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英雄-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学生的掌声中,他慢慢镇定下来,开始今天要说的内容:“本人今日讲的是东西方今日差异之本因。”说完题目,他从口袋拿出一盒火柴,划了一支等火柴亮起举高,众人见状都是不解这位差点跌倒的先生要做什么,点烟也没有必要举那么高啊。

只见那个在讲演台前举这火光的人说道,“这个东西大家都是常用,大家都把他叫做洋火,洋火这个名字现在我们听起来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要是在几十年前,它就不叫洋火,而是叫夷火了。正如这租界,现在大家说是十里洋场,殊不知在几十年前是叫夷场,而在外面那些西方人,在几十年前还是被叫做夷人而不是现在的洋人。这夷和洋只是我们称呼的不同,可以为什么我们就改变称呼了呢——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同了。

现在的中国都有这么一个认识,只要是标了洋的东西都是好的,洋油、洋灯、洋布、洋船、洋枪等等,所有人都认识到只要是洋人的东西就是好的,所以大家都喜欢洋玩意,可是在十三世纪的时候,西方有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来到了中国,并且还来过杭州,他对东方是极其赞美的,回去下了本《马可波罗游记》,他在游记里他写道:毫无疑问,该城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这里的居民浑身绫罗,遍身锦绣,他们的绸缎服装和浑身珠宝的昂贵,是令人无法想象的……这本游记在他回西方后广为流传起来,西方人一边向往,一边却都不相信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富足和发达的地方。”

杨锐停了一下,喝了口水接着说:“诸君,很多事情单独的看没有什么不对,就像刚才我们认为洋火这个称呼没什么不对一样,现在我们看西方的一切都是崇敬的,只要是洋人的东西都要比我们的好,可是在十三世纪、甚是在是前朝时期,西方人是看我们什么都好,而且好的他们无法想象,无法相信。那请问,这七百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使得的一个崇拜我们的西方超过了我们?”

见所有人都在思考,都在想着七百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双方的关系颠倒,杨锐也不急于给出答案,想让大家思考一下。良久杨锐才说道:“诸位想出了不少答案,但我可以保证,无论你得到的是什么答案,结果都是错的。”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钱,把它举向众人说道:“这是一块洋元,相信大家口袋里都有,这块洋元是从哪里来的呢?上面的标示告诉他来自美洲,什么是造成在七百年的时间里西方超越了我们?答案是这鹰洋使得西方七百年超越了东方。我这里有一串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从1521-1600年,仅仅是西班牙从秘鲁和墨西哥就运走了一百一十八万吨白银和两百吨黄金。

当然这只是开始,在十五世纪初,英国伦敦的商人有三百英镑的财产就已经很不错了,可到了十六世纪中期,随便一个商人死后的遗产不算房屋庄园,光是现金就有三千英镑,而且要在当时被大家称为富人,没有十万英镑你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有钱。这些钱哪里来的,美洲来的。从十六世纪到现在,西方人在美洲掠夺了难以计数的黄金白银,这里面有官府出面的,有商人结伙的,更有海盗打劫的,一直到现在在西方都还流传哪里哪里有海盗宝藏的传说。

而为了掠夺这些金银财富,西方人需要屠杀这些会阻拦他们的美洲土族,当时西班牙人发现用枪炮刀剑杀人的效率太低,一天下来也就是杀个几千人几万人,美洲人口有五千万,这什么时候才能杀的完,他们于是就发明了病毒武器——拿天花病人用过的被子送给土族。在美洲大陆,原来是没有天花病毒的,不像欧亚大陆,因为常常有天花大家有抵抗能力,所以死亡率很低,但是对于从来没有碰到过天花的美洲土族来说,天花的传染是极其致命的,根据粗略的统计,美洲土族遇见天花的存活率只有5%,天花杀人效率非常高,很快,美洲原住民的数量从五千万减少到了五百万……”

杨锐用一种很冰冷的语言描述这美洲的殖民历史,再分析这么大规模的金银流入欧洲之后所发生的变化,从金银流入到财富重组,再到阶级兴衰和制度创新,最后到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按照大学时曾经读过的一本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的书来讲的,讲演很长,一个半小时之后才结束。如果说章太炎的讲演是一把革命的火,热情、真切,听完之后热血沸腾;那么杨锐的讲演就是一块冰,冷漠、理性,听的人毛骨悚然却不能不更深入去思考。在杨锐讲完之后,大厅里许久都没有言语,他们被冷酷冰冷的事实震惊了。

杨锐回到座位上后,蔡元培见没有人上去讲演,就宣布本次集会到此结束了。散场之后,有个富商打扮的人走过来说道:“杨先生请了。”

杨锐不明所以,只好问道:“这位先生是?”

对方笑了笑说道:“鄙姓陈,现今是在沪上经营苏报馆,刚才见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论,所言皆是凿凿,为我等闻所未闻之事,听过之后才知道洋人到底是怎么压我们一头的,故想把先生的讲演稿刊在报纸上,以飨读者。”又像是怕杨锐不同意似的,马上补充道:“当然,稿费从优,稿费从优。”

杨锐听说是苏报,心里却是笑了,这人看上去应该是苏报的老板,自己有很多文章都是在苏报馆刊发的,笑了笑说道:“陈先生,鄙人很多文章都是在贵报刊发的,这次讲稿回去修饰后再寄给贵报吧。”

陈先生点点头,有问道:“先生在鄙报发文,可否见告名字。”这时代不止杨锐用笔名,很多人都用笔名,比如章太炎叫余杭先生,蔡元培叫会稽山人,每个人都是批这马甲上报纸的,就好像是后世的坛子里一样。

杨锐见他是报馆老板,知道这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就说道:“鄙人取了一个名字叫亭子间……”

陈先生惊讶起来,指着杨锐说道:“噢……原来杨先生就是亭子间先生啊,难怪难怪,我适才听讲演的时候就感觉先生和亭子间先生的文章非常相似。”

杨锐笑了笑,不做言语,当下许诺说过几日就把稿子寄到报馆去,然后就告辞离开了。

第三十二章新书(三更)

杨锐回到房间,坐在椅子上回想下午的演讲,想到自己差点摔跤出丑,不由低声骂了一句,不过幸好后面镇静下来,没有再出什么幺蛾子,又拿着之前的稿子,修改了一下就把它装入信封,明天早上交给下面的老邓,让他帮忙寄出去了——老邓现在变成他的专属邮递员了,所有的信件都是他带进带出的。后面索性想还是把这本书的电子档写出来吧,这样只是一篇文章,要是租界里的洋人对文章看不惯找茬,也好有个凭据。

杨锐在硬盘里找出了这本书——这些都是读书的时候下的,当做课外书看的,现在却有了用武之地。这本十四万字的书被他节略了很多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东西,一些注释也删除了,在学生的帮助下,五天之后书就写成,寄到商务印书馆很快就回信了,书稿印书馆欣然接受,版费虽然字数少只给了一千块外加分成,这个价钱是很不错的。

书馆之所以出这样的价钱,是因为之前苏报讲演稿的连载影响很大,很多人,包括现代很多人都以为西方的崛起是因为其制度、文化甚至是人种的原因,更有认为是蒸汽机和内燃机带来的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其实却不是这么回事。杨锐要做的就是在被坚船利炮吓破了胆、对自由民主无比崇拜的国人面前,揭穿洋人文明的外皮,让国人看到了西方崛起的本质,他们所谓的文明是完全依靠屠杀和劫掠建立起来的,今日他们表现的文明完全是建立在无数异教徒的尸骨之上。苏报这几天的销量迅猛增加,没有买到报纸看全的人则在四处找文章其余的内容,英文报纸和天津的报纸也相继转载这篇名为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兴起的文章。当然,英文报纸只是节略,面对杨锐的详实的数据,他们没有勇气出来对质。

杨锐天天是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明白亭子间这个名字已经全国闻名了,他还是和之前一样,除了上课之外就是抄书,还有就是隔几日就去陆行看看工程的进展,陆行的地契已经由虞辉祖出面换好了,杨锐毕竟是没有辫子不方便出租界,他只好在工地上转悠,程广顺的舅舅那帮老师傅干活还是很卖力的,这十日不到,工厂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雏形,还在计划外打了一口井以供使用。每次看到工地上越来越像个样子,杨锐就很欣喜,他想到,发财之旅就在这里展开啊。

此时装运设备的货轮已经过了香港,预计下礼拜五就能到沪上了,而早先申请的英美法德四国的专利也拿下来了,专利书已经寄到沪上。日本那边虞自勋已经过去了,将在月底到达东京,然后带着几个在当地招聘的日本人去大阪参加博览会,宣传计划也将在博览会开展之后全面铺开。中国这边还在准备,下礼拜一沪上、天津、汉口、广州和牛庄这几个地区的负责人和新招的几个工厂管事、账房一起到到仪器馆培训三天,三天之后就将上岗,而各地报纸的版面也预先谈好,报馆也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买卖,以前的都是登广告的,现在既然有人出钱来登新闻,有些报馆听到是新闻还表示可以不要钱,不过稿费也没有就是。

给不给钱无所谓,关键是要所有人知道味精这个东西,一定要把这个名字推个出去,造成最大范围的影响,味精的新闻稿都是找章太炎写的,本来他还是死活不愿意的,说他的笔不写如此商贾文章,杨锐没办法只好用香烟加价,一条一条的往上加,加到五条的时候他的抵抗崩溃了,于是一挥而就,味精的传说被写的美妙曲折,感人泪下,真不愧是大师啊。

2月22日又是周日,杨锐和一帮学生正在院子里抄书校稿,印书馆的谢先生来了,当黄太太喊话之后下楼一见他,杨锐还是很惊讶的,因为之前大家只是书信联系就把事情谈好了,他这次来难道有什么大事,见礼之后,谢先生很快就说明来意,原来他是受日本书社金港堂之托来和杨锐谈几本书的版权购进一事。

听谢先生说日本的什么堂要买自己书的版权,还真是感觉奇怪,自己就写了几本教科书怎么日本小土豆知道了,而且还找到了自己。找到自己杨锐不奇怪,只要找到出版社就能找到自己,但是中国的书怎么日本知道呢?杨锐却不知道这商务印书馆很早就和日本的金港堂有合作关系,双方还将在今年合资经营商务印书馆,这金港堂还是日本教科书的主要印刷商,和商务印书馆合资也只是利益驱使。日本人从商务印书馆知道了商学教科书的事情,立即就有了兴趣,就找商务要买版权,杨锐当时就只愿意卖中文纸质版权,所以没办法,日本人只好委托商务印书馆这边作为代表来谈判。

杨锐对小说里怎么和日本人斗法半点兴趣也没有,版权自己不买那么他们一定是盗版,后世的盗版都无法根除何况是现在,就索性看日本怎么出价了,问谢先生道:“这些小事还需要谢先生特意过来谈,派人传个信不就好了吗。日本那边需要购进版权我当然没有问题了,可是在商言商,就是不知道日本开出什么条件呢?”

谢先生也是感觉自己好像有点急切了,笑了笑说道:“哈哈,我啊是大半年了还没有到竟成府上拜访,也是想来看看的,至于这版权的事情,日本那边还是很急的,他们是想今年秋季开学的时候这套书最好能作为大学的教科书,而且还希望能邀请竟成去日本讲学,不知竟成意下如何啊。”

杨锐心里打了一个突,心想我中国人还没有教会呢,怎么会去教你日本人,就是天天吃稀饭也不想去日本那鬼地方。哎,中国的大学少,好的东西出来,中国只有一千个人在学,日本却是有十万人在学,这样算下来还是吃亏啊。怎么办呢,不给是不行的,已经写出来了,而且西方哲学史也马上完本了,国际贸易和金融学这两本字数不多,也是可以很快弄完的,而且合同已经签了,哎,自己忙活半天到头便宜了日本人,真是……幸好营销、财务、车间、物流、质量这几本硬货没写,还是存着吧,保密使用!

谢先生见杨锐明显在走神,不好打扰,只好喝了口茶,慢慢等待。半响杨锐回过神来悠悠的说道:“谢先生啊,我现在一礼拜只上四节课都感觉累,到日本更是水土不服的,不去也罢啊。”

谢先生见杨锐似乎又什么心事,当下就准备速战速决说道:“竟成啊,日方开的条件是希望和我们书馆的上次和你谈的第二批书的条件一样,你看这样好吗。”

杨锐想了一想问道:“谢先生,日本有多少大学?”

谢先生不明白杨锐这样问道意思,对于日本多少大学他是不不知情的。

杨锐也知道他不知道,就自顾自的说了:“我其实也不知道,按照推测看,现在日本的大学和商学专科的人数应该是中国的几十倍甚至更多,现在中国就只有南洋公学开了个商务班。面对这样的市场所以我和贵馆基本没有讨价还价,但是日本和中国不一样,商业的更为繁荣,学校也更多,书自然会卖的更好,那么版费也是不同。谢先生是不是可以把我的话转告一下呢,看看对方会说什么?”

谢先生也明白了杨锐的意思,毕竟在和书稿谈判的时候,杨锐基本是没有做什么要求的,很好说话,对比中日两国的情况,如果以这样的条件转给日本人还确实是有些吃亏的,也没有多说什么,当下告辞而去了。

杨锐在他走了之后心里越想越气,自己白忙活了,全便宜了日本人,奶奶的。等下就去找蔡元培,跟他说自己改主意要去南洋公学上课,让学校排课。能教出多少学生就教多少学生出来吧。

当天晚上蔡元培接到杨锐的传话,不由咦了一声,上次不是死活不去的吗,怎么现在又转了性子了,前天刚红着脸回绝了张元济,现在却又要去找人家,不过这终究是好事,竟成毕竟西学渊博,去南洋的话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极有好吃的,于是当天晚上就去张元济家里了。

礼拜一杨锐正在仪器馆培训员工,这些新招的年轻人除了那几个账房熟悉业务之外,其他的人都要了解业务流程,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等等,这些都要事先教好。可毕竟是新手,教导起来特别费劲,现在的社会分工还不细致,很多理念和他们解释起来很费劲,这些家伙还是经过挑选的,三个账房是外面招聘的,都是用在工厂内部的,八个驻外的代表就是理化讲习所里找的,或者是虞辉祖他们年后带过来的亲戚、朋友,都是些比较机灵可靠的,其他几个地方杨锐都不在乎,外派到牛庄的可是格外的重视,去牛庄的是虞辉祖的一个侄子,三十多岁在家教书本来,但是因为现在朝廷提倡新学,书塾没人读了就没的饭碗了,这边虞辉祖知道他没教书了,加上这边需要人,就把他带过来了。

杨锐知道按照时间明年日俄就要在东北开战,而且要打的昏天暗地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去那边的人应该是要干练老道些,这个书塾先生杨锐平时见他谨慎细微、装模作样一副大知识分子的样子有点看不透,就想试试这个人是怎么样的,要是能去就是最好,要是不能去,那就赶快给他换个地方好了。

上午培训完了之后,杨锐和这个书塾老师谈话:“虞先生,要是去了东北可会不习惯啊。”杨锐轻描淡写的问道。

书塾先生知道杨锐在工厂的地位,对他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