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倾大宋-第6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炅沉默良久,自然知道外面那些破事,淡淡地道:“朝野议论太大,朕明白王公用心,却又不好说话,如之奈何?”

沈默真是沉默了,随着北方大局的稳定,朝野士大夫心思昭然若揭,开始了新一轮围堵,甚至比意外更加卖力,隐隐有李纲甚至李光的影子,就不说那些重量级士林人物了。

还有更新鲜的策略,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王秀,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光禄卿张邵上奏,以王秀中兴护主又鼎立天下,功勋到了极致,不封王爵决不能体现朝廷仁德,请天子册封郡王爵位,以激励天下士民。

这可是绝对狠毒的招数,又是赤裸裸的阳谋。大宋开国设置爵位,宰相一般都能封开国公或国公,童贯甚至封王。

但是,公为文人极致,封王也只是驾鹤西去的荣誉,生前封王并非好事,要么就是功高震主,要么就是功成身退,再不能再进入两府,甚至不能担任实际职掌。

王秀凭借大功回朝,必然会再次进入两府,这是某些人不愿看到的。他们甚至传出拱圣军、虎翼第一旅镇回归,纷纷不满朝廷的赏赐,甚至许多禁军要裁撤,有些将校私下不满朝廷,甚至出现不可预料的诡异。

言下之意非常明白,禁军将校的不满情绪,很可能造成王秀的黄袍加身。当拱圣军回到行在,传言也越发地嚣张,甚至有人直接贴出王相公要黄袍加身的告示,拱圣军必为策应的谣传,让江宁府大费脑筋,据说欧阳澈情绪激动,一天内大骂属官六次。

由此,张邵奏请封王秀王爵,直接把中立的士人拉了过来,他们不愿相信黄袍加身,也有些担忧会黄袍加身,败坏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矛盾时刻突然看到希望,能够化解他们不愿的办法,王爵足以解决一切。

虽然,赵炅非常信赖王秀,却因位置决定一切,不能不多做他想,天子不能出错,慢悠悠地道:“卿家怎样去想?”

沈默闻言骇然,不由地朗声道:“陛下,王文实公忠体国,绝非常人所能料,还望陛下明鉴。”

“朕是知道王公的,却是士民议论纷纷,不能任由率意。”赵炅轻轻叹息,脸色有些无可奈何。

当然,沈默也明白赵炅难处,天子也不能率意行之,就算赵炅有了某些决策权,却不能不忌惮士林的声音,更何况王秀有改朝换代的实力,更不能让天子放心。他稍加沉吟,左右思量前因后果,低声道:“陛下,王文实绝非那些酸儒所言,正是要陛下乾纲独断,不能受外人挑唆。”

赵炅默默颔首,他何尝不明白局势,王秀要真想黄袍加身,二十年前是最好机会,还能等到现在?只是不防一万就防万一,他真心的赌不起,天子的命运决不能交托别人掌控。

“陛下,臣告退。”沈默该说的都说了,剩下的就看赵炅自主,他非常适时地退下。

赵炅坐在御座上陷入沉思,脸色极为沉凝,却不知想些什么,连张泉看了也拿捏不住,却要轻声提醒,又怕打扰了官家思绪,只能小心翼翼地陪在一旁,心里也在盘算。

他是知道天家内幕的,眼睁睁看着血脉相争,却又只能看着不能说,恪守奴臣的本份。

却说,在枢密院内,李纲和李光面对钟离睿,他很艰涩地看着这位王门首席谋士,目光复杂地道:“学士明天启程,却是身负重任,定要不负使命。”

钟离睿心中腹诽,王秀在陈州停留多日,朝野上下气氛紧张,两府压力更是很大,现在能让其单骑回归,是李纲和李光、赵鼎等人最大愿望,毕竟那份压力太沉重了,单凭不是的功业就足以压垮两府。

不过,面子上还要周全,淡淡地道:“大人放心,在下定然全力以赴。”

李纲眉头微蹙,钟离睿并未做出实际承诺,实际上是在耍滑头,他却又不能强求,只能笑眯眯地道:“好,那就等着学士佳音。”

“文实就留陈州也不是办法,学士此去定然让他早会。”李光自然明白朝野动静,却不知道王秀心思,隐隐觉得很不如意,更让人心惊胆战。

如今,朝野风起云涌,王秀抵达陈州突然停下,如同一头蛰伏的猛虎,对行在虎视眈眈,看是平静如斯,实则让人不寒而栗。

赵鼎是最坚决的倒王势力首领,自然不能容忍在外蛰伏,要知道在行在的争斗,都在大家掌控中,就算是胜利失败,也不过是罢官而已。

现在,王秀在外四年,在两大侍军司中树立绝对权威,无论是殿前司还是外军,都有大量的亲信存在,还都因功升迁关键的职掌,如同当年粉碎宫廷兵变那样,只要他振臂一会,恐怕会有不少人挺身而出,搏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撤了宣抚使或是干点别的?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先不说王秀的反应如何,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会掀起足以颠覆两府的狂潮。本来应该是犹豫的王秀,在大环境下也不能不顺应事实,恐怕也会做出不理朝廷的事情。

正如他们所担心,王秀的确在犹豫,却不是他们所想,而是怎样去化解此次信任危机。

虞允文已经不在他身边,去年他上奏朝廷,给予其历练的机会,以直文宝阁权懿州军州事,兼差辽东路提举常平公事,判辽东路缘边榷场。

辽东路的经略安抚制置使,由何为来担任,同时兼知辽阳府,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这个家伙自从跟随王秀,可以说是一生顺风顺水,简直就是官运享通,眼看建功立业就能如两府,算是光大何家门庭。

翙翙之年的何老道,人生最正确的决定,果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家抱孙的他听到喜讯,不由地感叹道:“早知王大郎有出息,老汉自然有识人之明,自此,我家将是执政世家,又为书香门第。”

第一六六一章 打趣张启元

河东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由辛炳担任,河北路自然交给了宗良,宇文逸也留在河北。也只有秦敏一直在他身边,毕竟是机速司的大臣,跟随宣抚也能说过去。

那些跟随他的人需要建功立业,此时的北方是最好的机会,没有大规模战争,又能利用女真内的矛盾建功,岂能让别人来分一杯羹。

人,总是有私心的,更何况自己人辛苦打赢了战争,自然要享受战争的红利。

他在商水县停留了半个月,当初抵达时可把商水上下忙坏了,上至知州通判和知县,下至乡绅邻里,哪个不是三天一大宴,天天小宴不断,要不是他是上位者,无人敢强行劝酒,恐怕身子早就承受不住了。

所谓衣锦还乡,正是他声誉如日中天时,与之相对应的竟然还有张启元,没错,就是这家伙。

张启元并没有被献俘太庙,而是被他带在身边,不温不火地跟随,美其名曰亲自献给天子处置,整整有两年时间。

当然,高升的骨灰自然要带回来安葬,王秀亲自选择商水风景秀丽的宝地,隆重地安排了场风光大葬,也让高升魂归故里,不至于沦为战场孤魂野鬼,全了当年的恩情。

“张二哥,这些天过得如何?”闲暇日子,王秀请来张启元品茶,悠闲自得地询问。

“我是了无一事,就怕大郎你是非缠身。”张启元岂能不明白,王秀要彻底摧毁他的最后骄傲,不然早就把他献俘太庙,哪里能多活了两年,依旧是愤然还击。

“小事而已,那些人挥手湮灭。”王秀看着张启元,戏虐地道:“二哥能在城里随意走动,怎么不去看看陆家的姐?毕竟人家过得不容易。”

张启元嘴角抽缩,王秀的意思非常明显,他在会宁娶了浑家生了子嗣,却被迪古乃全部杀害,里面的道道不清楚,却非常肯定有王秀的影子,这份恨意深深埋在心里,可真是斩尽杀绝啊!没有留下半点后患。

在大宋行朝的妻子已经病故,还剩下一个女儿跟着父亲回了商水,自从老父过世,女儿一人艰难生活,父女倒是见了面,知道女儿受了乡亲的照顾,不免有几分感叹。

当然也很明白,因为是女子才逃过一劫,王秀可不是善于之辈。

不过,他却依旧是无家之人,王秀明显说陆贞娘和他的缘分,这是在恶心人。

王秀见张启元脸色有异,不免坏笑道:“陆家三姐可是独身一人,还要停留几天,总不能让你孤影单飞。”

“你还是担心自己好了,鸟尽弓藏的道理,应该不用我说。”张启元冷冷地横了眼王秀,太羞辱人了。

“我的事不用担心,倒是你家的姐受了贞娘照顾,不然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两说,以德报怨,何以报直啊!”王秀长长地叹息道,那眼神有多暧昧就多暧昧。

看着王秀戏虐的神情,张启元恨不得给对方两巴掌,明明能给他体面的结局,却不咸不淡地羞辱他,一点点地打击他的自尊,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程度。

他深深吸了口气,眯着眼看着王秀,冷静地道:“我说王大郎,你何时把我明正典刑,又或许送到行在?我真的等不及了。”

王秀摆了摆手,淡淡地道:“你都说了两年,烦不烦人啊!要是让你轻易死去,岂不是太便宜了,哦,你可以自杀,先秦两汉的士人风骨,都被我们丢弃了,张二哥可以重新捡起来,为后世文人树立标榜。”

张启元一头黑线,王秀说的没错,他有上万个机会自杀,也曾经正式地考虑过,甚至去尝试过,却没有勇气走出那一步,真是抓住了她的软肋。

不免在气势上弱了几分,悲愤地道:“戏耍别人,难道士人都堕落到这种地步?你是堂堂的宰相,士林的领袖。”

“那是你自找的,看看高五哥,明知不可为,就义无反顾赴死,武人还是有血性的。”王秀看了眼张启元,充满鄙夷地叹息,他时常和对方交谈,甚至允许其参加高升葬礼,就是给对方个机会,毕竟他们是同乡,只要其能横下心,他是不会出手阻拦的,可惜他又很了解对方没有勇气自杀。

张启元脸憋得通红,强忍王秀的羞辱,却又无法反驳,人家给他机会自杀,他却没有勇气,又能说什么是好?不由地叹道:“你回归之日,就是我丧命之时,你却能坦然回归吗?恐怕连你自己也不会有数。”

王秀眉头一挑,玩味地道:“不是跟你说了,都是些弱不禁风的蠢物,官家不会为其所动。”

“呵呵,你和李伯记他们君子之约,随着战争结束也结束了,李光倒是支持你,却也要看何时何地,秦桧就不用去想了。老儒小人而已,蔡易更是不堪大用,沈默独力难支。”

张启元看着王秀,幸灾乐祸地笑道:“学院出身的大臣,尚没有进入高层,又有分裂的迹象,尚书六部和九卿多是非议者,你想怎样回去,难道真想封王?”

“你的消息倒也灵通。”王秀瞥了眼张启元,他可从来没有主动提过,看来是宣抚司胥吏说话时,被张启元听去了,这厮点评的非常到位。

“封王爵何曾荣耀,难道大郎不想?”张启元仿佛占据上风,戏虐地看着王秀。

“大丈夫在世,无非是功名利禄,名垂千古,要是不想那是假的。”王秀根本没有否认。

张启元倒是一愣,他早就想好王秀不在意声誉说法,甚至组织了最犀利的言辞奚落,却像是一拳打到棉花上,产生阵阵地无力感。

王秀冷眼看着张启元,心下讥笑这厮蠢货,他的心思又岂能是别人所能了解,道:“算了,不说这些没用的话了,我倒是叫人去请陆家三姐,咱们吃杯酒如何?”

“你,你好生无聊。”张启元发现王秀真损,看样子真是闲的没事,拿他开玩笑。

“难得相聚,别后恐怕再无相见,还要珍惜。”王秀不经意地道,充满了浓浓地沧桑意境。

第一六六二章 解密家事

钟离睿北上时,沈默前来送行,面色相当凝重地道:“你要好生劝诫文实,断不可出任何差错,官家,恐怕起了疑心,再滞留陈州不妥。”

“大人放心,我必然不负使命。”钟离睿不以为意,他和沈默的想法,压根就是南辕北辙。

就算天子猜忌又能如何,以王秀今时今日的声望,天下还有谁能比肩?但需振臂一呼从者如云。

沈默算是松了口气,却不知道钟离睿没有体谅他的苦心,还以为对方记住他的话,只要王秀能及时回归,一场危机必然会化解无形。

正如沈默所料,赵炅再信任和敬仰王秀,也对其久不南下有所思,又有那些忧心忡忡大臣们的上奏,竟然还有赵谌的警示,让他内心深处升起些许的忧虑。

毕竟,他是天子。

赵训的话让他愣了半天,最终闷闷不乐地闭门半天,那是去给赵谌请安,恰好赵训也在场。

赵谌是失败的人,突然有了兄弟到来自然是非常高兴,经常地邀请赵训来宫中聊天,关系是相当的不错,有时候甚至把赵训留宿北内。

赵训本就对王秀印象并不好,自然慢慢受到潜移默化,兄弟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抱怨,太上和藩王之间,说实在的也起不了打的风浪,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不过,关键是在节骨眼上,他们的话触动赵炅敏感的神经,没有一位天子,能大度到漠视威胁的存在。

“就算王公无心,官家能防备别人?要知道开国元勋是何等吸引人,恐怕很难让人拒绝。现在,拱圣军控扼城北沿江,侍卫水军占据要道,王公到来怕是被人披上黄袍,任他千万不愿也无奈。”

几日来,赵炅忧心忡忡不思茶饭,做事也是顾虑重重,一副患得患失的模样,早就被朱琏看在眼中,她也是下了狠心,道:“青君,你去把官家请来。”

“娘娘,你可要再想想,兹事体大。”青君忧虑地道,她见朱琏几天来茶饭不思,铁定的要作出决定。

“无妨,早晚都要知道的,这是官家必须承受的事实,我们都要面对。”朱琏坚定了心思,早总比晚好,趁着赵炅没有滑向对立面,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哎。”青君幽幽地叹息,一脸的无奈。

“官人还不回来,恐怕别有所思,眼看十四娘就要出嫁,他也没有半点焦虑。”朱琏语气尤为埋怨。

话说,王新真已经芳龄十八,属于那种年纪稍稍偏大的小娘子。夏玮也比较争气,中了龙飞榜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也算是士林名流了,堪堪能和王家十四娘班配,得到了友琴莫言和王卿苧的默认,也让士人颇为赞许,这可是草根逆袭的节奏,让读书人在艳羡嫉妒的同时,有了激励人上进的例子,颇受士林大儒的关注。

由于夏玮没有家人,王家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等王秀回归才能迎亲,拖了又大半年,连友琴莫言也急了,毕竟王新真岁数不小了,再不出嫁恐怕闹笑话。

所以,友琴莫言明面上连连催促王秀回来,朱琏是暗中劝说,从儿女婚嫁中必须要王秀妥协。

现在,针对王秀的势力很复杂,笼统归纳起来有三类,用两府执政来形容。赵鼎代表强烈反对王秀的势力,要求给予王爵,彻底离开权力中枢,这些人主要有守旧大臣组成,还算是比较有策略性。

李纲代表的是中规中矩阶层,他们是王秀新政既得利益阶层,却又尤其维护皇权,可以说是既要限制天子权势,又要改变现状的团体,平心而论是最具杀伤力的势力。

因为,这群人最广泛,势力也最大,足可以改变朝廷权力格局,让人不能不重视。

李光代表的势力最弱,毕竟他前期很支持王秀,虽说有防范的心理,却只是维护正统。平心而论,他们应该属于李纲那层势力,只是态度更加委婉温和。

刘仁凤却异常活跃,几乎形成了第四极,只是在钟山书院没有市场,只能依靠玉泉山部分力量支持。

不过,叶梦秋的病故,让疑惑王秀向背理论派势力大损,他则时常受到费苏的责难,就像是在钟山书院。今天,他收到邀请讲学,同样还有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