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第三帝国-第6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炮弹。不过后者显然更粗胖一些,而且明显这东西要被腓特烈火箭炮的炮弹复杂的多。

要说这张照片的来历,可是让眼前这位英国情报官员肉疼。他们在德国潜伏的一个最有价值的间谍网路,就因为这份情报被党卫军连根拔除了。而拿到了这份情报的英**方,也确实被德国这个可怕的计划吓了一跳。

德国打算用这种超远程的火箭弹,作为运载超级武器攻击美国的载体。不过从这份情报显示的内容中看,德国科学家们还没有掌握远程制导的有效手段,无法让这种超级火箭弹进行精确打击。

不过情报内显示,德国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的实验和部署这种超级火箭弹,并且将这种东西命名为v2制导火箭弹,简称v2导弹。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都显示着一个问题:德国正在研制一种体积小但是威力巨大的武器,少量就可以对美国东海岸进行战略摧毁。另一个被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德国正在研制各种各样可以改变战争格局的武器,而这方面盟军虽然也有一些积累,却完全没有做到德国这样的地步。

比如说火箭这方面,盟军显然也有科学家提出了这种远程打击武器的概念,可是他们得到的经费并不充足,甚至连一个实体都没有制造出来——而这张来自德军的照片,却是几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枚实体火箭的实物照片。

可惜的是,如果阿卡多坐在这里,可能会对这些照片哈哈大笑,因为这些来自五花八门渠道的间谍照片,事实上有很多都是胡乱猜想出来的“错误情报”。因为德国的反间谍工作还有保密工作,这些盟军间谍事实上都只获得了一知半解的情报,而将这些情报串联起来,得到的结果就距离实际情况更加遥远起来。

比如那架6发动机的巨型“轰炸机”,实际上是德国帝国航空公司的远程运输新项目。虽然德**方也参与其中,并且提到了在设计中考虑部分军用环境。可事实上那架试验机确实是一架彻头彻尾的民用飞机,里面有70个座位供人们舒适乘坐。

而那个所谓的超级火箭项目,则是完全两个不同部门被间谍渗透之后,得到的情报被汇总起来错上加错。那张照片其实是德国海军反舰弹道项目的收尾工作。因为海上颠簸还有制导能力有限,以及海上加装燃料的风险性,德国最终放弃了反舰导弹计划——照片是几名工程师在解剖剩下的导弹弹体,总结经验教训。

那份附带的文件,是在其他地方找来的,显然和照片其实并不配套。德国研究的大型火箭要比照片上那枚反舰导弹长两倍,体积更加巨大……当然这是核心机密,现场是不允许私自拍照的。

同样的事情,德国那边也闹过这样的笑话,比如说德国间谍找到过一份来自美国海军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日本氧气长矛鱼雷的,却被德国海军当成美国海军的黑科技了。要不是一次例会上阿卡多听到长矛鱼雷之后安排第二次调查,到现在邓尼茨还有雷德尔还相信着美国人的鱼雷可以打出40节的时速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情呢。

另一方面,德国人自己搞的纯氧鱼雷,进展却非常缓慢,这东西在实验室里确实表现的不错,可是震动带来的氧气爆炸事故却始终无法彻底杜绝。根据阿卡多不可靠的武器一律不列装的规定,这东西依旧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之中。

事实证明德国并不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至少在氧气鱼雷这方面,日本人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惜的是,这种优势并没有让日本海军走向胜利。

对比战绩也不难发现,德国鱼雷击沉的盟军舰艇数量,远远超过日本鱼雷击沉的盟军舰艇数量——日本海军山城号也是被德军鱼雷击沉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单靠一种高科技兵器,是无法改变战争的局势的。

阿卡多不相信唯武器论,他坚信战争不是一种武器可以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是唯士兵论的支持者,因为他相信一种武器无法改变战争,但是一百种武器就可以让战场发生一场革命!

任何战争,人和武器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可以提升的空间实在太小了,那么值得投入改进的东西,就只剩下武器了。而在未来回到现在的阿卡多,自然知道所谓的武器,并非只是一个武器,而是一个系统!

排除人的影响,任何武器单独拿出来的时候,都不是无敌的,武器打得远就不可能射速快,射速快就不能打得准,打得准可靠性就略显不足。所以任何武器都不可能单独拿出来去比较去评价,它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在一个作战指导思想下,诞生的一系列互相弥补的存在!

所以,单纯拿出一种武器来,去和对手的武器去比较,这对武器自身而言,是一种亵渎,是一种侮辱!而脱离的系统去分析武器,得到的东西,也只是不客观的评价罢了!

第1111章1112武器体系

如果硬拿着一种武器,去和对手的武器做比较,是极度外行而且不负责任的。就比如说德国国防军炮兵部队现在装备的150毫米口径牵引式榴弹炮,如果单纯比较性能的话,其实是不如其他国家的同类型火炮的。

论射程,德国的火炮是比不过美国的155和苏联的152口径火炮的;同等条件下,发射炮弹的装药量也少于这两种敌军装备的火炮。所以如果只讨论性能的话,那么德国炮兵一直在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在战斗。

可是这种150毫米口径的牵引式榴弹炮,却得到了德国官兵们的一致好评。因为牺牲了作战性能,所以这种火炮大规模的减少了自重,易于牵引拖拽,是为没有完成机械化的德军长途奔袭量身定做的一种武器。

这种火炮甚至可以用战马拖拽,伴随着德国装甲部队一路滚滚向前,让德国的炮兵部队跟上了坦克部队的推进速度,为装甲掷弹兵提供了有效的炮火支援——尽管在炮战的时候德军时常吃亏,可是依旧无法改变这种火炮在德国炮兵部队里中流砥柱般的地位。

为什么德军装备了这么一种看上去性能并不算突出的火炮呢?一方面是考虑到伴随装甲部队作战的机动能力问题,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的支援火力很大一部分,已经交由空军攻击机来承担。

另一方面,在空军攻击机分担了大量炮兵应有的工作之后,德国掷弹兵部队装备的各种类型的突击炮,也承担起了一部分炮兵支援任务。这些突击炮可以伴随步兵进攻,支援更及时也更直接。

也正因为德国空军有能力在进攻发起之前,就摧枯拉朽的瓦解敌人的防御,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打乱敌人的后方部署;而战场上的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又能够扫清敌人的碉堡工事,直接掩护步兵发动进攻——所以德国炮兵才心安理得的使用着轻便但是性能不佳的火炮。这种火炮如果放在法国英国或者苏联美国,显然都是非常垃圾的武器,可是放在德国手中,却展现出了闪电战支援利器的特制。

同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德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阴雨天气中火力发挥受到严重影响。整个支援体系中,因为空军飞机无法出动,所以立刻显现出了火炮方面的短板,只能陷入与敌人的苦战之中。这个现象很好的说明了一旦系统被打破,单一武器的短板与无力。

那么同样来分析,德国装备的斯图卡2型攻击机,已经被世界公认为现役武器装备中,最好的对地攻击机。特点就是结实耐用,而且航速不快,可以反复在战场上空盘旋,提供及时稳定的战场支援。

但是如果单一的来看,这种飞机使用的是一台低马力的廉价发动机,因为自身重量和发动机局限能力,空中机动能力并不十分突出,俯冲拉起的特性甚至比不上斯图卡。可是因为廉价可靠,德国依旧大量采用。

这种飞机如果拿出来说性能,那只能说是一种“能飞”的飞机,性能并不突出甚至有些落后。但是这种飞机因为德国空军先进的战斗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原因,立刻变得好用起来。飞的慢的特性变成了优点,设计可靠廉价便于制造的优点就被无限的放大了出来。

所以很多武器在性能数据上其实表现非常一般,但是却依旧不容小觑。而反过来说,某种武器看似非常强大,却不一定是一种只要装备就能改写战争的灵丹妙药。

ak…47突击步枪看起来强大无比,但是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装,就会成为一场士兵的灾难——堑壕战让双方的步枪射程普遍在800米以上,可ak…47的射程只有400米。勉强列装的结果就是这些空有强大火力的士兵们,只能被对面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同样的,因为德国开发的mg42通用机枪实在太过好用了,好用到掩盖了其自身的稳定性不足等缺点,让德国国防军至今都没有装备像样的重型机枪。那些德国部队留下的重机枪要么是缴获的,要么是之前封存的旧物资。

阿卡多来自后世,他是一个穿越者,他按照自己知道的未来将德军打造成了一支尽可能强大的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体会到了“强军”这个梦想究竟实施起来有多么的艰难。

尽可能的实现军队的机械化,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结果就让部队的油耗上升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装备大量汽车坦克飞机大炮,如此多的先进装备让部队的训练和素质都大规模的提升,士兵越来越金贵,也越来越无法轻易补充;详尽办法提升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让部队可以快速突破敌人的防御,直接导致了部队弹药消耗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于是需要革新的就不是一线作战部队,还要包括资源的开采能力,后方的生产能力,国家的运输能力,人口的综合素质以及动员能力。而如果算上这些能力,那就差不多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在提高整个国家。

古代打仗,磨一磨刀,背上干粮,就出发了。这样的部队有可能一触即溃,可是守城或者捧个人场,绝对可以算是够用了。而现代化战争,每一名士兵都要进行训练,掌握复杂的武器如何使用,才能够成为一名新兵。而那些低素质被临时征调武装起来的部队,作战能力被压缩到了历史的新低,甚至完全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所以阿卡多知道,在他的部队达到历史性的750万之后,德国就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战争潜力,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穷兵黩武的国家。他的军队不能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一次扩军补充了。

而在博克将军奉命调离总参谋部,成立德国最后一个集团军p集团军之后,德军部队将不会再进行新的扩充,整个帝国将保持16个集团军,一直到胜利或者失败。

前线的军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元首为他们如此的殚精竭虑。这些奋勇作战的士兵只是知道,如果他们在几个月之内打垮斯大林,那么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享受一个难得的圣诞节。

所以他们将一枚接着一枚的炮弹塞进火炮的炮膛,然后闭合上炮闩,拉响一门接着一门的重炮,将成百上千吨的炮弹,发射向莫斯科城内。那里此时此刻硝烟四起,燃烧的火焰甚至映红了天空。

战争掀开了血腥的序幕,那么在漫长的战线上,就会有无数种厮杀。德国海军在大洋深处对着敌人开火的同时,德国陆军也在漫长的东线感受着炮火连天。每一个人都已经被这场该死的战争改变了生活,现在他们要做的,无非就只有杀戮罢了。

在一处倒塌的胸腔旁边,德国士兵靠在废墟边安静的抽烟,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殊死的搏杀,这才将自己的阵地牢牢的钉在了苏联首都莫斯科城郊的一些低矮建筑群内。

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整个废墟上横七竖八的倒满了穿着灰绿色国防军军服还有草绿色苏联红军军服的尸体。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国家流干了自己的鲜血,现在只能作为废墟的一部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最后归属。

也许上帝并不存在,也许他确实存在,却没能照耀世上的每一个角落。至少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没有感受到上帝的庇佑,人们只能依靠自己,在枪林弹雨中想尽办法的活下去。

“冲啊!”遥远的地面阵地上,一声俄语的口令,将原本还算平静的一切统统打碎了。所有的德军都将手里的武器架在了刚刚靠着的掩体上,将冰冷的枪口对准了敌人来袭的方向。

那里,一群苏联士兵正在跃出自己的战壕,端着步枪疯狂的向前奔跑。他们要冲进德国人的掩体内,将这些人赶回到几个小时之前所在的位置。这些士兵们高喊着“乌拉”的口号,悍不畏死的发起凶猛的冲击。

“开火!”随着一声德**官的口令,一挺隐蔽在废墟之中的德国mg42机枪开始猛烈的开火起来,曳光弹划出直线,飞进遥远的人群之中。鲜血开始飞溅,到处都是被子弹崩碎的瓦砾还有砖石,惨叫声还有喊乌拉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时间平静的战场就好像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一辆德国突击炮在废墟之中缓慢的露出了自己狰狞的面目,将75毫米口径的火炮对准了冲锋的苏联步兵,随着火炮的轰鸣,硝烟一下子弥漫开来。德国士兵的还击更加猛烈起来,长枪短炮都加入到了这场合唱,苏军成群结队的倒下,这种场面一直持续到战场重新恢复平静,才算结束。

第1112章1113新的指挥部

即便是每天只向前推进几米的距离,夹在斯大林和德军前锋部队之间的距离,也确实经不起多长时间的消耗了。德军在击退了苏军的疯狂反扑之后,在坦克的掩护下,沿着基辅大街向莫斯科市中心猛攻,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已经确确实实的在莫斯科市区,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马里诺?”一名德国士兵靠在公路边的一栋废墟边,看着仅剩的一面墙壁上,镶嵌着的一块刻着俄语的门牌。他是整个步兵连里唯一一个懂俄语的士兵,所以在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专门负责保护他的老兵。

“马里诺?这里究竟是不是莫斯科啊?”那名老兵缩着脖子,叼着香烟含糊不清的问这名懂俄语的搭档:“再往前就是双方的前线了,我们得小心一些,这里可不太安全。”

两个人原本就在公路两侧的建筑物旁边,这个时候周围还有不少靠着墙壁坐着休息的友军步兵。有些人正在准备一会儿的伙食,剩下的一些人要么在搭建临时的休息场所,要么就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享受着难的的片刻闲暇时光。

“这里是莫斯科城郊的一个平民区,也许会有一些高一些的建筑物,不过似乎我们的炮兵部队害怕那些建筑物会成为敌人炮兵的观察哨,所以现在看起来,这里没有什么太高的地方了。”那名懂俄语的士兵绕开了脚边躺着的两名被击毙了的苏联平民,跟在老兵的后面,小心翼翼的向着自己的连部方向走去。

这里是还冒着轻烟的战场,那些生活常识对这里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有炮弹飞来,也有可能在某个看似平静的街道转角,就埋着一颗致命的地雷。所以在这里,每走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生死。

公路的一侧停靠着几辆豹式坦克,坦克的阴凉处坐着这些坦克的车组成员,他们穿着满是油渍的黑色坦克制服,胸前佩戴着最普通的战役奖章还有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纪念章,这些徽章要仔细的辨认,代表着这些车组们曾经参加过的历次战役。

停着的坦克的炮管上,都涂着几个白色的圆圈,显然这表示他们并非是刚刚加入战场的新兵,而是有着击毁敌人坦克经验的装甲部队老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