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明-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购买这些粗盐,张准只用了三十两银子,还不到这个价格的半成。剔除掉柴火、人工、运输等所有的费用,纯利润不会少于七百五十两银子。

“七百五十两银子……”

这一次,轮到杨锐锋喃喃自语了。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杨家人都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居然可以赚七百多两银子。这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可不是七百多个铜钱!而且,只要技术不泄露出来,还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更多的银子。至于到底能够赚多少,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或许是一万,或许是十万,或许是百万……

杨锐锋不敢想下去了。

当然,杨家突然赚到了这么多的银子,别人肯定是要怀疑的,甚至有人是要眼红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不过,有张准扎鱼的本事在先,杨家的家境变好了,别人也是无话可说。至于眼红,那是肯定的。但是,眼红又能怎么样?护卫队现在可是掌握在张准的手中。

要抢钱,先得过了张准这一关!

第032章抓紧时间,扩大生产!

最后,张准慎重的说道:“咱们招收的工人,以护卫队骨干的亲属为主。杨致远、郝林勇、李家喜等八家每家先请一个。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办。要老实点的,勤快点的。工钱方面,暂定每天三十文吧。你可以设立一个奖励制度,做得好的,可以增加一些奖励。”

利益捆绑,永远都是最有效的,他要将杨家屯的大部分人,都捆绑到精盐生产销售的利益链条上面来。思想教育是一大利器,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基础的利益也是不能忽略的。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别人才能死心塌地的给你卖命。

杨锐锋自然表示没有任何问题,想了想说道:“会不会太少了一点?”

他也是老好人,觉得自己赚取的差价实在是太大,就想多给乡亲们一点。

张准缓缓的说道:“差不多了,以后慢慢加。”

三十文每天,相当于一个月一两银子,对于贫穷的军户们来说,算是不错了。一下子不能给得太多,否则,欲壑难填。起点定的太高,以后就不好循序渐进了。精盐现在可以卖到一百五十五文每斤,利润极高,但是随着出货量的增大,这个价格肯定会降下来的。

几个人商量一下,决定由杨凯德出面,请几个乡亲来帮忙,主要是负责收购柴火,搬运私盐等工作,每个人每天的工钱同样是三十文,相当于每天三斤粮食。另外,每天还管两顿饭,这样又可以省下一个人的口粮。有这样的好事,乡亲们自然趋之若鹜,很快就聚集了十几个人,护卫队的骨干亲属都在其中。

杨锐锋对工人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就派遣他们到毛家屯去购买柴火去了。在浮山所的九个屯里面,毛家屯距离崂山最近,打柴是最方便的。无论是干柴还是木炭,存量都很大。每百斤柴火,只要十几文钱,便宜至极。十几个乡亲,来回挑了两转,总共挑回来上千斤的柴火。

三月十八,杨家的粗盐提纯,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操作。

张准选择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地,先用泥砖堆砌起十五个大灶,然后架起了十五口大铁锅。十五口大锅同时开工,热气沸腾,工人们忙个不停。每口大锅每个白天可以提纯十斤精盐左右,忙碌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杨锐锋提纯出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精盐,装在箩筐里面。

晚上,黄氏娘家的四个侄子也到了。这四个生力军的加入,主要是负责晚上的提纯,通宵工作。精盐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人愿意暂停,哪怕是通宵都要干活。一晚上,大灶的火都没有熄灭过。到第二天早上,三百斤的精盐,新鲜出炉。

这些精盐要送到即墨县城去,自然少不了张准的护卫队。张准当即派遣杨致远、杨千强和郝林勇,带领三十名队员,护送这三百斤精盐上路。三十人护送,差不多了。至于留在杨家屯的五十人,在张准的指挥下,保护杨家屯的安全,也足够了。

挑着三担盐前往即墨县,速度自然不会很快。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杨锐锋等人才从即墨县回来。这一次,他们的确是大收获了。上次那个盐商爽快的收下了所有的精盐,价格还是每斤一百五十五文。三百斤的精盐,足足卖了四十六两银子。

本来对方要给碎银的,可是杨锐锋觉得铜钱拿起来沉甸甸的,比较有感觉,同时又容易分配,于是就要了一半的银两,一半的铜钱。二万多个铜钱,用庞大的麻袋装着,沉甸甸的,至少有一百六七十斤,一般人根本无法提起来。

“玉麟,你来分配吧。”

杨锐锋将钱交到张准的手中。

杨家上下,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财,一时间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钱主要还是张准的功劳,交给他来分配,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再说,张准也不是外人。

张准毫不客气的进行了分配。

人工是首先要支付的,每人每天三十文钱,绝不拖欠。伙食费也是要支付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柴火的费用也是要支付的。剩下的钱,就要用来购买铁锅,扩大再生产了。杨家屯每家每户都有煮海盐的大锅,杨锐锋买过来就是了,不需要专门到即墨县去买。

按照张准的设计,五十口铁锅是最基本的生产规模。以后,随着私盐收购量的增加,还要增加更多的铁锅。五十口铁锅通宵工作,每天可以提纯一千斤左右的精盐,销售出去以后,获得的金钱大约是一百五十五两银子,扣除购买粗盐,购买木柴,支付人工等各种费用,每天的纯利润,还有一百二十两银子左右。

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千六百两银子的利润。一年下来,就是四万多两的银子。要是提纯的精盐更多,这个利润还将继续增加。要是整个杨家屯都动员起来,一百五十口大锅同时开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难度很大。根本原因,是没有那么多的海盐。整个浮山所,每天出产的海盐,都不过是两千斤左右。这个产量是很难提高的,原始的煮盐法,产量太低了。

“每个月……三千六百两银子……这是真的吗?”

杨映菡喃喃自语的说道。

除了张准之外,杨家的每个人,都无法相信这个数字。

他们以前忙死忙活,每天不过是挣十几文钱而已,一个月下来也只有三四百文钱。可是现在,他们居然每个月可以赚三千多两白银。这是白银啊,白花花的白银啊,每两白银相当于一千个铜钱呢!一时间,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做梦。

三千多两银子啊!

那是什么概念?

一亩最好的水田,也不过是卖十两银子而已!

一个健康的少男少女,卖身为奴,价格也不过是二三十两银子而已!

看到杨家人的表情,张准忍不住笑了,说道:“咱们是穷怕了,没见过钱。我告诉你们,天下有钱人多的是啊!有些富商,尤其是江南的某些富商,每年的收入就是上百万两银子。三千多两银子算什么啊?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杨锐锋使劲的咽了咽口水。

上百万两银子!

杨家人的确是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最终一致决定,以后所有的金钱,还是交给张准来支配。听张准的口气,好像对三千多两银子,不怎么放在眼里似的,杨家人实在是没有这样的气魄。杨锐锋拿到银子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挖个深深的地窖,将银子埋藏起来。

张准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没办法,只好将这个重任接下来。

钱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放的。有了钱,就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发挥每一两银子的作用。

不过,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管理每一分的钱财。对于财务管理,只能是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在大的方面进行控制。细节方面,还是需要别人来打理的。他每天翻阅一下账目,有个基本的认识就差不多了。

嗯,负责记账的,首选自然是杨映菡了。在和她的交往中,张准发现,她居然懂得一些字。这在大明朝的穷苦女性当中,是比较罕见的。一问之下,原来是跟黄氏学的。并且,她还懂得基本的算术,同样是黄氏教的。

张准不得不对黄氏刮目相看,原来家里最不起眼的那个人,才是文化水平最高的。在军户家庭,有女子能够认字,还懂得算术,实在是太难得了。

杨凯德乐呵呵的笑道:“小丫他娘是上过堂学的,那时候她家的家境还好,后来没钱,才不上了。”

黄氏显得很不好意思,却又满怀希望。她以前都是干的劳苦活,根本不需要认字,不需要算数,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完了,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扭转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做“老板的娘”了。

张准于是将钱财都交给杨映菡来保管。

同时,为了方便杨映菡记账,张准推广应用了阿拉伯数字,并且教会她四则混合运算。简简单单的十个数字,可要比打算盘简便多了,杨映菡很快就掌握了。黄氏上了年纪,领悟能力没有那么强,就用算盘记账。母女刚好可以互相核对,发现差错。

精盐销售的利润,首先当然是用来扩大生产。

在原来选址建造大灶的时候,张准就为以后的扩大生产,保留了足够的空间。现在,张准决定一步到位。大家一起努力,又建造了三十五个大灶,添置了三十五口的铁锅,将精盐的产量提高到了每天一千斤。

按照这样的生产效率,积压的六千斤私盐,很快就会被全部提纯完毕。张准对此是早有准备。他已经让杨锐锋安排得力人手,到浮山所各个屯,将积压的私盐都全部购买过来。本着利益捆绑的原则,张准开出的价格是每斤粗盐二十文,足足是以前的四倍,马上就将这些粗盐都全部吸收过来了。

浮山所的其他各屯,出产的私盐同样没有人收购,各家各户的私盐都大量的积压,正在苦恼不已,听说杨家屯居然愿意开出二十文每斤的价格,他们都喜出望外,急急忙忙将粗盐挑到杨家屯来。杨家屯这边倒是痛快,一手交盐,一手交钱,绝不拖欠。一时间,整个浮山所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杨家屯。

没有外人知道,杨家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033章有人求见杨映菡!

耗子现在绝对是杨家屯最逍遥的人。

原因没有别的,张准毫不吝啬的给了他上百两的碎银,让他扩大情报网,将整个浮山城都覆盖起来。耗子本来就有干情报的天赋,在得到大笔的资金帮助以后,自然是如虎添翼。在耗子的手下,聚集了十几个情报骨干,浮山所各个屯,都有耗子的人,来回传递情报非常的迅速。

当然,张准也给了耗子一定的指导,系统的将情报工作运转起来。总的来说,浮山城里面的动静,耗子未必十分清楚。但是,只要浮山城里面有人出来,耗子马上就知道了。猴子知道,基本上就等于是张准知道了。因此,王世新和他的爪牙,想要出城来找杨家屯的麻烦,必须先过了耗子这一关。

耗子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搜集盐枭的信息。情报表明,在浮山所到即墨县的道路上,盐枭还是很活跃的。杨家屯的精盐,暂时还没有受到袭扰,但是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受到袭扰。张准的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对这些盐枭展开攻击,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

每担私盐二两银子的价钱,也让浮山所的各个屯,都对杨家屯充满了向往。尤其是各个屯的年轻人,都很想知道,杨家屯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些人悄悄的到杨家屯来打探消息,结果,他们都遭受到了委婉的拒绝,拒绝他们进入杨家屯里面。即使一些以前和杨家屯有来往的人,这时候也被挡在了杨家屯的外面。

“这是我们队长的命令。”

“我们队长是谁?”

“我们队长叫做张玉麟。”

“你不知道我们队长的名字?说明太孤陋寡闻了。”

……

站岗的护卫队队员,说的最多的就是类似的话语。

张玉麟的名字,开始传遍整个浮山所,就连小孩子都知道,杨家屯出了个了不得的张玉麟。

精盐的巨额利润,第二个用途是改善杨家的生活,改善乡亲们的生活。

原本几个月都无法吃上一次的猪肉,现在是偶尔可以吃了。其实天天吃也是可以的,只是觉得有些浪费罢了。因为鱼肉是不需要成本的,营养比猪肉还丰富。每天两顿大米饭,这是必须保证的,吃饱了才有劲头干活嘛。有了白米,白面当然也不会少了。

每天有三十文的工钱,还有白乎乎的米饭吃,鱼肉从来不缺,三五天还能吃到猪肉,前来帮忙干活的乡亲们,劲头就别提多高了。他们的良好待遇,极大的鼓舞了护卫队的战士,他们的训练,更加的积极了。

再次,就是投放在护卫队的身上了。

军队最基本的忠诚,就是看吃谁的饭,拿谁的饷银。手上有了足够的资金以后,张准专门请了几个妇女,单独给护卫队的战士做饭。他在靠近红石滩的地方,专门建立了十几间硕大的茅草屋,作为护卫队的“营房”,在营房的旁边,还建造了专门的饭堂,每天集体开饭。

战士们再也不需要回家吃饭了,这又给他们的家庭,省下了一个人的口粮。护卫队的伙食,比工人们的还要好一点。每天同样是白花花的米饭管饱,鱼肉管饱,青菜管饱,猪肉固定三天吃一次。训练比较辛苦的时候,还能吃到牛肉。

护卫队的队员们日常艰苦训练,体能消耗很大,每次回到家里,都要跟家里抢人抢饭吃。尽管家里人很是谦让,尽可能给他们腾出食物来,但是,食物毕竟是有限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吃的太饱。现在,他们终于是可以敞开肚皮吃了。

“白饭管够!”

“青菜管够!”

“鱼肉管够!”

“以后猪肉也会管够!”

张准发出了豪言壮语。

护卫队的战士,从现在开始,可以真正做到完全脱产,全心全意的训练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对于卫所兵既要打仗又要耕田的运作模式,张准是嗤之以鼻的。既然是军队,唯一的任务,就是打仗,别的,都不用管。

在喂饱了战士们以后,张准适当的加强了训练强度,着重于残酷的对抗。同时,两人作战小组,三人作战小组,五人作战小组等互相配合的作战方式,也开始逐渐贯彻下去。对于训练不够认真的战士,张准毫不客气的严厉批评。

毕竟,精盐销售一旦上了轨道,难免有盐枭要眼红,到时候,护卫队出动去对抗盐枭,是必然的。护卫队的战士,还是缺乏实战经验,不同类型的战斗小组,有助于帮助他们几块的击败敌人,获得战斗经验。上次参加了对雷老三战斗的战士,和后来加入的战士,在心理素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护卫队要为精盐销售保驾护航,护送精盐到即墨去的任务会越来越多。因为消息保密的原因,暂时不会有盐枭来打他们的主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人,总会知道精盐的存在。到时候,三十人的护送队伍,能不能保证精盐的安全,还得两说。

王世新肯定不会坐视杨家屯优哉游哉的提纯精盐,捣乱是必然的,甚至可能联合盐检司、兵备道等人来捣乱。精盐的巨额利润,谁不眼红?大明朝当官的,最大的本事就是捞钱抢钱,杨家屯的精盐,他们要是愿意放过,那就怪了。

可想而知,随着精盐的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护卫队要承担的任务,会越来越重。浮山所的压力,即墨县的压力,莱州府的压力,山东省的压力,甚至是来自朝廷高层的压力,都可能因为精盐而变得更加的复杂。这些压力,最后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