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0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已经调集了七架美制重型轰炸机,进驻归绥机场。准备对东山一线日军三十二师团纵深,展开一次地毯式的轰炸。另外,我的两个攻击机中队,一个战斗机中队进驻清涧机场。一旦真的出现危险,航空兵也会全力配合其撤离。”

“虽说这次的突击行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批机器设备和工人能够安全的抢运出来,运往陕甘宁边区,将会极大的增强西北我军的军工制造能力,至少部分改变我军目前缺枪少弹的现状。”

“特别是大批的熟练工人能够抢出来,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笔买卖我们还是稳赚不赔的。老总没有办法,谁让咱们人穷志短。如果我们也有苏联的工业基础,我们又何必去冒这个风险?”

“老总尽管此次会战从发起到现在,至少从现在看来战局的发展,还正在向我们当初判断的那样来。虽说也有挫折,不过总体的局面还是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即便是打通了东北与关内的直线联系,如果关内部队全部所需的弹药和物资,全部由东北转运的话。在我们规划的集宁至通辽铁路建成之前,对我们的负担太大了。”

“一吨弹药从北满根据地运到晋北、山西境内,需要消耗一吨的汽油。关内几十万部队的武器装备的换装,弹药上的巨大消耗。即便一半的数量由东北负责,但这个压力也超过我们能够承受的能力。去年冬季的空投,差一点使我们破产。”

“最关键的是时间上的巨大浪费。一车弹药从东北运到陕北,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一旦战役突然爆发,这无疑是相当致命的。去年的反扫荡作战,如果我军弹药充足,在相当一部分部队已经完成换装的情况之下,华北各个根据地不应该打的如此被动。”

“我们运来的山野炮,但关内部队却严重的缺乏弹药配套能力。我们运来的炮弹打光了,除了等待我们的空运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补充能力。甚至很多的部队,因为无法补充炮弹,在训练之中束手束脚,更进一步的限制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去年在与挺进军配合作战之中,我们就发现挺进军的炮兵射击技术,远远的低于我们的想象。无论是炮兵的反应速度,还是炮兵干部的培养,都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标准。尤其射击的精度,除了步兵炮和迫击炮之外,山野炮与速射炮普遍都很低。”

“经过与挺进军的两位老帅研究之后,我才明白为了节省炮弹,在接收了这些火炮之后,他们的炮兵每门炮实弹射击训练只有三发。山野炮的实弹射击训练,多的两发,少的甚至只有一发。”

“老总您是老兵了,知道技术兵种不是靠节省就能训练出来的。一门百发百中的火炮效率,远远的高于一门百发不中的火炮。眼下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否则我们就算提供再多的装备,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我们此次冒险,就是为了想要在延安建立一套军工体系。解决目前这种部队即便是完成换装,但也有枪无弹,有炮无药的情况。在部分军工原料由我们解决的情况之下,使得陕北的军工生产能力,能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当然指望这些日本人已经调走最好的设备之后,留下的破烂完全解决整个华北部队的需要不可能。但有了这批相对现代化的设备,以及部分熟练工人的加入。至少能够解决太行山以西的部队,所需的部分弹药和一些轻便装备,以减轻东北根据地的负担和消耗。”

“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想要得到这批工人和设备,不付出一些的代价,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从眼下太原方面的战局发展来看,以及获得的成果来看,这次代价总算没有白费。那些军工设备我看了一下,虽说都是旧式的,但质量还算不错。”

“从局部来看,此次穿插太原作战的确代价过于高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个代价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相当合适的。有了这些机器设备,再加上数量充足的工人,只要原材料运到,军工厂短时间之内我想投入生产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于杨震的答复,老总微微点了点头道:“是啊,咱们原来缺少设备与熟练工人。除了你们所有的根据地的兵工厂,绝大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都依靠手工作业。不仅生产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最关键的这质量普遍都很低劣。”

“手榴弹一炸两半,甚至压根就不响。生产的复装子弹打的不远不说,精度也很差。明明缺乏攻坚手段,但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炮弹制造能力。缴获的火炮打光了有限的炮弹,只能拆开埋起来。”

“中央曾经在去年指示过各个根据地,停止一切武器装备的生产,全力生产弹药。但现在来看,即便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弹药,也远远无法改变我们目前弹药匮乏的局面。提高我军自身的军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我军对日作战最急需解决的事情。”

“有了你们这次行动获得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械设备,至少陕北的兵工厂会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质的提高。不过那位山西王和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可要骂娘了。你这一手将人家几十年的家底,都给拆卸光了。”

“我不是说你们的这种做法不对,你们能看到这一点,眼光也很长远。但是你们在事先是不是应该先和中央通一下气,让中央有一个心理准备?突然来这么一大批的工人,你也要考虑一下陕北的压力和安置能力。”

“这些工人和设备的安置,中央都需要统筹安排。工厂的厂房,工人的宿舍、衣食住行,都要修建的。就算是窑洞,也得抽出时间去挖。你一下子弄来这么的工人和设备,你让中央怎么一下子安置完毕?更何况其中的工人,还要进行甄别。”

“中央调配各部队参战,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按照速战速决,营救完成就全部撤离来制定的。你这么一拖延,给太原城周边的几个军区行动和配合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现在整个战场,已经乱成一团,周边各个军区都打成了添油战术。”

“杨震同志,这个事情的出发点,你是为了中央考虑,这一点中央也不是不清楚。但在行动之前,你能不能让中央有一个准备?要是全军都像你这么先斩后奏,这中央怎么还领导和指挥部队作战?”

“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但这个民主集中制,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放任自由活动。民主集中制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后边的集中二字上。一个政党、一支军队,都要有着严格纪律的。”

对于老总不轻不重的批评,杨震摸了摸鼻子没有敢解释。这一点,杨震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过了。他之所以没有事先请示,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央肯定不会允许,他拿着部队去冒这个风险的。

拆卸大量的工业设备,不是简单的营救被俘人员。所需的时间,在无计划、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将会极为漫长。而太原又是整个山西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铁路和公路交通异常的发达。

周边不算公路,仅仅铁路就有白晋铁路、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可以与日军驻扎重兵的运城、长治、临汾相连。更何况那儿还是日军第一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打那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抢占太原的部队孤军突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一旦周边日军利用铁路优势合围上来之后,将会全军覆灭。营救被俘人员,这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些被俘人员,不是笨重的设备。只要能够营救出来,就可以迅速的转移。

但要拆卸这些工业设备,所需的时间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就算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所有的拆卸任务。而作为山西中心的太原,周边的日军数量并不少。

中央的军事领导人,都是军事大家。这点问题再看不出来,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在太原城周边的关内各个部队,晋绥军区部队主力,已经倾巢出动出外长城一线作战。同蒲铁路以东的太行、太岳、晋察冀北岳区的部队,在去年的大扫荡之中损失惨重。

北岳区的主力,又要向北将重点放在大同战场。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增援部队,还在陆续向北。太岳军区主力虽说尚算完整,但还需要牵制日军四十一师团主力,根本就力大规模策应此次作战的情况之下,中央压根就不可能批准杨震在太原城内顺手牵羊。

要是事先汇报和请示,不但不可能得到批准,恐怕自己还要挨上一顿严厉的批评。先斩后奏,也就成了杨震唯一的选择。毕竟这些设备和工人搞到手,中央总不能让自己退回去吧。

第1671章丰收者计划

尽管中央比谁都渴望那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都渴望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即便在敌后那么艰苦,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依旧在想方设法创建自己的军工产业。

但一贯讲究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中央来说,是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洗劫太原城内的工业。尤其是出动的兵力之中,还有抗联精锐的坦克部队。这么大的代价,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在中央肯定不会批准的情况之下,杨震也只能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借着中央希望抗联能够派出一部分部队,营救去年日军连续大扫荡之中被俘人员的机会,将太原的军工企业整体拆迁至陕北,增加陕北的军工能力,可以增加关内部队自身的供血能力。

其实杨震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眼下整个东北根据地,现在已经是不堪重负。技术工人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随着抗联在不断的扩编,军工生产能力依旧有限的情况之下,对关内部队的需要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

尤其是对陕甘宁、晋绥的支持,眼下几乎已经是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无铁路线可以利用,所有的运输都只能依靠公路和航空的情况之下,每次运输耗费的油料,都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吨弹药从齐齐哈尔起运,经过铁路运输到通辽。在从通辽经公路运输到晋西北,在渡过黄河,这一路上至少要消耗掉半吨的汽油。在加上大量的汽车和零部件损耗,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一次作战时期可以不计代价的运输,但长此以往抗联将实在难以承担。

此次战役如果打通关内外的地面之间的联系,按照杨震与中央研究的计划,关内的部队除了轮换进入东北整训之外,将会在装备上也要得到一个升级。虽说不见得能够比的上日军,但是也要比眼前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根据这个计划在半年之后,关内各个根据地的主力部队,要达到每个作战班都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连有三支火箭筒,营有四到六挺重机枪、四门六零炮、四门无后坐力炮,团有四门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四门速射炮,四到六挺十二毫米高射机枪的标准。

每个旅至少要装备山炮、野炮和步兵炮各一个连,高射机枪一个连,各个军区要有直属地面炮兵团、高射炮团各一个团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关内部队的火力标准,将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在战斗之中,这弹药的消耗数量也不是原来可以相比的。如果按照关内部队的发展速度,以及地方武装所需的弹药。所有的弹药和物资,全部依靠东北供应。再加上抗联自身的扩编的需要,这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都将会是相当难以承担的。

尤其是在汽油暂时还需要全部依靠外界的情况之下,单单一个油料的消耗,就是抗联现在难以负担的。尽管抗联已经着手开始规划通辽到集宁的铁路,但是这条铁路现在毕竟还没有影子。以抗联的技术实力,恐怕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也很难修建完成。

但战局不能等,关内部队的发展不能等。但全部物资和人员依赖公路运输,所消耗的油料,也是抗联难以承受的。杨震不能将有限的油料,全部用到这个方面。随着抗联自身装甲部队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油料。

尽管自己的油田即将开采,但开采出来与炼成汽油是两码回事。至少半年之内,这个油料还要全部依赖外援。更何况油料的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杨震不可能指望自己的那个自身也缺血严重,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始终不足工业,一下子就能够满足自身需要。

增加关内部队的自身造血能力,也就成了破解这道难题的唯一办法。只是关内各个根据地大大小小的兵工厂数量不少,但绝大部分缺乏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大部分的弹药生产只能依靠手工制造。产量小不说,而且质量也不稳定。

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下属的工厂不少,但只有十几部民用机器设备。全军各个兵工厂,无一部专业子弹机。除了太行军区的军工部,有几部二手弹底制造机和收口机之外,全军各个兵工厂的普遍依赖土法制造。就连子弹底火的装填,都需要手工来完成。基本上所有的根据地都无法制造新子弹,只能生产复装子弹。

自身的输造血能力,不能说没有,却是根本就无法满足部队的发展和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经过日军的大势掠夺,但是当年晋绥军留下的工业底子还在的太原,就成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首选。

而此次行动,也不是杨震一时心血来潮。不仅关内各个根据地的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就是东北根据地军工生产,现在也急需熟练工人。在眼下日军封锁日趋严密,整个地球都已经打成一团,从华北的平津,华东地区动员工人到东北已经无法进行的情况之下,早在此次战役之前杨震已经打定主意从日军控制区下手。

实际上早在晋北战役一打响,杨震就盯上了太原城内未撤走的大批熟练工人,以及大量的机器设备。尽管日军大量的掠夺,但那里还幸存一些日军看不上眼,以及为了以战养战而存留的机器设备。

单单专用子弹机就有好几部,专门为日军第一军生产和制造六五子弹。虽说这些设备普遍使用年限过长,性能并不理想,但基本上还能使用。要是运到陕北,可以大大的加强陕北的军工厂规模。

这些机器设备,留着只能帮助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炸掉了,又是太可惜了。既然中央要求抗联协助营救太原集中营内关押的被俘人员,不趁着这个机会动手还等到什么时候。己任做了初一,杨震也就不在乎做十五了。

而眼下正在太原城下苦战的杨继财不知道,其实杜开山找他谈话,是自己的这位大哥授意的。这个人选的选择上,早在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杨震经过反复考虑,就已经圈定了杨继财去执行。

也就是说,无论他的这个选择是什么,这个任务最后还是会落在他的头上。只不过知道杨继财与杨震关系的杜开山,在谈话的时候委婉了一些。如果杨继财不同意去,杜开山是不会同意的。

当然当时杜开山,也不知道杨震的手笔可不单单是解救战俘而已。要是早就知道,他打死也不会让杨继财去执行这个任务。现在杜开山知道了自己这个一号为啥要千里迢迢的去太原,但也没有了改变局面的能力了。

而此次抗联在太原的行动,只是此次杨震亲自制定的代号为丰收者行动中的一部分。至于规模和投入的兵力,因为受条件限制,与杨震在东北做的同样行动相比,则也是小巫见大巫。

几乎就在杨继财在太原动手的同一时间,类似的行动在东北的南满,也在同样的开始展开。而借着地利之便,以及动手的工业规模不同,此次计划在东北实施的时候,投入的力量更大,行动的目标也更多。

只不过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