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武夫-第8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本金银矿的归属并不是特别关心,但是石满强元帅在军内威望如此之高,他并不希望违逆元帅的意思。

再说了,大家同为军内一员,又有什么道理只让陆军去讨好皇上呢?

“行,既然你们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我就共襄盛举吧!等会儿我就和海军的人一起赞同你们的提议。”片刻之后,九江侯刘涛下定了决心,“看到我等一片忠君的赤忱之心,皇上必定十分欣慰!”

“定然如此。”石满强元帅和赵松相视一笑,而后三个人又重新走出了茶水隔间。

就这样,在短短的会议休息间隙当中,几个重臣原本个人的意见区隔,就很快因为他们的威望和权势而扩展开来,并且形成了整个内阁和军方的对立意见,并且将会公开在国务会议上摊开来讲。

这不是大汉短短历史上的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随着铃声的响起,群臣们又从各自休息的地方回到了会议大厅之中,等到群臣都集齐之后,皇上又带着太子,在群臣的敬礼当中重新坐回到了御座上。

“不错啊,看来都休息得可以了。”看着群臣精神重新精神一振的样子,皇上笑着挥了挥手,“行,我们就接下来讨论吧!”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对日本的和谈条件。”皇上话音刚落,丞相就接过了口,“既然是远征作战,这次我们就肯定要消耗大量军费,这种开销可不能是亏本生意,得从日本人身上找补回来。不过,我们的目的是速战速决,因此也不能狮子大开口,提出让日本人一时间无法兑现的条件,以至于人为拖延战事,所以议出一个合理的和谈条件就至关重要了,既要有赚头又不能让日本人赔不起。诸位好好参议一下。陆海军先把预估的军费说说吧。”

接着,陆海军列席的参议军官说出了自己之前预估的军费——总计加起来是二百一十七万两白银,当然这只是一个预估数字而已,实际还要看具体情况。

除了直接的军费之外,这次远征还要特别征调南北海的舰队战舰和运输船,所以对其他地方也会造成十分大的损失,这一笔开支自然也要日本人来付。

等到陆海军的参议军官发言完了之后,商业部的官员再度发言了。

“既然对日作战,那么中间一段时间,对日本的贸易肯定是会断绝的,这部分的损失也需要日本人进行赔偿,去年我国和日本的年贸易额是二百二十五万两白银,从这个数字来看如果断绝半年贸易的话,他们应该赔偿我国一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白银的贸易损失。”

“干脆让他们赔上三百万吧,打都打赢了还跟他们算零头做什么?”这时候,石满强元帅直接说,“一百万两,拿去补偿我国的海商,如果有结余就放入朝廷账上,以应不时之需。”

元帅的发言得到大臣们的赞同。

最后大家再商议了一下,除了军费和开支之外,惩罚性的赔款肯定是必须的。日本既然盛产金银,那么多年来肯定有不少金银积存,这笔横财可不能放过。

商议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得出了让日本赔款最少为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数字。

当然,这个数字日本人是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来的,所以大家的初步意见是让日本人分十五年还清,以海关作为抵押。这十五年当中,日本普通人从上到下肯定要承受极为严重的赋税,但是列席的大汉群臣们就没人在乎这么多了。

“这个数字实在太少了!”然而,一直默不作声的皇上否定了他们商议的结果。

皇上的论断,让群臣又是一阵惊愕,骚动之中互相对视着,但是一时间没有人说出话来。

一千五百万两,分十五年还清的数字,是群臣们认真讨论过的,大臣们从大汉和日本的贸易数字当中推算了日本幕府和大名们的收入状况,同时参考了周璞等人提出的日本金银矿分布,这才得出了这个结论——一年一百万,持续支付十五年的赔款,不至于让日本民穷财尽生计无着,却又能够让大汉捞取到足够的好处。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笔了不得的巨款了,要知道人口、幅员远远超过日本的大汉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折算起来也不过是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当然,这也是因为新朝初创,以及为了鼓励国民休养生息,所以农商税都定得较低的缘故。

如果赔款条件真的按照群臣设想的条件实现了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大汉朝廷能够得到每年一百万两的额外进项,这一笔巨款将会让原本十分困窘的大汉朝廷的财政状况得到巨大的缓解。

然而,皇上却以一句话否认了群臣商议后的结果,觉得太少。

皇上一句话确实可以代表不容违抗的意志,没有人想要违抗他,但是正因为有这种不容置疑的权力,皇上其实很少在会议上说结论性的话,因为他无论说什么结论,群臣都会中止自己的不同意见,改为思考怎么执行皇上的意志。

而今天,皇上却极为罕见地直接推翻了群臣们商议好的结论。

这种极为罕见的直接否定,让群臣一时间有些应对无措,纷纷在思索圣意到底为何。

然而,在说出了自己的结论之后,皇上却没有继续说下去,好像是在打算让群臣自己揣摩一样。

这突如其来的沉默,让大厅内的气氛变得有些诡异,太子也好奇地偷偷打量群臣和皇上,努力吸收着自己在第一次参与国务会议时所得到的经验。

在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丞相王兆靖觉得自己有必要去探究皇上的真意如何。

因为他的地位和威望最高,所以某种时候还是有寻求解释的权力的。

“臣等愚钝,请皇上恕罪。敢问皇上,若是觉得我等的要求太低的话,到底应该以多少数字为基准呢?”他小心地看着皇上。

“一千五百万,看着挺多,但是对日本这样一个盛产金银的国家来说,实在太少了。日本产金银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多少年来他们早已经发掘出了大量金银,国内有大量存货,所以他们付得起更高的价钱。”等到丞相再来问,皇上这时候终于开口了,“如果我们能逼迫幕府签订和约的话,一千五百万的胃口就实在太小了!我看,要至少三千万才能让大军不虚此行!而且十五年,最多二十年内就必须要拿出来!”

第1490章全权处置

“三千万!”皇上此言一出,几乎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虽然他们已经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掌权者,多年来早已经经历了各种大阵仗,但是这个天文数字仍旧一下子让他们相顾无言。三千万两,这可比当初群臣要的翻了一倍。

就连丞相,也被皇上这雄心勃勃的话给弄得精神有些紧张。

说实话,从本心来说,他并不反对尽可能多地从日本多榨出一些钱来——如果真的能从日本榨到这么多的话。

然而,他同样也十分清楚,并不是想要从别国搜刮出多少钱来就可以搜刮出来的,为此,他决定尽大臣的责任,劝谏一下皇上。

“皇上的气魄,臣等身为叹服。不过……不过……三千万两白银,会不会对日本人要求过于严苛了一些?臣等虽然听闻日本富产金银,当时其国毕竟国小民贫,能够拿出的钱也并不是太多,二十年内未必能够筹集如此巨款。如果我们提出的条件过于严苛的话,幕府反而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条件而拖延了求和的意图,最后反而会拖延战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丞相的疑虑不是怕对日本压榨太厉害,而是怕条件太苛刻日本没人肯答应,这样就会造成战事人为延长很久,白白消耗国家的资源。这种顾虑确实很有道理,但是皇上并不打算为此改变自己的主意。

“你们啊,明明是大汉的大臣,为日本担心个什么呢?”皇上先是开了个玩笑,然后大笑了起来,“这笔钱日本人出得起!再说了,幕府只要被我们打败,四方的敌人都会跑出来和他们作对,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哪怕饮鸩止渴他们也会跟我们求和,再苛刻的条件他们也会答应的!”

皇上的话,虽然听上去有些道理,但是丞相还是将信将疑,显然还是有所保留。

“可是……幕府纵使相信,一年拿出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持续二十年,他们真的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难道我们还要兴师讨伐?如果不讨伐,那我们自己降了价码,岂不是反而给了日本人侥幸之心,让他们故意赖更多赔款?再说了……我朝毕竟是为了匡扶正义而兴师讨伐,如果抢掠太多的话,恐怕有损盛誉……”

“大汉虎踞中国,四边的小国地位本就是低于大汉,抢掠就抢掠了,怎么了?哪用得着跟他们顾念那么多名声?”皇上皱了皱眉头,随口说了一句。但是也许是觉得这话太过于露骨的缘故,他很快就稍微地改了口,“不过,丞相你所担心的事情也不无道理,日本幕府治政粗陋,哪怕答应了赔款也不一定给得出。所以击败他们之后,为了保证他们能够给得出钱款,大汉要派员留驻,监督矿监和商关,监控日本的财富流向,把矿税和海关的商税都握在手里。另外,为了保证条约的执行,大军也要留一部分留驻日本——当然,驻军的费用也是要日本承担的。”

也就是说,皇上打算在战后,于日本留驻一个民事和军事机构,进行间接的统治——丞相瞬间就明悟过来了。

他其实也不反对皇上的这个构想,“皇上所言甚是,为了确保日本人付出赔款,以及确保在战后日本国对我国唯命是从,留驻一些派驻机关是必然之举,臣也觉得应该趁这一战,将日本纳入到我朝的藩国管理当中,一切仿高丽的例子。不过……既然朝廷是要将日本羁縻控制在手里,那若要是压榨太过,难免让日本人心生怨愤,反而难以服服帖帖按照我朝的意志行事,影响我国日后对他们的控制。”

丞相的思路是反正战后要把日本当成被大汉朝廷控制下的外部藩国,因此不急于在几年十几年内压榨他们,反而要作出一副为日本人匡扶正义维持和平的旗号来。

就一般的思路而言,他的想法是没错的,因为他是充满自信的中国士大夫出身,华夏文明在这个年代仍旧对周边的小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被这种自信熏陶下长大的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在心里会残留着怎样的对日本的看法和报复欲,也无法理解皇上的心里将日本并不是视作一种一般的小国,而是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提防心理。

“你还怕他们恨我们?爱恨就恨,随他们去!我想要的东西,他们得一分不少的给我。”皇上摆了摆手,示意他在这个问题上根本不想让步,“总而言之,三千万两银子是底线,一定要从他们那里榨出来。你说这会让他们一直凋敝很久,那好,那就让他们凋敝下去吧,日本做一个穷国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是大汉的皇帝,不是日本的皇帝!”

眼见皇上如此说,丞相暗自叹了口气,不再准备继续劝谏了。虽然他还是不明白皇上这样坚持的动机,但是他知道,皇上看样子决心已经下了,他再多说不仅不会起作用,反而会让群臣们误解皇上和丞相之间有了嫌隙。

既然不能再质疑,那现在该考虑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地实现皇上这个看上去强人所难的要求了。

他定了定神,然后转过视线来,看了看周璞。他对日本的情况不是特别熟悉,还是得让这个知晓日本情况的属下来为朝廷献计献策。

当被丞相这么一看的时候,周璞心里就明白,他刚才在堂上的这一番陈词,已经在丞相心中树立了难以取代的处理对日事务专门官员的形象,而丞相想要他做什么,已经在大汉的朝廷当中历练了几年的他当然也明白。

平心而论,他也觉得皇上的要求有些过高,但是既然皇上坚持要从日本榨出一笔这么大的钱来,他就要想办法去达成皇上的心愿,而不是诉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不负皇上的厚恩,才能继续得到皇上的赏识。

他明白,皇上是在事前给他定任务,给他规定和谈的最低条件。

大军开战之后,两国之间几千里关山和海洋的阻隔,又没有即时通讯的手段,皇上不可能事事都在京中遥制,必然要放权给军政两方的官员们便宜行事,所以他肯定会想要事前规定一个对日交涉底线,要求和谈当中必然达成,以免下面的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乱来,皇上定了这个底线,那么他在日本就不能带着低于这个底线的东西回去,否则就是有负皇恩,不管他再怎么说自己功劳巨大,朝廷也不会认。

这种思路也不能说不对,周璞也知道,在几十年之前,万历初年的大明朝廷曾经和丰臣秀吉掌控下的日本在高丽狠狠地打了一仗,而两国的谈判官员就利用两方之间的信息隔绝,私下里各自弄鬼,闹出了许许多多的乱子,也给原本就艰难的谈判平添了更多的困难。

可是……既然要如皇上所愿,把几千万两白银的财富从日本榨出来,那就非要得到日本人的合作不可,否则单靠几千兵士的话,单是镇压日本各地的反抗就已经让人焦头烂额了,哪里还能安安稳稳地榨出钱来?

这还真是两难的局面啊。

不过,丞相既然已经点将了,那周璞就不能选择沉默。

“皇上所言甚是,日本确实盛产金银,臣在日本经商的时候,就多有耳闻,听说日本的豪门巨室都有窖藏金银的传统,多少年来家中的藏金已经难以计数,如果能够将这些金银都拿过来的话,那对我朝来说确实大有裨益,臣这次去日本,也一定会以尽量多地从日本榨出赔款来为目标,此自不待言。”周璞先小心翼翼地在皇上面前做了一个铺垫,然后将他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只是,日本国情特殊,而且民风与中华大不相同,其人奸猾狡诈,机谋百出,单单是击败幕府恐怕难以让他们完全顺服……就算幕府勉强答应了我们,如果其他人不合作的话,那可能,可能不会轻易得到那么多的赔款……”

虽然他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真实的意思还是透露出来了。

“难,是难,这一点没说错。”皇上的视线放到了周璞的身上,让这个年轻人一下子有些站立不稳,“不过,身为大汉的大臣,不做点知难而上的事情怎么行?事在人为,只要有心、有勤,再难的事情也办得到!今天大家都在,可以群策群力,你也可以好好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才能让日本人俯首帖耳,只要你能给出主意来,反正我们是可以全权委托给你来处置的。”

全权处置……皇上随口四个字,代表的可是无可估量的价值啊……周璞心想。虽然不太可能是对日军政事务的全权处置权,但是他觉得,只要他今天让皇上满意了,那至少从今之后,对日外交事务的全权处置就会交给他了。

这个诱惑由不得他不接。

他绞尽脑汁,努力构思方案,以便能够让皇上满意。

第1491章文武争利

“陛下,之前众位大人们商议的战后方案已经十分完备了,重要的只是让日本人执行、让大汉来监督而已。所以……臣有以下建议……”周璞咽了一口口水,然后继续说了下去,“第一,在战后仿照高丽例子,在日本设立公使馆,由皇上亲自授权的驻日本公使来负责对日交涉事务,有权节制日本各个方面。

第二,在照搬高丽公使馆的基础上,扩充公使馆的编制和规模,挑选精干官员充实,全权负责对日本的财政监督。这些官员可以派驻监察日本各地矿山和海关,估算它们的收入,然后将日本的矿山交由日本的专门机构专营,而这些也机构都必须派驻公使馆的监察官员,可以直接从它们的收入当中抽取资财抵扣赔款。如果能够切实做到这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