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贼-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令兵带来的是毛文龙的亲笔信,毛文龙在信中指出,他已经决定,在七日后出兵镇江城,要求李元庆、陈忠、张盘这辽南三部,尽快做出反应,吸引辽西、辽南方向的后金军留守兵力,为本部拉扯空间,争取时间。

同时,毛文龙指出,朝廷方面的粮饷物资,已经有了眉目,不出意外,8月末或是9月初,便能到达本部,届时,盛夏攻势打完,各部都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李元庆仔细将信看了两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这个时代,由于小冰河气候的影响,麦熟的时节,要比正常年景推迟一个多月,此时,只是七月初,再过七天,还不到七月上旬,麦子还没有熟透,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

要等到麦熟,要接近七月末,这一来,中间这十几天的时间,难保不会发生变数。

但换位思考,李元庆也能理解毛文龙的苦衷。

此时这种状态,毛文龙惦记着这些麦子,镇江城的这些真奴们,恐怕更是如火烧心。

后金军围困镇江时,没有将毛文龙打趴下,已经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而龙川的激进,也并没有完全刺痛毛文龙主力,这便在辽东区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如果要保证麦收顺利进行,很有可能,镇江方面的后金军,会进行抢收,哪怕麦子还没有熟透。

毛文龙应该就是基于这一点,不敢继续拖下去,要保证东江本部的先机。

从军事层面上来考虑,这也确实是最好的出兵时机。

哪怕不带粮草,只要能保证东江本部的主动性,绝不会缺少粮食吃。

不过,这个时代,大自然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小冰河的反复无常,冬天极冷,此时却是极热,白天极热,晚上却是分外清凉,东江本部设施更不算健全,万一发生瘟疫或是流行疾病……

但毛文龙已经做了决定,即便是刀山火海,东江本部必然也会一往无前,李元庆的长生营,自然也不能拖了后腿。

仔细想了一下,李元庆给毛文龙回了一封信,阐述了他的担忧,在夏天出兵,一定要保证卫生。

不过,对繁体字并不擅长,李元庆也不善毛笔,这封信,由他口述,由渠敏秋来完成。

李元庆也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要提升士兵们的纪律性和整体性,识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只有有了知识,人才会心生敬畏,才会更理解什么是团体。

但这时,显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了。

想了一下,李元庆又让渠敏秋分别给张盘和陈忠写了一封信,询问两人对此次盛夏攻势的想法。

此时,三人都升了游击,各部兵力,都在2000出头,已经有了可以单独作战的能力。

三部合力的确势大,只不过,协调工作也是相当繁琐,对于李元庆这种‘漂浮不定’的战术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但这个面子,李元庆却必须给他们两个。

写完信,交给传令兵送走,李元庆并没有时间躲在渠敏秋这里凉快,而是迅速返回了大校场,亲自指导士兵们操练。

队列练习,其实并没有什么巧处,就是一个准则,多练,拼命练,让军官们的命令,在士兵们的身上形成本能。

此时,长生营的大架子已经搭建起来,各基层军官,基本都是由老兵担任,虽不够完善,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挥系统。

2000人的战兵,看似很多,其实并不多,用旗语指挥,只需几分钟,李元庆的命令,便能迅速传达到基层军官这里,再由这些基层军官,传达到士兵。

而剩下的时间,便是奔跑,列阵。

即便烈日炎炎,但李元庆身先士卒,各部军官,也都是奋勇争先,加之后勤方面,商老六也加大了供应力度,战兵每日四餐,中餐、晚餐都有肉,而且每天还提供大量的绿豆汤。

这一来,即便操练极为辛苦,但儿郎们士气都很高涨,也很少发生中暑现象。

慢慢的,士兵们渐渐开始走上正轨,虽然还是有些左右不分,但起码他们已经知道跟着自己的军官跑,即便列出的阵势不那么美观,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防御能力,也让李元庆大为欣慰。

三天之后,陈忠这边率先有了回信。

他在信中表示,他愿意配合李元庆的攻势,只是,他本部新兵还没有成型,此次出战,他能拿得出手的兵力,还是之前那不足千人的老兵。同时,陈忠也提出他自己的想法,他想在辽南东海岸这边,打打游击,不指望有多少收获,但希望能锻炼下新兵。

陈忠虽然说的很含蓄,但李元庆却明白他的意思。

辽南三部是一体,两人一伙,凉下一人,这叫个什么事儿?

再者,此次盛夏攻势,辽南本就是辅助,本部才是核心,陈忠恐怕也是想效仿毛文龙,从辽南东岸沿线,抢收些麦子,补充些给养。

对于此,李元庆当即给陈忠回了信,支持陈忠的想法,同时建议他,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尽量不要与守军发生正面接触,以获得实际的好处为主。

而张盘这边,又过了一天,才来了回信。

他表示,他也准备在辽南区域打游击,抢收麦子,不会再跟金州死磕。

这也让李元庆稍稍松了一口气,到了这个程度,想必,张盘也意识到,实际的好处,才是最重要。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便到了毛文龙出兵的日子。

李元庆长生营这边的阵势练习,也看到了一些成效,虽然达不到李元庆要求的一刻钟,但在20分钟内,行军的2000人,迅速列阵,基本已经能完成。

这一来,长生营这边,已经具备了同后金野战的最基本条件。

当夜,没有举行誓师大会,几乎是悄无声息,李元庆携带长生营三部所有战兵2000余人,辅兵、海盗近千人,悄悄上了船,驶向了辽南西海岸。

…………

七月里海上的夜晚,海风清凉,吹散了白天的酷暑,吹在人的身上,十分舒服。

李元庆站在船头,静静的望着不远处辽南的土地。

自从辽南三部在这边扎下根来,后金辽南方面,又下令让百姓往更深的内陆里迁移,此时,海边不远处的很多良田,并不是金黄色已经快要成熟的小麦,而是一片片绿油油旺盛的野草。

倘若这里还是在大明的控制下,这些土地,怎么可能荒废?

即便这里产出的并不多,但至少可以养活不少人口,又怎的可能像现在这般?

李元庆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在阁老大员们的心里,复辽,可能就只是一句话而已,但对于数百万辽民而言,这却意味着他们的一切。

官沧海不知何时来到了李元庆身边,笑道:“将军,在想什么?”

李元庆一笑,“没什么。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明天,咱们可还有大事要干。”

官沧海一笑,脸色却凝重起来,“将军,这些土地,就这样荒废了,着实是可惜啊。这些可恨的建奴,真是该千刀万剐。”

李元庆点点头,“可惜,我们现在还不能夺回这些土地。”

官沧海也陷入了沉默,久久不语。

李元庆一笑,放松了语气,“现在不行,却不代表以后不行。沧海,对于此次盛夏攻势,你有什么想法?”

官沧海想了一下,道:“将军,老奴主力虽然西进,但留守建奴兵力却仍不容小觑。我们还是不能冒进,要利用我们的海上优势。”

李元庆点点头,“是啊。我们还是不能抓住最关键的主动权。不过,至少,我们还有大海。沧海,以后,海军是我长生营发展的重中之重,你的担子很重啊。”

“海军?”

官沧海却一愣,“将军,海军是什么?”

李元庆这才反应过来,笑着解释道:“海军就是水师。不过,比水师更强大,可以纵横在大海上。不仅仅是辽海,还有外面的大海、大洋。我希望,有一天,我长生营的海军,可以将大明龙旗,插遍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官沧海是郑家的小弟出身,虽没有太多文化,却也见过世面,听李元庆这么一解释,他也明白过来,眼睛不由发亮,“将军,那感情好。若真有那么一天,我官沧海死也无憾了。”

…………

次日清晨,船队在一处平缓的海湾登陆。

昨夜出发虽急,但事实上,船队走的并不快,此地,距离长生岛北岸,大约只有2、30里。

由于后金的禁海政策,此时,辽地沿海区域,几乎没有了人烟,大部分人口,都被迁移到了内陆。

李元庆也想借这个时机,好好锻炼一下队伍在陆地上的行军和整合能力,适应这种登陆作战的氛围。

虽有潮汐作祟,但长生营主力的登陆很平顺,有了之前的队列操练,军官们对士兵们的控制力,更提升了一个层次。

按照之前的作战计划,长生营要先在辽南西海岸找到登陆地点,而后,再由陆路,逼近复州城方向,佯攻复州城,一路上,顺便抓只鸡,逮个狗,补贴家用。

不过,这是长生营的最高机密,只有李元庆一人掌握,刘达斗的斥候队,也并不知晓详情。

这海湾地势很不错,非常平缓,没有太多风浪,沙滩也很厚实,非常适宜建设临时营地和口岸。

李元庆当即下令士兵们临时休息,火兵埋锅造饭,又令许黑子的工兵队,准备着手修建临时码头。

古人言,有备才可无患。

长生营此时虽然兵强马壮,船队强大,但事实上,在陆地上,长生营却是完全的菜鸟,没有太多牲畜,可以协助运输粮草和装备,全靠士兵们随身携带,但谁也不能保证之后的战事会一直顺利下去。

所以,临时码头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只有时刻保持着与船队的联系,由船队源源不断的为队伍输血,才能使长生营有备无患,进可攻,退可逃。

**************************************************************

第158章主子爷,他们在收俺家麦子呢

~~~~~~~

夏天搭建临时营地,比冬季要简单许多,最直接的,便是不用考虑复杂的保暖因素。

但夏天,却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便是蚊虫很多,很容易传染疾病。

所以,在营地设立中的第一件大事,李元庆便是下令先修建厕所,无论战兵还是辅兵,包括李元庆本人,必须定点如厕。

吃过早饭,休息了半个时辰,临时营地基本上已经搭建完毕,但最主要的码头修建工作,要复杂许多,还需要很多时间。

这时,之前便散布出去的哨探,已经有人找到了长生营本部,对李元庆汇报了此时复州区域内的最新战报。

复州是辽南大城,距离海岸并不远,此时,复州是由后金镶红旗旗主岳托麾下的治地,兵力不超过千人,真奴只有几百人。

因为旅顺口的存在,辽南镶红旗主力,正蓝旗主力,都将目光集中到金州防线,对复州城本身的防御,并没有那么严密。

但在距离复州城不远的永宁,因为盐场和几个矿场,却有四百多人的正蓝旗真奴骑兵,这将是李元庆长生营本部的最大威胁。

而距离临时营地只有二十余里的羊官堡,也有百来人的防守力量,但其中真奴很少,倒是有几十匹马,战力几乎可以忽略。

综合现有情报,李元庆召集几个主要军官,召开了一个临时的军议,说明了进逼复州的意图。

军官们没想到李元庆此次胃口这么大,都非常兴奋。

段喜亮道:“将军,若打复州城,卑职和第一千总队,愿为先锋。”

许黑子也赶忙表态,“将军,第三千总队,也愿为前锋。”

李元庆很满意军官们的态度,笑着摆了摆手,看向最稳重的官沧海,“沧海,你有什么想法?”

官沧海一笑,“我现在倒也很想打下复州来。不过,咱们相对复州动手,就必须先去其羽翼,将其变成孤城。将军,羊官堡近在眼前,让他们留在这,岂不是扎眼?”

李元庆不由一笑,“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件事儿,却也不能太着急。现在,传我军令,儿郎们白天休整一天,夜晚行军。”

“是。”

…………

临时营地虽然简陋,但毕竟是陆地,总是比船上舒服,加之长生营物资充足,士兵们都能吃饱喝足,精神头也就格外旺盛。

夜幕很快降临,李元庆一声令下,长生营主力,悄悄驶向了东南方向的羊官堡。

此时,明军有很多士兵,都有夜盲症,主要是此时营养条件太差,人们缺乏必须的诸多微生物元素,但长生营、包括东江本部,由于先天地理条件的优势,靠近海边,时常能吃到些新鲜鱼虾,这个因素,便不再受到太多影响。

盛夏时节,天气晴朗,月光也很透亮,晚上的能见度很高。

队伍没有点火把,犹如一条暗红色的长龙,迅速而紧凑的逼进向东南方向。

在之前,李元庆也曾有过夜间行军几十里的经验,只不过,在那时,李元庆本部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且都是老军,很容易掌控,但此时,2000人的队伍,比之前扩大了近10倍,这种掌控力,由于通信条件的限制,加之夜晚军官们也不能大声喊话,必然要减弱一些。

在白天,队伍一天行30里,40里,甚至50里,60里,都不算是太难,但夜晚,各种因素交汇,不自然就平添了许多困难。

尤其是夏天来了,地面上荒草丛生,很难找到原本的路,士兵们走的都很吃力。

李元庆的脚腕上也被不知名的植物划破了几道口子,又痒又痛,很是烦人。

不过,这边有些复杂的地势,却给了李元庆很大的信心。

后金的禁海之策,使得海边这些区域,渐渐形成了荒地,大自然开始在这里疯狂的生根发芽,渐渐抹去了人类留下的痕迹,像是这种深草丛,后金的骑兵,便绝不敢贸然进入。

这就给李元庆和长生营主力,预留了更多的空间。

队伍从天黑启程,一直到了子时,才走了不到10里地,行军颇为艰难。

但越往内陆深处走,有人烟的迹象越为明显,大概走了十二三里地,已经可以看到田地,还有几个稀稀疏疏的小村子,士兵们的士气也振奋起来。

黎明时分,队伍顺利抵达了羊官堡,李元庆当即派出几个把总的兵力,守住了堡城周围几个关键的路口,让主力暂且在两里外的一片草丛里休息,自己则带着几个军官,往前走了几百步,仔细探查羊官堡的形势。

羊官堡算是个大堡,不过,后金军占领之后,显然并没有经过很有效的修缮,堡城显得有些破败,还残留着很多清晰的战争留下的痕迹。

但羊官堡的附近有几座砂石山,堡墙都是以砂石筑成,差不多接近8米高,若要强攻,也并好打。

李元庆转身看向几个军官,“你们有什么想法?”

段喜亮道:“这小堡倒还是个硬骨头。这地势,还真是不错。将军,若要强攻,一个时辰内,我有把握拿下。”

李元庆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强攻倒不用急。你们呢?有什么想法?”

李元庆又看向官沧海和许黑子几人。

许黑子这时也有些明白了李元庆的意思,他扫视着堡城下连绵的麦田,嘿嘿一笑道:“将军,这边的麦子虽然长的不好,但也不算太差。我看,咱们不如替这些狗鞑子收了吧。”

官沧海不由一笑,“这办法不错。”

段喜亮也反应过来,大喜道:“先把麦子收了,不愁狗日的不出来。”

李元庆笑着点了点头,“很好。就这么办。若是能把复州城的鞑子也引出来,那就更好了。”

…………

随着太阳升起来,天色逐渐放亮,王三娃极为不爽的打了个哈欠,用力伸了个懒腰,从羊官堡南侧的角楼上爬起身来。

他是羊官堡本地的军户出身,鞑子来了之后,他家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军户们一样,仓皇逃窜,而是乖乖当起了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