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第三帝国-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向我投掷鲜花,姑娘们对着我笑,上帝可以作证,我成了这里的英雄。”

另一件真实的事情在德军占领克罗地亚全境之后的第二天发生。事情的经过颇有些匪夷所思:几个意图攻击德军的英军潜伏者躲在屋子里制作炸药,联络人手准备伏击德军的后勤运输部队。这件事非常隐蔽,他们很少走出自己的屋子,所以根本没有人发现他们的想法。

不过,当这些英国潜伏人员出去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偷光顾了这间空无一人的屋子,他看到了屋子里的炸弹还有冲锋枪,于是什么都没动,就退出了屋子。这个克罗地亚当地的小偷很快找到了德国占领军,然后带着70名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返回了那间屋子。

走投无路的英国潜伏人员最终在激烈的枪战中被击毙了大部分,剩下的人知道难逃一死,最终引爆了炸药,选择了自杀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估计他们死的时候都不会想到,出卖他们的竟然是一名当地人,还是一个小偷。

当然,战斗还是在德军南下的过程中爆发了,南斯拉夫人的抵抗非常顽强,虽然他们已经在和意大利军队的交手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可是他们依旧还是为了自己的家乡而勇敢的向德军装甲部队发起了进攻。

他们匆忙的组织起了防线,并且挖设了壕沟还加固了一部分机枪碉堡,但是当豹式坦克那宏伟的身躯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南斯拉夫人还是败退了。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虽然火力强大但是混乱无比的意大利人,而是组织严密配合完美的德国部队,从天而降的斯图卡轰炸机甚至敢于在德**队前方几十米的地方投弹,这种可怕的攻击配合是南斯拉夫军队无论如何招架不住的。

天空之中,云端之上,一架斯图卡俯冲而下,紧接着是第二架和第三架,最后是十架甚至是二十架。这些本来已经略显过时的飞机在巴尔干这片落后的土地上,焕发出了自己的第二次青春。在这里他们肆无忌惮的接近地面目标,用最精确的投掷方式来摧毁他们看见的一切目标。南斯拉夫的地面防空火力弱小而且分散,丝毫无法影响到德军飞机的作战行动。

友好的欢迎仪式不再出现,出现的是拥挤在道路两旁的逃难的平民。他们用一双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德国的装甲战车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尘土。最先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德军装甲部队的轮式装甲侦察车,它们是德军坦克部队的急先锋。伴随着这些装甲车的还有一辆接着一辆的挎斗摩托,以及装满掷弹兵的卡车以及掩护这些卡车的t…26坦克。这些部队根本不停下来管道路两旁的平民,他们急着向前狂奔,追逐溃败的南斯拉夫正规军。

“嘿!有人懂德语么?”一辆敞篷桶车靠在路边停了下来,车上一名德国上尉站起身来,对着一旁惊恐万分的南斯拉夫难民开口问道。

没有人回答他,大家都用漠然的眼神看着这位站起身来向他们喊话的德国人。有人看到副驾驶上的德国卫兵握着一支突击步枪,害怕德军突然暴起杀人的几个平民不由自主的往人群后退了两步。

“有人知道往下一个小镇,就是那个有一座桥梁的小镇怎么走么?”这名德**官似乎还不死心,又开口喊了这么一句。看起来他的努力依旧是徒劳的,因为还是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

“该死!这些人没有人会德语。”并非所有入侵行动都能准备的万分周全,德军和苏联的长期合作,使得德**队里会俄语的人并不少。同时因为欧洲地域其实并不广袤的原因,法语还有英语都是比较普及的语言。而且因为德国的一度崛起,所以会德语的人也很多。

这就让德国的侵略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德国人会讲外语的不少,他们可以保证每一支部队都配有合格的翻译人员,一些精心策划的攻击行动,甚至语言方面的准备已经普及到了排甚至是班这个级别。但是显然德国人会塞尔维亚语的不多,至少在这支德国装甲部队里不多。

这名德国的上尉最终还是放弃了询问,从后面赶来并且停在他身边的一辆装甲车上,一名车长摘掉耳机正等着上尉给他布置新的命令。他扭过头去看向那名车长,开口说道:“这些人显然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行动,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找地方了。”

“上尉,我向东搜索7公里,然后继续向南。”那名装甲车上的车长点头回答道:“一直到看见河为止,然后我沿着河向西返回,如果发现了目标城镇,我会通知附近所有的部队。”

“好的!我沿着公路继续向前!也许能有什么发现!”上尉无奈的赞同车长的计划。那车长行了一个随意的传统军礼,然后就拍了拍炮塔铁皮,按着喉部通话器下达了命令:“左转,向东搜索。”

装甲车喷出了黑乎乎的废气,弥漫在所有人面前。德国的汽油质量一直并不太高,毕竟德国还是缺少石油储备的国家,一切都要省着点用。就连被德国高层视为王牌的坦克部队,都因为缺乏油品而不得不将就着用汽油机,何况作为装甲部队配属的侦查部队了。

德国的桶车也发动起来,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两辆德军的车辆分道扬镳,一辆汽车沿着公路继续向南行驶,另外一辆装甲车则开下了公路,沿着另外一条土质道路向着远方离去。

“这些德国佬比我们自己的部队还客气。”一个妇女背着包裹,看着远去的德国人的车辆,开口嘟囔了一句。这一队难民不久前刚刚被一支南斯拉夫自己的军队打劫,他们交出了财物还有很多吃的东西,才赶走了那些溃败而来的南斯拉夫军队。

“闭嘴!”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哼了一声:“这些人怎么说都是侵略者!我们不能和他们有什么来往!我们继续赶路,不要招惹是非就可以了!知道么?”

事实上这个队伍里是有懂德语的人的,这个老人就会说一些德国话,不过他们不愿意与德**队合作,于是装着不懂德语,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没有搭讪。战争中,挺身而出拼死一战的人不多,而那些投敌叛国的人也是少数,很多老百姓其实只是过着和平日里差不多的生活,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老百姓有些因为躲避战火而逃难,有些因为故土难离而沦为亡国之人。

他们不会选择支持入侵者,甚至力所能及的给这些入侵者制造麻烦——工作不积极,整天浑浑噩噩的活着。但是真的让他们拿起武器来反抗,那也是绝对不敢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只要平静不被打破,他们就苟延残喘。这不是不爱国,而是一个普通人生的必然轨迹。

促使平民百姓真的走上反抗道路的,是残酷的压迫。阿卡多通过后世的经验深深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极力避免压迫,如果必须这么做,他选择分化压迫其中的一少部分人。他给大部分人希望,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安稳的活着。反抗必然存在,却被压缩在了可以容忍的小范围内。

于是在巴尔干,德国人又把这套理论拿了出来,将难对付的顽固分子交给意大利人去打理,自己装扮成一副老好先生的模样,让当地人觉得德国人是救世主,是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的解放者。

这解放者慈眉善目,很绅士有礼,如果身后不背着枪,胸前不挂着手榴弹,腰里不配着刺刀……那效果就更好了。

第605章605澳大利亚之战

这些天来,澳大利亚的战斗进行的并不顺利。日军虽然因为避免遭到反击,故意选择了一个比较偏僻的登录区,不过因为不断增多的兵力,还是在几天后开始逐步攻陷澳大利亚的几个重要区域。

南下的日本军队战果较小,基本上一无是处——他们一路上进攻了几个不太重要的城镇,正是这支部队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前进,他们攻击的地区都不是澳大利亚的重要地区,也几乎没有防守兵力。

北上的日军部队已经在半个月前占领了卡伦布鲁以及温德姆,随后与附近的一个澳大利亚步兵团展开了激战,几个小时之后凶悍的日本兵就不顾自己的损失,强行攻入了廷伯克里克,并且其先头部队在7月27日占领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澳大利亚西部港口基茨港。

这一次作战行动把澳大利亚的一个师兵力半包围在了达尔文港,一旦日军占领达尔文,那么日本澳大利亚登陆部队的后勤补给就会方便得多,也就算是彻底在澳大利亚站稳了脚跟。

其实纵观日本的侵华历史,就能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来,他们凶狠异常,却又带着一丝阴险狡猾。他们学习和了解强大的对手,努力掌握对手的一切细节,用来判断和评估对手,最终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出奇制胜,打败并且超越这个对手。

对付沙俄的时候日本人就是如此,他们了解在远东地区部署的沙俄部队,因为有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支持,他们甚至知道沙俄没有能力把数量庞大并且更加精锐的欧洲兵力运送到远东来。所以他们一战而胜,打败了沙俄。

对付中国满清政府更是如此,他们的间谍无孔不入,甚至了解中国的物产还有军工企业的水平,疯狂的收集中国的各类情报,最终他们比中国人自己还要了解中国,于是在甲午海战中一战而胜,奠定了日本崛起的基础。

但是这一次,事情有了点变化。日本人连续的获胜让他们有点飘飘然,这就是缺乏底蕴快速崛起的必然结果,而因为时间紧凑,也容不得他们再用3年甚至5年的时间去观察自己的对手,所以日本这一次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了。

他们并不了解诺门坎后面的苏联部队,还在用沙俄时代的情报来评估这个强大的对手。他们不了解美国,至少并不完全了解对面的美国,完全无法理解美国那恐怖的生产能力。日本高层自己也没有想过战争会如此顺利,他们预计的计划根本没有写到这里,他们的想法中,日本在攻占了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之后,拿下威克岛美国就会选择屈服。可是,目前看来,这个估计结果有些过于乐观了,日本军方不得不慌乱准备第二轮的行动计划。

一个国家的入侵计划够不够详细,战略目光够不够深远,战略预测够不够准确,决定了这个国家侵略过程的顺利与否,占领目标之后的控制是否稳妥,也决定了这个国家能不能吃掉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强大。

日本拟定的比较全面的作战计划是侵华战争,所以即便中**队被德国和美国反复加强,依然没有能够阻止日军在中国沿海地区扩大自己的占领区域。可是现在日本进行的战争完全是计划外的,也就难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日本的陆军在澳大利亚的占领上就和海军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海军希望陆军可以在沿海地区一路向东进攻,早日控制繁华的澳大利亚东部港口城市,为进军南美还有美国做准备,至于那些西部地区,则是可有可无的。

但是陆军方面认为,必须要全面占领澳大利亚,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自己的兵力。现在日本方面已经为征战澳大利亚动员了40个师团的兵力,有超过20个已经送到了澳大利亚还有澳大利亚周边的地区,如果澳大利亚战争无法短期内结束,那么日军还要再增加40个师团前往澳大利亚,这对于兵员明显不足的日本来说,根本就是雪上加霜。

这种严重的分歧按照日本一贯的解决方案最终闹出了奇葩的笑话来:既然大家都看不惯对方,那就谁也别管谁,咱们各自打各自的!这种如同儿戏的作战办法一直贯穿着整个日本太平洋战争,从武器研发一直到战术安排,海军和陆军都互不统属。

于是各种互相拆台如同搞笑的事情就出现在了日本军方的战斗表现里:海军战败了,消息不告诉陆军,结果陆军打仗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海军力量配合,结果输的更惨。海军自己跑去挖山洞准备打长期战斗了,陆军还在沙滩上傻乎乎的挖战壕准备抗击美国登陆。这就是真实情况下的日本军方表现,毫无夸张可言。

所以日本海军开始组织部分陆战队等兵力沿着海岸线向北进攻,完成他们尽快夺取澳大利亚东海岸工业区的计划。不得不说,这一次日本海军的计划看起来比陆军方面的更有头脑一些。但是日本陆军高层本着“只要海军坚持的陆军就要反对”这个原则,下令精锐的陆军部队向南进攻,妄图征服澳大利亚全岛。

但是比起陆军的几个精锐师团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其实还是有差距的,至少在重武器的配置上,是无法比拟日本陆军的。所以北上的日本军队在和澳大利亚部队纠缠的过程中,没有捡到什么像样的便宜,只能依靠有限的海军掩护,一点一点向前推进——至于日本海军舰队主力,已经带着满满的信心,杀向美国的瓦胡岛了。

而日本陆军为了和日本海军划清界限,带着大炮还有数量不多的战车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厮杀”去了,根本没有支援海军陆战队的意思。不过很快陆军指挥官们就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没有港口的支持,他们也走不了多远。眼看着陆军登陆的军队越来越多,却无法发挥出人数优势来,陆军高层只好灰头土脸的找到日本海军,希望可以分享港口运输陆军的物资。

这件事最终闹到了日本天皇那里才算是告一段落,为了日本的未来,最终日本陆军还是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基茨港,但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日本陆军被迫答应日本海军,帮忙夺下更加重要的达尔文港。

一直胡闹了一个月的时间,8月15日的时候,日本军队才恢复了向达尔文港方向的进攻。这一次澳大利亚守军才真正领教到了日本陆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疯狂的日本兵如同波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进攻,最终澳大利亚守军向日本第19师团投降,达尔文港陷落。

其实日本高层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来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日军进入如此广袤的地区只会让自身的兵力更加分散,兵员也更加枯竭。但是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和计划,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放弃澳大利亚?开什么玩笑?日本陆军已经有将近30万人在那里登陆了,你觉得再费尽力气把这些部队接回国内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种事对于日本高层来说想都不要想,没有人会同意把吃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继续在澳大利亚进攻?那就要再送30万士兵上去。澳大利亚的领土算面积比中国被日本占领的领土面积还要大,如果参考日本在中国的驻屯军来计算,至少日本需要100万人才能够完全控制如此广袤的领土——这简直就是要了日本的老命,中国那边将近200万人陷在坑里出不来,这边再丢100万进去,那还有什么能力去进攻美国?

现在的剧本日本也迷茫了,它预计美国会在几天前向日本投降,可是美国根本没有打算投降妥协,回应日本侵略澳大利亚举动的,是美国动员了100万陆军士兵,保卫他们的太平洋和美国本土。而尼米兹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又多了7艘驱逐舰和3艘巡洋舰的兵力。

同一时刻,原本改装给英国的三艘航母已经在最后栖装,这些独立级的轻型航母只能装载40架飞机,远不是日本海军舰队航母的对手,这三艘航母原本是援助英国的改装货,原本的历史中它们在43年才下水,可是因为这一时空中英国海军的失败,它们提前了整整4年半就加入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

有了这三艘轻型航母,再加上约克城号以及突击者号,还有已经在船坞里即将完工的大黄蜂号,美国海军已经具备了与日本海军的一战之力。尼米兹正在考虑要不要稳妥起见,先放弃瓦胡岛的防御。

就在日本在澳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