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魏文魁-第5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钧不禁慨叹,好不容易得着一阵清闲,此刻偌大的兵部衙署就只有他和两名斗食小吏留守,若能一手热茶,一手《物理初言》,一口气读上一整天,可有多么惬意。

欲待放松,却又无聊——这连忙了好几个月,骤然清闲下来,他倒感觉浑身不自在了——想想架阁中也有些书籍,虽然都是他不怎么感兴趣的兵法战策,但闲着也是闲着,不妨取来一读,消磨时光吧。

才刚起身,突然门外奔进一名小吏来,躬身禀报道:“诸葛侍郎遣人召唤马令史。”马钧闻言,不禁一愣,心说诸葛亮虽然是自家恩师的好友,但跟自己可素无往来呀,而且职位也隔着十好几级呢,他突然传唤自己,究竟是为了何事?难道有账算错了,要叫自己去申斥吗?还是说临时有什么急务,而值班的令史只有自己一人……

只得放下茶杯,拔腿就往正堂而去。小吏赶紧拦住了解释:“非也,侍郎不在部内,特遣车来,召令史往城外去。”

马钧一头雾水,迷迷糊糊地便跟随着小吏出了门,登上前来迎接的马车。马车一路疾驰,出了洛阳西门,马德衡瞧瞧这条道路似乎颇为熟悉,便即开口问道:“未、未知侍、侍……接吾何处、处去?”可是驾车人只管闷着头抖动缰绳,根本就不理他。

果然,四周景物越来越熟,马车最终驰入了一所庄院之中——正乃马钧在科举时曾经寄住过的是氏庄院。这一来马德衡更迷糊了,心说诸葛亮找我,不在衙署,也不在他家,却来了是太尉的别业,究竟是何意图?啊呦,想当日陈兹免为了泄愤,在别院正堂的梁柱上刻了十六个字,虽然其后删去姓名,别是终于被发现了吧?因为我跟陈纻是同乡,所以召去查问?

想想陈纻对自己还算是不错的,况且又是同村,自己又岂能出卖于他?可是再一想,既然召自己来,那肯定已经锁定目标为陈纻啦,就算不招出他来,恐怕他亦难逃责惩也……可是既然如此,又召自己来做啥呢?仅仅同乡可没有连坐的道理啊!(未完待续。。)

ps:  忘记说了,昨天那章,读者“九月樱飞”出场,扮演钱盈。

第二十一章、诸葛连弩

马钧未免想得太多了,诸葛亮这回把他召到是氏庄院,压根儿跟陈纻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陈兹免当日在梁柱上刻字,那早就被仆役发现啦,然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仆役怕遭责罚,于是悄悄地削了去,是宏辅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且说此日一早,诸葛孔明亲往是氏庄院来拜是宏辅,禀报说:“连弩已粗成矣,先请恩师品鉴。”是宏辅大喜,便命仆役在庭院中树起标靶来,好让诸葛亮演示。他随口问道:“马钧可得用否?”

诸葛亮回复说这连弩是我一个人造的,还真没有找马钧帮忙——一来尚未试验,不知其人本领究竟如何,不敢妄用;二则最近几个月都在忙着造连弩呢,我连部中都去得少了,跟马钧也没有见过几面。是宏辅似乎有些失望,随即一捻胡须,建议说:“马钧见在都中否?可召来同鉴也。”

诸葛亮也不清楚老师为什么那么瞧得起这个马钧马德衡……他所以最近对马钧不闻不问,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未便宣之于口,那就是:等把马钧弄到兵部来,才恍然察觉那只是个孩子而已,还没有自己初拜是宏辅为师的时候岁数大呢。这般弱冠少年,真能有多大本事吗?真能够帮得上自己的忙吗?算了,还是先自己单独研制连弩吧,等忙过这事儿,再找机会考察马钧的能力不迟。

可是既然师尊有命,诸葛亮必然凛遵,于是便遣人驾车。前往兵部衙署去召马钧过来。是宏辅说了。你先把连弩将出来我瞧瞧。等马钧到了,再一并演示便可。

是宏辅相当之好奇,所谓的诸葛连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武器呢?虽说历史已被改变,这连弩未必与原本历史上的“元戎”完全相同,但理论上应该不会差得太远吧。

后世对于诸葛连弩的猜测很多,可究竟是连弩还是连发弩,是单兵弩还是弩车,全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史书上记载得太过简略了,光说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也有人号称复原出了诸葛连弩,单兵持用,弩上有匣,内容十矢,利用杠杆原理。合一下机括即发一矢……

然而是宏辅觉得这东西并不怎么靠谱。首先,复原模型是木制的。必然难以反复使用,弩矢钢质,也与“以铁为矢”的描述不尽相同——真要是按照实战需要,加以金属弩机,以铁为十矢,这分量可不轻啊,一般人未必能够长久端持、瞄准。再说了,既名“元戎”,意为将也,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来揣测,也还是弩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则汉魏用弩,力多较步弓为大,仅靠双臂根本无法拉满,而必须要借助腰力甚至是腿力——乃有腰张、膝张、踏张、蹶张等名。复原模型单手即可上弦,即便利用了杠杆原理,张力也是很弱的,加上矢仅八寸,有效射程还不到二十步,根本不适应实战需要嘛。而且固然能够连续发射,但上弦速度并不算快,就算二十步内能破重甲,也仅一发耳,接着人就冲到你面前了,如何以弩来格挡敌械?

第三,就是相关杠杆原理了,这年月的的科技水平虽然落后,称杆(杠杆)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就连民间亦知以桔槔取水,诸葛亮照此简单原理来“损益”连弩,就真能被人赞颂为“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吗?

再说既然杠杆原理并不深奥,相关的机括也不复杂,那如此军国重器,又为什么会失传呢?

算了,不胡乱猜测了,还是睁大眼睛来仔细瞧瞧这新制成的诸葛连弩究竟是什么式样吧。

诸葛亮把是宏辅请到庭院当中,终于亮出了他新研发出来的连弩。此弩原本置于一乘马车上,此刻揭开遮盖的麻布,是宏辅终于得睹真容。他的第一反应——果然是单兵弩啊,竟然这么小……

其实也不能算很小,比后世的所谓复原模型终究要大上一圈,弩长近四尺,臂开四尺余,是宏辅估计以自己的小身板儿是扛他不动的。于是便问孔明:“其重几何?”孔明躬身答道:“重一百一十斤,力四石六斗。”

我的天爷啊,是宏辅心说这都超过关王刀的分量了……汉代的度量衡单位普遍比后世为小,一百一十斤大概得近三十公斤呢吧,自己勉强能够扛之上肩,可还真平端不起来。这真是单兵用弩吗?未免太沉重了一些吧。

诸葛亮指着连弩介绍:“弩上安匣,内储十矢,以铁为之,其长八寸,扳动机括,乃可连发也。发尽而易匣,顷刻之间,亦可再发。”

看起来,跟后世的所谓复原模型很象啊,虽然略微大了一点儿,也更沉重了……“可中多少步?”

“三十步内可破重甲,四十步内可破轻甲,五十步外则无力矣。”

有效射程还不如比较强劲些的骑弓嘛,虽说比复原模型的二十步要强了许多——废话,个头儿还大了哪——而且四十步内可破轻甲,也算勉强有点儿实战价值……但就这些参数,完全不符合你诸葛孔明之盛名哪。弩之比弓,长处有三:一是可以腰腿之力拉弦,张力既强,射程乃远;二是上弦后可以较长时间瞄准;第三点最重要,就是非经训练者不能用弓,但就连普通百姓亦可使弩,训练成本大大下降。

所以除非你把这玩意儿的重量减少一半儿,就连我这种武力值在及格线上徘徊的家伙也能够轻松使用,否则真没有什么意义。有那寻找和训练能持此弩的大力士的时间、精力、成本,我还不如训练个弓箭手出来哪。

当下微皱双眉,捻须不语。

诸葛亮说这东西确实还有值得改进的余地,但就目前的形制而论,真不难使,一试便知。是宏辅摇摇头:“且候马钧来。”

好不容易等到马钧到来,进了庭院,大礼拜见是宏辅和诸葛亮。是宏辅也不跟他废话,只要他坐定了观瞧,随即便朝孔明颔首示意。诸葛亮会意,当即命令属下:“试弩。”

给诸葛亮驾车的是一条大汉,身高在八尺开外,肩宽背厚,当下应喏一声,就把连弩从车上抱下来了。是宏辅瞧他举重若轻,动作并无滞殆,心说:“真好汉子,可惜这般大汉,未知军中能得几人?”

就见大汉端着连弩,站到距离木靶三十步远的位置,突然把腰一弯,从连弩下方张开来一个支架,撑放在了地上。是宏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需要一直手持啊,倒是我想岔了……嗯,支架虽然简单,移动也未必方便,却可省却抱持之力。孔明啊,原本我心里给你这玩意儿只打五十分的,因此支架,可以加上十分——及格了。

就见那大汉安置好了连弩,单膝跪倒,下颌乃与弩齐。他瞄了瞄靶子,伸手在弩侧扳动,只听“嚓”的一声,弩弦绷上,随即又是“嗒”的一声,铁矢破空。顷刻之间,十矢连续发出,每发之间的间隔仅仅一秒而已。

是宏辅这回是真惊了,这必然不是运用杠杆原理上的弦啊。忍不住便站起身来,踱近去细看——只见在连弩右侧有一握把,大汉的手正捏在握把之上。他不禁询问诸葛亮:“以何驱动?”诸葛亮回答道:“齿轮。”

“原来如此。”是宏辅连连点头。话说齿轮早已有之,但大多用以制动,传动的应用却相当之少,理论上到此东汉、魏晋之际,齿轮在机械上才得到广泛运用,指南车、记里鼓车等等,就都是用齿轮驱动的伟大发明。是宏辅因此而不禁想到,若是运用一整套合适的齿轮……

“吾亦可发否?”

“先生请试。”

于是是宏辅替下了那条大汉,在大汉的指点下安装上一个新的矢匣,然后瞄准木靶,尝试转动手柄。出乎他原本料想之外,但又在此刻的憧憬之中,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便即绞上了弩弦,然后再转半圈,弦驰矢发,正中标靶。

竟然如此省力,好吧,八十分,我基本上算是满意了!

要知道是宏辅本人不过勉强能张四钧(一石三斗)之弓而已,且无法持久,当世力士最多可张十二钧(四石)弓——既有超强膂力,又能百步穿杨的,就是宏辅的记忆中只有一个太史子义。弩力则从一石到十石不等,超过这个数量就是弩车了,无法单兵持用,而是宏辅即便蹶张,也不过开三、四石弩罢了,估计亦仅三发,便会浑身脱力。如今这四石六斗之弩,普通小卒亦可轻松连发,一口气打出十余个矢匣,射出一百多矢去,手不酸,腰不软,那可真是太难得啦。

再看标靶,那大汉先发十矢,其中者九,是宏辅单发一矢,亦中,木靶皆被洞穿,弩矢没入其后的草垛之内——三十步可破重甲,倒确实并非虚言。

然而退至四十步外,再由那大汉打完新的弩匣,命中率却跌落到了百分之五十,而且皆不能洞穿木靶;退至五十步外,十矢中只有二矢上靶,六矢射飞,还有二矢力尽而堕。

命中率和射程还是不尽如人意啊,但考虑到这只是初制品,据孔明所言尚可改进,倒亦勉强可用。是宏辅直接询问诸葛亮:“所缺者何?”你觉得哪些地方还不够满意,需要改进呢?诸葛亮躬身答道:“其缺有四……”(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未尽善也

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制的连弩尚有四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是质量太大,只能以车载送,倘若人力搬运,恐难持久,所以对于岭南地区道路狭窄、崎岖,难以行车的地方,运送起来就很困难了。他考虑按照是宏辅当年制造礮车的故技,将来尝试把连弩分解为方便临时组装的多个部分,那么由二三小卒扛着,就能跟上行军速度。而且使用时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换匣,发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第二是准头不足。一则为了便于连续发射,铁矢无羽,很难保证平稳飞行;二则常用的弩上多设“望山”,方便瞄准,但连弩上的矢匣占据了“望山”的位置,导致瞄准不便,准确度又大打折扣。

第三是成本比较高,弩具上运用了整套六枚齿轮,暂时以铜铸造,这年月铜可铸钱,或名为“金”,所以仅仅这些齿轮的花费就很昂贵了。即便将来更为铁制,要求齿轮可以精确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办也。基本上造这一台连弩的费用,可制强弓五张、劲弩四具。

四就是射程还不能令人满意。诸葛亮采纳了是宏辅的建议,以麻杂丝,绞绳做弦,经过试验,对于潮湿气候的适应性很好,但其弹力终究比不上兽筋之弦。而且铁矢沉重,也制约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斗踏张弩,配以羽矢,怎么着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开外才对呀。

诸葛亮说了,这四个问题,某些我已经有了思路。只要给够研制的时间和经费。并不难解决。某些却还没有合适的改进之法。所以我才先来演示给老师您看哪:“先生曾损益礮车,别有巧思,或能启亮之智也。”

是宏辅皱皱眉头,心说我哪有那么多的巧思?况且杠杆还则罢了,对于齿轮,那是一丁点儿研究也没有哪。转过头去注目马钧:“德衡以为若何?”

马钧正瞧着诸葛连弩,心痒难搔——他自从入都为官以来,事务烦冗。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自己最感兴趣的机械啦——突然听问,不禁愣住了。唉,怎么这里面还有我插话的份儿啊?不是要等你们忙完了才来跟我说事儿吗?

难道说是太尉和诸葛侍郎召我前来,就是为的这具新连弩?不会吧……

一时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是宏辅揶揄道:“德衡曾云擅机括,因此而重算学,得非诓吾耶?”随即又怕吓着了这小孩子,赶紧温言抚慰:“可直言无妨,吾不罪卿也。”

马钧犹犹豫豫地站起身来,跑到连弩前面。绕着连转了三圈,仔细观察。随即把手一摊:“吾、吾……钧不识其中机、机……”虽然话没能说完,是宏辅与诸葛孔明皆玲珑七窍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当即便从袖中抽出一卷纸来,递给马钧:“此构图也,德衡可观,然切切不可外泄!”

马钧接过纸,展开来一瞧,果然是诸葛连弩的结构图。他翻了一翻,光盯着齿轮传动部分仔细瞧了半晌,这才嗫嚅着说:“以钧意、意、意……”红着脸抬起头来,但见无论是宏辅还是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而毫无蔑视、嘲讽之色,于是一咬牙关,干脆明说:“巧、巧则巧矣,然未尽善也。”

哎呀,这句话倒说得还算顺畅。

是宏辅和诸葛孔明听闻此语,表现各不相同。诸葛亮一开始期待地望着马钧,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马钧在某些细节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处,给自己以足够的启发。他可没料到,马德衡竟然直接就说“然未尽善也”——我当然知道这东西不够完美,但你又有什么本事了,竟敢如此轻视于我,冲冒上官?!

诸葛亮涵养甚好,倘若换了一个人,或许当场就把马钧乱棍给打将出去啦。他却只是微微哂笑,捻须不语——我不能贸然反驳,我老师还在旁边儿哪,且听老师如何斥责这个狂生。

可是谁想是宏辅闻言,却不禁抚掌大笑:“吾得之矣!”

马钧说的这句话,是宏辅其实很熟悉。他为什么要巴巴地把马钧叫来同看连弩演示呢?并不仅仅因为马钧是名传千古的发明家。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所制连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马钧见着了,当场就是这句话:“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夸称经过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