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包容的智慧-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嗔恚的火,不是在外边,而是在自己的心内。嗔恚到厉害的时候,引起对人的怨恨,由怨恨而发出行为,对他人生出种种危害。从道德上看,这不是好事,从信仰上看,更不用说了。所以嗔恚之害,能灭诸善根。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嗔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长乐先生:佛也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当我们偏执于某个念头的时候,事情一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无念”,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思无邪”。能够“思无邪”,才能“住烦恼而不乱”,才能够无欲而刚,才能够真正获得别人的尊敬。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文化冲突像河流一样浪花翻卷,无始无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些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文明冲突论”,并不是什么新的创见。但是,冲突是短暂的,交融是永远的。当冲突到来的时候,如何化剧烈为平和,化对立为共存,化恐惧为自信,化抗拒为接纳,是文化冲突各方在交往中应该寻找的最佳道路。

和解是历史的正途

星云大师:

佛教是讲因缘的,一朵花很美丽,美的不只是花的自身,还有绿叶的衬托。人在这世界上也一样是因缘共生的,如同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士农工商供应我们……血统、文化、语言、教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充分融合,才铸就成了一个民族,所以我们要唤起海峡两岸的大家对过去中国文化的重新反思,珍惜现在的情谊,共同创造未来,共同争取中国人在世界的光荣。

长乐先生:在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二者的包容性。尽管佛教在传播经典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文化冲突甚至迫害,但最后还是依靠自身的更新能力流传了下来。这是否和它包容了相当大比例的中国文化有关呢?

星云大师:佛教有着和谐的性格,它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和谐共通的内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说:“佛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现在看来,佛教更具有包容性、文化性、人间性、生活性、慈悲性。佛教不但能和世界所有宗教和平相处,而且也希望被国家的领导者运用,协助国家建设社会秩序,净化人心。

中国“儒释道”的发展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佛教不但融合了诸子百家,甚至融合了过去的中印思想,把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现在更涵盖了世界所有文化的精髓。因此,当中国文化融入佛教的精神义涵,未来举世文化将无能超越其上。

长乐先生:中国独特的“和”文化在当代世界格局中,显出了特殊的意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阴与阳对立统一,浑然一体,是中和适中,是和解和平,是善意包容,是坦诚和秩序。由此,我也尝试着提出华人传媒发展趋势的三个关键词:到达、超越、联合,用以共勉与自勉。

历经“文革”的中国人有过切肤体验:提倡冲突论或斗争哲学,最终受害的将是提倡者自己。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写过:“洋人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么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和解、包容、多元才是历史的正途,才是世界的本质。

刚柔相济,东方与西方的中庸

长乐先生:

现在,“凤凰卫视”内部无论个人、部门,还是整体运作,都要把“规矩”立清楚。我们这一代大陆人受的教育是要“管得宽”,强调对整体的把握和责任心;香港的同事则更讲究责任内的事情尽责,决不“捞过界”。我们的规矩,就是要融合两方面的优点。在上市公司、电视频道的运作规则上,我们老老实实按规矩办,在规矩之内,你有多少个性,请尽情张扬。

要真正做到自然而然的境界,的确需要时间。这也是东西方管理的不同。同样都是追求公平性,东方讲究入情入理;而西方的管理依据是法规、制度。东方和西方管理模式的取向也不一样。东方表现得含糊合理,取其中庸,共性的东西多一些,更强调文化;西方的强调精确、理性,个性的东西多一些,注重制度层面。

星云大师:这样的话,效率就会有不同。树干很硬,树叶很软;骨骼很硬,脑组织很软——什么样的位置,就该有什么样的质地。同时,水遇寒时结冰,久聚乌云成雨,在不同的机缘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长乐先生:“凤凰卫视”是我们与美国新闻集团合资创办的,也是香港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则必须共同遵守,但是我们也有自己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我们现在是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管理模式中间,找一条最能发挥能量、最能展示身段的中性道路,崇尚刚柔共济。譬如,决策、预算、财务、投资等方面,基本上是西方的管理,为刚性管理,做得比较狠。而在涉及员工情感禀性的方面,更强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共同价值观进行人文化的管理,也叫柔性管理。

我们的CFO叫KK杨,他17岁就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完全是西方化的管理人才。他很严谨,所以我们管他叫“韦驮”——汉传佛教里面,站在弥勒佛背后、手里面拿着一根杵棍的佛。弥勒佛在大门口一坐,笑迎八方来客,大家都比较喜欢,但是没有韦驮的硬朗也不行。所以我们既有像主持人和管理层中间一些善于“笑迎八方客”的公关高手,也有像KK杨这样严格内部管理的人物。把这两个结合好,企业才有发展。

有人说,你们“凤凰”那么累,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靠什么激励队伍啊?当然我们有自己的方式。经济上的报酬高于国内媒体是其中一个方面,此外我们做媒体跟别的企业不一样,它落地有声,有互动,有呼应,这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提倡表扬与自我表扬。我坚持一天至少要讲三句表扬的话,也乐意大家表扬自己。

星云大师:人都是有感情的,很多时候东方入情入理的管理方式也很奏效。佛光山有一个在家弟子,名叫朱家骏。他原本是军队里的通讯官,为宜兰救国团编辑刊物时,我发现了他卓越的编辑才华,便请他为我编辑《今日佛教》与《觉世旬刊》。他的版面设计新颖,标题引人入胜,突破陈年窠臼,在当年台湾的杂志界编辑艺术方面有着卓著的影响。

记得他每次到雷音寺为我编辑杂志时,我总是预先将浆糊、剪刀、文具、稿纸准备妥当。晚上睡觉的枕头、被单,也都是新洗、新烫。他经常工作到深更半夜,我都在一旁陪伴,并且为他下面、泡牛奶、准备点心。他常对我说:“师父,您先去休息吧。”我还是坚持等他完工,才放心回寮。遇有寒流来袭,我会将自己仅有的一床毛毯拿给他盖。

有些人惊讶地问我:“您是师父,怎么倒像侍者一样对待弟子呢?”

我答道:“他如此卖力地为佛教奉献所长,我怎么能不做一个慈悲的师父呢?”

菩萨心肠+现代管理

星云大师:

佛陀为了求得真正的解脱,毅然抛下荣华富贵,舍离一切五欲爱染,过着艰苦的修道生活。成道之后,他勇于挑战当时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以慈悲平等的真理,发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主张,后来又有“四姓出家,同为释氏”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义,终于为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了光明。

中国佛教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当政者的政策,逐渐演变成远离社会人群,封闭自守的山林佛教,使得佛教无法普度众生。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力排旧弊,倡导佛教革命,喊出“人间佛教”的革新口号。他认为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我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渡海来台后,将“人间佛教”从寺院带入社会,从僧众带到信众,把佛法落实于生活中,期使“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光大。

长乐先生: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自隋唐以后,“禅宗”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而禅宗最核心处,就是把人心、自性归结为一切诸法的落脚点。后人还提出了一个“六祖革命”,认为它对“人间佛教”思想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星云大师:佛陀出生、修行、成道都在人间,所以佛教也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是帮助人生幸福安乐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在印度,僧团是一个引导社会道德归趣、超越国家权力的出世间团体;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一切都附属于政治而存在,随君主的施政方针而起伏兴衰。民国以来,太虚大师极力提倡人间佛教,一些年轻僧侣受到大师的影响,对未来佛教应何去何从有了新的体认,致力于推动佛教的现代化。

近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为国家造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的走向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现代大众不需要的,也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长乐先生:我在佛光山走了一圈,领略到它的事业规模与管理,叹为观止。菩萨心肠加上现代管理,“人间佛教”好比是把云霞落成了地上的花朵。

星云大师:自从创建佛光山以来,我一直在为教育、文化、慈善的佛教事业而努力。开办培养弘法人才的佛教学院,以及一般的社会学校;办有出版社,编辑佛教丛书刊物,办报纸,设电视台;设立养老院、育幼院、诊所等福祉设施。佛光山是希望透过佛教事业的创办,为佛教开创新纪元。

如今,佛光山在美国创办了一所西来大学,已经加入美国西区大学联盟。它是中国佛教在美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写下了中国人在美办学的历史新页,被《圣盖博谷论坛报》记者称作“佛教的哈佛大学”。当初玄奘大师将大法带回东土,我们不让先贤,在13个世纪以后,也推促了大法西传。很希望有远见、有抱负的青年都能来西来大学就读,让中国人创办的佛教大学能媲美常春藤名校,在美国扬眉吐气。

长乐先生:把东方文化融合于西方文化,在当今浮躁的物质世界里点燃的是智慧之灯,它所融洽的是族群关系,彰显的是人类文明。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1)

长乐先生:

佛教和中国的儒教、道教一样,都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向善的路径,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提升人的自主意识。人间佛教所讲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实就是把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直至“无为无不为”的深远意境。

星云大师:40年前,我初到台湾宜兰雷音寺弘法时,有一位熊养和老居士经常到寺里义务教授太极拳。他是江苏人,曾任阜宁县县长,在宜兰县颇有名望。

他的侄子熊岫云先生,是宜兰中学的教务主任。正逢熊老居士七十大寿,侄子特地备了一份大礼,向叔叔拜寿。熊老居士说:“我不需要你任何孝敬供养,只要你肯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十句阿弥陀佛,我就心满意足了。”

侄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哪里肯磕头拜佛呢?于是拔腿就跑。但是回头想想,叔叔是他在台湾最亲的人,心里又十分懊悔。为了弄清佛教究竟用什么力量,让威德并具的叔叔心悦诚服,从此以后,每逢周三、周六的共修法会中,他都会坐在宜兰念佛会的一个角落里听经闻法。起初,他双手抱胸,桀骜不驯地听我开示佛法,渐渐地,他会合掌问候。我没有特别招呼他,也不曾劝他信佛。如是六年过去了,在一次皈依典礼中,我看到他跪在信众中忏悔发愿。他告诉我:“六年来我不曾听您批评基督教不好,甚至您还会赞美。您的祥和无争,让我决定皈依佛教。”

长乐先生:慈悲爱仁的心境,是需要长期环境熏陶,才能结出硕果的。可以想见,若社会上贪吝争恶之风盛行,则人皆盗匪;若祥和仁容之风盛行,则人人皆佛。如果人人皆佛,我们也就不必再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世外桃源了。

和中国的儒道思想相似的是,禅也并不把管理当做一种控制,而是把它变成教化或教育,强调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佛教管理学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的重心落在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这不但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协调有益,也能使内部关系融洽,减少内耗。

星云大师: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会处处为别人设想,认为大家都是好人,自己也不能做坏人。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我之间就没有可争执的事情了。

举个例子说,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正坐在电风扇边上,于是大声说道:“喂!我已经感冒了,赶快关掉,要不就搬到你桌上去吹!”张三不服气地说:“你自己感冒,关我什么事!直接吹风,我也会感冒的!现在我这里的风很柔和,我为什么要把它搬过来?”两个人顿时吵得不可收拾。

长乐先生:有些矛盾其实是可以用机制来调节的。风扇的冲突就是由需求和供给的错位挑起的,也和机制的细化程度有关。我们来重新设想一下,如果给他们每人桌上都装备一个可以自行开关的出风口,那么吹还是不吹,张三自己决定就好了,根本不必争执;如果风又可以调节为微风、大风、涡轮风之类的,李四也就不至于担心感冒而干涉别人。

这是一个企业内常见的配置问题。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确定,情感通融,是否把每个人都放在了他们自己觉得最舒适、最能发挥才能的位置上。

还有个例子,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来,门“嘭”一声关上了。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弄得起烦恼:“进来也不会随手关门!”

甲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这也是个配置问题。在最浅显的层面来讲,办公室里人来人往,起码应该把门固定在最方便员工使用的状态,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员工之间争执的由头;而这些事,需要专业分工人员负责解决。

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工作环境,比如可以穿着拖鞋上班,可以在公司里睡觉,公司里有餐吧之类,或者像很多欧洲公司,公司高层的家人医疗、孩子上学、度假、养老统统都由公司安排好。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必在工作之外消耗不必要的精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热情集中到公司业绩上来。这当然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

我们一直在学习佛陀的精神,强调人的内在悟性和中庸。在具体行为上,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因而,我们在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面,力图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选择了“从心”的管理,就是尊重心灵与个性,着重对心灵、思维能力、才智的开发,而不是用数不清的管理条文织成一张束缚人心的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