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臣-第7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及粮储,刘师度与林梦得又有不同意见。

无论是前朝赵陈,还是元越,为保障京师及京营军及边军的用粮安全,都会大规模建立官仓体系。此时出任东闽总督的黄锦年,之前就是出任户部右侍郎兼领京畿仓场总制使,为燕京官仓体系的掌门人。

京畿仓场常年储备粮秣高达三五百万石,只是到崇观年间,中枢财政崩坏,京畿仓场储粮量逐年下降,以致没能扛过崇观九年之后一系列的天灾战祸。

江宁虽处于鱼米之乡,外围粮源充足,但官仓体系也是必须要建立的,不然扬子江偶发一次全流域大涝,就能将整个帝国摧毁掉。

江宁叫奢家攻陷后,虽然淮东军收复江宁,但江宁原本实力不强的官仓都叫奢家破坏干净,后期一直是淮东军的军仓临时替代官仓,以作不时之需。

眼下林缚对淮东体系进行军政分立,军仓只是军队储粮,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官仓作为全国性的储备用粮,在会府治政之后才正式由支度司负责筹立。

江宁官仓今年夏秋粮季才开始吸储,这时才储下一百万石米粮。浙西大旱一次就要从外围府县调两百万石米粮,官仓一百万石的储粮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林梦得想明年加大对江淮,浙闽等地的米粮征购量,将官仓及军仓的总储粮量提高到八百万石。这样的储粮量,才能够应付接下来的北伐战事以及无法预料的大旱,大涝之灾。

刘师度此时出任江淮宣抚使司,对江淮的情况很清楚。

这些年来,林缚都是从江淮地区调出大量的粮草支援外围的浙闽,江西及两湖,实际使得江淮地区的民间存粮一直都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浙西大旱,也叫刘师度也心有余悸,担心江淮地区一旦暴发大旱,大涝,涉及千余万人,中枢救济就未必能及时有效。保证民间有一定的储粮量也是有必要的,刘师度希望中枢对江淮地区的米粮征购放缓步骤,将八百万石的储粮量下调两个等级。

“因公而有争议,是好事,讨论得越彻底,将来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整个储米计划,涉及到复杂的估算,林缚猝然间也不知道刘师度,林梦得二人哪个人的意见更正确,不过他鼓励在事情初始尽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说道,“以往从江淮抽调米粮,也是没有办法,江宁,江西,浙西,两湖等地都要大批饿死人了,我不能从容的去考虑江淮地区对旱涝灾难的缓冲能力。也是幸运,江淮这两三年里没有出大问题,现在宽松一下,这个问题是要统筹考虑……”

说到这里,林缚又跟林梦得说道:“你在江宁给我挑一处地方来,我在海州设博物馆,过段时间,在江宁,崇州等地,也要照着再设几处。葛司虞,姜岳,宋石宪与赵舒翰信来信往,商议了好几个月,认为有必要将博物学立为新学的一个基础分支,这博物馆,我要帮他们建起来……”

“我会记住,”林梦得说道,“我离开江宁,宋姜二人还专程就这事找过我。内府能拨一笔银元,支度司这边的压力就小一些……”

林缚摇头而笑。

林缚提出新释儒学,以便能缓和新学与旧学之间的冲突,而新学体系的建立,姜岳,宋石宪,葛司虞以及在济州的赵舒翰等新学宗匠级人物,也是反复讨论。

眼下初步意见,是将新学分为格物学,博物学,算学及度量,地理天象学,医学等五类。

新释儒学,新学将儒学八目里的“格物,致知”并解,释“格物”为“究理致知”,格物学实是后世的物理,化学之雏形,将当世机械,工造,炼丹等传统杂学包括在内。算学及度量,地理天象学,医学,实际还是承续传统,融合海外杂学。

将博物学单列出来,实际是随着海东及南洋航线不断向北,向南,向西延伸,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物种呈现在人的面前,认知,学习新事物的特性,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而且这其中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利益。

婆罗国火油的发现,直接改变中原的燃用油以往几乎完全依赖于食用油的局面。从五年前第一桶婆罗火油运抵济州,用于灯塔之后,今年经崇州,泉州以及明州输入婆罗火油已经高达八万桶。

由于婆罗国的火油产量有限,如今大半都给淮东吸纳过来,使用婆罗国的火油也大增,南洋船社及殖商银庄计划买通婆罗国贵族,直接在婆罗国建矿井大规模的开采火油。

婆罗山灰,当地土著用之肥田以及建筑浆料。

婆罗山灰的这些特性给发现后,也迅速通过海路输入中原,用作肥田,也与白灰混浆砌墙,皆好用。

婆罗山灰,实际就是火山灰。

半辈子都在研究建筑浆料的赵醉鬼儿,听得婆罗山灰的这种特征,两年前就叫人将当地的火山石带来江宁,意图以建窑煅烧相同石料,寻求人工制造火山灰的方法。

林缚起初也没有想到婆罗山灰是什么,毕竟天然的建筑浆料也有很多种;当世人也早就掌握了锻烧石灰的技术。还是在听赵醉鬼儿有意建窖煅烧火山石制火山灰时,林缚才意识到婆罗山灰就是天然的水泥。

只要打开思想禁锢的樊笼,对新事物及特性的不断发现跟认知,对新学,新产业的发展,也是有直接促进作用的。

换作以往,林缚知道钢筋混凝土的好用,但他怎么都想不起水泥的烧制方法。

反而是当世浸淫传统建筑匠学的赵醉鬼儿,受新事物特性的激发,开始尝试着去研制水泥煅烧的方法,只不过赵醉鬼儿将仿制的火山灰命名为石浆。

赵醉鬼儿常因嗜酒误事,后期有了成就,又暴露出贪色的毛病,脾气也怪,除了林缚,葛福能少数人,也没有人能治住他,使得其他崇学馆学士都不怎么待见他。

虽说赵醉鬼儿,在当世建造匠术之上有着极深的造诣,但崇学馆初立之时,林缚没有将赵醉鬼儿列为崇学馆学士之列。倒是他开创性的利用煅烧石浆之法,林缚只能捏着鼻子,不管他人的反对,将他列入崇学馆学士之列,许他开馆立学,以便能将他的建造匠术及煅烧之新学能继续发展,发扬光大。

当然能开创煅烧石浆之法,也离不开整个新学大发展的背景。

赵醉鬼此时经窑锻烧而成的石浆,性能已与婆罗山灰相仿,但对窑温要求极高,差不多达到跟琉璃窑同等的火力才够,需要用高丽输入的优质山南煤,锻烧成本才能降下来,才能优于海路运婆罗山灰过来。

不然就算发现新式浆料的煅烧之法,也根本没有实用的可能;就如同以往琉璃器只是大富大贵之家的玩物,断没有机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除了婆罗火油,婆罗山灰以及当地的金银铜锡等物给运回中原来,江淮等地对南洋另一种特产,需求也格外的大,那就是产自柔佛国的蕉麻。

中原用麻制衣,制网,制绳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但中原所产的麻类作物,不耐腐蚀,易腐烂。“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原意倒不是说渔人懒惰,而麻质渔网浸水后不及时晾晒,腐烂极快。

在近海捕涝及海航时,麻质渔网及麻绳的腐烂问题就更加的尖锐,突出。

林缚原以为这种问题要解决,要等到尼龙生产出来。不过要等尼龙生产出来,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驴月。

铁丝绳的成本极高,无论是军用还是商用船舶,目前还只是在关键处才会采用铁丝绳。麻绳易腐烂,大不了换勤快一些,毕竟有海贸的厚利撑着,还不至于换不起。

柔佛蕉麻的发现,一下子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蕉麻产自柔佛国普遍种植的巴蕉树,当地人使用蕉麻制衣,制绳,制网,编席,也不知道有几百,几千年的历史。蕉麻制物,质轻,坚韧,特别是在海水里长久浸泡也不易腐烂,几乎是眼下能找到的,最优质的编织渔网与船用缆绳的原料。

最初南下南洋的船队,还主要是从柔佛国收购现成的渔网,麻绳;蕉麻的特性给进一步证实之后,到今年南下南洋的船队,就开始大规模从当地收购蕉麻原料,以供应江淮的制绳,制网工场使用。

由于蕉麻的优质特性,军部还将其列入严格外流的军需物资之列。

眼下淮东新产业的强劲增涨,可以说是新学奠定了基础,但诸多有着优质特性的新物种大规模使用之直接刺激作用,也日益明显。

在新学里将博物学单列,也是意在鼓励去发现,应用新物种。毕竟要等格物学发展到能大规模合成新物种的阶段,也许要上百年,几百年,而大自然本身就是蕴藏着无数的瑰宝。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为新学,新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

林缚起念在海州,江宁,崇州等地先设博物馆,除了激励博物学的发展,还是要向世人展示新学发展的成就,也是要世人走进博物馆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直观的开眼看世界。

建设博物馆,不是简简单单的造一座建筑,还要尽可能齐全的收集物种,还要对之分门别类以及鉴别特性,也是当前博物学要做的主要事情。眼下只是先把框架立起来,物种收集及分门别类的工作还要慢慢的去做。

林梦得,刘师度午后就离开海州南返,海州城又恢复往日的平静。

但到午后,又下起雪来,林缚无事在雪院里练了一趟刀,额头微汗,看着宋佳与捧着大肚子的刘妙贞走进来,拿白布抹刀收好,披起衣裳,走到廊下。

宋佳感慨道:“两个烦人的家伙总算是走了……”

林缚哈哈一笑,又颇为可惜的说道:“可惜刘公年岁已高啊!”

“哦!”宋佳诧异的看着林缚,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说出这种的感慨。

林缚搀着刘妙贞坐下,他则随着的坐在打有雪粒的栏杆上,也不觉凉。

他一直在考察能真正代他主持枢密院的人选,也是新帝国的相臣人选。

林续文身为林氏宗族之嫡首,不合适出相,林缚将来打算让他接替林庭立主持公府会议,而不会叫枢密院丢给他主持。

林梦得在处理实际事务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身上也是有严重缺陷的,他是将来的相臣之一,但叫他全面主持枢密院,则不合适。

作为新帝国的相臣,不仅仅要能够接受新学,新政,更要有能力主动引导新学,新政的发展。刘师度虽然显得有些保守,虽然是旧系官员脱胎而出的人物,但他长期历任海陵,淮安等地,又领过盐铁司,主持过盐铁榷税新政的实施,有着丰富的治政经验;还是就是他能从新政,新学上自发的产生新思维。

在林缚看来,刘师度身上最为难得的,是林梦得等人所不及的大局观。

在战前,整个中原地区人口大约在一亿两千万到一亿四千万之间,以秦岭,淮水为线,南方人口(不含两川)的人口约在七千万左右。

受战事的影响,浙西,东闽,江西东部,淮西,荆襄等地的人口减损最剧,分别人口数据分别下降两到七成不等,南方因战事减损的两千万人口,则主要集中这些地区。

不过,淮东,宁湖以及洪泽浦以南等地区,非但没有受到战事的太大影响,反而因为流民的涌入,使得人口大幅上涨,其中以崇州,海陵,平江,淮安等地最为明显。

崇州五县的丁口由战前五六十万,激增到此时的一百二十万,海陵府在除崇州县之外,丁口也从之前的一百一十万,激增到一百六十万。

过剩的人口,为崇州,海陵两地沿海荒地的开垦以及新产业,日益繁盛的海贸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刺激着新产业及海贸的强劲增涨。

不过,也已经有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在捍海堤建成之后,沿海荒地大规模的得到开发,使得近十年来崇州,海陵两府的新增粮田,多达三百万亩。但是就在这个大量荒地给新开垦出来的背景之下,崇州,海陵两府的农户人均占有耕地量十年间约计下降了有百分之八。

只是这些细节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林梦得,李书义,吴梅久等人,都没有注意到,

有越两百余年来,人口增涨约一倍,自然增涨率不足千分之二。在世人习惯多生养的传统下,如此低的自然增涨率,是靠高夭折率,疫病,饥荒以及内部血腥的大规模战争等额外因素强行压制下来的。

而林缚推行新政,就是要着手解决高夭折率,解决大规模不可控的疫病,解决饥荒及解决内部的战乱问题,要是还想放手不管,放任丁口的年自然增涨长维持在百分之三左右,将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据。

很多人都意识不到“百分之三”的自然增涨率有多恐怖,但要保持这么高的自然增涨率,以南方五千人口为基数,二十三年将增涨到一亿,四十六年将增涨到二亿;一百年之内,南方人口就将增涨到八亿,但一百年内,能叫秦岭,淮水以南的南方地区粮食总产量增涨十六倍吗?

新帝国即将揭开序幕,冶国当虑百年事,立国策当以一百年为远景进行考量,而不能只看到五年,十年。

林缚希望人口能出现大的增涨,但这个是有度的,而不应不受限制。

林缚估计收复北方之后,将两辽,西北,西南等地都纳入中枢治下,全国人口约计有九千万左右。

一百年内人口增涨四倍,包括海外移民在内,人口增涨到三亿到四亿之间,是可以忍受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一百年之后,新政思维,新产业以及新学新技术的发展,都将彻底扎下来根,民众的生活水准有大幅的提高,多生养的习惯也就能克服,到那时候甚至有可能反过来还要鼓励生养。

但是,在一百年之内,总人口增涨十六倍,那就绝不能算什么好事了。

林缚没有明确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但已经埋下“余丁税”的引子;在新兵役制里,余丁也是要先于独丁征入营伍;在新政里,林缚也有意维护长子继承宅田的传统,有意消弱余丁的经济,家庭及社会地位,说到底都是提前埋下的引子。

林缚对后世在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的人口,暴炸式增涨,有着深刻的印象。

林缚就是想通过这些手段,在宏观层面上控制丁口,爆炸式的,不受控制的增涨,但短时间里也不希望着将丁口的高增涨率立即打下去。

在制定国策时,以百年为时间单位进行大局权衡,是相臣级人物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目前,林缚还只在刘师度身上看到点影子,也算是他此行海州最大的惊喜。

但是很可惜,刘师度已经年过花甲,也是今年刚刚出任江淮宣抚使司;要等两三年将他调到中枢,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等到确定能用他出相的时候,刘师度怕是都快有七十岁了。

林缚实在没有兴趣任用七十岁的老头担任新帝国的首相;故而年纪已经有六十三的宋浮,也根本不在林缚相臣人选之列。

想到这个问题,林缚就头痛得很,没有合适的相臣人选,在战事结束之后,想偷懒都不成。

卷十二(终卷)定鼎第四十六章国相

相比较以往频繁不休的战事,永兴六年就显得平静许多。

便在高丽牙山战场,也由于海东行营军及时从侧翼的牙山半岛登陆,迫使高丽王军退却,解青阳之围,使牙山会战终究没能打起来;而在其他战线上,战事规模更加有限,诸方都在休生养息,想要从这些年来不曾停息的战事里缓一口气来。

浙西大旱,也因年节之前的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雪,得到缓解。

林缚年节之前离开海州,返回江宁,但回江宁之后也未得稍停。使浙西旱情得到缓解的大雪,在宣州形成严重的雪灾。

林缚前脚刚回江宁,后脚又要赶在年节前带着君薰及长女林政君,在周普,周瞎子,林景中,李书堂等人的陪同下,赶往宣州视察灾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