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英雄-第7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彭清鹏的建议无可厚非,不过简要看罢作战计划的宇垣一成还是有些担心的道:“阁下,露西亚真的到了这种地步吗?”他说罢又强调道:“我不是怀疑贵军的情报搜索能力,我只是对红俄统治下的……”

“惨无人道是吧?”徐敬熙微笑起来。他当时看到情报局递交上来的报告也是如此吃惊。

“是的,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布尔什维克也是革命党,他们……。”宇垣一成摇头道。

“谁说革命党就会比其推翻的对象好?”日本人拿出的这个理由让徐敬熙感觉很好笑,“历史不是谁最仁慈虽就能胜利,恰恰相反,是谁能最残暴谁就能胜利。布尔什维克能在俄国革命党中脱颖而出,除了他们善于利用舆论民外,剩下的原因就是他们最残暴了。”

徐敬熙笑着说完,他再看着寺内正毅和田中义一道:“三位请务必牢记:对布尔什维克的战争不必谈什么绅士风度和文明习惯。他们军队中虽有旧俄军官,但司令官对这套东西并不感兴趣;同时,也不见得要遵循什么国际法,一切都看对方的作为。如果对方有遵循国际法的做法,那么我们再遵循不迟。”

察里津之战的情况由朱建德上校的报告提交上来后,战争的烈度对于整个中亚司令部震动极大,所以徐敬熙做主将战争的耻度放低,基本可以说是为了胜利不顾一切。日本人这边虽然骨子里残暴,可他们现在还是英国的盟友。西化那么多年,还穿着西装循规蹈矩,所以徐敬熙不得不提醒。

交代完要交代的事情,战前会议就结束了。等到日本人走后,总督杨增新看着徐敬熙道:“情况真有这么情报上说的那么好?”

“嗯,就是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徐敬熙道。虽然是远征,可他对胜利满怀信心。

可杨增新一直负责政务,军事上的事情他了解不多,他再问道,“可惜察里津那地方我们铁路连不上啊,要不然战好打多了。”

“铁路连不上不是还有运河吗。”徐敬熙道。“伏尔加运河相当于四五条铁路,支持五十万大军作战根本没有问题。”

“可运河就不怕敌军破坏?水运虽好,可那边的情况我们不熟悉啊,一旦结冰那就麻烦了。”杨增新皱眉,他说罢又道,“可惜此地离察里津有几千里,大军没到怕俄国人就知道了。”

援助斯大林同志的粮食,一直是以援助波斯的名义运输的,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只有情报局、总参少数几个人。这一次收到总理大人决定动手的电报,杨增新战略上是认同的,可真打起来他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心。

“杨大人,前段时间运到波斯的粮食,临时调了不少去俄国。”徐敬熙揭开了谜底。

“有这样的事情?!”杨增新捻着胡子,吃惊下差点扯断,他忽然醒悟过来,道,“难道说,里海里的运粮船之前开到过察里津?”

“正是如此。”徐敬熙点头,他又看了正在倾听彭清鹏一眼,道:“情报局的一些事情比较保密,他们也是在前段时间调动运粮船的时候才知会我。俄国人买粮后,运粮船就挂着他们旗子从阿斯特拉罕溯河北上察里津,对于整条路线上什么情况、察里津什么情况,情报局都提供了详细的情报。现在俄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此时出兵阻力最小。”

彭清鹏虽然知道俄国的情况来自情报局,却不想是这么得来的,他本还以为这是上次从部队抽调现役军火换来的情报。却不想原来是粮食。“看来我们的粮食不是那么好买的。”他有些自嘲的道,而后又问道:“现在土耳其人占领了巴库,他们把英国人赶跑了。我们一出兵,英国人又会缠上来要我们出兵巴库。你说怎么回绝才好?”

彭清鹏说完又道:“我的意思是只靠运河是不行的,如果能占领巴库,而后打通巴库到阿斯特拉罕、察里津的这铁路,那后勤补给就会好得多。”

“不!”徐敬熙立即反对,“考虑到……考虑到中亚穆斯林的情绪。我们不能和土耳其作战。”

徐敬熙的停顿让杨增新和彭清鹏感觉到了一些异样,他道,“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还有其他的原因。”徐敬熙并不否认,“德国现在正在大规模制造战车,也就是说,他们明年将需要更多的油料,土耳其人占领巴库后所运走的那些油料其实是运至欧洲交付给德国的。如果想要战争打久一点,我们就应该让德国获得足够的油,这样他们就能在西面对俄国维持一种压力,我们需要这种压力好使俄国妥协。”

“那英国人怎么打发?”杨增新想问的时候。彭清鹏先开了口。英国人被土耳其军队赶跑后,一个劲的跑来阿拉木图套近乎,甚至于俄国社会革命党人、亚美尼亚民族独立者也跑过来求情,他们希望中国对其进行帮助,俄国社会党人和亚美尼亚人是很好打发的,但英国人却不是容易唬弄。之前一直推说中国不能双两线作战,现在复兴军居然北上占领察里津,那之前的借口算是破产了,怎么应对英国以及协约国是一个大问题。

“他们之前不是支持布尔什维克对抗土耳其么?”徐敬熙也知道英国人的图谋,他们希望建立一个从伊拉克涵盖波斯一直到印度的殖民地。只是英国人什么都想要,也愿意出钱,可就是不愿意出兵,一开始想怂恿阿富汗。而后又怂恿波斯,最后没办法才求助于中国。“这件事情还是让他们去找外务部吧。我军作战范围只限于中亚地区,不包含高加索,现在进攻察里津只是因为两国边界争端,与欧洲战争无关。”

徐敬熙如此说,在未接到京城新的命令之前。杨增新和彭清鹏只得点头。英国人被土耳其人赶走以后,在中亚和西亚很多事情都要仰仗着中国,其他不说,他们在阿拉伯地区的粮食和弹药走的就是西域铁路和外里海铁路。有一次英国人嫌货物供应不足,杨增新立即建议马上从波斯修一条铁路直通伊拉克,英国人吓一跳,当即就否决了。

和日本人碰面商议的当天晚上,复兴军骑兵军就在卡尔梅克人和哈萨克人的带领下,趁夜绕过奥琴峡谷,出现在南乌拉尔河右岸,他们的目的是三百公里以外的阿斯特拉罕。

阿斯特拉罕既然是蒙古人建立的城市,名字自然源自鞑靼语,意思是‘免纳税赋。不过这只是一种粗浅的理解,根据哈萨克带路党的说法,该城的旧称其实是哈只达尔罕,因为从前有一个虔诚的哈只在该地居住,为此王公们就免除这个地方的一切税赋。

哈萨克人说完,以纯种蒙古人自居的卡尔梅克人立即纠正,说达尔罕一词在蒙古语中,是指享有极大特权的人,他们可以免交捐税、不经召宣随时觐见、不受刑罚直至第九次才定罪等等。准确的说,达尔罕就是任意一个蒙古人,不论他属于哪个部,只要立了功就会被加封为达尔罕,他的真正含义就是‘有功之臣’。

将日本人引入西域有拉拢捆绑日本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分裂蒙古。如果日本人不在巴尔喀什湖以北占那么一大块地方,那么东西蒙古就会合为一体,到时候蒙古人尾大不掉,闹着要独立也是个麻烦,把日本楔在东西蒙古中间,想来定会让以后的蒙古人独立分子头大。

蒙古如此分割,那在西蒙古,也就是哈萨克西部,又再用卡尔梅克人和本地哈萨克互相牵制。因为不好过分压迫哈萨克。所以卡尔梅克人的牧场只在外里海一侧。现在出兵俄国,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要开疆扩土的,是以哈萨克人和卡尔梅克人一个比一个积极,因为这涉及到封地和牧场。而对于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哈萨克说这是‘虔诚的哈只’,而卡尔梅克人说这是‘达尔罕’,反正一个比一个说的有理,巴不得这城市打下了归他们。

复兴军骑兵军司令是蒙古人陶克陶胡,他心中自然倾向于阿斯特拉罕是蒙古人的‘达尔罕’。不过根据就近原则,这地方打下来也不是他的,自然对两帮人的争论毫无兴趣;而政委文永誉,则更关心阿斯特拉罕的现状。据悉,这是一座有十三万人的海滨城市,刚建立的时候,城市就在里海旁边,几百年后里海水退,现在城市离里海已有两百米。

而这座城市在建立之初,是在伏尔加河左岸。被俄国人占领并入莫斯科公国后,为了防御,城市又迁到了伏尔加河右岸。不管是伏尔加河左岸,还是伏尔加河右岸,都属于阿斯特拉罕。这座城市不但控制着伏尔加入海口,还控制着俄罗斯连通整个高加索的铁路,可以说,单纯对高加索来说,占领阿斯特拉罕就能卡住俄国脖子,但要控制顿河流域并获得进攻伏尔加中游的立足点。那就必须控制察里津。

向来身兼政委和参谋长的文永誉从接到命令以来就一直在想着如何占领这座横跨伏尔加河的濒海城市。就情报来看,现在布尔什维克军队为了防止白军克拉斯诺夫再次进攻察里津,这边能抽调的部队都抽调过去了;而南面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第十一集团军正在符拉迪克奥克兹和格罗兹尼与邓尼金的白军以及土耳其人作战。虽然战事不利。但他们似乎没有撤回阿斯特拉罕的意思。这也是说,这一次进攻刚好打在布尔什维克的腰部,而且是防守薄弱的腰眼。

腰部好打,可要从阿斯特拉罕北上四百多公里进攻察里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打阿斯特拉罕的时候,城内守军早就将电报发至北面的察里津和南面的第十一集团军。敌人调兵遣将不在话下,但关键是按照之前的情报显示。对方有一支伏尔加河区舰队,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可舰队就是舰队。

想到此,第二天扎营的时候文永誉把情报局的胡文耀找来,他其他都没问就问舰队:“小胡啊,你说,俄国人伏尔加河舰队还有多少船?”爱国学社的时候,文永誉和胡文耀是见过的,所以也就是直呼其名了,他不是不相信胡文耀提交的情报,而是内心的不安让他要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反复询问,直到放心为止。

“伏尔加河舰队?”胡文耀本以为是其他什么事,听闻是这个,他想了想道:“就我当时所见,伏尔加河舰队已经打光了。”他回忆着察里津保卫战的情景,再道:“当时白军已经渡河在伏尔加河左岸,他们夺了一些商船准备从对岸进攻,舰队的鱼雷艇当即前去阻拦,最后的结果是白军被赶到了右岸,鱼雷艇则被白军的大炮打沉。”

“这个我知道。”文永誉点头,他再道:“我就想知道伏尔加区舰队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船?”

“这个……”胡文耀想了想,“有是有,可九月份在喀山,托洛斯基和捷克人打的时候,那边的鱼雷艇炮艇也全沉了。”他回忆起这条信息后,“其实伏尔加河是俄国水运干道,即便河里没船了,造船厂里、那个犄角旮旯里,说不定还有几艘船,可这些船是不是能开到察里津是一个问题。不过我想只要能快些拿下阿斯特拉罕,再早些北上,那些都不是问题。”

“嘿,说大话也不打草稿。”见胡文耀说的这么乐观,文永誉当即笑了。“我这边一个骑兵军外加一个装甲师,两三万人你以为想快就能快啊。打阿斯特拉罕或许能快,可北上察里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总参啊,真是应该把海军搬到里海来,现在我们干的活,可全是海军陆战队干的啊。”

辛卷第六十六章彼岸

不管伏尔加河上有多少鱼雷艇驱逐舰,文永誉现在的这支装甲骑兵军团都要迅速拿下阿斯特拉罕,而且越快越好,不然拖的越久,解决完东面之敌的布尔什维克红军越是危险。越过乌拉尔河的第四天,部队前进到阿斯特拉罕城外九十公里处时,天际忽然开始飘起了雪花。

“他娘的,不是说还要过几天才下雪的吗?”装甲第3师师长过献臣坐着他的猛士一路疾奔,从几公里外的装甲队列一直冲到骑兵军司令部队伍里。他一见到军长陶克陶胡和文永誉就大声嚷嚷。三百七十公里、每天七十公里的行军真是要了装甲师的老命,要不是拖车带的足,同时抽调了正在组建的第4装甲师的维修营,他那些铁疙瘩要丢一大半。

“长生天的旨意要天降大雪,那我们就只有感谢上苍了。”军长陶克陶胡不再是蒙匪,而是国家的英雄、蒙古的亲王。以他看来,环境越恶劣,敌人抵抗力就越弱,他对此高兴的很,

“可老子那些车都还没换迷彩,远远的一看全漏底了。”过献臣看着骑在马上的蒙古人,再拍着坐下的铁骑,只感觉大家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差不多还有一百公里,这可怎么办?”

“还是等侦察人回来再说吧。”文永誉也骑在一匹不高的蒙古马上。从骑兵旅开始,他就习惯骑马而不是坐车。“我们先找地方宿营,在没确切消息前先不要轻举妄动。”

“是!”过献臣其实不是很服蒙古人,但文永誉是杨锐的学生,早前林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对他他还是很服的。这边见文永誉说话,他点了个头就回去安排了。

天色越来越暗,雪却越下越大,扎营后的标准芬兰式军制帐篷内,马奶酒的醇香在帐篷里飘荡,司令部诸人商议攻城策略的同时。都在等待着斥候回营。这次带队前往侦察的是陶克陶胡的大儿子德力格尔,再就是一些卡尔梅克人。他们在大军离开阿特劳的当夜就一人三马先行出发了,其中一些人此去是入城搅动内乱的,另外一些人则是单纯的斥候——蒙古军队的作战习惯依旧长存于每个蒙古人心中。对此总参并不干涉。

时间到了十一点,诸人都要打瞌睡时,外面响起了马蹄声,未己,满身是雪的德力格尔喊着报告带着一股冷风冲了进来。陶克陶胡没有回礼。而是双手抓着儿子的双肩,看了一眼发现他身上带着血,急问道:“人都带回来了?”

“出城后遇上了一队骑兵……”德力格尔不似十年前那么青涩,胡子蓄起来的同时,人也变得极为老练沉稳。他不想多提侦察队的事情,马上把话题转到阿斯特拉罕城防上。“城里都被红俄控制了,守军是第四十五步兵团、以第一骑兵第一团两支部队,有十几挺机关枪,也有后膛76mm炮,不过大炮不多。现在城内人心惶惶。粮食极为缺乏,所有的商铺都禁止开门营业,十数万人每天都要排队买面包……”德力格尔说着就拿出一张文告。

‘阿斯特拉罕区,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公告第一号。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鉴于阿斯特拉罕城内存粮极端有限和运交军队谷物数量的增加,阿斯特拉罕区临时革命委员会兹训令古柏尔尼亚粮食委员会及其粮食分配机构立即将面包配给减到基本标准,即第一类一磅,第二类半磅,第三类四分之一磅……’

懂俄语的小参谋立即将文告上的内容读了出来,不过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公告最后的签名者是主席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历史上正是此人被刺。斯大林同志感觉党内军内全是反革命分子,是以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清洗。

文告念完,德力格尔又拿出一张手绘图,再道:“现在城内施行戒严。共划分为六个区,每一个区都有一个主席基诺夫指派的司令官,这些司令官隶属于革命委员会所设置的城防会议。城防会议总部已由以前的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市政府,搬到了城砦,也就是这里……”德力格尔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就在伏尔加河边上。高耸的这个房子就是,据说这里以前一直是阿斯特拉罕的战略要地,是在伊凡第四朝代动工,十六世纪完成的。”

明显的,俄国伊凡第四朝代即便是翻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座几百年前就建立的要塞,不过考虑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