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臣-第7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方研究的就是杀人之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消灭敌人,保存自身,可以说是当世追求实用,务实风格最为浓烈的群体。无论是传统还是非传统,都不重要,关键是实用,耐用及成本低廉。

即使没有大战,今年枢密院对军部的拔款,依旧达到一千两百万银元,仅比去年的军资消耗,稍有减少。

由于军控屯区日益发展完善,比如说海州军屯区的粮田已经发展到三百万亩,逾七万屯丁;这些屯区能直接向军方提供较为充足的粮食,使得传统意义的粮饷,仅仅占到军部拔款的两成。

其他的军费拔款,则主要用于战械采购,防线及永备性营地及临时营垒的修筑,以及军控屯区建设等后勤维持上去。

其中大比例的军资采购,或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了新技术的发展,为新技术得以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源动力。

一定要衡量军方对新技术产品或直接或间接的采购量有多庞大,今年差不多要超过六百万银元。

要是将对甄氏,佐贺氏及近乡氏的军事援助计算在内,包括淮东钱庄,殖商银庄对这三家的军事借款——这些军事援助及借款,主要还是保证这三家向淮东地区采购军需物资及战械,不然银元没有那么容易借出去——军方今年对新技术产品或直接或间接的采购总量,差不多将达到一千万银元。

也许放在后世,一千万银元的采购量根本算不上什么;一艘入门级的铁甲战列舰,造价就要超过此数。

但在当世,在战前燕京控制上亿人口,中枢岁入规模也就一千万银元左右,用每年一千万银元的军需采购,去支持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当令人吃惊的。

由于军购的利润空间相对给压缩得很小,每年一千万银元的军需采购,就能直接支撑起一个差不多有三四十万人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来,更何况林缚有时候是明目张胆的直接动用军资支持新技术的发展。

历史上在数百年以前,就有人建造灯塔,以为港口及险峻峡湾在夜间引航所用。而江淮地区的第一座灯塔,还是林缚最早建于江宁城外的金川河口,用于引领航船夜间停靠在江港码头上,使码头的利用效率提高一倍。

造灯塔虽然费用不低,但比起码头扩建一倍,在灯塔上的投资还是极合算的。

而夜间抵港的商船,宁可支付一笔额外的灯塔导航费,也绝不愿意在风浪难料的港口外驻泊过夜。

近十年来,淮东军建设并控制的大型灯塔,就多达三十余座;目前已经有些灯塔,开始转交民间经营或建设,维护。

而灯塔需要廉价的优质燃料,则直接促使婆罗火油漂洋渡海运来江淮及海东地区。

透明的琉璃罩以及其他用来照明的新技术,跟灯塔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婆罗山灰与石灰,细砂石或细煤渣等混制浆料用于建造,目前也主要是由军方采用。

淮东造船技术的发展,跟林缚当年锐意发展海上战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随之又有织帆,大型铸件等业的迅猛发展。虽说林缚要求这几处船场以成本价向军方供应战船,但开发新技术而额外消耗的成本,军方为此买单,从不手软。

军方今年采购的近八十万套军服,全部采用淮东新布;仅这一项就足以支撑起一个用工规模达两三万人的新兴织染,制衣产业。

淮东军今年所消耗的逾二千万斤肉食,其中近一半,是向海州,鹤城,嵊泗等地发展的近海捕捞业采购。

林缚早年在崇州发展冶铁,最大的采购方也是军方,其次才是农具等民用品。即使此时,军方在战械以及营垒及防线的修造上,每年都要消耗近两千万斤的铁料。

而冶铁及石灰等业在崇州的大发展以及产业工人的集结,直接促进煤消耗量大增。煤渣用于造路及磨细混浆用于建造,也是军方最先大规模使用。

最先进的造车技术,军方也是最大的采购方;四轮马车,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给军方直接采购用为辎重车。

铁场所生产的铁丝,铁丝绳,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产量,由军方采购消化。

便在进灌云之前,小蛮所看到铁梨车,最先造出来的六千部,也是全部由军管屯田采购消化。

更不要说残酷的战事,使受伤将卒对解剖新医学的依重了。剖解尸体在社会上依旧是大忌,但在军方将领眼中,实在是不足一提。

军方的大手笔采购,使得新学,新技术,新产业在发展初期,就能得到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市场。

如今海州成为北方军团最为核心的后勤支持基地,除军医局,军械局,港口及修造船坞等有限的几项,将由军方直接负责建造,管理之外,几乎所有能够外购的物资领域,如新布,染料,铁料,制衣,造车,石灰,桐油,毛鬃,火油,煤石,木材,砖石,婆罗山灰等工场,工矿主及商家们,都纷纷申请纳入海州后勤支持基地的采购对象之列;能直接在海州建设工场,几乎都提出申请或已经正在实行。而新成立的工场,包括军方后勤部门,都雇佣北方军团的将卒或海州屯区将卒的家眷做工。

林缚当初决定将北伐的后勤总基地设于海州,而非徐州或者山阳,也就是考虑要利用庞大的军需采购,催生出一座新兴的,与传统有别的海港城市来。

比起江宁,林缚更愿意住在海州。

一方面是军队的思维还是比较单纯,对林缚的拥护,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条件;再一个就是海州城几乎是全新建设,而庞大的军需采购,吸引来的几乎都是风气开化的工场,工矿主及海贸商人。

虽说传统上女子讲究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对于出身穷苦的淮东军普通将卒来说,家眷做工,实在不是什么难以叫人接受的事情。雇佣女工,在崇州都已经是普遍的现象,林缚早初不得不以此补充劳动力的不足;在海州更不是什么怪现象。

卷十二(终卷)定鼎第四十二章伏火弩

海州因军而兴,军港,营城,后勤体系带来大量的人口,庞大的军需市场又吸引来大量新兴的工场主,商贾,匠师,雇工,使得海州在短时间里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

同时,海州又是全新的海港城埠,故而海州能更加凭随林缚的心思而进行建设。

林缚名义上是来海州督军,主持北方统帅部,但他到海州之后,则将日常军务丢给高宗庭,吴齐,葛存信一干人,他本人的心思,则主要放在海州城港的建设上。

为方便直接干涉海州政务,林缚使海州知府罗艺成兼领北方统帅部左典书。

海州城的支度,本来是有计划跟预算的,林缚横插一脚,特别是林缚时不时有些着匪夷所思的新点子涌出来,海州府地方官员自然是高兴了,却叫江淮宣抚使司及枢密院叫苦不迭。

到十一月,看着形势难以控制,林梦得不得不亲自赶来海州劝林缚少插手地方政务。

“国公爷啊,你是不知柴米油盐贵啊,”林梦得苦着脸,坐在林缚跟前,诉苦道,“你到海州一个月,海州府就向淮东宣抚使司报出三十万银元的额外开销。罗艺成这小子没有按什么好心眼,巴不得替海州都搂点银子。捧着你的话,顶到淮东宣抚使司去,淮东宣抚使司驳也不是,但今年哪里能额外拨出三十万银元来?只能往枢密院顶——十一月飞骑送来的枢密院的请款单子,我都带来了,主公你替梦得一一审阅,看看哪些银款该拨,哪些银款不该拨?”

枢密院里,林梦得资历最高,功绩最著,罗艺成挨说两句不是,坐在一旁没法吭声。

林缚看着林梦得将随身携带的小木箧打开,拿出一捧函折来,咧嘴笑着,将函折推回到林梦得跟前,说道:“你是大管家,不能批的款子,只管驳回就是。这样可好,今年就算了,枢密院明年给海州额外多挤出三十万银元来;还有什么不足,我将钱小五抓来,看着内府能不能挤出些来……”

“二十万银元顶天了,”林梦得讨价还价道,“主公还想再多要,看军部能不能从别处挤一些出来,明年枢密院给军方的拔款要提高到一千四百万银元,额外挤出十万二十万,应该方便。万一明年还有浙西这样的大灾,枢密院手里也要留在银子应急……”

“军部要供养四十万人,虽说拔款会提高,但明年还要增加三到五万人的武备,可额外挤不出多少银子来。”高宗庭坐在一旁,听着林梦得要将火烧得到军部头上,赶紧推脱掉。

“要是新田税的田赋暂缓归入地方,中枢每年应还能多得四五百万银元……”出任江淮宣抚使的刘师度,在旁说道。

“这个迟早要归入地方,眼下就要狠狠心做下决定,不能犹豫不决,”林缚说道,“二十万银元就二十万银元,也不叫梦得再为难……”

新税政之后,林缚将基本田赋都归入地方财政。

这么一来,地方财政每年总计能多四五百万银元的收入,也唯有如此,才能将乡司体系撑起来,才能叫地方上有财力进行大规模河渠,道路,桥梁,河堤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地方财政收入多了,相应的,中枢岁入就要减少掉一大块。

去年中枢岁入,合并户部及枢密院两块,总计有两千万银元,在荆襄会战过后的今年,随着两湖,闽赣及广南的地方关系进一步理清,岁入应能还有进一步的大幅增涨。

只不过,因为林缚在年后推行新税政,今年的中枢岁入,非但没有大幅增涨,相比较去年,还略有减少,甚至达不到两千万银元的规模。

刘师度此前任盐铁使,辅助林梦得,林续文梳理中枢财政,到秋后林缚将江东郡分拆成江淮,庐州,江宁,崇州四个宣抚使司,刘师度才从中枢下来,出任江淮宣抚使,不过在地方与中枢的利益平衡上,他的思维还习惯性的停在中枢。

林缚也不是不为中枢一下子少这么一大块收入心疼,但有些事必须要现在做。

田赋丁税这一块,本身是户部所辖的岁入。

林缚暂时还保留元越帝室,还保留政事堂六部,摊丁入亩之后,再将基本田税归入地方税源,户部就不再掌握财权。这么一来,原有政事堂及六部就给彻底的架空成一张华丽皮子摆在那里。

另外一个,中枢得不到基本田税,岁入还要想稳定或者增涨,目光跟心思就只能盯在海贸及新兴的工矿,钱庄等业以及附加田税上,能从根本上使中枢重视发展海贸,发展工矿及抑制田宅地的兼并。

今年在给挖掉基本田税一大块之后,中枢岁入并没有大幅减少,就说明海贸,工矿等新兴产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涨——这才是林缚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江宁战事之后,淮东控制的铁料年产量就将有两千万斤,林缚还是锐意的使孙打炉建造更大规模的濮塘铁场。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濮塘铁场建成后,江宁治域内每年所生产的铁料会有溢余。

实际的情况,濮塘铁场建成后,由于新匠术的广泛使用,最初设计的一千万斤铁料年产量,到今年,铁料产量已经摸到两千万斤的高度。

濮塘连同崇州,山阳,夷州竹溪等地的几家大型官办铁场,今年的铁料总产量将突破五千万斤,加上大量的民间铁场的成立,市场并没有出现溢余,铁价虽有下降,但还是维持在比战前高一截的水平之上。

这几家官办铁场的盈利不算,今年仅上缴税政司的场税就将高达一百万银元。

林缚推行的分税思维,在使地方财政增加之余,也是在增加地方在实施河渠,道路,桥梁,河堤等工程建设能力的同时,实际上也直接刺激了地方对初级工业品的购买力,刺激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宏观经济调控的简略思维,在后世普通人都会习空见惯,但到当世,还是叫人摸不清楚全貌。

别人摸不清楚全貌,林缚则是先做后说,能实际的效果出来,自然能叫别人接受;不然的话,费尽口舌的跟别人辩论,又不是林缚的擅长。

说到治政,虽说早年林缚给陈西言骂成猪馆儿,但到今日,至少在枢密院内,没有人会再质疑林缚的治政能力;毕竟林缚有着比时人领先上千年的经验总结,他更主要的是叫后世的先进治政思维跟当世的实际联系起来,要领先,但也不至于太超前,太脱节。

在矿业上,林缚着重发展煤铁;在轻工业,林缚着重发展纺织;在制造业上,林缚着重发展造船,造车以及纺织,采矿机械;在税源上,林缚主要抓跟工矿与海贸相关的场税及关税;其他千头万绪的政务,林缚则是能放手就放手,尽数叫给林续文,林梦得,宋浮等人去分担。

林缚眼下甚至开始限制官办工场,矿区的规模,除了持续不断的革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外,严格控制官办工场矿再大规模的增加雇工规模,而是要将多余出来的市场空间让给江淮地区新生的工场主,工矿主们去谋利。

在分拆榷税时,林缚单独将木炭的市商税提高一倍不止,限制诸府县城坊户采用木炭,柴草为燃料,直接促进各地采煤业的大发展。

眼下枢密院直接控制的官办煤场有八座,不过今年的煤场税,官办煤场仅占到五分之三,明后年,这个比例将会进一步的下降。

铁料产量大增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后世人们对煤炭绝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以为煤炭是近工业的产物。

实际仅江宁府近两百年来,每年消耗的煤石都在一百万筐以上——可以说采煤业是跟烧瓷,炼铁,炼铜等同存的最为古老的传统工业部门。

江宁府有十县,人口两百五十余万,城坊户高达四成以,要是城坊户日常不使用煤炭,而是主要采用木炭与柴草为烧饭煮菜的燃料,周围必将片木不存。

当世城坊户比例,以两京最高,杭州,平江,崇州等地次之,但就算最荒僻的府县,城坊户即城镇居民也要占到总人口的一成左右。而最为古老的工业部门,例如炼铁,炼铜,炼银,炼锡,烧瓷,烧砖,烧石灰等业,在当世也都处于同时使用木炭与煤炭作燃料的关键时期。

往前推一步,就会促进采煤业的大发展;往后退一步,就会导致采煤业的收缩跟停滞。

今年采煤业的总产量大约计有三千万筐,还不包括从高丽输入,专用于琉璃,高质精铁烧制的优质山南煤近两百万筐。

眼下超速发展的采煤业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溧水煤场今年一次坍塌,埋人一百余口。几乎所有的言官都要求停止各地煤场的申办,林缚顶着压力,将反对声音压下来,只是要求诸煤场重视矿井的安全。

林缚现在身居高位,常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奇怪进言。

有的官员,为了加强对治下民众的控制,防止淮泗民变再度发生,甚至建议限制民众使用菜刀,锯斧,铁锹,犁刀等铁器。林缚对此,就如在灌云县遇到周知云一般哭笑不得,将进言丢入垃圾篓的同时,顺便将这名官员打入会逐步淘汰,永不会提拔的另册。

在轻工业上,林缚锐意发展纺织跟制糖。

制糖则主要是夷州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地气炎热,十分适宜种植蔗园。

而布料跟米粮一样,都是人们生存所必需。而纺织新业所生产的白布,有着土布所无法比拟的质量跟成本优势。

为了保证市场的通畅及统一市场的形成,林缚确定江宁为国内贸易之中心,使崇州,明州及晋安等城,成为对外贸易之重心,又使诸郡宣抚使司所在,为地区贸易之中心,皆设枢密院直辖的商事部门。

一是市商税成为地方官府的主要税源之一,地方官员乐意看到工业品进入境内贸易;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成本及质量上有着传统产品无法比拟的成本与质量优势。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