜。

林缚则斜靠着软榻,握卷在手,颇为舒适的屈着腿;各种公函则交给苏湄坐在旁边待他批阅——特制的马车,披覆铁板增强防行刺之余,更重要的是造得宽敞至极,叫林缚与苏湄,小蛮起行都在车里,不觉得有丝毫的不便。

北方统帅部现在有高宗庭在那里主持,林缚实在不愿意急着赶到海州。林缚也是好久没有休息一下,从山阳上岸后,在路上走了三天,还刚刚到海州屯区的边缘。

“啊!那个是什么东西?”趴在窗口看了半天风景的小蛮,突然看到新鲜事物,转回来头问林缚。

林缚探头望出去,却是田地里的一部铁梨车引起小蛮的惊奇,笑道:“铁梨车而已,此前还引起一桩公案。偏偏你没心记住,非要看到实物,才惊奇起来……”

南方耕地,多用耕牛,极罕见耕马;倒不是耕马不适合耕地。

耕牛与耕马,各有优缺点。牛耕地慢,但费料少,南方地肥田少,农户精耕细作,每户十余,二十余亩地,养牛耕地便足够了。

马耕地比牛快,效率虽高,但费料比牛要多得多;而传统的经济模式以及南方河流纵横的地形,限制了对马车运输的要求。故而在人多地少,河流密集的南方,养马自然就给淘汰掉。

荆襄会战,军部缴获大量的战马以及驼货辎马,多过淮东军自身的需求,故而有大量的辎马给分到各个屯区来。

机器制造司有匠师仿造泰西国的匠术,造成新式的铁梨车,除梨刀外,两侧还带有车轮。这种新式的铁梨车,用力大脚快的辎马负之,一天能梨七八十亩地,效率是牛梨地的五六倍。

在新垦屯区,目前还是地多人少的局面,这种铁梨车及耕马,自然就极适合于屯区使用,很快就推广开来。

不过在铁梨车上还引起一桩公案……

早年林缚在崇州,就直接以内府的名义开出赏格,以奖励各种实用新型技术的发展。

到公府治政之后,林缚更是直接在机械制造司的名下设立新技术赏格局:一是负责以内府的名义向民间直接开出赏格,激励军民开发淮东所急需的新技术;二是接受各种新型技术的报备,强迫采用新型技术的工场主,工矿主等,向新技术的发明人支付一定比例的赏格。

铁梨车是机器制造司所属匠师直接仿造泰西国传过来的梨车技术所制,虽说很实用,但不能算新技术。

到底要不要为新型铁梨车支付赏格,枢密院内部也是争议不休。捅到公府会议上,最后裁决所有从海外引入的新技术,都列入赏格的范围。

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对黑水洋,南洋船社等向外扩殖势力有利。

随着航道向外延伸,他们能接触到层出不穷的海外新颖匠术,只要引进到国内来,就能获得赏格,何乐而不为?

当然,林缚的本意也是如此,不管是新发明,还是从海外引进的,只要能促进国内新技术及新学的发展,自然都应该是奖励的赏格范围之内。

只是眼下条件还不成熟,新技术保护期,赏格比例等等,包括报备跟监督,都存在很大的漏洞跟争议,一切都还粗陋,没有办法直接制定体系完备的专利权法,眼下便以新技术赏格局的形式,先做一些初步的工作。

今年以来,林缚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初步性的工作,是把即将到来的新帝国,调整在前往新格局的方向上,真正要形成的严密而稳定的体系,不是短短三五年就能成功的。

小蛮的心思岔得快,前头还在为铁梨车好奇,后头又不确定的问苏媚:“谯国夫人会不会不欢迎我们去海州?”

卷十二(终卷)定鼎第三十九章粮足伤农

以往除顾君薰随林缚得封崇国夫人外,诸女里就刘妙贞因为率淮阳军归附的特殊功勋,而得封“谯国夫人”;其他诸女,皆因妾室身份,而得不到正式的封诰。

林缚受九锡而承天命,揭开公府治政的序幕,承袭周礼,柳月儿,孙文婉,苏湄,小媚诸女得封“院夫人”;左氏姐妹及入江绫织,也因与林缚有染,而得封世妇。

诸女都住在国公府内宅之中,相处也融洽,唯有刘妙贞长期坐镇徐州,与诸女没有办法亲近;也唯有刘妙贞独特的生涯跟经历,也叫小蛮对她心存敬畏。

林缚五月在海州时,刘妙贞受孕,九月就开始显怀,无法再承担繁重的日常军务。

适逢林缚有意设立北方统帅部,将淮阳军,凤离军,靖海水师,登海镇师以及海东行营军,骑营第二镇师,靖江水师的第二,第二镇师,都纳入北方军团的序列,进行统一指挥。

北方统帅部设总指挥使,林缚亲自兼领,便先调刘妙贞去海州出任北方统帅部副总指挥使,以养胎为主,而使高宗庭兼领北方军参谋部,主持北方军团的总协调事务,老将吴齐给高宗庭担当副手。

其后,林缚又根据山东地区的出兵地形,将整个北方军团分为东西两块。

调宁则臣出镇徐州,接替刘妙贞出任淮阳军指挥使。

除淮阳军外,林缚还调骑营第二镇师及靖江水师第二镇师,形成以徐州,淮阳为核心的北方西线军团,总兵力高达八万人,负责西到淮西信阳,东到沂水的防区。除宁则臣为主将外,还提拔战功卓著的唐复观为淮阳军副指挥使兼领第淮阳军第一镇师制军,与参谋军事马行远(马兰头)以及检校御史(军纪使),知徐州府事李卫及骑军第二镇师指挥使李良及陈魁立,耿泉山等制军,一起辅助宁则臣主持北方西线军团。

凤离军则逐步往东线,以海州为中心进行集结,形成以凤离军,靖海水师,登海镇师为核心的北方东线军团,将沂水以东,北进沂蒙山区,进击破车岘关道以及从海上进袭山东的战事,统统纳入东线战区。

刘妙贞暂时不宜主持军务,林缚则使高宗庭暂领凤离军指挥使,提拔战功卓著的张苟出任参谋军事,葛存信,杨释及陈渍,楚铮,韩采芝等将,一起主持北方东线军团。

这与林缚一开始就执行的东线偏东战略,在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动。

最大的变化,就是刘妙贞因为身孕之事,林缚不得不调整东西两线的主将,他也不得不亲自到海州来坐镇,直接指挥北方东线军团的军事行动。

刘妙贞有孕在身,林缚只能到海州亲自坐镇。赶着小蛮喊着在江宁深宅里坐久了厌倦,林缚便将苏湄与小蛮一起带到海州来。

小蛮能随林缚到海州督军,自然是雀跃得很,但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担忧旁人指责她姐妹俩妨碍军政;临海州越近,也怕刘妙贞对她姐妹俩的随行会心生不满。

林缚望着车窗外的田野,对小蛮的担忧置之一笑。

新政推行下去,需要时间才能叫根扎得更深一些,林缚无本意在后年之前就对燕胡展开大规模的北伐,他此去海州,名义上是督军,实际上就是要偷得几日浮闲;再一个,林缚就是要看一看他离开江宁后,公府会议与枢密院,军事参谋三者到底能不能将江宁的局面撑下来。

再者,林缚虽说从江宁脱身,也将正常的军政事务,全部交给枢密院,军事参谋部处置,但每日成捆的官文,公函还是不断由快船,快马从后面追赶过去。

林缚想偷一回懒,实际也是不能,即使在这些公函,官文上批个“已阅”,总也要找人帮着他大略的浏览一遍。这段时间又是秋粮收割,冬稼播种的季节,南朝江山,大部分区域的政事还是围绕着农耕在转,政务就显然格外的繁冗。

将成捆的公文都堆到宋佳的头上,林缚还有些舍不得,小蛮的心性静不下心来,苏湄倒是擅长琐碎的事务——这次就算小蛮不跟着出来,林缚也要苏湄陪着到海州来,分担一些公务。

黄昏时,护卫马队进了海州西南面的灌云城。诸事从简,林缚也早就下令不许高宗庭等人离开驻区赶来迎接,仅仅是叫内卫司的人手负责沿途起居食住。

进了灌云城,林缚也只仅仅是占了整座驿馆临时下榻,将灌云知县周问云召来问事。

林缚本不想在灌云城停下打尖,但看到灌云南面的秋收已经结束,而地方上并没有在秋收之后组织人手修路造渠,便停下来询问灌云县的政事。

周问云是崇观年间的进士出身,五旬年纪,山羊胡子,有些杂白。

“此时灌云田亩所出,足以养口,足缴税赋;而粮再多,则粮贱伤农,并非好事;再者,照枢密院所行之文,秋冬之后,天寒地冻,强征农户上河修堤,劳命伤财,民户皆不愿,下官不敢强之……”

林缚沉着脸,手放在桌案上,听周问云坐在下首侃侃而谈。

官吏思想之陈腐,林缚早有所料,新政眼下还是靠枢密院强行推广下去,有效果,但是诸府县也存在一些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周问云这样的榆木脑子官员,林缚之前也不是没有遇到过,“粮足伤农”的言论,也不是第一天听说。对这样的官员,打不得,骂了也没有用,骂了反而叫他们自以为长脸。

在这些官员的眼睛里,农户只配吃粗粮杂食,只配穿粗葛糙麻。

也不能怨这些个榆木疙瘩,除了林缚,谁又能清醒的认识到,整个社会要形成初步的工业体系,要形成更高等级的物资生产体系,首先就要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保证粮食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事实上,当世的农耕水平,至少在江淮地区,是足以保证工矿等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

一名青壮农民,即使不借助耕牛,也能较为轻松的耕种十亩地。以十亩一年两熟的上熟田计,年收三十石粮,一人耕种就能供六七人吃食一年。

实际上,先秦时期,还是以青铜器为主,在刀耕火种的模式下,一夫就授田百亩(先秦一百亩计此时三十亩地)。在当世,借助更精良的铁制农具以及更充足的畜力水平,在徐泗等土地充足的屯区,一名青壮劳力普遍能完成人均耕种三十亩田的任务,农闲季节照旧能抽出来去修路挖渠等工造事务。

眼下江宁控制的大半个中原地区,人口不过五千万左右,人均占有的土地相对充足。

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从美洲引进玉米,土豆等什么高产作物。只要把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复种农耕法,在江淮浙闽等平原地区,老老实实的推广开去,所生产出来的余粮,就足以供一个庞大初级工业体系消耗了。

虽说冬麦夏稻或冬棉夏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复种传统,在江淮浙闽地区存在已久,但受限于涝田不宜种棉麦,旱地不宜种稻米,受限于传统农户改造田地的能力十分有限,实际能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复种良田,在江淮地区的比例仍然很小。

在平原地区,推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复种良田,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关键是要有完善的灌溉及排涝河渠系统。

这个工作,非要地方官府出面主持,分散的农户绝没有能力去完成。

故而在诸多新政里,较为核心的一项,就是要地方官府,在农闲季节,,组织地方农户以工代赈,以工代税,以工代赋的各种形式,去修造道路,改善交通,兴修水利设施,改造出更多不受旱涝侵害的复种良田。

这项工作的好处,从林缚早年在崇州大修水利,扩广复种耕法的效果便可窥一斑。

崇州五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往实际都归属崇州,整个地区的人口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增涨将近一倍。崇州五县范围之内,不事农耕,而从事新兴工矿,海贸等业的人口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之多。

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崇州所产的粮食,除供境内消耗外,每年还有能力向外输出近两百万石的粮食。

要是整个江淮以及浙东,闽东地区,都能达到跟崇州相当的水平,仅东部沿海地区能维持现有的工矿,商贸初级体系之外,每年应还能向外输出高达两千万石以上的余粮。

这本该是一桩各方面都要极力去推动的新政,善政,但到周问云这里,却成了“粮足养口,足缴赋税就足够了,再多就会粮贱伤农,粮足伤农”了。

地方官府向农户征田粮税及口赋,已经实现以银代粮。故而每到田赋征缴时,米粮集中上市,造成粮价的大跌,故而有“粮足伤农”之说。

只是这种道理,只是浮于最浅显的表层,却代表当世儒士的主流认知水平。

当然,农户所生的粮食,除了留作口粮自食以外,就要全部拿来交租,交赋税,自然会造成“粮足伤农”的假象——但实际上,这个“粮足”,与林缚所期待的粮食充足供应,差以千里。

新田税之后,基本田税归为地方官府财源,所以就不存在中枢从府县农业抽取税银的问题。而地方官府征收基本田税,就可以避开收割期,因粮食集中上市而造成的“粮足伤农”,就会极大缓解。甚至在某些地区,可以建平市仓,以官价向农户征收粮食代税,避免农户利益受损,而同时又保证地方能有充足的余粮储备。

而稳定高产的耕作,农户除了交纳赋税外,还将有足够的粮食拿去交换新布,铁瓷器,纸笔等物品;粮食能稳定高产,人食细粮之余,还能将粗粮拿来喂养牲口,补充肉食的不足……

传统上人多食羊肉,少食猪肉,就在于羊能完全用草料喂养,不跟人争食,而猪虽说在春夏时也食猪草,河藻,但也不能完全不供应饲料。

林缚在崇州推广养猪,主要还是圈养法能积肥,增产的粮食能推消掉一部分饲料的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